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七律 长征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语境理解“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这首诗。2反复诵读,抓住诗眼“不怕” ,读懂“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从而读懂整首诗的意思,感受红军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3诵读品赏诗句,重点抓住“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感受诗句中对比、夸张、对仗等写法表达的效果,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领略毛泽东伟大的诗人风采。4拓展诵读清平乐六盘山 ,开展“长征精神之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反复诵读,抓住诗眼“不怕”读懂“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从而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感受红军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诵读品赏诗句,重点抓住“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感受诗句中对比、夸张、对仗等写法表达的效果,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领略毛泽东伟大的诗人风采。难点:重点抓住“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感受诗句中对比、夸张、对仗等写法表达的效果,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领略毛泽东伟大的诗人风采。三、教学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附件) 。2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了解长征的历史:http:/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 解诗题,知诗人,激发阅读。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板书课题。“七律”你了解吗?(学生交流,教师简介这是一种诗体,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
3、 8 行,每句 7 字,第 2、4、6、8 句的最后一个字需押韵。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2“长征”这是诗的题目。从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诗的内容)3你了解“长征”吗?课前推荐大家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你们读了吗?选择你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感触的一点和大家做交流,注意主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于“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推进交流阅读感受)4知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在你的心目中毛泽东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表达。(指生交流: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是我国伟大的领袖人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要给我们展现了毛主席另一面的风采一个
4、伟大的诗人的风采。(二)诵读诗作,整体感知。1学习诗词首先要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谁能做到这一点。指名朗读。相机推进朗读:(1)诗中有几个生字,能不能读正确?出示: 逶迤 磅礴 岷山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预习时有没有理解?谈一谈。(2)读诗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你能正确地读出来吗?指名试读。出示标记节奏的对照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这首诗的韵脚是哪些字?圈出来。七律要求偶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而且要一韵到底,朗读感受一下。朗读时要注意韵脚拖长
5、读,才有读诗的味道。4能把诗读通,能读懂吗?(1)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对诗句的理解,提出不能理解字词讨论。 (诗的大意依靠学生自学交流理解)(2)组织全班交流:诗句中还有什么字词的意思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从疑问入手,解决学生没有能够读懂的字词,以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相机重点明确“等闲、尽、暖、寒”等字的意思)(3)这首诗中出现了几个发生在长征时期的历史事件,你能说说吗?(引导感知“翻越五岭 、过乌蒙山 、桥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出示长征路线图,你能从图中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吗?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称长征为万里长征吗?在这首诗中,这样的一个万里历程,被称作什么?(万水千山
6、)(4)毛主席以诗的形式写下这些难忘的历程,其意在于抒发怎样的一中情感呢?你能找出表示这种情感的词句吗?(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在浓缩成一个词语是什么?(板书:不怕)为了进一步说明白这种“不怕”的精神, “不怕”的变现是什么呢?哪一句诗概括的写出来了?(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诗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红军面对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表现?(三至八句)一起来读一读。(5)这样我们就梳理了诗的主要内容:抓住了“诗眼”哪个词语?(不怕)全诗紧紧围绕这个词语,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一句话来概括(万水千山只等闲)又分别举出几个重要事件来展示红军“不怕”的精神,那就是齐读三至八句。环节二:
