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育学考试大纲 2007 年 7 月 6 日星期五 吴玲霞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 和 工具性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1) 思想道德素养(2)教育理论素养(3)知识素养(4)美学素养(5)文学素养 (6)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素养三、中学生作文能力(1) 审题立意能力(2)谋篇布局能力(3)驾驭语言能力(4)修改作文能力(5)收集积累资料能力 四、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什么是语文教材(定义)根据新课程标准回答。(简答题/名词解释)我们老师给的:(1)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语言材料。(2)广义:指根
2、据一定的目的,制作、遴选和组编的用于语文教育活动的一切载体。(3)狭义:专指以纸张为载体的教科书。 二班老师给的:(1)宏观: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2)中观: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汇总。包括教科书、练习册、音像资料 (3)微观: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六、语文能力(定义)(简答题/名词解释)答: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一、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
3、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判断能力。二、说话能力,包括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意思。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三、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理解能力,要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四、写作能力,包括立
4、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书写能力,指书写成问的能力。七、阅读教学(定义)(简答题/名词解释)我们老师给的:(1)让学生感知书面语言、鉴赏、吸收、理解别人的书面语言及其所包含的内涵内容。 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读、理解、掌握书面材料,对书面信息掌握储存的过程。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过程。 网上搜索的:关于课程标准中的:(1)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3)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
5、中的对话者 (4) 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重积累(5) 阅读教学注重朗读和默读。 八、义务教育课标所论述的四个基本理念(简答题/名词解释)(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九、论述1、请谈谈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的看法(论述题)(1)文道统一提出的依据: A 依据教育方针 B 依据语文性质和特点 C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文道“统一”而非“同一” 的关系:A“文”属于智育;“道”属于德育 B 从内容看:“文”属于字、词、句;“道”属于思想道德 C 从要求看:“文”属于本学科所特
6、有;“道”所有学科共有D 从方法看:“文”注重知识掌握,属于技能;“道”注重熏陶、感染(3)如何看待“文道统一”A 要树立科学观点B 要把握语文特点,教育时,把“道”渗透在字词句中C 要提高教学艺术2、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途径(论述题)(1)多读书,大量阅读:阅读中好词好句帮助作文更生动、形象、具体;学习别人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有更多的作文素材; (2)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标准,让更多的读者震撼心灵,产生共鸣。(3)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写好一篇文章,选题很关键,这就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写一些见闻 。 (4)提高思维能力,关键是创新能力:一篇好文章,选
7、材很重要,但是怎样把所想的写成语言是一个物化过程,创新能力能是学生作文更加出彩3、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论述题)(1)体现:四点A 能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如办刊、编报 B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自主研究,有研究成果,互相学习 C 能关心学校、本地区、国内外大事,关注焦点、热点、收集材料,掌握资料的方法 D 分清原始材料和间接材料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性学习特点:四点A 知识综合运用;B 听说读写整体发展;C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D 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3)三个强调:A 强调合作,注意培养学生组织、策划能力 B 强调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C 强调跨
8、领域学习综合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4)基本特征: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A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B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 C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D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E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全员参与(a 开放性 b 主体性 c 合作性)补充材料:1. 语文教师的使命: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和手段,使之朝着适合自身的语文素质的方面发展。2. 语文教师
9、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3. 语文定义:小学语文指语言(口头)和文字,以识字为基础;中学语文指语言和作文;大学语文指语言和文学。4. 课程标准各个阶段的名称:(1)高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 年 9 月 6 日;(2)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年 7月 5.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1)教强的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2)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3)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6. 作文能力的性质:(1)后天性(2)感知性:不是从理论获得,必须通过大量阅读(3)实践性:多写多练(4)创造性:写文章要有创造性7. 作文教学的任务:(1)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语文进行记叙、说
10、明、议论的书面表达能力(2)提高思想认识,陶冶其情操,培养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的好文风8. 作文的基本规律:物意文9. 中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1)由依赖性、幼稚性向独立性、自觉性发展(2)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3)由定向型思维向变相思维发展10. 语文教学改革:(八次) (1)西周时代: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书、数、艺)(2)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中推行 2000 多年,“学而优则仕” (3)1848 年:西学东渐时代,西学冲击鲜红国教育体制,1860 年,北京、上海出现洋学堂逐渐取代上学院 (4)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以开明国文,西方教育体制深入中国(5)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文、国语教育(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文、国语更名为语文(7)1978 年文革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体制完善(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推行素质教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