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儿科按摩学答案.doc

上传人:pw17869 文档编号:7083648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按摩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儿科按摩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儿科按摩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儿科按摩学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儿科按摩学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儿科按摩学第一单元 概述细目一:小儿按摩发展简史要点:小儿按摩独特体系的形成及其代表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细目二: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要点: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具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小儿的病理特点小儿还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速度和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 28 天,有胎内转入胎外,身体内部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婴儿期

2、 从天到周岁,此期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要量相对较大,而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故易患儿腹泻、营养缺乏症,应注意合理喂养。幼儿期 从岁到周岁,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相对减慢、乳牙先后出齐,断母乳改为软食,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学龄前期 从到周岁。此期的特点为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能利用语言和简单文字进行学习。学龄期 从到周岁。此期特点为各系统器官发育日趋完善,特别是大脑皮层功能发育较快,智力加速发展,小儿开始上学。细目三:小儿四诊特点要点:望诊的临床意义、望形体 、望精神 、望面色 、望苗窍:(1) 望目睛(2) 望鼻窍 (3) 望口舌 (4)望指纹闻诊的临床意义 闻诊是医生用

3、听觉和嗅觉诊察病儿声息和气味等,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问诊的临床意义 、问寒热 、问汗 、问二便 、问头身切诊的临床意义 、切脉 、触证:(1)头颈部 (2)腹部 (3)四肢细目四:小儿推拿治疗概要要点:小儿推拿的主要适应证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呼吸系统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如婴幼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呕吐、小儿疳积;泌尿系统如小儿遗尿、膀胱湿热;其它系统如惊风、夜啼、小儿麻痹症等均都适用。小儿推拿的禁忌范围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颇广,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烈性传染病、开放性损伤、恶性贫血等。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寒冷季节,术者手要保持温暖,同时

4、应态度和蔼。术者经常修剪指甲,术前要洗手,保持清洁卫生。注意患儿的体位适当、舒适、力求自然。小儿推拿的基本要求手法要轻柔深透,适达病所,刺激强度要适宜。小儿推拿处方的原则及表示方法小儿推拿的操作以推法、揉法次数较多,而摩法时间较长,陷法则重、快少。手法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史长短,病势急缓而定。如病轻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宜轻,速度宜缓,一日或两日一次;病重患儿,操作时间宜长,用力易重,速度宜快,每日推拿一至二次。小儿推拿常用介质及作用小儿按摩常用介质小儿肌肤娇嫩,在按摩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损伤,或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疗效,常在手上或患部涂一点类似润滑油的物质,这就是

5、通常所说的推拿介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按摩介质,在按摩时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生姜汁取鲜生姜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冬春季节,常用姜汁,取其辛温,能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之证。葱白汁取葱白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葱白能散在表之风寒,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风寒的轻症,常用葱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凝气滞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冬青膏以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 1:5 混合调匀而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之功效,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以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痛症等。鸡蛋清把生鸡蛋打一小洞,然后

6、倒置,取渗出的蛋清使用。有清热除烦,消积导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热性病,或久病后期烦躁夫眠,手足心热等病症。薄荷水取鲜薄荷叶或干薄荷叶(鲜者最好 ),浸泡于适量的开水中,容器加盖存放 8 个小时后,去渣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夏天炎热季节常用。因其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选疹的作用,故对于风热感冒或风热上犯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等,或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均可用薄荷水作介质。滑石粉医用滑石粉或爽身粉均可。本品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的作用。对于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白酒采用市场出售的普通白酒或药酒。具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麻木不仁,手足拘挛,局部瘀血等病症。红花酒精将

7、 1 克红花浸入 100 毫升酒精中浸泡 2 周,取汁液使用。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穴位按摩及四肢酸痛。其他如冷水多用于退烧;风油精用于风热感冒 ;樟脑酒用于四肢肌肉酸痛 ;肉桂液多用于冬季畏寒体虚者。第二单元 常用手法要点:手法的操作第一节 推法: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第二节 拿法: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第三节 按法: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第四节 摩法: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

