收藏 分享(赏)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模板.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096556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申请表申请人姓名 李 文 博 编 号 28314 设站单位 北 京 大 学 流动站名称(一级学科) 地 质 学 进站日期 2004年 10月 通讯地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 电 话 010-62757390 2005年 3 月15日填表申 请 须 知1申请者必须认真阅读现时执行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 ,并按该条例有关规定进行申请。2申请者打字填写(如不具备打字条件时,请用钢笔或圆珠笔正楷书写,不要用铅笔填写)本表1至6页,并由二位推荐人在7和8页分别填写推荐意见,报所在设站单位(含经批准招收博士后的非设站单位,下同) 。经设站单位在9

2、页填写审核意见后再用B5复印纸进行复制。3每位申请者需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交纳评审资料费100元人民币,未交纳的,不予受理。4各设站单位于每年三月十日至三月三十一日或九月十日至九月三十日期间将本单位所有申请者的申请表 (一式六份,必含原件)和评审资料费集中汇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5本表封面上的“原件” 和“ 复印件 ”系指本份材料是原件或复印件,请在相应的方框内打“”;“编号”系指申请进站时,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或有关省、市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统一编号;“投送学科 ”系指申请资助项目所属的学科领域。若是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则应填写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名称。学科须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标准名称填

3、写。6填表必须实事求是,认真翔实,不得虚报或留空。有的栏目如无内容可填,请写上“无”、 “未”等字;若填写不下,可另附纸。姓 名 李 文 博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6年9月 民 族 汉族博士后日常经费来源国家资助 口 单位自筹 口 企业提供(企业博士后) 口来自重大科研项目经费(项目博士后 ) 口学位 获得年月 攻读学位单位 学位论文题目 导师学士2000年7月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脉石矿物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韩润生教授、李元副教授硕士2002年7月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黄智龙研究员博士2004年9月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及

4、地球化学黄智龙研究员、陈进高级工程师起止年月 单 位 研 究 工 作 职 务1999年2月2000年7月昆明理工大学 矿山攻关项目:会泽麒麟厂铅锌矿床深 部找矿预测(19982000) 本科生2000年9月2003年12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会泽铅锌矿区及外围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批准号:2000YK-04)硕士、博士研究生2002年1月200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大规模流体运移”与“麒麟厂式”铅锌矿成矿(批准号:40172038,40372048)硕士、博士研究生2004年10月至今 北京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秦岭

5、造山带中生代流体作用与成矿作用” 博士后主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的论文题目、全部作者署名顺序、发表时间、刊登论文的刊物名称以及被SCI、EI、ISR、SSCI收录、引用的情况;获得专利的名称、内容和号码;有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工艺设计和过程等。请务必具体说明以上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本人在这些成果中的主要贡献及所获得奖励的名称、等级和获奖人的排名顺序。合作专著:黄智龙,陈进,韩润生,李文博,刘丛强,张振亮,马德云,高德荣,杨海林.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兼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年12月.主要学术论文(限第一和第二作

6、者):1. Li Wenbo, Huang Zhilong. Sm-Nd dating of calcites from the Huize superlarge zinc-lead deposits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Geochim. Cosmochim Acta, 2003 (supplement, abstract), A251. (SCI)2. Wenbo Li, Zhilong Huang, Yanjing Chen, Yong Lai, Cheng Xu. Rb-Sr isotopic dating of sphalerite from the

7、giant Huize Zn-Pb deposits,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SCI,已接收).3. Li Wenbo, Qi Liang, Huang Zhilong,4. Zhang Zhenliang. Determination of REEs content in sulfides from the giant Huize Zn-Pb deposi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SC

8、I,待刊 ).5. Wenbo Li, Zhilong Huang, Chen Jin, Xu Cheng. Dating of the giant Huize zinc-lead deposits of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constrains from samarium- Neodymium system in hydrothermal calcite. Economic Geology (SCI,修改中). 6. Huang Z L, Li W B, Chen J, Han R S, Liu C Q, Xu C, Guan T. Carbo

9、n and oxygen isotope constraints on mantle fluid involvement in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Huize super-large Pb-Zn deposits, Yunn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3, 78/79: 637642. (SCI)7. 李文博, 黄智龙, 陈进, 韩润生, 管涛, 许成, 高德荣, 赵德顺.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8.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来自 矿区外围地层及玄武岩成矿元素含量的证据. 矿 床地

