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觉时代的拟态现实从符号学角度看电视对现实的重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人类突破了长期口耳相传的狭小范畴,开始把目光转向整个世界。20 世纪 30 年代末电视进入社会以来,麦克鲁汉所言的“地球村”已经变成了现实。电视声像共时传播的优势,使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另一角落毫不相干的人群同步经历。电视对当代社会的巨大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传媒” 。它为人们观察和体验世界甚至是组织世界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人们沉溺其中乐此不疲。现代人伴随电视共生死,没有办法也无意摆脱它。作为社会的人,我们越来越生活在现实的图像或画面之中。换言之,我
2、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时代”!电视对现实进行了重构,造成一种拟态现实。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考察这种现象。现实的符号化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指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以此为基石而形成的象征符号学认为:“人类不可能从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去看待人、看待世界,而只能从一个符号世界中,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把握人类文化的内涵” 。对符号的创造和利用构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当人类面对无比阔远的巨大现实时,仅凭自身对世界的有限触摸只可能是盲人摸象。因而必须在符号世界去把握客观现实。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也说过:“符号没有指称物体而是
3、构成物体。除了用于指称物体的符号之外就没有物体” 。也就是说符号即是人脑中的世界景观。那么,人对世界的把握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把现实符号化的过程。符号的形成需要两个要素:能指、所指和一个过程:意指作用。 “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和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 ,罗兰巴尔特这样定义意指作用。通俗的讲,符号的形成也就是一个任意的过程,经社会约定俗成后具有稳定性,“它抵制来自个别人的修改,因而是一种社会制度” 。比如,英语中的 rose 一词指玫瑰花。rose 即是能指,而玫瑰花则是所指。把 rose 和玫瑰花联系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是任意的,甚
4、至第一个将 rose 和玫瑰花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他人看来是一种荒诞的无稽之谈。意指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稽之谈。它毫无道理,只是后来使用的人多了,就形成约定而沉淀下来。语言是如此,符号也是如此。电视视听兼备双通道的物理特性,使它在呈现现实时具有无可比拟的符号化优势。它创造符号,也培养人们读符号的认同和解读。电视符号一般由景别和镜头运动与剪辑构成。美国学者 AS伯格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十分有意义的结果。可以用以下图表来加以概括。能指镜头 部位 所指意义特写 脸部 亲密中景 全身 个人关系远景 背景与演员 环境,范围,距离全景 全部演员 社会关系表一能指镜头运用技巧 所指意义仰拍俯拍 权利,威严
5、,褒扬渺小,微弱,贬抑推拉 注意,集中远离黑起隐黑 开始结束,换场,强行中止表二电视就是以这些符号为基本手段,赋予现实以意义,从而对其进行符号化。电视对现实的全面符号化既体现在对现实真实反映的新闻中,也体现在对现实模拟反映的电视剧中,还体现在广告这种电视现象中。一新闻:事实的符号化新闻被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人们对电视的基本态度 ,从新闻 30 分 、 现在播报的崛起,到东方时空 、 焦点访谈 、 新闻调查的高收视率,都证明观众关注现实的强烈意识。电视形声一体的传播特性,使它所再现的事件极具真实感,观众很容易与电视真实产生认同。他们相信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
6、,相信电视所传递的就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然而,电视新闻所再现的事实是不完全的符号化事实,它不等同于客观事物的原本真实(raw reality) 。摄制者利用不同的景别来对事实进行符号化。例如,在两国领导人的会见时,电视通常会给两者紧握的双手一特写,来表明关系的亲密和友好。但是却可能对外边游行抗议的群众毫不理睬。全息化的视觉符号所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取消了接受者的选择权,意味着对观众认知能力的放置。电视构成的事件不同于事实, “它其实是技术制造所谓真相的社会过程。也就是说,不仅作为象征符号能指本身没有一定的标准,象征符号的所指也同样不具有绝对的本相” 。有学者指出:“电视新闻是经过精心制作和拍摄的
7、,演员就是信源和记者” , “具体画面的真实与整体画面的不真实,是由于记者喜欢运用戏剧化的画面和资料镜头的结果” 。电视新闻后期的剪接也是对事实进行符号化的重要阶段。编导对画面的取舍与组接使能指的组合指向新的所指,能够给事实本身所不具有的涵义,从而使事实的呈现面目全非。我们可以说电视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被界定出来的,实际事实的界定即是意义的赋予。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事必躬亲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来验证的现实世界里,但更多地是对“电视的现实”的依赖。电视对事件的符号化威力常常被我们所领教。一个很小的事件经电视的渲染,可以成为一个重大事件。这个重大事件是创
