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推 荐 单 位 : 学 校 名 称 : 中 心 名 称 : 中 心 网 址 : 中 心 联 系 电 话 : 中 心 通 讯 地 址 : 申 报 日 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2填写说明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 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2 “中心工作职责 ”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3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31实验 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所属学科名称 环境科学与工程隶属部门管理部门 贵州大学教务处 成立时间 2004.8中心建设发展历程
2、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 年建立的贵州工学院的相关实验室,1988 年贵州工学院开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建立环境工程实验室。2002 年贵州工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与资源与环境学院合建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环 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及环境工程实验室。同年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设立环境科学系,开设环 境科学、 农业资源与环 境、生 态学专业及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同时组建资 源与环境基础实验室,并通过省级评审。2004 年,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为便于开展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进 一步整合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在
3、“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教育厅与学校教改 项目、校 实验室专项建设 等资金支持下,将原来分散于 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工学院、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等有关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基础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于 2005 年 9 月组建了贵州大学实验中心,现发展为具有3000 平方米实验室的资源高度共享、优势互补、集中管理的实验教学平台以及乌当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同时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周密规划,整合、重组、优化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中心整体性整合成 6 个多功能综合实验室,即环境生物及生态实验室、 环境地 质学实验室、 矿山环境治理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室、水 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4、室、生 态环境修复实验室,从而为实施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土地管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平台。多年来,实验教学人员坚持以本科生教学为基础,以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为先导,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实验内容,提高教学实验水平。4中心建设发展历程(续)实验中心主要面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 态学、农业资 源与环境、资源勘查与技术、水文水资源等相关专业 本科生实验教学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验教学任务,兼顾硕士研究生及本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面对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
5、命科学学院、明德学院、农学院、林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余个院系开设 24 门环境与生态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和相关实习实践,实验教学覆盖专业 11 个,同时,将 实验室及仪器设备面向本科生及研究生开放,开展本科生自选项目、本科生创新性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的 实验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开放式 实验的受益面。通 过高水平的实验过程,开 阔了学生眼界与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这里走向生产和教学科研第一线。近五年来,通过 “日元贷款”、 “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211 工程” 、“本科
6、教学水平评估”等项 目建设。先后投入资金 1000 余万元,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了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现 了实验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中心正式成立后,对传统的实 践教学方法和体系进行深入探索与改革,新的体系在更大范围内满足了相关专业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中心在工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基地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1、采用“ 以实验室教学为基础,以 实习基地现场教学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生专业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平台,为低年级学生增强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感性认识,激 发学习兴趣, 发挥了重要作用;2、利用多学科教师丰富的科研
7、项目, 结合实验室建设和研究内容需求,研制有特色的实验、研究装置,增加了实验设备类型,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3、实行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为 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创新平台。学生在毕业设计、 创新大赛、科研 训练等活动中,有多项成果在各种大赛获奖,学生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4、利用教师及学生科研成果,结合学院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 设计、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设计、土地复垦方案设计、地 质灾害 评估等资质,面向社会开展科技咨询与技术应用,在贵州省 发挥了重要的示范、 辐 射带动作用。5姓 名 刘方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03 民族 汉族专业技术 职
8、务教授 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通讯地址 贵州大学蔡家关 邮 编 550003电子邮箱 L 联系电话 13595032904中心主任 主要职责1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和工作计划, 编写年度进展报告和实验中心的总结。2组织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制、实验 教材及网络课程建设;主持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定期检查各实验室工作。3管理实验中心各类人员的工作, 负责中心队伍建设和绩效考评;负责对本中心专、兼职实验教学工作人员 的培训及考核工作;4负责中心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协助院里管理实验教学经费。组织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及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实验
