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国向何处去?斯拉夫人的迁徙维斯瓦河向西: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西斯拉夫人,天主教、拉丁字母。向南到巴尔干地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 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东斯拉夫人,前两者被 罗马化,后两者拜占庭化。向东:大俄罗斯人、小俄 罗斯人(乌 克兰人、白俄 罗斯人),受拜占庭影响。基辅和诺夫哥罗德的商业地位:注意诺夫哥罗德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是东北德意志商路,图上没有标注。一、与西欧分隔1、东正教。俄国继承了拜占庭时期东正教与天主教的争执。另外,拜占庭灭亡后,俄国自认为属于“罗马拜占庭俄国”这一神圣的序列,是为第三帝国,还承担着捍卫东正教世界的使命,因而孤芳自赏起来。拜占庭强大的王权
2、使东正教具有一种顺从性,而不像罗马教廷那样张牙舞爪。这点也被俄国继承。格里高利七世改革。2、蒙古入侵。二、走进欧洲1、 彼得大帝改革。北方战争的胜利提升了俄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也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俄国更多地介入欧洲事务。之前伊凡雷帝在与瑞典、波兰、立陶宛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斗争中失败,俄国更多是向东方扩张。扫平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东面的三个蒙古汗国。到彼得大帝时代前锋推进到白令海峡和黑龙江流域,但与康熙时代的大清帝国冲突,扩张的势头停止。西伯利亚地区,皮毛 贸易, 农奴逃亡地,东正教势力没能进入(东正教徒无须缴纳贡物,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俄国 统治者并不推广 东正教)。哥萨克人,逃亡南方草
3、原地区的俄国 农奴和波兰农民, 鞑靼化了。2、 叶卡捷琳娜大帝(二世) 。三次瓜分波兰,灭了克里米亚汗国,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夺了黑海北岸。3、 亚历山大一世。反拿破仑战争,进一步介入欧洲事务。但是在此过程中俄国的专制、落后、保守也反映出来。神圣同盟维护君主正统原则,驻守巴黎的俄国军团与十二月党人。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原因:俄国缺乏商业、工业和已在西方的政治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中产阶级。相反,那时存在的是 处于社会底层 的、被束 缚的、无生气的农奴群众即通常所说的“黑民”与处于社会顶端的贵族和宫廷。结束西化派和斯拉夫派争论,并决定俄国下一步的走向,是继续沿着自己的道路还是
4、进一步西化:克里米亚战争。1861 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和之后的地方政府、司法改革。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中地主的心思。他 们发现,只要全部土地是分配给农奴,他们就无法生产大量的供出口的剩余粮食,因为农奴种植的粮食在勉 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后,能给贵族地主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因此较有远见 的贵族都赞成把 农奴从以往一向将他们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的契约中解放出来。 这样,贵族打算将小块土地联成一片,采用有效的、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并仅仅雇用那些其劳动力实际上为他们所需要的从前的农奴做散工,如此,他们就必须供养整个迅速增长的农奴人口。三、西化工业化撕裂社会的时代农民在 1861 年改革中被严酷剥削,工业化带来
5、中产阶级的成长和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社会革命党(农民):分配土地、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恐怖主义。社会民主党(工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前者要求小而严密,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立宪民主党(中产阶级):温和改革。四、1905 年沙皇统治必须结束!在 1840 年英国的大炮证明中国其实是个软弱无力的家伙后,俄国重新开始了在远东的扩张夺得了外兴安岭至黑龙江的大片区域。之后(1850 年左右,此时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与外国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和平)其目标转向中亚,把势力扩张到阿富汗,与控制波斯和印度的英国发生冲突,导致英国与日本结盟。90 年代西伯利亚铁路即将完成,俄国意图把势力推进到满洲。甲午战争爆发
6、使日本有可能获得满洲(辽东半岛)的权益,所以俄国急不可耐地干涉(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和俄国在满洲和朝鲜问题上发生矛盾,所以与英国结成同盟。在 1905 年,俄日两国爆发战争。俄国在朝鲜的利益:俄国商人在朝鲜北部有巨大的木材租借地(朝鲜闵妃,借俄压日), 军界提出海参崴到旅顺之间太远了,要在朝 鲜海岸搞个基地。日本曾提议俄日分别承 认在满洲、朝鲜的权益,俄国自大,不同意。俄国对阿拉斯加和北美海岸的扩张受美国的阻挠,自身又无法保护,最 终放弃了。门罗主义。战争引发俄国内部危机。1905 年流血星期日事件摧毁了沙皇的形象,俄国国内发生全国性的骚乱(农民骚乱、工人组织苏维埃进行革命活动、水兵起义) ,沙皇以退为进,假意进行民主改革,欺骗中产阶级,又用强力手段镇压骚乱。但之后,背弃诺言,建立软弱的杜马,导致中产阶级也不满。后来因为进行一战,国内的不满一度潜伏下来,但战争的拖延又激化了矛盾,1917 年,革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