7、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体会诗意,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1.红军长征途中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全诗用简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默读诗句,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你的体会在书上写一写。 (学生自学)2交流,相机引导。预设:(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 “磅礴”写出了山的什么?你了解这些山吗?结合你对长征故事的阅读,说说在翻越这些山时红军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推进感知行军难)面对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红军的表现是怎样的?借助腾细浪、走泥丸感受红军不怕困
8、难、乐观的精神。再次诵读这句诗,你的头脑中能否浮现出当年红军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的情景。谁来诵读?(推进读出情感、精神)这就是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看到金沙江水,看到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人们永远难以忘记发生在这里的两次战役。课前大家阅读这两个故事,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和大家交流。 (引导感知红军当时前有阻截、后又追兵的形式,时刻面临国民党部队的封锁;感知战斗的艰难,牺牲的惨烈)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写出了当时的艰难?(引导从“拍、云崖”体会江之险要;引导从“横”体会渡河之难)当我军成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士们
9、不禁感慨万千,这一“暖”一“寒”写出来什么?是说巧渡金沙江在春天,飞夺泸定桥在冬天吗?(战士们为巧渡而高兴;为强渡之难而感到冷峻、肃穆)再次诵读这句诗,你的头脑中能否浮现出当年红军激烈战斗的情景。谁来诵读?注意读好这一“暖”一“寒” 。 (推进读出情感、精神)这就是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看书上的插图,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伴随我们成长,你们阅读丰碑 金色的鱼钩这些故事了吗?你最想说什么?你觉得红军是靠着什么翻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这句诗中哪些字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得到“红军不拍远征难”的精神?抓“更喜”体会是喜欢着岷山千里
10、雪吗?“喜”什么?(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再次诵读这句诗,你的头脑中能否浮现出当年红军“尽开颜”的喜悦情景。谁来诵读?(推进读出情感、精神)这就是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小结:红军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只是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诵读整首诗。(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2继续搜集阅读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激发深入阅读。1指生朗读七律 长征,谁能背一背。2这首诗被称为“史无前例的革命史诗”,全诗用 56 个字为我们描绘了长征途中的五幅“征难图”,还被谱成了曲
11、子,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气势磅礴、令人兴奋等)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种豪迈气势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品味。(二)抓住重点,赏读诗句。1一提到古诗,就想到“推敲”二字,每首诗都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赋予诗词内涵。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这首诗的后六句,用你以前品析诗句的经验,展开想象,对某个词某句诗进行赏析,这一字一句用得妙在哪里?(学生自学赏析)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见解。3全班交流:每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从哪里感受到毛主席用词的精妙呢?(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当你读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这两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
12、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生交流) (板书:逶迤、磅礴)在红军眼里,蜿蜒起伏的五岭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让人畏惧吗?(指名交流)是啊,红军把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看作是(生: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书: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生: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板书:泥丸)每句话中都有一组词语形成了对比(板书:对比) ,诗人采用了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好在哪里呢?(指名交流)一个“腾” ,一个“走” ,五岭和乌蒙山本是不能动的,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化静为动呢?请把你的理解送到这句诗中,指导朗读。 (指名读)在这样的对比中,在化静为动中,诗人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板书:夸张)在古诗中,夸张的诗句有很多
13、,你能吟诵几句吗?(指生吟诵,预设: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夸张的诗句以诗人李白为代表,通过这些诗句,你有什么发现?(生:非常夸张,把事物都夸大了)是啊,这样的夸张表现出了李白的奇思妙想。而我们这首诗中的夸张呢?和李白笔下的夸张有什么不同?(指名说,生:把事物都夸小了)为什么夸小了?这样写可以更好的表达什么?(更能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不怕远征和“只等闲” 。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 )看到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这不仅是红军战士乐观的情怀,更能体现出在毛主席心中“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出毛主席的乐观精神。再次细细