9、中心经费允许范围内的购置计划,由分管院长批准后实施。5管理、采购教学用大型仪器、试剂和常用实验用品。6完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工作。负责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7负责中心人文环境营造和精神文明建设。6教学科研主要经历1984 年 7 月在贵州农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分配到黔东南州农业学校任教。1987 年 9 月1990 年 7 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土壤学专业)学习,获得 硕士学位,分配贵州大学农学院任教。 1999 年 9 月2002 年 6 月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壤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02 年 7 月回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任教
10、;2003 年 3 月2005 年 11 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2005 年 12 月2006 年 11月在日本鸟取大学生物环境学科从事科研工作;现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副院长)。本人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土壤地理学、 土壤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化学。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土壤学、 环境学概论 、土壤地理学、 固体废 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环境信息系统、 专业英语等课程。近五年,主持 973 前期研究项目 1 项,参加 973 项目 1 项(主持专题),主持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1 项、省
11、长优秀人才基金课题 1 项、校人才基金课题 1 项和博士后基金课题 1 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课题 2 项。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形式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 26 篇,其中在 土壤学报上发表论文 3 篇, 水土保持学报上发表论文 3 篇,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 2 篇,在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上发表论文 1 篇。7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I、科学研究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2006 年2010 年,以学术骨干参加科技部 973 项目,主持子课题-喀斯特小流域植物-土壤-水系统碳氮磷变化与迁移及生态环境影响)喀斯特矿山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方法的基础研究(200
12、8 年2009 年,科技部 973 前期研究项目,主持)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积累与农产品安全评价(2003 年2005 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典型污染物在土壤-水系统中的迁移积累与生态安全(2004 年2006 年,贵州省省长基金,主持)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农业资源化利用(2002 年2004 年,贵州大学人才基金,主持)矿区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稳定性恢复的研究(2001 年200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贵州高原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与土壤质量演变及驱动机理(2003 年200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II、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1. 刘方, 黄昌勇,何腾兵.长期施肥下黄壤
13、旱地磷对水环境影响及风险评价,土壤学报,2003,40(6)838844. 2.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 .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学报,2005,25(3)263269.3. 刘方 王世杰 罗海波.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对径流水化学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6, 43(1)2632.4. Liu fang, Luo hai bo,Su yin ge. Soil Phosphorus Release to the Water Bodies in the Upland Fields of Yellow Soil Areas and Impacting Fac
14、tor.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China, 2005.4(12):916922.5. 刘方 王世杰 罗海波. 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对表层岩溶水化学的影响,林业科学,2007 43(2)2125.6. 刘方 罗海波 刘元生. 喀斯特石漠化区农业土地利用 对浅层地下水质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7 40(6):12141221.7. 刘方 王世杰 罗海波 刘元生. 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小生境特征与土壤分布的异质性,土壤学报,2008 45(6):543547.8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其它 博士 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 平均 年龄人数 2 2 10 0 5 3 6 0专职人员
15、占总人数比例 14% 14% 71% 0% 36% 21%43%0%14 35实验课程数 实验项目 数 面向专业数 实验学生人数/年 实验人时数/年教学简况21 323 11 450 358366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 2) 设 备 台 件 数 设备总值(万元) 设备完好率环境条件3036 423 1100 95%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主编 参编 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 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教材建设1 3 5 0近五年经费投入数 额来 源主要投向通过 2005 年“211 建设项 目” 和“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中心 获得 600 余万元设备购置计划,这些经费主要用来购置仪器设备和配件、
16、维修和改造实验室等。在 2006 年底,通过学校“实验开出率 100%项目”,获得近 70 万元设备购置计划,其中 50 余万元购置了能基本满足环境工程实验室实验开出的实验设备。中心已经获得 2008 年“ 中央与地方共建 实验室项目 ”80 万元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该项 目的仪器设备目前已在购买;2009 年“中央与地方共建 实验室项目- 喀斯特环境保护与治理实验室”已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 ,国家 资助经费近 300 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使环境工程与实验中心教学实习装备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每年下拨给中心的实验消耗材料经费 5.0 万元,主要用来购买实验试剂和其它易耗品以及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等。9
17、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承担国家部级科研课题 16 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15 项;国际合作项目 3 项;贵州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4 项 ;贵州省省长基金 15 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48项;贵州省教委基金 65 项;贵 州省攻关项目 16 项。此外,承担大量横向 课题。1校级精品课 3 门; 2发表教学和教研论文 10 篇;3发表科研论文近 120 余篇;4承担实验教研 项 目 5 项;5 编写实验 教材 5 本(见附件支撑材料)10中心成员简表序号 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 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 刘方 男 64.03
