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免疫规划知识.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088696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规划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免疫规划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免疫规划基本知识-施永青资金资助项目乡村医生培训讲义 李小锋2011.03.08一、基本定义免疫规划:是指为防治疾病,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扩大免疫规划就是将免疫规划所涉及的疫苗种类和疾病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扩大覆盖人群。实施免疫规划,开展疫苗接种是控制与消除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计划的扩大免疫规划,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二、免疫规划的基本概况我省儿童常规免疫疫苗将由 8 种扩大为 11 种。即在现行全省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A 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 8 种疫苗的基础上

2、,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目的是进一步减少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 ,并将麻腮风疫苗、A+C 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 3 种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目的是将免疫病种范围扩大到流行性腮腺炎、风疹、C 群流脑、甲型肝炎) ,对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通过接种上述 11 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 种传染病。三、免疫规划相关概念1预防接种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

3、生和流行的目的。2国家免疫规划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3应急接种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4疫苗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5冷链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6抗原与抗体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抗原主要是指使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也包括疫苗,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抗体是由于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的能与

4、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7什么是活疫苗,什么是死疫苗活疫苗是指将细菌或病毒在人工条件下促使其变异,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和剩余毒力,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类似一次轻型的自然感染过程,但不会导致人发病。死疫苗又称灭活疫苗,是将细菌或病毒及其代谢物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使其失去毒力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在人体内不生长繁殖。四.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方面因素,疫苗使用又由以下方面决定疫苗的效果。1.1 接种部位和途径 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

5、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1.2 接种剂量 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1.3 接种次数 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 ,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需注射 3 针。第一针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 IgM 抗体和极低的 IgG 抗体,第 2 次注射能产生较第 1 次高 10-50 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全程注射才能产生充分的免疫

6、力。1.4 针次间隔 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般灭活疫苗类第 1 针注射后 7-10 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 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 2 周。若为吸附剂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 4-6 周为宜。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 1 周岁内完成卡介苗(BCG ) 、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百白破混合制剂(DPT) 、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1.5 起始月龄 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

7、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否则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1.6 加强免疫 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进行 1 次适当的加强,可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活疫苗免疫成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衰减,少数人甚至抗体阴转,应在适当时间进行加强免疫。1.7 联合免疫 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

8、、风疹混合制剂。进行联合免疫的疫苗,必须既不增加接种反应,又能保证免疫效果。在联合免疫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绝不能在同一部位接种,应分别接种在不同的部位,亦不能将几种疫苗预先在注射器内混合,再接种到人体内,这样将可能发生严重的反应及影响免疫效果,必须予以注意。五.免疫预防制剂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个类别。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人或动物的血液等,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免疫制剂。疫苗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预防制剂。1 疫苗类 凡具有抗原性接种于机体可产生特

9、异的自动免疫力,可抵御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的总称为疫苗,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四类:1.1 灭活疫苗 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使之完全丧失致病力,而仍保存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疫苗,如百日咳菌苗、乙脑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等。此类疫苗中还有类毒素制剂,指细菌经过培养,产生外毒素,经化学物理办法提纯制成,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1.2 减毒活疫苗 此类疫苗是用弱毒或无毒、但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制成的疫苗,其致病性已极大程度地丧失,但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原性和繁

10、衍能力,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次轻型的人工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等。1.3 基因工程疫苗 将有效的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插入易于增殖的载体(细菌、细胞) ,在载体增殖时可表达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1.4 组分疫苗 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培养物中,以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流脑多糖疫苗。 2 血清制剂2.1 抗毒素 是用类毒素免疫大动物使之产生高效抗体,采血分离血浆经纯化精制工艺,除去非特异性蛋白及无效成分。这种抗体输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细菌在机体内产生的毒素起中和作用,如白喉、破伤风抗毒素。2.2

11、 抗血清 是用脱毒毒素、细菌、病毒等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取动物血浆提取其抗毒免疫球蛋白,如抗蛇毒、抗炭疽、抗狂犬病血清等。2.3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与抗毒素及抗血清不同的是从含有特异性抗体的人体血浆中提取相应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六.疫苗的贮藏疫苗是由蛋白质或由类脂、多糖、以及蛋白质的复合物组成,预防接种时由其中的活性物质起到抗原作用。它们多不稳定受光、热作用可使蛋白质变性;或使多糖抗原降解、疫苗不但失去应有的免疫原性,甚至会形成有害的物质而发生副反应。一般地说温度愈高;疫苗中活性成份的抗原性愈容易被破坏,因此针对疫苗的生物特性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贮存与运输。疫苗的储藏运输是根据疫苗的特性进行,不同