14、地品味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以及诗人表达的目的,毛主席写得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豪迈乐观吧!齐读这两句。(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过渡:英勇的红军战士翻越险峻的高山,披荆斩棘,横渡滔天大河,五六句描写的是长征途中两场著名的战斗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这两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学生找到“暖”和“寒”字)为什么这两个字用得妙呢?(出示“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对比着读读。)指生交流。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可我们的战士却没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顺利地到达江北,回望惊涛澎湃的金沙江,回望高耸入云的山崖,战士们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说出
15、战士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喜悦的、自豪的。)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敌人为了阻止红军过桥,拆掉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桥下水流湍急,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桥上向下望一眼,你心里什么感觉?(指名交流,预设:心惊肉跳、胆战心惊、毛骨悚然等。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寒”字不仅写出了铁索的冰冷,又写出了桥的危险,让人胆战心惊。)想到金沙江,喜从何来?为什么强渡大渡河时,战士们的内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呢?(指生交流)这里不仅表现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敢,更加表达了诗人自身情感的变化,毛主席作为队伍的领袖,他的心情怎样?他的内心暖什么?寒什么呢
16、?(指生交流)过渡: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一喜一悲,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指生读)4通过我们细细地品读、欣赏,感受到了毛主席用词的精妙。七律还讲究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句是怎样对仗的?(1)指生交流。(2)小结:对仗工整可以看出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夫之深,毛主席作诗可谓是出口成章。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生练读,指名读,师生共读)环节三:回归整体整合诗歌,课外延伸(三)整合诗歌意境,感悟体会情感。1诵读整首诗,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生交流)2读了这首诗,你从中都读出了什么?(预设:长征的艰难;红军的无所畏惧、坚
17、强乐观的精神;毛主席诗词的精妙)3.一段艰难的历程,一段伟大的历史,毛主席将她凝聚成 56 个字永远留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端起书,我们再次诵读这首伟大的诗作。 (配以音乐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领略诗人风采。(出示毛主席作诗的场景图)读了诗,毛主席是一位大诗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知道吗?这些革命诗词大多是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就地取材,即兴而作,脱口引出。他巧借当时的战斗、地名、事件就诗兴大发,诗作气势奔放、豪迈!听了这些介绍,你心目中的毛主席形象是不是又多了一些什么?说一说。(五)拓展延伸1 七律 长征是毛主席写在越过六盘山前,越过六盘山后,毛主席又写了一首词,想不想读读?借助注释
18、,你能读懂吗?(出示课件,自由朗读)清平乐 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注释: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长缨长绳子。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2这首词中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感受到?(默读,交流)3重点理解品析“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包含的豪迈气概。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背诵一下。(六)作业设计:开展“长征精神之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可任选其中
19、的一项或几项)1可以搜集毛泽东诗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背诵一二首;2熟读并了解长征组歌 ;3学唱几首耳熟能详的红歌;4开展讲长征故事比赛。六、板书设计21七律 长征不怕 只等闲逶迤 对比 细浪磅礴 夸张 泥丸暖 寒对仗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七律 长征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诗,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在教学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艰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2诗歌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诗歌的学习需要“三分悟七分读”,在
20、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多种方式读诗歌:教师提示读,师生合作读,名师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文本的含义。3抓住诗句的表达方法来重点理解诗句。颔联和颈联采用了对比、夸张和对仗的写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将事物夸小,更能表现出红军战士勇敢乐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通过对仗的讲解,更能认识七言律诗的格式。不足之处:课下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将故事与诗句想结合,相信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教学建议:本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在教学前建议引导学生充分搜集长