18、 博士 主任 教授 环境科学 5 全面负责中心建 设及管理 是2 吴永贵 男 72.03 博士 常务副 主任 副教 授 环境科学 8 全面负责 是3 韦时宏 男 71.08 学士 副主任 讲师 地质学 8 中心规划课程建设 是4 吴攀 男 72.03 博士 成员 教授 环境科学 5 中心规划 否 资环院5 刘鸿雁 女 69.07 博士 成员 副教 授 环境科学 5 综合设计实验 否 资环院6 顾尚义 男 76.09 博士 成员 教授 地质学 8 地质矿床实验 否 资环院7 杨爱江 男 72.05 学士 副主任 副教 授 环境工程 8 综合设计实验 是8 李金娟 女 76.09 博士 成员 副教
19、 授 环境工程 5 综合设计实验 否 资环院9 罗海波 男 74.01 博士 成员 副教 授 土地管理 8 仪器分析实验 否 资环院10 陈桐 男 57.03 学士 成员 教授 环境化学 8 仪器分析实验 是11 徐德福 男 73.08 博士 成员 副教 授 环境科学 5 创新研究实验 否 资环院12 陈朝会 女 69.05 学士 成员 讲师 地质学 6 实验室管理 是13 冷学士 男 61.01 学士 成员 讲师 地质学 7 仪器管理 是14 蒋文杰 男 78.01 博士 成员 讲师 地质学 5 创新研究实验 是15 张瑞雪 女 79.03 硕士 成员 讲师 环境工程 5 基础实验 是16
20、钱晓莉 女 76.07 硕士 成员 讲师 环境工程 5 实验准备 是17 黄家琰 男 78.03 学士 成员 讲师 环境工程 5 大气处理实验准 备 是18 宋文 男 78.01 硕士 成员 讲师 环境工程 5 水处理实验准备 是19 陈淼 女 78.03 博士 成员 讲师 环境工程 5 实验用品管理采 购 是20 蒋玺 男 78.01 博士 成员 讲师 地质学 4 创新研究实验 否 资环院21 廖义玲 女 58.03 博士 成员 教授 地质工程 8 实验教学 否 资环院22 谢宏 女 68.07 博士 成员 实验 师 地质工程 8 实验教学 是112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
21、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2-1-1实验教学理念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今天,本实验中心秉承一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为搞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中心配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如贵州大学实验 教学中心建设实施意见、 贵州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立项工作实施办法、 贵州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等,并制订了本实验中心极具特色的开放试验项目指南、开放实验管理办法、业余创新实验
22、计划等(具体文件参见本申请末附件 1 大学生特色创新实验相关情况表、附件 2 大学生特色创新 实验相关的部分典型论文或报告范例、附件 3 实 践教学基地情况表、附表 4 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室开放情况、附件 10 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支撑材料装盒目录等)。围绕贵州大学“ 以培养大批具有 较厚实基础理论,较宽 广专业口径,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同时培养部分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扎实、具有研究潜质的研究型拔尖人才”的本科培养目 标,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确立了“突出理论 基础,强化生产应用,着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中心建设指导思想,提出了
23、“以学生为 本,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能力 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 展”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在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保护工程、环境地质工程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实验教学达到:拓展知识领域, 训练操作技能,鼓励个性发展,培养 创新精神,锻炼意志作风,养成职业习惯。在平素的教学活 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大量的设计型、研究型实验项目和开放型的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实验技能和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中心为相关专业各年级同学免费提供所有试验场地、实验
24、器材和 仪器设备及药品等条件,并提供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将平12时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在班上也仅在中下等水平、对就业和创业没有希望也毫无动力的同学积极鼓励起来。帮他们组织研究团队,鼓励他们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中心指定的实验台前进行研究和创新。当在创新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心免费提供的网络上进行查阅,遇到查不到的资料可随时通过网络和指定导师进行联系解决。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对失败的总结和学习,及实践活动中对成功范例的激励,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很大的拓展和提高、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与维护更加娴熟,在项目的实施中表现出了课堂理论学习时未能显示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活动往往
25、正是实验教学中心从企业获知的技术难题、而他们的创新活动获得的成果也恰好为企业攻破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生产难题。中心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使他 们及其他各年级的同学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成就感,也找到了就业和创业的自信;由此刺激发出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对学习无兴趣、对就业前景无希望的、 “要我学” 的被动学习、最终变成了“我要学”的班上的学习尖子,而正是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他们的“ 痛苦学习”变成了“快乐 学习” 。本着“布局合理,配置优化, 资源共享,管理科学”的原 则,在 贵州省乃至以喀斯特生态环境为特色西南地区建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率
26、高、开放服务面广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实验教学中心,加 强喀斯特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推进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喀斯特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中心管理体系。本中心实验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1、以喀斯特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为特色,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在喀斯特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喀斯特生态环境、喀斯特地质环境、喀斯特 农业环 境及喀斯特矿山环境方面,以多学科交叉的资源优势,构建多 层