8、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第五节 揉法:用指腹、掌紧贴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第六节 运法 :用指腹于一定部位上,作弧形移动称为运法。第七节 掐 法:用爪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可分为单指掐和双指掐。第八节 捏法:捏法是手指相对用力于一定部位上捏起肌肤的动作。可分为两指捏和多指捏。手法的要求第一节 推法要求: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第二节 拿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第三节 按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第四节 摩法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到次。第五节 揉法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

9、慢适宜。第六节 运法要求:动作轻缓,每分钟到次。第七节 掐 法要求:用力适宜。第八节 捏法 要求:用力适宜,部位准确。手法的作用第一节 推法作用: 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第二节 拿法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第三节 按法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第四节 摩法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消积导滞。第五节 揉法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第六节 运法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食。第七节 掐 法作用:醒脑开窍。第八节 捏法作用:清热解表,开通闭塞。第三单元 常用穴位要点:穴位的位置 第一节 头面部、攒竹(天门):(位置)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坎宫(眉弓):(位置) 自眉头

10、起沿眉梢成一横线。、山根(山风):(位置) 两目内眦之间。、颊车(牙关):位置) 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囟门 :(位置) 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耳后高骨:(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天柱(颈骨):(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第二节 胸腹部、乳旁:(位置) 乳外旁开分。 、胁肋:位置)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 :(位置) 腹部。 、脐 :位置) 肚脐。 、丹田 :位置) 脐下到寸之间。 、肚角:位置) 脐下寸(石门)旁开寸大筋。 ;第三节 上肢部、脾经: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11、。 、肺经: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位置) 小指末节落纹面。 、大肠:位置)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小肠:(位置)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肾顶:(位置)小指顶端。 、肾纹:(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胃经: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处半径所作圆周。 、小天心:位置)大

12、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大横纹:位置)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老龙:(位置)中指甲后一分许。 、端正: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右端正,尺侧称左端正。 、五指节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二扇门 :位置)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上马: 位置)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威灵 : 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 、精宁 : 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缝间。 、外八卦 : 位置)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八

13、卦相对处。 、一窝风 : 位置)在手背一窝风后寸处。 、膊阳池: 位置)在手背一窝风后寸处。 、三关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天河水 :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六腑 :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第四节 腰背及下肢部、脊柱(位置)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3 龟尾(位置)尾椎骨端。4 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5 百虫(血海)(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穴位的操作 第一节 头面部、攒竹(天门)操作)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坎宫(眉弓):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山根(山风)

14、:操作) 拇指甲掐。、颊车(牙关):操作) 拇指按或中指揉。、囟门 :操作) 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耳后高骨:操作)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天柱(颈骨):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第二节 胸腹部、乳旁:操作) 中指端揉。 、胁肋:操作) 以两掌从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腹 :操作) 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肠或四指摩腹。 、脐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丹田

15、:操作) 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肚角: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第三节 上肢部、脾经: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心经: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肝经:(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肺经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肾经: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

16、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大肠:操作)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小肠:操作) 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肾顶: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肾纹: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四横纹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小横纹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掌小横纹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小掌横纹。 、胃经: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

17、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板门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内八卦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小天心: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为运水入土。 、总筋 :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甲掐总筋。、大横纹:操作)两拇指自掌后纹中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反之称合阴阳。(主治)寒热往来、腹泻、腹胀、痢疾、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痰涎壅盛。(次数)到次

18、。、老龙: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 、端正: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五指节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二扇门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上马: 操作)拇指端揉,称揉上马;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外劳宫: 操作)用揉法,称揉外劳宫;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威灵 : 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精宁 : 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 、外八卦 : 操作)拇指作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外八卦。 、一窝风 : 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膊阳池: 操作)拇指甲掐或指端揉,称为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三关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

19、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天河水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六腑 :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第四节 腰背及下肢部、脊柱操作)用食中两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到遍,每捏下再将背脊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七节骨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法和推下七节法。 3 龟尾