10、 质 , 2002, 21(增刊): 413416.9. 李文博, 黄智龙, 许德如, 许成, 管涛.铅锌10. 矿床Rb-Sr定年研究综述. 大地构造与成 矿 学 , 2002, 26(4): 436 441.11. 李文博, 黄智龙, 王银喜, 陈进, 韩润生, 许成, 管涛, 尹牡丹. 会泽超大型铅锌12. 矿田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地 质论评 , 2004, 50(2): 188195.13. 李文博, 黄智龙, 陈进,许成, 管涛,尹牡丹.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14. 矿床硫同15. 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地 质 学 报 , 2004,16. 78(4):5

11、07518.17. 李文博, 黄智龙, 陈进, 韩润生, 张振亮, 许成. 会泽超大型铅锌18. 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矿 物学报 , 2004,19. 24(2):112116.20. 李文博,21. 漆亮, 黄智龙,22. 张振亮. 会泽铅锌23. 矿田硫化物稀土测定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科学通 报 (2005年待刊).24. 黄智龙, 李文博, 张振亮, 韩润生, 陈进.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25. 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矿 物学 报 ,2004,24(2):105111.26. 黄智龙, 李文博, 陈进, 许德如, 韩润生, 刘丛强.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27. 矿床C、 O 同28.位素

12、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 矿 学 ,2004,28(1): 5359.29. 黄智龙, 李文博, 陈进, 吴静, 韩润生, 刘丛强.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30. 矿床构造带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矿 床地 质 , 2003, 22(2): 199207.近年来主要获奖情况:1. 2001年12月,2. 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年度优秀研究生;3. 2002年6月,4. 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会泽铅锌5. 矿成矿物质来源:REE及同6. 位素证据”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技论文一等奖;7. 2003年12月,8. 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一等奖学金;9. 2004年9月,10. 博士

13、论文“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11. 矿床成矿时代及地球化学”,12. 被评为中科院地化所优秀博士论文;13. 2001,14. 2002,15. 2003年获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优秀学生干部三次;16. 2004年中科院昆明分院篮球赛亚军;2004年10月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会举行的北京市博士后登香山第一名17. 。近年来主要完成的科研课题:自1999年2月至2000年6月,跟随昆明理工大学 韩润生教授、李元副教授在云南会泽铅锌矿从事矿山攻关项目“会泽麒麟厂铅锌矿床深部找矿预测(19982000)”的研究工作,2000年6月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云南会泽铅锌矿床脉石矿物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通过该项目

14、的研究,发现的八号 隐伏矿体,已探 获新增CDE级铅锌金属储量806677吨,潜在经济价值64.4亿元人民 币(未计伴生银、 锗) ,可延长矿山服务期限10余年。加上六号矿体在深部延伸部分的15万多吨,会 泽铅锌矿探获的 铅锌金属储量新增近百万吨(参见新浪网http:/ 读硕士学位。 2001年作为 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额资助探索性项目:“大规模流体运移”与“麒麟厂式”铅锌矿成矿(批准号:40172038),利用多种不同方法 测定了会泽铅锌矿床成矿时 代。在此基 础上,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了面上项目:“大规模流体运移”与“ 麒麟厂式 ”铅锌矿成矿(批准号:40372

15、048),利用各种地质、地球化学手段,对会泽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热动力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 结果表明:会泽铅锌矿 床成矿时代略晚于区内广泛分布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代;会泽铅锌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区内碳酸盐岩地层;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热动力。2004年8月完成“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及地球化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地化所优秀博士论文。申 请 资 助 项 目 情 况中文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英文 Study on the age of the Bainaimiao Cu-Au deposit, Inner Mongolia研究类

16、别 基础研究口 应用基础口 技术开发口国家重点项目口 省市或部门重大项目口 自选项目口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口其他项目口研究经费来 源 及数 额目前除参加合作导师的杰出青年基金研究工作之外,还没有其它研究经费。项目的具体内容、预期目标及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的现状:1项目的具体内容:针对白乃庙铜金矿床研究现存的薄弱环节或问题,本申 请 重点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等问题,从而确定其成因类型。具体研究内容为 :(1) 矿区域地质研究;(2) 矿床地质特征研究;(3) 成矿时代研究; (4)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5) 建立矿床成因模式。2 预期目标:(1)确定白乃庙铜金矿床