21、征的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背景,或是搜集长征途中的感人小故事,观看长征影片,让学生深入文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附:预习单21 七律 长征一、自主识字、朗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读正确,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诗文初步理解。逶迤( ) 磅礴 ( ) 云崖 ( ) 岷山( )二、自主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真体会诗句的诵读节奏。2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字词画问号,并尝试想办法解决。记下自己理解的字词的意思:三、搜集资料1搜集“七律”的相关资料。2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记下关键词。3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并认真阅读,比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故事。(滕州市
22、实验小学 刘文婷)2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 6 个生字,并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重点指导“絮、警”两个字的书写,正确认读“骡、驮”两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燃眉之急、饥寒交迫”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弄清彭总深深挚爱他的“无言战友”大黑骡子的基础上,抓住彭总隐忍割爱痛杀坐骑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彭总爱兵如子、处事果断的伟大品质。 3. 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及词、句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矛盾等细节描写,进一步感悟彭总铁
23、汉柔情的艺术形象,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4. 初步了解课文完整的叙事写法,学习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矛盾冲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借助习作小练笔,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弄清彭总深深挚爱他的无言战友大黑骡子的基础上,抓住彭总隐忍割爱痛杀坐骑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彭总爱兵如子、处事果断的伟大品质。难点:1. 在精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及词、句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矛盾等细节描写,进一步感悟彭总铁汉柔情的艺术形象,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2. 初步了解课文完整的叙事写法,学习通过抓
24、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矛盾冲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借助习作小练笔,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三、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长征、十大元帅和彭德怀的资料并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1)教师:教学课件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1.提起中国工农红军,恐怕无人不晓,说到雪山草地,举世皆知,那是长征途中最为艰难困苦的一段历程。可你是否知道,在那苦风血雨的岁月里,曾有许多共和国的将军与他们的“无言的战友”战马,一起走过漫漫征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长征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板书课题: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交流收
25、集的十大元帅和彭德怀的资料(初步感受彭将军的伟大人格魅力)。(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词语的认读。 (1)读正确:出示:彭德怀 絮语 一碗 抚摸 饥寒交迫 警卫员 融进 御寒 怒吼 燃眉之急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絮、御”字的韵母是“ ”“吼”的读音是“hu”不读“kng”)采取多种方式把词语读熟练。(自由读、同桌互读、齐读。)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词语“燃眉之急、饥寒交迫”的意思。(全班交流。)(2)写美观:展示个别同学的预习单,学生评价写得是否正确、匀称、美观。(重点指导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还有注意笔画是否舒展、匀称。)师生交流在书写本课生字时需要注意
26、或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导“碗”要注意左窄右宽。“彭、融”字要左右均衡。重点指导“絮”字要注意上小下大,“警”字中下面的“言”字第一橫要长些,托住上面的“敬”字。)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或写得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课文的朗读。指名读课文,师生评价。(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并能在读中想象画面及场景。(三)理清脉络,感受主旨。1. 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及时正音。)2.自由读课文思考: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师生交流。)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出示:1.担负断后任务的红三军团陷入了什么样的绝境?面对这样的危机彭总是