27、次的实验项目群,提高区域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特色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3、以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实验内容教学为基础,以特色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的现场13教学为重点,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多 层次的实验教学活动;4、以集中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兼 顾学生自主创新,构建灵活的实验室开放机制。2-1-2学校相关政策 (1)建立学校、学校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 学校将设立 15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任命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校 级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学校和学校二级管理。(2)学校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和理论课教学同等对待;把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8、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004 年开始,贵州大学启动“精品课程”工程,中心有三门实验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基础地质与工程水处理工程实验),各获得 2 万元 课程建设经费。 2006 年,学校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拨专款;2007 年学校又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拨专款支持。 (3)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学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及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和提高班,在职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交流。(具体文件参见本申请末附件 10 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支撑材料装盒目录及专项提交的学校相关政策文件等)。2-1-3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1.实验教学定位长期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一
29、直是理论课的附属,实验课程分别由教研室各自独立承担,由此带来以下问题:其一, 实验 内容多属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各 门实验课之间缺少有机配合,主 讲教师从各门课程本身出发来考虑实验项目的安排,致使各门课程实验内容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二,教研室的管理模式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造成仪器设备、 实验场地等教学资源严重浪费;其三, 实验课程体系、实验 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等均难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四,开放性实验无法开展。鉴于上述问题,改革、 优化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实验 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2
30、3实验教学的定位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本着“以人 为本,学生第一”的教学观念,按照“突出理论基 础,强化生产应用,着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中心建设指导思想,以革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创新实验 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为目标,从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等三个层次上重组实验教学内容,精选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 实验,加 强研究创新性实验 ,采用开放式管理, 实行分阶段教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科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心运行机制,以适应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
31、人员继承老一辈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家和环境地质学家 “协作、求实 、创新、奉献”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教学优势,为实验教学服务 ,推 动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 质量。并在喀斯特生态环境、喀斯特地质环境、喀斯特农业环境及喀斯特矿山环境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创新型和实干型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外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2.实验教学规划根据实验教学的准确定位,实验教学改革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归属。中心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建立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利于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
32、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也利于构建以喀斯特生态环境、喀斯特地质环境、喀斯特 农业环境及喀斯特矿山环境等多学科多层次能力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先进、资源高度共享、开放服 务面广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因此,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流的特色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 在五到十年内,在世界上面积最广发育最好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具有喀斯特生态环境、喀斯特地质环境、喀斯特农业环境及喀斯特矿山环境方面的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将中心属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喀斯特地质环境、喀斯特 农业环境24及喀斯特矿山环境所在子平台建成:
33、实验室宽敞明亮,配套实验教学设施完备;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资料室、仪器设备种类齐全、先进的实 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实验教学环境。(2)实现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对全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验教学内容,组织与协调实验 教学改革。打破原来条块分割的实验教学模式,按基 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型实验分层次进行实验教学;统一采购实验教学仪器和用品;统一管理和调配全院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开放使用,建立合理的使用、维护制度,不断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目前,实验中心在校级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有实
34、验室管理相关制度 10 余 项。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剂与实验用品采购制度等(具体文件参见本申请末附件 10 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支撑材料装盒目录就文件材料),今后将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关规章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3)建立和完善“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模式按具有专业特色的“两阶段、三层次”来进行。 “两阶段”是指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阶段和综合实验(工程实践)阶段; “三 层次” 是指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按基础实验、综合 实验和设计研究型 实验三个层次对相关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总体上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理
