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后失血性休克 DIC抢救与护理【关键词】 产后出血性休克 产后出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往往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高。DIC 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肝素的合理使用,是防止 DIC 发展的关键1 。本文对 10 例失血性休克产妇进行原因分析,2002 年成功救治 2 例失血性休克 DIC 产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 1998 年 1 月 2004 年 1 月失血性休克患者 10 例。年龄 24 29 岁及 30 40 岁各 5 例,经产妇 7 例,初产妇 3 例;治愈 9 例,死亡 1 例。2002 年成功救治典型 DIC
2、 产妇2 例。例 1 患者 36 岁,经产妇,孕 2 产 1。第 1 次剖宫产术后,临产。本人及家属迫切要求经阴分娩,在严密观察下,顺利分娩一男婴,体重 2500g,产后 1 小时阴道出血不止,失血1200ml,产妇面色苍白,出现失血性休克,快速补液、输血、促子宫收缩治疗,阴道出血不止,血液不凝固,通过各项化验检查后诊断: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DIC。急诊会诊,病危通知,产妇生命体征极度恶劣、立即静脉切开,建立两路输血、输液通道,肝素治疗,积极抗休克处理、抢救,重症监护及护理,病情好转。CT 提示子宫小破裂,予以保守治疗,住院 14天,生命体征稳定,一般情况转好,各项化验正常,静脉切口处愈合
3、好,42 天门诊随访,母婴均好。例 2 患者 25 岁,初产妇,孕 402 周,左枕前位,临产。因左下肢患先天性髋关节脱臼而形成畸形骨盆。行剖宫产手术取出一女婴,因产妇盼子心切,出现宫缩乏力性大出血。术中给予宫腔搔刮,按摩子宫,宫缩剂宫体注射,效果不佳,失血约 1400ml,产妇面色苍白,出现失血性休克。快速补液、输血、出血仍不止,血液不凝固。诊断: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大出血、DIC。肝素治疗,纤维蛋白原治疗,输液、输血的情况下通知家属采取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病情逐渐稳定,术后护理,住院 12 天,产妇全身状况良好,体温正常,腹部创口愈合佳。出院 42 天,门诊随访,母婴均好。1.2 病因分析 最
4、常见为羊水栓塞至 DIC,本组共 4 例,宫缩乏力,其次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 抢救与护理2.1 迅速补充血容量 由于产后出血在短时间内失去大量血液,使产妇血容量不足,迅速进入休克。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是止血,力争在 1 4 小时改善微循环,以免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迅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以便输血、输液。若休克较重,穿刺困难者,应尽早果断行静脉切开。给予输血,最好输新鲜血,未配好之前可先输平衡液,右旋糖酐、5%碳酸氢钠,最后为葡萄糖溶液。输血、输液速度要适当,避免急性肺水肿的发生2 。2.2 吸氧 休克产妇取平卧位,保证脑部供血,防止缺氧、
5、头应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及痰液阻塞呼吸道,必要时给予吸痰,及时改善缺氧状态,氧流量 2 4L/min 较为适宜。2.3 注意保暖 休克大失血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受凉易致呼吸道感染,伴体温下降者注意保暖,但最好不用热水袋提高体表温度,因皮肤温度降低是机体自身的保护反应,保持重要器官供血。休克伴体温高者39,应予降温,冷敷或酒精擦浴,减少耗氧量,降至 38以下即可,不宜用药物降温,以免出汗加重休克。2.4 观察尿量 当产妇出现休克时,1 次/10 15min,严格正确记录尿量。休克病人如血容量已基本补足,血压回升接近或已达正常又无心功能不全的,而尿量仍20ml/h(尿量400ml/d)或无尿,应考虑 ARF 存在。禁食,记出入量,协助翻身,防止褥疮。2.5 肝素的应用 遵医嘱准确及时静滴肝素并维持一定血药浓度。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本组 4 例羊水栓塞致 DIC,经确诊后,肝素治疗成功。2.6 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变化突然,患者情绪紧张,家属难以接受,容易发生医疗纠纷,护士在抢救的同时应鼓励、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家属宣教疾病知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抢救过程及效果主动做出恰当的解释和预告,以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作者:赵辉王秋红夏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