27、如何决定和处置他的“无言的战友”大黑骡子的?2.自江西入草地彭总与他的大黑骡子结下了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匹怎样的大黑骡子?3.彭总不听下属劝阻,对心爱的骡子三次严令射杀,对此你对彭总有什么样的认识?(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共同讨论。(2)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受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的劳苦功高,让学生感受彭总对他的大黑骡子有着深厚感情,以及为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不顾自己安危,隐忍割爱,痛杀坐骑的感人事迹。 )(3)交流汇报,整合课文内容。红军进入草地部队断粮、战士饥寒交迫彭总隐忍割爱、痛杀坐骑,以解燃眉之急体现他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
28、苦 感受到他是一位铁汉柔情、 刚果决断的将军。相机板书:部队断粮 饥寒交迫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隐忍割爱 痛杀坐骑 融进铁流 荣立大功(4) 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 )时,部队缺粮,彭德怀眼见战士们( ),为了( ),他忍痛割爱,不顾士兵的再三劝阻,三次严令副官把他的( )和其余( ),为挽救饥饿战士的生命全部枪杀的故事。(5)结合板书和填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6)初步感受人物形象自江西入草地一路走来,大黑骡子与彭总结下了深情厚谊,但现在彭总却要三次严令射杀,从这出乎常理的举动中你对彭总有怎么的认识与评价?表现了彭德怀心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他的士兵,赞扬了他与
29、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是一个铁汉柔情但又刚果决断的将军。相机板书:爱兵如子 同甘共苦 铁汉柔情 刚果决断的将军4.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板书和自己完成的填空作业,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5.师小结。(四)布置作业。延伸阅读领袖将军与他们的战马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1.指名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相机板书。部队断粮 饥寒交迫 (起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隐忍割爱 痛杀坐骑 ( 经过)融进铁流 荣立大功 (结果)爱兵如子 同甘共苦 铁汉柔情 刚果决断的将军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 舐犊情深,在关爱大黑骡中感受柔情将军。1. 情感铺垫,感悟长
30、征中劳苦功高的“无言战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在长征中大黑骡子的劳苦功高?(全班交流)出示: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 指名读句子,体会大黑骡子在长佂过程中的作用。(抓住“从江西出发就跟随”体会跟随时间之长和情感深厚。“又又”“小山似的”体会大黑骡子一路上很辛苦,功劳很大,从而感受这是一匹无怨无悔,劳苦功高的将军坐骑。) 边读句子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大黑骡子劳苦功高。 感情诵读。2.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文中的哪些语言文字中让你体会到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找出有关的语句。 (小组内交流、全班
31、讨论交流。 )(1)抓住重点语句,感悟对大黑骡子深情地爱。(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语句。)出示:彭德怀深情地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过渡: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部队又断了粮,战士饥寒交迫,作为将军的彭德怀干粮也是有限的,能把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塞给大黑骡子吃,还一直看着它吃完,这是何等的感情!指名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胜过爱自己。(抓住“抚摸、悄悄地塞进、一直”等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精心呵护,爱大黑骡子胜过爱自己,体会这样一位柔情的将军。)感悟彭德怀的语言,仔细品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心疼大黑骡子,体会这样一位柔情的将军。)干粮被大黑骡子吃了,彭德怀会怎样?(交流体会,他宁愿自己饿着,也要给大黑骡子吃,爱大黑骡子胜过爱自己。)(2)感情地朗读。(读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舐犊之情。)(二)痛杀坐骑,在爱的纠结与决断中感受爱兵如子的铁血将军。过渡:长征以来,大黑骡子受尽了苦,一路上不是驮着粮食、就是驮着器材,战士们生病时,就是它驮着伤员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彭德怀和战士们一样深情地爱着大黑骡子,他对大黑骡子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可是面对困境,彭总不听下属劝阻,对心爱的坐骑三次严令射杀,这又是为什么呢?从三次严令痛杀坐骑中,感悟彭总内心爱的深沉与崇高。1.读课文,
33、找出彭德三次下令杀大黑骡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品读课文。思考:三次命令各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每次命令后彭德怀、饲养员和战士们各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内容细心品读体会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2.第一次命令,从“深情”、“平静”中感悟彭总爱的理性抉择。(1)指名读有关内容,思考:这次命令各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解燃眉之急)(2)小组分角色朗读,并交流谈话人物的内心活动。(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3)情景表演。(分角色表演,体会战士们的苦苦挽留和彭德怀为了大局无奈的选择。)(4)体会彭德怀复杂的情感。(抓住“深情、平静”感悟复杂的情感)出示:彭德怀深情的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的对警卫