17、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2)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 矿模式,确 证造山型铜矿的存在,丰富造山型矿床系列和铜矿床成因类型的研究内容。(3)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建立成矿构造模型,丰富 “造山与成 矿”研究内容;揭示区域成矿规律,科学地拓宽铜矿 找矿思路。3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的现状:1.1 学科发展态势和未来研究问题世界著名矿集区和超大型矿床都分布于造山带或大陆边缘(陈衍景和富士谷,1992;翟裕生等,1999) ,即使是加拿大Abitibi和澳大利亚Golden Mile地区的绿岩带内的太古宙金矿床,也被认为是太古宙造山作用的结果(Groves等,1998;Goldfarb等,2001)

18、 ,因此, “造山与成矿”研究长期是国际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对其研究中,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斑岩铜矿模式(Sillitoe,197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模式(Sillitoe,1989;White等,1995) 、脉状金矿成矿模式(Kerrich,1999),论证了“造山型金矿(orogenic-type )”的概念(Groves等,1998) ,引发了造山型金矿研究的国际热潮(Groves 等 , 1998; Goldfarb等,2001, 2003; Kerrich等,2000; Haeberlin等,2003;Wilde等,2004; )。同时,我国学者抓住我国陆区造山

19、带广泛发育的特征,高度重视了“造山与成矿”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先后启动了“中亚型造山与成矿” 、 “印度 -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成矿效应 ”的研究项目,而2005年的招标题目为“大陆增生与成矿”。由上可见, “造山与成矿”研究热潮方兴未艾,并逐步从大陆边缘转向大陆内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必将孕育新的重要成果或成矿理论。基于对上述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结合我国境域造山带以碰撞型为主的特点,我国学者提出了迄今唯一关于碰撞造山体制的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即CMF模式)(陈衍景和富士谷,1992;Chen 等,2004; Pirajno and Chen, 2005) ,促进

20、了秦岭、天山等地的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例如,河南地勘部门已经在根据CMF模式预测的“夏馆银金铅锌矿段” (陈衍景和富士谷,1992)内发现了银洞沟和板厂2个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河南有色地勘院,2001) 。然而,CMF模式是否适用于其它碰撞造山带,尚待大量研究检验;能否成为国内外富有影响的陆陆碰撞体制的成矿模式,在“造山与成矿”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更需要我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国际造山型金矿的研究热潮始于西澳大利亚Kalgoorlie和加拿大Abitibi金矿省。与国外造山型金矿省显著不同的是,我国造山型金矿往往与其它类型的金矿并存,并且存在多种元素的矿床(如内蒙) ,而国外造山型金矿省往往是Go

21、ld-only(Kerrich等,2000)。例如,河南熊耳山区存在造山型金矿(Zhou等,2002)与中温脉状银多金属矿床、斑岩钼矿、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基于:(1)对比研究这些地区的脉状银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床,(2)金与银的地球化学相似性,(3)同一矿床或矿体中金与银共生,我国学者提出了造山型银矿的存在(Chen等,2004;张静等,2004) 。同理,鉴于Au与Ag,Cu, Pb-Zn, Te, Bi等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相似,常常共同富集(Kerrich et al, 2000; Groves et al., 1998),我国有可能超前识别造山型的Cu等矿床,不仅可使我国学者争取地学奥林匹克的

22、金牌,而且可拓宽Cu等矿种的找矿思路,似应作为我国矿床研究的方向之一。内蒙古是古亚洲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亚洲构造成矿域是古亚洲洋经历了扩张、消减、闭合、陆陆碰撞以及碰撞后演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自然地质单元,被称为中亚型造山带(Xiao 等,2003,及其引文) ,蕴涵世界著名的穆龙套金矿(乌兹别克,3000 t Au)、库姆托尔金矿(吉尔吉斯,1000t Au)、巴尔喀什超大型铜矿带(哈萨克斯坦,3个矿床Cu储量逾1000万吨)、奥因陶勒盖铜矿(蒙古,距中蒙边境80公里, Cu1000万吨,Au近300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但是,由于科学家对大洋内部和大洋俯冲体制的成矿作用认识清楚

23、,如VMS型、SEDEX型和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等,对陆陆碰撞和陆内造山体制的成矿研究起步较晚,加之环太平洋地区超大型铜、金矿床云集;因此,我国学者长期参考大洋内部和大洋俯冲环境的成矿模式指导内蒙古等中亚型造山带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相对忽视了陆陆碰撞和陆内造山体制的成矿作用研究,虽然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并不理想,出现了“超大型矿床不入境”尴尬局面。尴尬局面启发我们必须转变学术思路,尝试新理论、新方法。事实上,Morelev(1996)、Chen(1997)、Rui等(2002)、Hart等(2002)、Goldfarb等(2003)、Hong等(2003)等已经论证中亚地区的大规

