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三种方法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孟雪梅【摘要】目的寻找早期输卵管妊娠的适宜保守治疗方法。方法对 90 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将 90 例患者随机分成 3 组,分别采用 B 超引导下局部注入甲氨蝶呤(MTX) 、口服米非司酮及两者联合应用三种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三种方法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3.3%、70.0%、96.7%,联合用药组治疗成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对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治疗,MTX 局部注入及口服米司酮疗效相当,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更适合基层医院应用,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最为显著。 【关键词】妊娠输卵管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药物疗法 为寻找早期
2、输卵管妊娠的适宜保守治疗方法,笔者对 90 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分别采用 B 超引导下局部注入甲氨蝶呤(MTX) 、口服米非司酮及两者联合应用三种方法治疗,并比较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 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年龄 2039 岁,停经3550 天,伴不规则阴道出血及下腹痛,随机分成 A、B、C3组,每组 30 例,各组年龄、孕龄、治疗前血-HCG 水平、附件包块直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选择的病例符合下列条件:(1)生命体征平稳,无急腹症体征,无活动性出血,无移动性浊音。 (2)尿 HCG 定性(+) 、血清-HCG3000mu/L。 (3)B 超示宫内无妊娠囊,附件区妊娠
3、囊直径5cm,直肠窝积液3cm,双侧卵巢声影正常。 (4)肝肾功能正常。 (5)Hb100g/L,外周血WBC5109/L,PLT100109/L。 1.2 治疗方法(1)A 组 MTX 局部注入法:用彩超核实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及包块径线,并在彩超引导下经后穹隆穿刺包块,抽出内容物,抽空囊腔,抽取液立即行 HCG 定性试验,5min 内结果阳性则注入 MTX40mg+NS3ml。患者休息片刻,送回病房,抽取的囊液同时行-HCG 定量检测。 (2)B 组口服米非司酮法:米非司酮 200mg 每 12h1 次,共 3 次。 (3)C 组联合治疗法:用第 1 种方法治疗后,加服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服药
4、方法同第 2 种方法。 1.3 治疗前患者的辅助检查治疗前病人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 HCG 定性、血-HCG、肝肾功能及彩超,使用米非司酮治疗者,加检皮质醇。 1.4 治疗后观察(1)注意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 (2)治疗后的第 1、2、3 天均行彩超复查,以后每隔 2 天复查1 次彩超,观察胚芽及原始胎心搏动变化,记录胎心消失时间。(3)治疗后第 2 天及以后每隔 3 天检尿 HCG 定性、血-HCG1 次,直至降至正常水平。 (4)治疗后卧床休息 710 天,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5)记录月经恢复时间,定期复查附件包块吸收情况,月经复潮后 23 个周期行输卵管
5、通畅试验(B 超监测下)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腹痛、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正常;血-HCG 降至正常;附件包块缩小或消失。无效:血-HCG 不降或上升,附件包块增大,B 超可见有活胚胎或治疗过程中腹腔出血增多,开腹手术。 1.6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2 检验。 2 结果 A、B、C 三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 73.3%、70%、96.7%,C 组成功率最高,与 A、B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 两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3.1 常用药物目前治疗异位妊娠最常用的药物是 MTX。米非司酮对异位妊娠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3.2 胎心搏动消失时间以
6、局部注入 MTX 及联合应用方法时间最短,与口服米非司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药物直接注入胎囊有关。 3.3 治疗本观察中,MTX 局部用药治愈率为 73.3%,单用米非司酮治愈率为 70.0%,联合应用治愈率为 96.7%,输卵管通畅率为85.2%,其中单用米非司酮治疗成功率较报道低。MTX 为抗代谢类细胞毒药物,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 DNA 合成,也可阻止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从而干扰 DNA 和蛋白质合成而起到杀死胚胎作用。而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孕激素拮抗剂能有效地取代内源性激素的位置,可抑制孕酮的活性,致使绒毛组织发生退化、蜕膜组织萎缩坏死引起胚胎死亡。可见 MTX 和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干扰妊娠过程,进一步提高疗效。 鉴于本临床观察结果,MTX 局部注入治疗,未见毒副作用,且经输卵管局部注药未引起输卵管病理改变,疗效较高,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米非司酮疗效亦较高,且不需辅助仪器,未观察到其毒副作用,更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两者联合用药,疗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翁梨驹.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5):261264. 2曹冬焱,沈铿.输卵管妊娠治疗的生殖状态.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9):56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