34、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思考:深情地爱着大黑骡子的彭德怀,怎么能“平静”地做出杀骡子的命令呢?你是如何理解“深情”和“平静”这对词语呢?(抓住“深情”、“平静”体会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既心疼又不忍;抓住“只有”、“或许”及彭总说话语气体会他不得已而为之的强力决断,感悟彭总大爱战士的情怀。)(5)认真读课文,找出老饲养员和战士们劝阻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理由?画出有关的语句,试着多读几遍,体会其中的情感。(同位互相交流。)出示:A“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B
35、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指名读语句,他们挽留大黑骡子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课文理解,体会战士们对彭总的爱,大黑骡子对彭德怀的重要性。 )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战士们对彭总的爱、彭德怀对战士们的爱,感悟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及爱兵如子的高尚品质,体会这样一位柔情的将军。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课题中“他的”是如何理解的?大黑骡子是一般的军需物资吗?是普通的牲口吗?(抓住 “坐骑” 理解,它不是一般的军需物资,也不是普通的驮伤员,驮物资的牲口,是彭德怀“无言的战友”。体会这一路上大黑骡子陪伴
36、着彭德怀走过多少艰苦的征程,他们已经结下了深情厚谊,彭德怀最需要大黑骡子。)(6)深层感悟,想象情境,对比体会。你是如何理解彭德怀和老老饲养员、警卫员及战士们的意见分岐的?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通过对比分析,从彭德怀痛杀坐骑是为了战士,为了革命的需要;而老饲养员、警卫员及战士们却是为了彭总的需要。从而感悟到彭总深爱战士,而战士们却深爱着自己的将军。)(7)分角色有情感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彭德怀平静背后的难过与无奈;读出老饲养员和警卫员的着急。)小结:此时此刻,有多少战士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正悄然离去。一边是亲如战友般的大黑骡子,一边是同生共死的忍饥挨饿的战士,为了战士不
37、再作无谓的牺牲,为了长征的胜利,彭总只能是忍痛割爱枪杀自己的坐骑。3.第二次命令,从“不耐烦”、“大声”传令中,感悟彭总爱的果断与坚决。(1)指名读有关内容,思考:这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战士们苦苦挽留,彭德怀内心烦躁,不得已下严令。)(2)自由读有关内容,交流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抓住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他此时的内心情感。)(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彭德怀“不耐烦”的情感变化。出示: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荣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指名读。交流:“不耐烦”表达了彭德怀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彭德怀表面烦躁其实内心是非常纠
38、结难受的,加之战士们的苦苦挽留,这种无奈的选择是爱的超越。)(4)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彭德怀表面烦躁,其实内心难受与迫不得已;读出老饲养员对彭总的爱、对大黑骡子的不舍;读出战士们恳切的挽留。)4.第三次命令,从“双手叉在腰间”、“怒吼”中感悟彭总爱的深沉与超越。(1)指名读有关内容,思考:这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全班交流体会:在战士们迟迟不忍心杀大黑骡子的情况下,彭德怀不得不下达死命令。)(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3)找出文中表现此时彭德怀的情感变化的语句。(怒吼)出示:“副官长,快
39、开枪!你不向它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彭德怀为什么会“怒吼”呢?(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讨论交流:战士们迟迟不开枪的原因?(体会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爱。)指名读第三次命令的有关内容,朗读、交流、体会。(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体会不同角色内心复杂纠结的情感。)抓住老饲养员的语言、动作体会与大黑骡子的深厚情感和不舍的情怀。有了大黑骡子的照应彭总过草地会更容易些,从关乎彭总安危角度来体会战士们不听命令的内心纠结。抓住战士们眼中牲口们的表现,体会战士们对鲜活生命爱的眷恋与不舍。 抓住战士们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不执行命令,体会战士们内心对爱的无法割舍的煎熬,感悟战士们与大黑骡子之间
40、这种亲密战友般的情感及彭总与战士们之间那亲密无间的浓浓的相互关爱。)(4)“怒吼”表达了彭德怀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句子: 指名读句子。 交流体会彭德怀“怒吼”的复杂情感。 讨论交流:从彭德怀“怒吼”的语气中,你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处事果断、顾全大局、爱的深沉浓烈、爱战士胜过爱自己)(5)分角色有情感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彭德怀的处事果断以及对大黑骡子的不舍和爱;读出战士们的恋恋不舍的情怀。)“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5.从“发火”中体会彭总感情的升华。过渡:此时此刻,每个爱大黑骡子的人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这份深埋在心底的爱此
41、刻又是那么地痛苦,把大黑骡子杀掉了,缓解了一些燃眉之急。但是,当警卫员把一碗肉汤端在彭德怀的面前时,他为什么“发火”了?(1)找出有关语句品读。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2)这碗肉汤对于在长征中饥饿难耐的战士们来说,应该是一顿盼望已久的丰盛的大餐,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3)从“发火”表达了彭德怀怎样的思想感情?(痛杀坐骑,彭德怀既无奈又不忍,既心疼又悲伤)(4)讨论:想象战士们怎样吃下这碗肉汤?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感动 哽咽 抽泣)6.从彭德怀毅然决然的杀大黑骡子,你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深入感悟:爱兵如子 同甘共苦 刚果决断 铁汉柔情的将军)
