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2、生物适应现象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3、简述竞技体育的构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构成4、简述竞技能力的构成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5、按项群理论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简述竞技项目的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主要以跳跃、投掷、举重等为主速度性,主要以短距离跑、短游等为主耐力性,主要以中长跑超长距离走、跑、滑冰等为主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射击、射箭等难美观,体操、武术等对抗隔网,乒乓球、网球等同场,足球、篮球等格斗,拳击、击剑、柔道等6、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
2、的表现。7、竞技状态参赛的准备状态。8、简述体能的构成及与其它竞技能力的关系体能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构成关系:它是运动员机体对外界刺激或外界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与人的运动能力有关,与人体适应能力有关,与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意志力) 有关。9、简述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10、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的进行大负荷运动量训练11、你认为运动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
3、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1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特点:具有信息化,定量化特点13、简述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特点:具有系统化,定性化,程序化特点14、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15、间歇训练法指多次联系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6、何谓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例如:俯卧撑 30 个 两头起腹肌 30 个 原地
4、后空翻 10 个 原地前空翻 10 个 下蹲跳 30 个 单脚提踵各 30 个。17、延迟性转化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力量训练负荷减少以后,才有提高。18、协调能力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调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19、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20、技术环境指运动员(队)周边相关群体(国家、地区、运动队)的整体技术水平。21、想象法指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 ,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
5、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22、表象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23、简述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24、简述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主体因素:人体结构力学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术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25、简述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特长技术,特长越显著,风格越突出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种族特征26、简述技术训练的要求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6、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重视运动技术创新27、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28、奇正主要攻击方向为正,牵制方向为奇老队员(老阵容)为正,新队员(新阵容)为奇常用战术为正,特殊战术为奇整体实力为正,机巧手段为奇。29、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
7、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30、被模拟系统我们把正式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对手或竞赛条件视为被模拟系统。31、同态系统为此,必须选择或设计,创造出一个同被模拟系统相似的同态系统。32、简述模拟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一般程序:明确被模拟对象,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设置同态系统并进行相似分析,主练系统与同态系统一起练习要求:第一,模拟训练虽然能帮助运动员或运动队针对特殊对手提高战术能力,但如果运动员或运动队不具有相应的一般战术能力的基础,模拟训练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要实事求是的评价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第二,在模拟系统中,要教育作为主练系统的运动员切实树立“从实战
8、出发”的思想,把同态系统视做被模拟系统,努力提高训练质量,从而提高针对特殊对手的特殊战术能力。33、意念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像进行训练的方法。34、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35、简述心理现象的种类心理紧张。心理胆怯。情绪消极。情绪激动。心理淡漠。盲目自信。注意分散。心理焦虑。36、简述心理紧张的表现和克服方法表现:训练过度恢复不好,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害怕对手,对成绩期望过高,过去失败表象的重现等克服方法:表象放松法自我暗示放松法
9、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调节法37、简述盲目自信的表现和克服方法表现:不认真分析与研究比赛的对策;对比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注意强度下降;思维迟缓,自以为是;当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时,表现的慌手慌脚,心情急躁,束手无策,对失败沮丧。克服方法:教育运动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胜不骄败不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使运动员学会科学,全面地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己彼各方的实力,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情况。38、何谓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其过程可划分几个阶段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多年性训练计划。可
10、分: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39、何谓“高原现象” ,简述产生的原因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原因: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发育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不是依人们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的自然规律。由于多年由同一个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40、简述提高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等)竞技能力的主要注意
11、事项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保持适宜的平均累计配合训练的年限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41、试述训练大周期时期划分及其生物学依据和各时期主要任务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准备时期:竞技状态的形成,生物学基础: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训练任务: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比赛时期:竞技状态的保持,生物学基础: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训练任务: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创造好成绩。恢复时期:竞技状态的消失,生物学基础:保护性
12、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反应。训练任务:积极恢复,消除心理与生理疲劳。42、全年训练计划可由几个周期组成,简述组成不同周期的依据;由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组成。 ;不同周期数的依据: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需要长达 46 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效应的项目。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集中在几个月份内参加比赛的项目。为了准备重大国际比赛,常常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去编创新的动作和套路,使得一个训练大周期的时间延长,这时全年便只能安排一个大的训练周期。双周期: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使总体竞技能力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内,参加一系列
13、比赛,在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加上一个月左右的恢复期。便可安排两个训练大周期。多周期:按 3 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运动员能在 34 个月左右,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43、目前我国周训练计划有哪几种名称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44、简述基本训练周的任务及其内容负荷的结构特点主要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可分为加量周和加强度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
14、则又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周和完整技、战术训练周。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参与工作的水平也是不同的。第二,不同的训练内容,对人体各生理系统的要求也不同。第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或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动力。第四,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施予不同的心理负荷。第 五 , 不 同 目 的 的 训 练 对 运 动 员 机 能 状 况 的 要 求 不 同 , 以 发 展 素 质 、 技 术 及 战 术 等 不 同 竞技 能 力 为 目 的
15、的 训 练 , 对 运动员机体状态的要求就不同。因此,在周训练计划中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既能够使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又可避免负荷过于集中而导致过度训练的产生。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不同项群的训练内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样也反映在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的交替安排上。负荷的结构特点: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儿童在基本训练阶段初期,每周23次,至多4次训练就已经足够了。周运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符合变化的主要特点。只有加大负荷,才能引起机体深刻的变化,产生新的生物适应加大负荷的途径有三条: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
16、下降;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地减少;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45、简述基本训练周加大运动负荷的途径加大负荷的途径: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46、试述赛前训练周的主要任务及其内容负荷的结构特点主要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内容结构特点:通过训练内容的合理交替,使运动员能够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在一周中承受多次负荷,更加有效地发展专项竞技能力。负荷变化特点:提高
17、训练强度,与其相应的是负荷的量适当减少。47、试述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提高和保持体能水平。技战术训练课:目的明确、内容训练手段与方法较为集中。综合训练课:根据运动员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的需要,运用包含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等紧密结合实战需要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训练。测验、检查和比赛课: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查,或直接参加比赛。48、简述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设立运动队的训练目标组织制定并实施训练计划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素质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成果 处理好运动队与外环境的关系。49、简述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适应运动队生活环境能力。50、训练大周期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