12、的疫苗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多数疫苗是在 2至 8之间贮藏,少数疫苗需要在零下 20以下环境贮藏,卡介苗、百白破等疫苗贮存、运输的温度为 48,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等疫苗贮存时间在 3 个月以上时,贮存和运输的温度为-20。七.疫苗接种1.卡介苗1.1 作用:可以增强对结核病的抵抗力,预防严重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 1.2 接种时间: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进行接种。1.3 接种方法:在新生儿的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进行皮内接种。1.4 接种后反应:接种后 2-3 天仅可见在接种部位有小红点样的针眼,几天后便很快消退,似正常皮肤。到新生儿快满月时,才会出现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出现红

13、肿,并形成肿块;以后肿块中央逐渐变软、形成小脓庖;当小脓庖自行破溃后,可渗出黄白色的脓液,此时局部形成溃疡,并结痂;再流脓结痂,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经过 2-3个月,痂皮脱落,形成一颗永久性的略凹陷的圆形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的正常反应过程。1.5 特别提醒:接种后给新生儿洗澡时应当注意,避免将洗澡水弄湿注射部位的皮肤,为此洗澡时,可用干净的手帕或消毒纱布将上臂包扎起来,也不要经常用手去触摸,以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其他细菌感染。接种部脓肿或溃疡超过 6 个月不愈的话,应该再检查一下宝宝是否腋下淋巴结明显肿大,建议带宝宝去结核病防治所检查,如确为脓包,需要用消毒注射器将脓液抽出,一般 23 次即可痊愈

14、。接种卡介苗后,接种人员都会在新生儿的接种卡上做记录,如果接种证上没有记录,应及时向新生儿出生的医院询问原因,以便在可以接种时,及时进行接种。2.乙型肝炎疫苗2.1 作用:接种后可预防乙型肝炎。2.2 接种时间:新生儿出生后 1 天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满月后和 6 个月时,再各接种一针,方可在体内产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如果第二或第三针没有接种的话,原来接种的第一针是不起作用的。三针接种的时间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如不能按照要求的时间进行接种的话,可适当延长几天,但不能超过半个月。2.3 接种方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在新生儿的右上臂,为皮下注射,决不可与卡介苗接种在同一部位。2.4 接种后反应

15、: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一般没有什么反应,少数新生儿可有轻微的反应,如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轻微发热,但均不需要处理,2-3 天后,即可恢复正常。3.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3.1 作用: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3.2 接种时间:宝宝出生后第 2 个月-第 4 个月,应口服三颗小儿麻痹糖丸,即完成了全程的基础免役,在婴儿体内产生了足够的抗小儿麻痹症的抗体,可维持 2-3 年。宝宝 4 岁左右还应再服一次以强化对该疾病的抵抗力。3.3 接种方法:口服3.4 接种后反应:有极少数宝宝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

16、,可不治自愈。3.5 接种禁忌: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的宝宝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3.6 特别提醒:脊灰糖丸是一种活性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 4.百白破三联疫苗4.1 作用:由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4.2 接种时间:婴儿出生后满 3 个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要完成该疫苗的基础免疫,还需在出生后满 4 个月和满 5 个月时再各接种一次。 即在婴儿体内产生了抗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的抗体。4.3 接种方法:在宝宝臀部外上 1/4 或上臂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4.4 接种后反应: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的第二针后,因

17、注射剂量增加了,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反应,如在接种后的当天晚上婴儿会哭闹不安,难以入睡,有时还会发烧(一般不超过 38.5)。注射的局部会红)肿、疼痛,也可使婴儿烦躁不安。这种反应一般可持续 1-2 天之后自行恢复,不需处理。4.5 特别提醒:如果婴儿体温升至 39.5以上,有抽搐、惊厥、持续性惊叫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进行第三针注射时,应将上述情况反馈给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减少剂量注射,还是改用白破疫苗注射,或是不再进行第三针注射,以免再次发生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5.麻疹减毒活疫苗5.1 作用: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宝宝 8 个月时,由母亲传递给婴儿的麻疹抗体逐渐消失,而使婴儿对麻