42、7.师小结:此时的彭德怀,他内心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感,他在痛苦与矛盾中挣扎,在这复杂的情感之中,我们读出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作为将军的他深知革命的意义,他愿意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为战士们增添前进的动力,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实现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四)回归整体,升华认识.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彭德怀既爱大黑骡子又不忍杀它,但为了战士和革命又不得不杀它的复杂纠结的内心;读出老饲养员爱彭总爱大黑骡子,也不舍得杀大黑骡子的复杂的内心;读出战士们的苦苦挽留时大黑骡子的诚恳以及对它的爱。
43、 )2.情景体验。如果你就是当时长征队伍中的一员,作为战士的你面对彭德怀的这样一个举动,你想说些什么呢?小结:是的,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没有消逝,它成了长征中永不消逝的丰碑。3.情感升华。出示: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1)感情朗读:你从两个“融进了”读懂了什么?(交流感悟中,大黑骡子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是一座丰碑。他永远活在战士们的心中,永远激励着战士们,给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2) “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44、。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 )(3)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枪杀大黑骡子后战士们内心所受的感染,他们心潮澎湃,任何的艰难险阻难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读出他们的必胜的气势。 )(五)读写结合,迁移默化1. 感悟情感,拓展延伸。彭德怀如此深爱着大黑骡子,即使内心有多少的不舍,多少的无奈,多少的挣扎,还是把劳苦功高的大黑骡子杀了,你能触摸到彭总内心最深处吗?交流体会:在当大黑骡子斜倒下去的时候,彭德怀缓缓地摘下了军帽他当时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说,结合课文内容写下彭德怀内心情感。
45、 (补充课文内容,体会彭德怀的内心情感。 )2.总结全文,感悟写法。(1)过渡: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记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感人的故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细致而深入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写作方法叫细节描写。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本文作者通过对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使这位铁血柔情的将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2)用上述的写作方法向大家描述一位你熟悉的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六)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
46、情感以及性格特点。2.搜集红军长征时的感人故事。推荐阅读:领袖将帅和他们的战马 倔强的小红军丰碑 金色的鱼钩等。六、板书设计部队断粮 饥寒交迫 (起因)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隐忍割爱 痛杀坐骑 (经过)融进铁流 荣立大功 (结果)爱兵如子 同甘共苦 铁汉柔情 刚果决断的将军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整体感知到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设计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整合课文内容,借助板书和填空题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在弄清彭总深深挚
47、爱他的无言战友大黑骡子的基础上,抓住彭总隐忍割爱痛杀坐骑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彭总爱兵如子、与战士同甘共苦、处事果断的伟大品质。这样一步一步扎实的走下来,学生就能整体把握文本了,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做好了铺垫。2.突出人物形象,条理清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纠结,各种情感复杂地交织在一个“爱”字上:彭总爱大黑骡子也爱战士,为了战士不得不杀大黑骡子;战士爱彭总也爱大黑骡子,为彭总着想劝阻杀大黑骡子教学中我们要理清头绪,抓住彭德怀的人物形象重点突破:一是抓住“舐犊情深,在关爱大黑骡中感受柔情的将军”。抓住彭总的“柔情”,来体会彭总爱战士胜过爱大黑骡子。在此教学环节,为了充分感受将军的形象,首先为学生做好
48、情感铺垫,感悟长征中劳苦功高的“无言战友”,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下文打下基础;接着感悟彭总对大黑骡子深情的爱,从中体会“柔情将军”艺术形象。二是抓住“痛杀坐骑,在爱的纠结与决断中感受爱兵如子的铁血将军。” 在此环节,主要抓住彭总的情感变化,在三次严令中感受彭总的“铁血将军”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彭总复杂的情感变化中体会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矛盾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特点,初步感受彭德情铁汉柔情的人物形象,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3.注重学生读写结合。为了落实语文的读写结合,一是精心设计了挖掘课文空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练习描写彭德怀心理活动的片断,提高学生的表达情感的能力;二是渗透写作方法,学生移默化中习得方法,学会运用。如文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艺术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不足之处:这个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距离学生现在生活的时代较遥远。课前学生查阅资料、阅读长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