35、论- 工程实践- 较深理论-工程应用”的顺序开展实验教学,注意各层次实验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4)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活动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中心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服务意识,实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注意 调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注重 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联系,引导 、鼓励学生通 过实验现象与结论解释理论课中遇到的问题。在 执行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按必做实验、选做实验、 设计研究型实验合25理分配学时,适当增加选做和设计实验学时。加 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是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基础实
36、验中,通 过增加小型综合实验或系列实验的比重,加 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通过巧妙设计,在一个 实验中包含较多的知识内容和基本操作, 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的成功与否都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细致、耐心、一 丝不苟。(例如目前中心正在承担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工业固废的理化特征及其生物毒性效应” 就已经实现了在同一个试验中将不同工业固废的传统理化测试方法、现代理化测试及质检方法、现代生物分析方法、生态效应评价方法有机而又有序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通过一个试验项目的开展,就可以掌握诸多相关的研究与分析方法,加深了对同一事物不同层次的认识,目前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06 级
37、、07 级及环境科学 06 级、明德学院05 级中已经成功地试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多种实验开放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后,将更有利于实验室相关资源向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充分 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实验室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使不同学科、不同年 级的学生都可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机会。 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完善,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领域、训练操作技能、培养 创新精神、锻炼
38、意志作风并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提供了良好的课外条件和培养平台,为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和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不可取代的重要培养和孵化平台。为了发挥中心在培养实干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心在宣传方面积极努力和引导,坚持接受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 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某些科研成果、生产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 过查阅文献、参考 书等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和步骤,经指导教师审查 后进行实验。我 们一贯鼓励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 进入26实验室做业余创新实验、鼓励申请学校和省级的创新实验计划、鼓励及早开始开展毕业论文实验、毕业设计或参加科研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为此,中心已经取得
39、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在中心开展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本科同学已经获得十余项国家级教学实践及科技创新或创业计划奖励、二十余项省级教学实践及科技创新或创业计划奖励、并有较多可直接用于生产时间的专利和技术(具体文件参见本申请中的表 2 及本申请末附件 1 大学生特色创新实验相关情况表、附件 2 大学生特色创新实验相关的部分典型论文或报告范例、附件 3 实践教学基地情况表、附表 4 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室开放情况等)。 )实验中心以喀斯特环境研究和工程应用,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涉及了“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及矿山固废污染及资源化方面的一切内容,包括生态治理、生态
40、恢复、地 质灾害防治等等与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的所有领域,为有关领域专家、工作人员、市民及中小学的广泛和积极参与提供了广泛的渠道。随着实验中心的功能和管理的完善,中心今后将逐步实现对社会开放,吸引中小学生对地质矿产与环境保护的兴趣。通 过高中地质矿产及环境保护等专题夏令营等活动,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为高中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吸引中小学生参观实验室,观看演示实验过程,使中小学生产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的浓厚兴趣。此外,通过大型仪器对科研课题组和社会开放,开展对外服务,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6)不断改革和完善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课按照通才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自 1998
41、 年起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课。根据前述环境中心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喀斯特环境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而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又涉及了更广泛的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 污染、工业及矿山固废污染及资源化方面的一切内容和生态治理、生态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等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的所有领域,因此, 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课全部实验项目都是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固废的理化特征及生物效应实验中, 实验项目27力图把矿物的理化性质、环境影响及其表征及大型仪器的应用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的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矿物的理化性质、环境影响
42、及其表征和实际应用以及大型仪器的使用等综合实验知识和技能,为后来的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将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7)抓科研成果的转化 将科研成果特别是具有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研特色的成果,经过改造和重新设计移植或转化为学生综合或设计研究实验项目。经过几轮试验后将其固化到实验教材中,我们编写的教材综合和设计环境实验中部分实验项目就是由科研成果移植而成;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增加了综 合和设计实验项目,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接触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将仪器开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实验中心老师研制的水溞趋光行为检测装