24、模成矿作用发生在古亚洲洋闭合之后的晚石炭世-二叠纪,并被大量同位素测年所证明(Mao等,2004) 。内蒙古及其邻区发育多种类型的铜、金、银、铅锌矿床,它们主要形成于二叠纪及其以后(芮宗瑶等,1994) 。例如,张复新等(1997)研究认为内蒙中部的金矿床形成于华北-西北利亚板块拼合及其后续的振荡式陆内造山过程;张乾等(2000,2002)认为内蒙古孟恩陶勒盖铅锌矿床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朱笑青等(2004)也意识到该矿床与造山带型金矿床类似;Nie等(2002)测得白云鄂博-包头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为247297Ma;Hart等(2002)和Zhou等(2002)综述了内蒙及华北北缘金矿床的多期

25、多成因特点,指出多数金矿属于造山型;白乃庙铜金矿床2km以北的白乃庙金矿已被作为造山型(李进文等,2003)。那么,白乃庙铜金矿床是否属于造山型?与白乃庙造山型金矿有何联系?是否也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之后?等,值得我们借鉴“造山与成矿”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去探讨。上述学科发展趋势、研究进展和区域成 矿特征等,均启 发我 们应该重视研究白乃庙铜金矿床形成与造山作用的关系。1.2 白乃庙铜金矿床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白乃庙铜金矿田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北缘的四王子旗,包括白乃庙大型铜金矿床、白乃庙大型金矿(伴铜)以及10多处中小型脉状金矿(尹忠,2002)和一些铜矿床(聂凤军等,2004) 。矿

26、田位于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之间的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温都尔庙加里东期增生带(图1) ,其南为康保-赤峰断裂带( 华北克拉通北边界 ),北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断裂带(温都尔庙造山带与北部晚古生代增生带的边界) ,更北为古亚洲洋的最终缝合带,即二连浩特- 贺根山缝合带(Sengor and Natalin,1996; Zhou等, 2002; Xiao等,2003;陈斌等,2001;祁进平等, 2004) 。白乃庙铜金矿床,据矿山地质师介绍,矿部地理坐标为1123300”E 和424300”N,矿床发现于1959年,勘探结束于 1985年,在102 km2范围内发现矿体100多个,可开采金属铜储量5

27、1万吨,平均品位0.8% Cu, 黄金储量19.1吨,品位变化于116 g/t, 伴生银181吨,属于综合价值较高的大型铜金矿床。矿体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矿带的12个矿段内,南矿带包括27和1011共8个矿段,北矿带包括8、9、12和13共4个矿段。南矿带的矿体赋存于白乃庙群绿片岩中的NWW 向韧性剪切带中;北矿带的矿体产于侵入白乃庙群的花岗闪长斑岩脉及其接触带中,花岗闪长斑岩脉沿断裂带侵入,并变形破碎。南矿带金属储量远大于北矿带,仅2、3号矿段就含13万吨铜(平均品位0.9%) (占全矿1/4) 、12吨金(占全矿2/3)和50吨银(占全矿1/3) 。矿石以角砾状、条带状、网脉状为主(见照片

28、) ,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和蚀变岩(绿片岩) 型为主。前人主要依据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如下成因认识: (1) 岩浆热液型(孟良义等,1992) ;(2) 海底喷流沉积(-变质)型(聂凤军等,1993;肖荣阁等,2000) ;(3)北矿带为斑岩型,南矿带为火山热液型,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大气降水及其混合,成矿物质来自白乃庙群绿片岩、基底和花岗岩类(聂风军等, 1994);(4) 海相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富集)多期复成因矿床,即在白乃庙群原岩建造形成、变质以及遭受花岗斑岩侵入过程中,均有成矿元素富集 (李东旭和吴淦国, 1987); (5) 斑岩型( 李朝阳等,2000; 聂风军等,

29、2004)。图1 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分布图,示意白乃庙铜金矿床的构造位置(底图据祁进平等,2005)需要补充说明,白乃庙大型金矿床(伴铜)位于白乃庙铜金矿床以北约2km处,该矿围岩同样是白乃庙群,容矿韧性剪切带与白乃庙铜金矿床南矿带的容矿断裂几乎平行、性质相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Meng et al,1995;李进文等,2003)与造山型金矿(倪培等,2000;范宏瑞等,2000,2003;陈衍景等,2004;Kerrich等,2000)类似,成矿作用发生在“造山作用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区域构造体制发生转换后的伸展环境” ( 李进文等,2003) 。根据前述,结合申请人与Phelps