18、疹的抵抗力下降。这时必须采取人工方法,即注射麻疹疫苗,使婴儿体内经过一次轻微的麻疹病毒感染,从而在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对麻疹生成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一般可持续 3-4 年。5.2 接种时间:宝宝 8 个月时都应接种麻疹疫苗。5.3 接种方法:在宝宝的臂外侧进行皮下注射。5.4 接种后反应:接种麻疹疫苗后,反应很轻,仅少数宝宝在接种后 6-10 天可能发热,但体温不会超过 38.5,持续 2 天即消退。宝宝的精神、食欲均不受影响。也有的宝宝接种后,发热的同时可出现皮疹,多见于胸、腹及背部的皮肤,皮疹数目不多,并且 1-2 天内即消失,皮疹消失后也不象患麻疹那样皮肤上留有褐色斑。因此,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19、。5.5 特别提醒:在宝宝患有发热、其他疾病的急性期、恢复期时,均应暂缓接种。对鸡蛋过敏的宝宝应当慎重使用麻疹疫苗。在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后,需间隔一个月才可接种麻疹疫苗。而接种麻疹疫苗后二周,才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以免影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6.麻风腮三联疫苗(MMR):是一种联合疫苗,用来预防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6.1 接种对象:其主要接种对象是 1 岁以上的易感者和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出现时的应急接种。6.2 接种程序:1.5 岁替代麻疹疫苗复种和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初种,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包括技校、中专、职业中学毕业班)和大学一年级外地学

20、生各加强一针。6.3 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6.4 接种时间:儿童常年接种,学校秋季接种。6.5 禁忌症:(1)已知对新霉素及疫苗其他组分过敏者;(2)免疫应答受损个体,其中包括原发或继发的免疫缺陷疾病患者;(3)妊娠妇女,而且接种后应避免妊娠。 7.乙脑疫苗(JEV):是一种用来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7.1 接种对象:为乙脑流行地区 6 月龄10 周岁儿童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或旅游者。7.2 接种程序:(1)减毒疫苗:基础免疫共注射 2 针,2 针间隔 710 天,1218月龄加强免疫 1 针,710 岁在加强免疫 1 针。 (2)减毒活疫苗:初次接种为满 8 月

21、龄儿童皮下接种 1 针,0.5ml;2 岁时加强免疫 1 针,0.5ml;7 岁时在接种 1 针 0.5ml,以后不再接种。7.3 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7.4 接种时间:每年除 7,8,9 三个月外,其他时间均可接种。7.5 禁忌症:(1)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肺结核、心肾及肝脏等疾病。 (2)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者。 (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8.流脑脑疫苗(MCV,a 群):是一种用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苗。8.1 接种对象:6 月龄15 周岁儿童。8.2 接种程序:满 6 月龄儿童初免,间隔 1 年后加强 1 针。8.

22、3 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8.4 接种时间:每年 11,12 月。8.5 禁忌症:(1)癫痫、抽风、脑部疾患及由过敏者。 (2)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结核。 (3)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9.腮腺炎疫苗(u):是用来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减毒活疫苗。9.1 接种对象:为月龄以上的腮腺炎易感者。9.2 接种程序:满 1 岁儿童基础免疫 1 针。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含技校、中专、职业中学毕业班)学生和大学一年级外地学生各加强 1 针。9.3 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9.4 接种时间:儿童常年接种,学校秋季接种。9.5 禁忌症:()严重疾病、急性及慢性感染。 ()发热。 ()有

23、过敏者。()妊娠妇女。10.甲型肝炎疫苗 10.1 接种对象:有可能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对象。 10.2 接种程序:(1)118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单剂量儿童甲型肝炎灭活疫苗720(0.5 毫升悬液)用于基础免疫。 (2)19 以及 19 岁以上成人:单剂量成人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1440(1.0 毫升悬液)用于基础免疫。 10.3 接种方式: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10.4 接种时间:常年接种。 10.5 禁忌症为:已知对疫苗任何一种成份过敏者或前一次接种后有过敏反应者。 10.6 注意事项:急性严重发热性疾病患者则应推迟接种。11.A+C 流脑多糖疫苗11.1 接种对象:为 2 周岁以上的人群。11.2 接种程序:3 周岁接种一次,6 周岁接种一次,2 剂次间隔3 年;第 1 剂次与 A 群流脑疫苗第 2 剂次间隔12 个月。11.3 接种方式: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11.4 禁忌症(1)癫痫、抽风、脑部疾患及有过敏史者。 (2)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型肺结核。 (3)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