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自动化卓越班”培养方案(初稿)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进行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自动化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前两年的培养方案与创新班基本相同。后两年在实践能力方面进一步强化。自动化创新班应涵盖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电学基础类、计算机类、控制类、实践类等
2、6 类课程。1、公共课类原培养方案(23 门):(56 学分)两课(6 门,16 学分) ;英语(4 门,16 学分) ;体育(4 门,8 学分) ; 军训(1 门,2 学分) ;公选课(8 门,12 学分) 。现方案(23 门):(52 学分)两课(9 门,20.5 学分):分课堂授课和社会调研(灵活方式)两种形式教学,授课学时与社会调研学时 1:1。军事理论课与军训同时进行。教务处建议两课按学校安排顺序排课。英语(1)(2)(24 学分) 、英语(3)(4)(23 学分) (4 门,14 学分):英语六级,雅思 6.5 分。陈院提出的英语教学方式:扩大词汇量:从 3000 词汇增加到 70
3、00. 每周用一节课,介绍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期末考试中作为考试的项目之一进行检测。培养语感:通过模仿,朗诵,跟读,背诵等方法,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流利度,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通过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式,激活已经掌握的词汇和句型,熟悉符合西方习惯的英语表达方法以及逻辑思维,以听后回答问题、复述等形式,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并逐渐过渡到笔头复述,加深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和语用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视听跨通道训练:充分利用高级语言实验室的听读软件,采用听觉带动视觉快速移动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快读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体育(
4、4 门,8 学分):体育课建议放在 8.9 节课,作为锻炼时间。军训(1 门,2 学分):不变。公选课(5 门,51.5= 7.5 学分):建议必选科技写作或大学语文两者之一,语言表达与口才 。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政、人文、社会科学和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法律与公德意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2、数学类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原培养方案(7 门):(29 学分)1) 高等数学(微积分) (1) (2) (11 学分)2) 线性代数(3 学分)3) 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4 学分)4)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 学分)5)大学物理(1) (2) (8 学分)现方案
5、(6 门):(23 学分)1)工科数学分析(1) (2) (5+5=10 学分):建议其中授课学时与自主学习学时 2:1。自然科学类课程建议每学期进行 3-4 次考试,最后得总评成绩。2)线性代数(2.5 学分)3)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 学分)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 学分)5)大学物理(5 学分) (含实验 1 学分,16 学时) (课程大纲涵盖牛顿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专业认证标准:数学: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级数、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物理: 牛顿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能力培养: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
6、识,了解物理基本知识并重点掌握电、光相关知识,训练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数学在控制和信息领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应涵盖考研“数学 1”的内容。掌握一种数学计算仿真工具(如 Matlab) 。3、电学基础类原培养方案(5 门):(18 学分)1)电路(4.5 学分) (不含实验 1 学分)2)模拟电子技术(3.5 学分) (不含实验 1 学分)3)数字电子技术(3.5 学分) (不含实验 1 学分)4)信号与系统(4 学分)5)电力电子技术(2.5 学分) (不含实验 0.5 学分)现方案(4 门):(15 学分)1)电路与电子学(7 学分) (含实验 1.5
7、 学分,24 学时):合并电路、模电的内容,该课内容很紧凑, 信号与系统注意与之衔接。禹思敏老师建议加入根据数学模型设计电路的内容(对应课程以电路分析为主,适当加入电路综合设计的内容) 。建议其中授课学时与自主学习学时 2:1。2)数字电子技术(3 学分) (含实验 0.5 学分,10 学时):建议其中授课学时与自主学习学时 2:1。3)信号与系统(2.5 学分) (含实验 0.5 学分,8 学时):建议其中授课学时与自主学习学时 2:1。4)电力电子技术(2.5 学分) (含实验 0.5 学分,8 学时)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认证标准: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包括工程图学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电
8、磁场、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类) 、通信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控制类) 、控制工程基础(控制类)等知识领域中的至少 5 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能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电类基础知识,训练进行基于电类基础知识的的理论计算、工程设计、基本仪器使用及实验动手能力。应涵盖考研“电路理论” 、 “电子技术(或电子电路) ”的内容。通过实验课掌握一种电路辅助设计及仿真工具(如Protel) 。4、计算机类原培养方案(6 门):(14 学分)1)计算机文化基础(2 学分)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2 学分) (设计或论文类)3)微机原理及应用(2.5 学分)(不含实验 1 学分)4)计算机网
9、络与通信(2.5 学分)5)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2.5 学分)6)软件工程及数据库技术(2.5 学分)现方案(3 门):(10 学分)1)程序设计(1)(2)(5 学分):建议其中授课学时、自主学习学时、实验学时 1:1:1。2)微机原理及应用(5 学分):合并微机、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内容。建议其中授课学时、自主学习学时、实验学时 2:1:1。能力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硬件系统设计调试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强调 C语言编程能力。应涵盖考研“微机原理”的内容。5、控制类原培养方案(16 门):(31.5 学分)1)专业导论;(1 学分)2)计算机控制系统;(2.5 学分)3)运动控制
10、系统;(2.5 学分)4)过程控制系统;(2.5 学分)5)楼宇智能化技术;(2.5 学分)6)电气控制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2.5 学分)7)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技术;8)现代数控原理及控制系统;9)变频与伺服控制技术;10)现场总线控制技术;11)机器人学;12)模式识别; 13)人工智能; 14)系统工程15)检测原理16)自动控制原理现方案(9 门):(在下列课程中选够 22 学分,卓越班必选企业课程)1)专业导论(必修 1 学分):建议多教授讲座形式,但必须有一位教授系统介绍培养方案。2)自动控制原理(必修 5 学分)(含实验 1 学分):课程大纲应包括现代控制理论内容。建议其中授课学
11、时、自主学习学时 2:1。3)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必修 4 学分) (含实验 10 学时)4)模式识别(选修 2 学分)5)机器人学(选修 2 学分)6)计算机控制系统;(选修 2 学分)7)过程控制系统;(必修 2 学分) (含实验 8 学时)8)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技术(选修 2 学分)9)变频与伺服控制技术(选修 2 学分)10)人工智能(选修 2 学分)11)系统工程(选修 2 学分)12)新技术专题(选修 2 学分):供有特殊需求课程灵活开设。13)企业课程 1(卓越班)14)企业课程 2(卓越班)15)企业课程 3(卓越班)16)企业课程 4(卓越班)17)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必修
12、2 学分) (含实验 8 学时)18)检测原理(选修 2 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认证标准:自动化专业:包括现代控制工程基础、运筹学/最优化方法、信号获取与处理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知识领域中的至少 4 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能力培养:掌握控制类基本知识和部分前沿知识,激发研究深造的兴趣,训练在本学科领域进行进一步科学研究的能力。6、实践类现方案(7 门):(30)1、工程训练(2 学分)2、电子工程认知及工艺实习(2 学分)(含企业认知实习)3、工程制图(强调 AutoCAD 训练) (3 学分)4、毕业设计(15 学分) (企业课程)5、生产实习(2 学分) (企业课程)
13、6、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3 学分):涵盖一种电路 CAD 工具训练。7、微机与控制综合设计与实践(3 学分)实践环节认证标准:具有面向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践)等。全部合计 52 门课,152 学分。去掉实践类课,45 门课分到 7 个学期,每学期 6.4 门课。152 学分减去实践类 30 学分得 122 学分,分到 7 个学期,每学期 17.4 学分。课程体系认证标准:1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 。23/152=15.1%2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30%) 。(15+10+22)/152=30.9%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至少占总学分的 20%) 。38.9%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