30、Dodge公司郭景峰等3位地质师、日本株友集团地质学家高岗俊秀教授、北京大学陈衍景教授的联合野外考察和讨论,认为白乃庙铜金矿床与世界上已报道铜矿类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砂岩型、铁氧化物型、VMS/VHMS型等)均有显著不同,与造山型金矿相似,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勘探意义,但现存如下薄弱环节或问题:(1) 关于矿床类型的认识分歧严重,仅聂风军(1993,1994,2004)一人,就先后提出了3种不同认识,足见矿床地质特征特殊,类型归属不清。根本原因是,前人重视了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忽视了矿床地质研究,而矿床地质特征才是决定矿床类型的最关键依据。(2)除聂风军等(1993)获得部

31、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之外,以流体包裹体为主的成矿流体系统研究极为薄弱,缺乏界定流体系统类型所必须的包裹体组合特征以及流体盐度、压力、成分等参数,流体系统的演化更无从谈起。因此,目前关于岩浆热液、大气降水、海底喷流等成矿观点均无说服力,难免争论不休。(3)成矿年代学研究近乎空白,致使成矿时间不明,学者们有海底喷流(或VMS) 、变质改造、岩浆热液(或斑岩型) 、多期成矿等多种推论。聂凤军等(1994,1995)将北矿带赋矿花岗闪长斑岩Sm-Nd等时线年龄(440Ma)作为白乃庙铜矿成矿时间,不符合成矿晚于围岩的科学逻辑。而和钟铧等(2001)报道该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 397 Ma。(4)世

32、界大型、超大型铜矿多为斑岩型、VMS型等,主要形成于板块离散或岩浆弧环境。因此,我国学者总倾向于将白乃庙铜金矿床划归斑岩型或VMS型,学术思路被局限,忽视了白乃庙矿床自身的地质特征和研究区构造演化的特征。例如,矿部门口矗立着白乃庙铜金矿床的标志性矿石(见照片A 和B) ,可见其矿石矿物(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等)充填胶结已经变形破碎的乳白色石英脉角砾,并被未变形的晚阶段石英-碳酸盐细脉穿切,不仅显示了与造山型金矿系统(范宏瑞等,2000;李晶等,2004)的相似性,而且与斑岩型和VMS型铜矿的特征截然不同。此外,该特征还指示成矿作用发生在由挤压变形(早阶段破碎石英脉)经剪切向伸展稳定环境转变的

33、构造体制,成矿后研究区再未经历强烈的构造变形,即应发生在陆陆碰撞向陆内演化的过程。总之,选择地质特征复杂的白乃庙大型铜金矿床为解剖对象,在扎实的矿区和矿床野外工作基础上,详细开展矿相学、岩相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确定成矿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的时间耦合关系,从而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矿模式,不仅符合学科发展趋势,检验CMF模式的适用性,甄别已有成因观点,而且可以突出白乃庙矿床的地质特色,有可能率先提供造山型铜矿的研究实例,从而为成矿理论发展,拓宽研究区铜金矿床找矿思路,做出实际贡献。主要参考文献Chen Yanjing, 1997. Mineralization during collision

34、al orogenesis and its control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Junggar mountains, Xinjiang,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1, 69-79.Chen Y J, Pirajno F, Sui Y H, 2004.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Henan, China: A case study of orogenic silver deposits and related tect

35、onic setting. Mineralium Deposita, 39, 560-575.Goldfarb R J, Groves D I, Cardoll S, 2001. Orogenic gold deposits: a global synthesis. Ore Geology Review, 18: 1-75.Goldfarb R J, et al., 2003. Tectonic and metallogenic evolution of the Altay Shan, Norther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rthernwes

36、tern China.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y of the Chinese Altay and Tiansh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17-30.Groves D I, Goldfarb R J,Gebre-Mariam, et al, 1998. Orogenic gold deposits: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crust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other gold de

37、posit types. Ore Geology Reviews,13: 7-27.Haeberlin Y, Moritz R, Fontbote L, et al,2003. Paleozoic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es and its foreland, South America. Ore Geology Reviews,22, 41-59.Hart C J R, Goldfarb R J, Qiu Y M, et al. , 2002. Gold deposit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38、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multiple late Paleozoic-Mesozoic mineralizing events. Mineralium Deposita,37: 326-351. Hong D, Wang S, Xie, Zhang J, Wang T, 2003. Granitoids and related metallogeny of Centrl Asia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y of the Chinese Altay and Tianshan, Natur