43、置及自动连续酸雨收集装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已应用于教学和科研,此后又研制开发几种仪器设备。(8)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辅助实验教学手段目前,实验中心已经逐步地增加并将建立独立的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网站获得更多实验教学知识和信息,逐步实现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的互动与交流;扩大网上实验选课的范围。力图使现代化辅 助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实验教学更加系统与完善,以期为学生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验做重要补充与延伸。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在实验前通过看多媒体课件,对实验过程和仪器结构有较明确的认识。现代化辅助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标准实验操作方法,纠正不良实验习惯。特别是因为学时不
44、足或实验试剂毒性大等原因,在实验室不能 进行的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为载体观察实验现象,了解 实验的全过程。(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8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导,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聘用年富力强的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提升教学带头人的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培养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吸引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博士生导师参与基础实验教学,为本科生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提高了教师的整体实验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高水平教师的言传身教。(具体文件参见本申请末附件 10 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5、支撑材料装盒目录及文件材料)(10)加强实验教学研究,继续抓教材建设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参与教学研究,承担实验教研项目。通过教学研究,提高 实验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实验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组织人员对教材体系和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与充实。尽快修订基础地质学和环境监测基础实验教材;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修订非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实验教材,满足不同实验教学层次的需求。3.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精良、完备、配套的教学设备,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业务精深、结构合理、 师德高尚的实验 教学队伍,严格、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良好的示范效应,一定的社会服
46、务功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内一流的、开放性、服务型的实验教学中心。 (具体文件参 见本申请末附件 10 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支撑材料装盒目录及相关的校级、院级及实验中心有关规划文件材料)。2-1-4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1)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与环境工程是一门以实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与理29论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覆盖学科门类多,根据各学科专业的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的实验课程模式。构建“ 重视基 础、因材施教、分层次授课”的实
47、验教学模式、凡 32 学时以上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都独立设课,有单独的学分。资环院与明德学校学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超过 1.2:1;生物、生态学等学生的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约为 1:1;其它专业学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小于 1:1,具体情况依专业 需要而定。 (3)注意理论课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验顺序,精心设计实验项目,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 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基本能力训练和开放式自主实验相结合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形式多样、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 优良实验 室硬件条件和优质教学资源
48、为支撑,构筑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多个模块集成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集中实践技能培训及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群,和综合创新 组成。新体系体 现了学生 认识事物的规律,涵盖了由感性到理性、单元到综合、传统到现代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及实训内容。新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大众教育与个性化培养,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科研项目,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针对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原有实验教学场地分割、实验设备分散等局面,中心周密规划,整合、重
49、 组、 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 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了重复购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2)转变实验教学思想,理论与实验相对独立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课的附属,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学科的发展。中心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独立设课, 单计学分,重新制定相关课程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验30内容,以确保各门实验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与相互补充。(3)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等三个层次上重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精选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加强专业 技能训练实验及研究创新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针对贵 州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不同学科门类及学生的兴趣特点、水平差异, 设置由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的多元化、分 层次的开放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