8、造出来的,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日本学者藤竹晓称之为“电视构成事件” 。那些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是事件符号化的集中展现,它形成“媒介事件” ,让远在彼岸的人们也进入方寸电视中,与素不相识的人同欢乐共悲喜。二电视剧:生活的符号化每一个人都需要在与他人的互证中找寻自己的位置,通过关照他人的生活从而反观自身是人的基本需要。信息社会里这种需要尤其突出。在这个“视觉时代” ,电视剧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他人的生活而驻足于我们的脑海。观众痴迷于电视剧恐怕不仅仅是消磨时光和娱乐,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认同,窥探与自己日渐隔膜的他人世界。电视剧的制作者操作如表一和表二的符号进行编码,对生活进行系统的,颇为精致的符号化
9、。通过演员娴熟的表演技巧,剧中的“生活”如同一条符号的河流,极其自然地从观众的心田流过,留下滋润的痕迹。电视符号的图像功能,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在外形结构上有一种相似性。它在再现我们身边的世界的时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观众在解读这些符号图像时,往往将它们的存在认为理所当然,而没有想到,这些图像和符号的出现和罗列,看似写实的故事叙述之下,有符号把关人在对生活进行符号化。所以,当人们把剧中的符号化的生活当作他人真实生存状态时就会导致心理扭曲和行动失偏。 “面对电视中的富丽堂皇和缠绵悱恻,观众在感叹看人家生活的的同时,极易引发一种人生无奈,抱怨自身命运的悲凉哀叹” 。电视剧给我们讲述的虚拟的故事,我
10、们却把它当作生活本身来体验。那些纷至沓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似乎表达了我们从未感到的真实性。故事有可能是虚构的,但符号本身和叙述表达的方式,却是完全真实的。电视剧采用来自现实世界的符号,或者说是来自人们头脑那片天地里的符号,具有极其鲜活的生命力。如果其符号化契合了观众深层的文化心理,就会产生轰动效应。当年渴望播出万人空巷的盛景让许多人惑而不解。相反,有的电视剧一开播就招来讨伐声一片,不得不强行“腰斩” 。这其实都是符号化“神话”作用的神奇魔力之结果。三广告:消费的符号化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号消费已取代实质的物品消费,消费被符号化。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是为了要表达他们是谁的既成意义,而是要通过
11、消费的物品来建构出他们是谁的意义,是运用消费特定的文化产品的过程来期待认同。因而,消费的主要是产品所象征的符号意义,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实际功用。物必须首先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渴望消费本身往往比实际的消费更令人欣喜。广告的主要工作重点,就是透过感官符码与诉求,使消费者“看到”欲望,得到承诺,来满足他们拥有消费产品的狂想与梦幻。消费并不是单一的经济过程,更是一个体验社会和文化的过程。任何商品的消费,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地位、文化品味,区别生活水准的文化符号。由于意指过程是任意人为的,为消费品建立毫无根据的意义归属也就无限多样。广告中经常用“名人”来推荐产品,这是最为常见的符
12、号化手段。广告运用流行文化中“名人”个人所代表的特征与文化内涵,作为广告的代言人,来提供消费者符号的消费。比如,一则关芝琳做的大印象减肥茶的广告。在展示了关的苗条美好身材之后,播出关的正面特写并配以关的一句话:大印象减肥茶,留住我的美丽。这则广告把关芝琳个人的骄人身材与美丽人为地附着于减肥茶的功能之上,赋予产品以她个人的符号意义,从而刺激消费者对减肥茶所代表的符号意义的向往。 “明星的不同特点和类型,使他们以生动可感的方式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和梦幻,明星在这个时代具有神和人的双重属性” 。另外,广告也通过情节化的画面来产生意义。雕牌透明皂的广告中,老太太边洗衣服边说:雕牌透明皂就是好,洗得干净还不
13、褪色呢!我一直用它。旁边的老头从看报中抬起头,微笑着从眼镜的上面看着老太太。很明显,广告把肥皂和美满的婚姻家庭、信任以及其他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给消费者一个品牌的完美形象。符号的现实化电视媒体具有“敞开” (呈现)和“遮蔽” (误导)二重性。电视构成真实,电视造成事件,电视制造热点,电视也忽略那些不应忽略的价值。我们通过电视编辑过的“实况”世界固然能看得更远也更为多样,然而,人与世界之间因为有了电视而“远视”的同时,观看这个感性世界的方式却因其中介作用而被限定。它给予人的是一个模拟组合和人为复制的世界,一种符号构成的现实。藤竹晓称之为“模拟环境的环境化” 。一声像符号构成的神话现实罗兰巴尔特在符
14、号学原理中将符号分为两个层面:外延和内涵。外延就是电视符号表达意义的第一系统,其本质特征是能指等同于所指,二者无法分开,即符号的指涉性和直接任意性。比如,屏幕上呈现的天安门城楼是能指,而所指则就是镜头前实际存在的天安门城楼。内涵是电视表达意义的第二系统,其本质是符号的含蓄性,联想性的意指,运用多种系统的符号规则,进行二度或连续性的符号化。它是与原符号形似的新符号。在外延和内涵划分的基础上,巴尔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神话” 。所谓神话,就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种言谈” ,它是建立在第一系统之上的第二系统。简单地说,神话即是内涵。它以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也就是外延)作为内涵的