20、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4 箕门(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5 百虫(血海)(操作)或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穴位的主治第一节 头面部、攒竹(天门主治)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坎宫(眉弓)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山根(山风):主治) 惊风、抽搐。、颊车(牙关):主治) 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囟门 :主治) 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耳后高骨: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颈骨):主治) 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第二节 胸腹部、乳旁:(主治) 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胁肋

21、:主治) 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等。 、腹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脐主治) 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 、丹田 :主治) 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疝气、尿潴留。 、肚角:主治) 腹痛、腹泻。第三节 上肢部、脾经:主治)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心经:主治)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肝经: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肺经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肾经: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大肠:

22、主治) 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小肠: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肾顶: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肾纹: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 、四横纹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小横纹 :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掌小横纹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 、胃经:主治)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板门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内八卦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小天心: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运水入土,

23、运土入水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呕吐、痢疾、便秘、食欲不振等。 、总筋 :(临床应用)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水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治疗惊风抽掣多用掐法。、大横纹:()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亦可用来治疗痢疾。 ()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多用于痰结喘咳、胸闷等症,若并法配合揉肾纹,清天河水能加强行痰散结的作用。、老龙:主治)急惊风。 、端正:(主治)鼻衄、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五指节 :(主治)惊风、吐涎、惊燥不安、咳嗽风痰等。、二

24、扇门 :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上马: (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漓、腹痛、牙痛、睡时磨牙等。 、外劳宫: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威灵 : 主治)惊风。、精宁 : (主治)痰喘气吼、干呕、疳积、眼内胬肉等。、外八卦 : (主治)胸闷、肿胀、便结等。、一窝风 : (主治)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 、膊阳池: (主治)便秘、溲赤、头痛。 、三关(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斑疹白瘩,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 、天河水 :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惊风等一切热证。 、六腑

25、: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弄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干燥等。第四节 腰背及下肢部、脊柱(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七节骨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3 龟尾(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4 箕门(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5 百虫(血海)(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痹。穴位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头面部、攒竹(天门(临床应用) 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坎宫(眉弓) (临床应用) 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

26、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山根(山风):(临床应用) 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颊车(牙关):(临床应用) 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囟门 :(临床应用) 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到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耳后高骨:(临床应用) 推耳后高骨能疏风

27、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 、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天柱(颈骨):(临床应用) 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第二节 胸腹部、乳旁:(临床应用) 揉乳旁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胁肋:(临床应用) 搓摩胁肋、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对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腹 :(临床应用) 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

28、、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脐(临床应用) 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常与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丹田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并,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脱肛、疝气、遗尿等症,常与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肚角:(临床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

29、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到次即可,不可拿的时间太长。为了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第三节 上肢部、脾经:(临床应用) ()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心经:(临床应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本穴宜用清法

30、,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肝经:(临床应用)()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肺经(临床应用)()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肾经:(临床应用)()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清肾经

31、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大肠:(临床应用)()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小肠:(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肾顶:(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

32、定的疗效。 、肾纹:(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四横纹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三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小横纹(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掌小横纹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胃经:(临

33、床应用)()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经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板门 :(临床应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内八卦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

34、唰化痰,行滞消食。主要用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降闷、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小天心:(临床应用)()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新生儿的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疹痘欲出不透等亦有效。()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燥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则向右掐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临床应用)(1)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

35、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2)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等证。、总筋 :(临床应用)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水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治疗惊风抽掣多用掐法。、大横纹:()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亦可用来治疗痢疾。 ()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多用于痰结喘咳、胸闷等症,若并法配合揉肾纹,清天河水能加强行痰散结的作用。、老龙:(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36、若小儿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音,一般难治。 、端正:(临床应用)()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呕,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揉左端正能升提,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配合。同时本穴对鼻衄有效,方法用细绳由中指第三节横纹起扎至指端,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 、五指节 :(临床应用)掐揉五指节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燥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掐老龙、清肝经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八卦、推揉膻中合用。、二扇门 :(临床应用)掐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的有效方法。揉时要

