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类: 语义重复的成语1.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2. 【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3. 【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4. 【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5. 【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6. 【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
2、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7.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8. 【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9. 【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10.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11. 【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无旁贷
3、的责任”12. 【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13.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 【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15. 【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16.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17. 【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
4、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1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19. 【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20. 【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21.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22. 【不虞之誉】:虞,预料。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23. 【日理万机】:理,处理,机也作“几
5、”事务。一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不能用作“每天都要日理万机。”24. 【无地自容】:容,容下。没有地方可以藏身。也指处境窘迫,无栖身之处。25.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明白,觉醒。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26. 【任重道远】:任,负担。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比喻既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又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责任。”27. 【眼花缭乱】:缭,亦作“撩”纷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28. 【破天荒】:天荒,从未开垦过的土地。比喻从未有过,第一次。不能用作“破天荒的第一次”。29
6、.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30.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31. 【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32. 【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得流下了眼泪”。33.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地出现在眼前”。34. 【刻骨铭心】: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
7、,永不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35. 【利令智昏】:36. 【分道扬镳】: 他们一起收拾一番,就各自分道扬镳了。 (去掉“各自“)37. 【孑然一身】: (孑然一身,孤单一人, “独自” 已含在其中。38. 【民不聊生】:劳苦大众民不聊生。39. 【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 “说” 已含在其中。40. 【潜移默化】:形容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感染、影响而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影响”已含在其中。)41【一览无余】 览:看的意思。 (一览无余,形容事物很简单,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已含在其中。.42.【日臻完善】日:一天天。(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日,一天天,与“ 一天天”重复
8、。)43.【哀鸿遍野】 。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与“灾民” 重复。 )44.【通宵达旦】。几天几夜通宵达旦。(通宵达旦:一夜到天亮。与“ 几天几夜”重复。)初中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w)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翻译:曾子
9、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
1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一、判断下列的文言句式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4、此乃臣效命之秋也。5、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6、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9、师不必贤于弟子。10、 君何以知燕王。二、句式练习1、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卿欲何言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然,籍何以至此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子何恃而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 B/ C
11、/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B夫晋,何厌之有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何恃而往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3、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三、找出词类活用的情况1、渔樵于江渚之上。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3、人皆得以隶使之。4、而相如廷
12、叱之。 5、今王鼓乐于此。6、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7、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8、沛公军霸上。9、朝济而夕设版焉。10、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四、2013 年高考试题中的名句1、(全国大纲卷)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 , 定 乎 内 外 之 分 , , 斯 已 矣 。 ( 庄 子 逍 遥 游 )2、(山东卷)闾阎扑地,_ _;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 勃 滕 王 阁 序 )3、(江苏卷) 至人无己,_,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4、(浙江卷、福建卷)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 _,_ 。(王勃滕王阁序)5、(湖北卷)雁阵惊寒,_ _。(王勃滕王阁序)6、(广东卷)臣无祖母,无
13、以至今日;_ _,_ _。(李密陈情表)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 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
14、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15、。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注】孤露:父亡无所荫庇。市廛(chn):店铺集中的地方。时:通“伺”。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2.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提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B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4.翻译文中划画线句子。(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