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跨文化交际学课参考文献目录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李炯英.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20 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6)张向阳.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 20 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贾玉新.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 , 1992,(0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外语研究J1994胡文仲. 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5,(05) .高永晨. 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问题、视域与价值J 学海 , 2001,(06)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1)董耐婷. 对跨文
2、化交际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5).朱爱秀. 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华东师范大学,硕论 2004第二讲 关于学科关于文化的界定及相关的概念和范畴张占一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体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李恕仁寓文化教学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亓
3、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 20 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6) 第三讲 国际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李 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增刊刘晶晶试论对外汉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德州学院学报 2006(2)魏俊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J 重庆大学学报 2000(6)11高立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 南京社会科学, 2002(2)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4 期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山
4、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 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第四讲 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与对比卢晓静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语篇章的影响J. 福州师专学报, 2002(6)李君文东西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 湖南财经学院, 2000(1)四胡冰霞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 魏家海东西文化价值观的两重性与跨文化交际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1)四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 教学与
5、研究出版社, 2000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1989张德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 1996常敬宇. 汉语词语与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讲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吕文华.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1) 4144李志荣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7(2)2祁金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社) 20001)11彭增安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语用失误J. 1997(5)王新谦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 , 河南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5 期。一亓
6、华 对称呼语“老外”的跨文化剖析 ,新华文摘, 1999亓 华. 美国名校生解读“脱了裤子放屁” ,语文建设,2001.5 (B)仲洁 “老外”与心理距离J. 广西大学学报,2001 增刊四第六讲 非语言交际理论及应用杨 平. 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3)陈良旋体语符号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差异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9(5)马 文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克服J. 山东社会科学, 2000(6)四梁蓉华论课堂内外的非语言交际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 年专辑。一骆 洪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取向云南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一孙长彦跨文化交际中身体语言差异及其影响J.
7、 宁夏社会科学, 1997(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年第七讲 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研究赵 悦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0(4)87-88李树新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规约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2) 严东,韩仲谦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浅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0(4)李保贵跨文化负迁移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 1999(1) 潘 皓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6) 11王建勤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中介文化行为系统 世界汉语教学 95 3 38-48王魁京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问题的多面性J. 北
8、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4,(6).亓 华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J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汉学出版社,2003、9 亓 华 日军用语与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亓 华 “AA 制”的由来与跨文化交际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集2004.12第八讲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陈 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6)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唐小松跨文化教学的“文化适应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8(5)王晓燕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5)乔
9、秀楠、何晓静简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 燕山大学学报 2006(1)余伟、郑刚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6)11狄斯马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南京师范大学,2004许 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 2000(3)陈向明.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第九讲 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态度问题孟子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高一虹. “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2)蔡 绿文化依附矛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3王宪生
10、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现象及其纠正方法J. 郑州大学学报, 1997(6)刘小兵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 硕论胡启勇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文化认同建构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4)都 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与交际移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0 年增 1 期。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2) 亓 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 第十讲 国际汉语教学中定型观念问题范捷平. “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10 )王 华传播的培养理论与定型观念J.
1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2)62-64 八文卫平. 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 外语教学, 2002(3)左晓园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 2000(6)梁 霞日本人性格的若干特点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 世界汉语教学 94 (2) 严丽明中介语现象中文化定型的认识和超越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5)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的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 ,2000(4) 第十一讲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论车英、欧阳云玲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J武汉大学学报 2004(4)11楚春霞. 从“文化冲突”现象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 济宁师
12、专学报,2001 (4)75-76姚俊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金之亮,刘孔庆. 中国与英美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J. 东方论坛,2002 (5)82-84 页 吴慧坚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趋同现象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5 期。亓 华. 美国意识形态会汉语教学的渗透及我们的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00.1 第十二讲 汉语汉字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在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 1988顾英华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汉语教学模式J语言与翻译,1997(3) 68-70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
13、科学版) , 2003,(3)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5) 王路江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全球化时代的汉语传播趋势J. 世汉 2003(3)简 艺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对外传播 现代传播 2000(2)易法万从美国“妖魔化”中国看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2、6魏清华文化传播障碍与文化误读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2吴振明. 丑陋中国人西方俗文化里的中国人形象学术著作与论文集:关世杰跨文化交流-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4、1996王宏印跨文化传通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8 年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年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年: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顾嘉祖主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陈建民. 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1993 年周思源
15、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C. 北语出版社 1997李晓琪主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C.商务印书馆 2006黄锦章、刘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邢福义主编. 文化语言学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Larry A.Samovar&R.E.Porter.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on Scollon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姚德怀必也正名乎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06 年第 84 期 P21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介绍中国文化,当然是好事,但是学院为何以“孔子”为名,朋友们有些议论。 甲:歌德是公认的德意志,甚至是世界
16、的大文学家。歌德学院以歌德命名,乃众望所归。但孔子是 2500 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孔子”为名推广现代汉语,似名实不符。 乙:儒家学说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包括抽象的普世价值(如“仁爱” )也包括实际的等级观念(如:“礼教” ) ,两千年来,汉族人民“仁爱”等普世价值好像没有学到多少,即使有恐怕也只限于某些小圈子内,所谓亲疏有别。然而等级观念却深入人心,已形成基因,至今尚受其害。因此,以“孔子”为招牌,似颇有反讽意味。 丙:这样也好,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在全世界开设孔子学院,让孔子见识见识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的世面。让孔子学学现代汉语,现代文明,现代礼仪,开开眼界,进而“学而时习之” ,反馈国人,不是很好吗? 丁: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汉语诞生于 1919 年的五四。如果是这样,是否应该选用五四时代或以后的人物命名呢?那么,我们不如搞一个全民投票,选出一位现代汉语的代表作家 AAA,让“孔子学院”正名为“AAA 学院”。这块金漆招牌,将比诺贝尔奖更加光辉夺目。选举如能采取世界杯的方式分为预赛、16 强分组赛、8 强淘汰赛、最后对决赛,势必轰动整个华人世界! 朋友们讨论之后,就有以下的即席提名(拼音序)巴金学院、蔡元培学院、鲁迅学院、沈从文学院、读者诸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