39、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31-74.Kerrich R, 1999. Natures gold factory. Science, 284, 2101-2102. Kerrich R, Goldfarb R, Groves D, et al. 2000.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s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supergiant 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supp): 1-68.Mao J W, Konopelko D

40、, Seltmann R, Lehmann B, Chen W, Wang Y T, Eklund O, Usubaliev T, 2004. Postcollisional Age of the Kumtor Gold Deposit and Timing of Hercynian Events in the Tien Shan, Kyrgyzstan. Economic Geology, 99, 17711780Meng L Y, Zhu T T, Zhou L H. 1995. Ore-forming information of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

41、tsTaking Bainaimiao gold deposit. Science in China, 38(4): 495-503.Nie F J, Jiang S H, Su X X, Wang X L, 2002.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origin of gold deposits occurring in the BaotouBayan Obo district, south-central Inner Mongoli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20, 139169.Pirajno F

42、, Chen Y J, 2005. Hydrothermal ore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sional collapse of collision orogens. Extended Abstract of SGA2005 Conference, Springer, Beijing, in pressRui Z Y, Goldfarb R J, Qiu Y M, Zhou T H, Chen R Y, Pirajno F, Yun G, 2002. Palaeozoic-Early Mesozoic gold deposits of the Xin

43、jiang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ern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37, 393-418.Sengor, A.M.C., Natalin, B.A., 1996. Paleotectonics of Asia: fragments of synthesis. In: Yin, A., Harrison, T.M. (Ed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86-640.Sillitoe R H, 1972. A p

44、late tectonic model for the origin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Economic Geology 67, 184-197.Sillitoe R H, 1989. Gold deposits in western Pacific island arcs: the magmatic connection. Economic Geology Monograph 6, 274-291.White N C, Leake M J, McCaughey S N et al, 1995.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of t

45、he southwest Pacific.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54: 87-136.Wilde A R, Bierlein F P, Pawlitschek M, 2004. Lithogeochemistry of orogenic gold deposits in Victoria, SE Australia: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undercover exploration.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84: 35-50.Xiao W J, Windl

46、ey B F, Hao J et al, 2003. Accretion leading to collision and the Permian Solonker suture, Inner Mongolia, China: Termina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ectonics, 22, 1069.Zhou T H, Goldfarb R J, Phillips G N, 2002. Tectonics and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China - an overview. Minera

47、lium Deposita, 37, 249-282.陈斌, 赵国春, Simon W, 200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两类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论评,47(4): 361367.陈衍景, 富士谷, 1992. 豫西金矿成矿规律. 地震出版社, 北京, 234.陈衍景, 等, 2004. 东秦岭上宫金矿流体成矿作用:矿床地质和包裹体研究. 矿物岩石, 24(3): 1-12范宏瑞, 等,2000.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复式成因的流体包裹体证据.科学通报,45(5): 537-542.范宏瑞,等2003.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岩石学报, ,19(2): 160-

48、166.河南有色地质勘查院, 2001. 河南内乡-南召地区银铜铅矿资源评价项目设计书.郑州, 1-43和钟铧, 梁一鸿, 周立宏. 内蒙古白乃庙金矿断裂构造控矿研究. 地质与勘探, 2001, 37(2): 2831.李朝阳, 等, 2000. 中国铜矿主要类型特征及其成矿远景.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李东旭, 吴淦国, 1987. 内蒙古白乃庙矿田叠生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地质学报, 1: 32-45.李进文, 等, 2003.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金矿成矿作用. 现代地质, 17(3): 175-280.李晶, 等, 2004. 华北克拉通若干脉状金矿的黄铁矿标型特征与流体成矿过程.

49、 矿物岩石, 24(3): 93-102.孟良义, 等, 1992. 白乃庙金矿床成矿作用.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22: 111-118.倪培, 等,2000. 辽南丹东地区中生代金成矿的FIP证据.岩石学报,16(4): 506-512.聂凤军, 等, 1993.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聂凤军,等, 1994.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铜(金) 和金矿床钕、锶和铅同位素研究 . 矿床地质, 13, 331-344.聂凤军, 等, 1995.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绿片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钕和锶同位素研究. 地球学报, 1: 36-44.聂凤军, 等, 2004,. 中蒙边境及邻区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矿床地质, 23, 176-189. 祁进平, 等, 2004. 华北克拉通北缘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时空分布和构造环境. 矿物岩石, 24(3): 82-92芮宗瑶, 等, 1994. 华北陆块北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