37、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外感者。、上马: (临床应用)揉上马能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为补肾滋阴的要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漓等症。本法对于体质虚弱、肺部感热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罗音配揉掌小横纹,多揉有一定疗效。、外劳宫: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掐佳穴,兼能发汗解表。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天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威灵 : (临床应

38、用)掐威灵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惊暴死、昏迷不醒时的急救。、精宁 : (临床应用)掐精宁能利气、破结、化痰。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吼痰喘、干呕、疳积等症。本法于体虚者宜慎用,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合用,以免克削太甚,元气受损。用于急惊昏厥时,本法多于掐威灵配合,能如强开窍醒神的作用。、外八卦 : (临床应用)运外八卦能宽胸利气,通滞散结。临床上多与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治疗胸闷、腹胀、便结等症。、一窝风 : (临床应用)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多与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等症也有

39、效。、膊阳池: (临床应用)掐揉膊阳池能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特别对大便便秘结,多揉之有效,但对大便滑泻者禁用;用于感冒头痛,或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其它解表、利尿法同用。 、三关(临床应用)()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对感冒风寒,阴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症,多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疽等症亦有疗效。 、天河水 : (临床应用)()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

40、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治疗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六腑 :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第四节 腰背及下肢部、脊柱(临床应用)()脊柱穴属督脉经,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具有强健

41、身体的功能,是小儿常用主要保健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先天与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捏脊疗法,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本法操作时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以加强疗效。()推脊柱穴自上而下,能清热,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证。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它变症。()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泻。

42、2、七节骨。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证。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它变症。()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泻。3 龟尾(临床应用)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4 箕门(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等合用。5 百虫(血海)(临床应用)按拿百

43、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第四单元 常见病证的治疗细目一:感冒要点:概念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因病机(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风寒感冒 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分热感冒 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

44、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红紫按摩治疗:治则、处方、方义治则 : 清热解表,发散外邪处方 :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方义 : 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 ,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预防与调护 无细目二:发热要点: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按摩治疗:治则、处方、方义预防与调护 细目三:咳嗽要点:概念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实际上咳不尽无嗽,嗽亦不尽无咳,故一般统称之为咳嗽。病因病机(病因病理)、外感咳嗽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卫

45、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内伤咳嗽 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所致。临床表现、外感咳嗽()风寒咳嗽 初起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风热咳嗽 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鲜红。、内伤咳嗽()阳虚咳嗽 咳声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苔薄白,舌淡红,脉缓无力。()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吐痰胶粘,咽喉干痛,大便干燥,甚

46、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脉多弦细或细数。按摩治疗:治则、处方、方义、外感咳嗽治则 : 疏分解表、宣肺止咳。处方 :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方义 :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内伤咳嗽治则: 健脾养肺,止咳化痰。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二马;咳痰不利加揉丰隆、天突。预防与调护 无细目四:厌

47、食要点: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按摩治疗:治则、处方、方义预防与调护?无细目五:疳积要点:概念疳积,民间俗称奶痨,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病因病机 (病因病理)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轻至重发展而成。临床表现分前后两个不同的证候,则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前期积滞伤脾 面无华色,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呆少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夜眠不宁,毛发成穗,皮肤干涩,喜怒无常,大便或干或溏,秽腻腥臭,小

48、便混浊,或伴有发热,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弱或滑数。、后期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或光白,表情淡漠,毛发憔悴稀疏易脱,精神萎顿,或烦躁啼哭,啼声低沉,夜不安寐,睡眠露睛,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头大颈细,骨瘦如柴,外貌呈小老头样,四肢不温,纳呆,或善饥,或喜食瓜果及异物,甚至出现四肢浮肿,眼干红,伴见夜盲,口糜,或膝软不能立,水泻,尿如米泔,汗出,舌苔淡薄,脉细无力。按摩治疗:治则、处方、方义、积滞伤脾治则 消积导滞,调理脾胃。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方义 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