15、能指而指向新的所指,使内涵获得一种历史,一种知识以及一个理念,一个意象。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式来了解。符号 2(神话)能指 2 所指 2符号 1(语言)能指 1 所指 1神话因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指称,一种概念化的思维和理解方式,是一连串相关的概念。电视中的声像符号同样决不仅仅是客观的展现。它必然通过符号的运作建构起关于现实的神话,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实在的生活。电视拍摄中广泛使用的蒙太奇手段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神话方式。而大量存在的方式我们几乎察觉不到。 渴望中的女主角刘慧芳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温柔、坚毅以及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等品德,就被声像符号的讲述建构成中国妇女的美德这样的神话。这个
16、男性视点赋予的意义内容,被全国人民理所当然般地接受了。此后的咱爸咱妈等剧都只是在重复同样神话的言说,赚取了观众的大把眼泪。神话的运作方式,让人意识不到在悄然之间电视已然为我们创造出另一片天空。它使电视表现出来的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移位,可是它却成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鲍德里亚认为,电视以一种“真实的内爆”使出现于屏幕的图景等同于在场的真。符号已不再指涉外在的真实世界,而仅指涉符号本身的真实性和产生符号体系本身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比现实还要真,是一种“超现实” 。二符号世界的现实认同由于两级乃至多级系统构成神话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神话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规范隐藏在人们的心底,形成观众习惯了的或
17、理解力之内的符号模型和意义模型。在符号世界里,人的现实认同感就建基于已形成的符号模型和意义模型。因为当观众凝视电视屏幕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声像符号的内涵意义层面上,对符号的外延意义的真实与否并不在意。1写实故事中的现实认同人追逐真实是一种本能,因为人希望对世界能有一个切实的掌握。这几年纪实节目的持续走红就是明证。写实手法在电视的叙事中也越来越重要。建立在写实主义之上的现实模型是人们在这些故事中寻求现实感的心理元点。 “写实”本身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它进行详实的描写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特定时刻,用特定视角观察时,忠于原型的视觉印象,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方法。
18、 “事实上写实一点也不自然,但它符合我们观物的心态” 。在电视的时空叙述中,场景的转接,时间的变换以及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都在质朴的符号组合中呈现出令人沉迷的写实魅力。现实模型让故事显得十分自然。近年来风靡欧美的“真实电视”节目,比如,英国的老大哥 ,法国的阁楼的故事 ,美国的幸存者 ,用隐藏摄像机全程跟踪拍摄人为制造的真实故事,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于以往电视情景的真实性。全球众多电视观众被这些节目吸引,许多国家马上引进,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2.虚构故事中的现实认同虚构故事相应于人们心中的虚构模型。它在一个故事的框架内,放置观众所认可的视觉符号,迎合观众心灵深处的幻想,在观众和故事之间建立起一种
19、默契。所以,观众是否相信是能不能形成认同感的关键。上天入地飞檐走壁在一般的故事叙述中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但在荒诞的故事里,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西游记 、 封神榜的播出不仅让小孩子高兴不已,大人也一样如痴如醉。另外一些“本故事纯属虚构”的电视剧,观众也没有因之而产生排斥感。 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早已经飞进千家万户,还刮起一阵强烈的追星热潮。不同的人都在这些故事里找寻自己心灵的共鸣,沉湎于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情景。在电视叙事方法的培养下,观众也逐渐成熟,解读能力不断增强。许多前卫的电视叙事方式也已经为观众所吸纳,能够认同讲述者给予的神话。人们对符号世界的“现实感”认同也就在亦真亦幻的故事里沉淀下来,
20、慢慢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结 语经过现实的符号化和符号的现实化两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电视完成了对现实的重构。它所编织的“拟态现实”之网纠结于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之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电视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两个世界并不是表现我们社会的表面真实,而是象征性地也反映了我们的社会价值结构及其内部关系” 。对电视构成拟态现实的追问,是为了培养一种鉴别能力,从而使人在这个视觉时代更加理性地把握生活。注释: 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 P4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 赵凤翔等著 电视艺术文化学 P70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年版 斯蒂文小约翰 传播理论 P12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罗兰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 P39 P3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年版 陈龙 电视媒介和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 P246 P234 学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李希光 新闻事实论 中国传媒报告2002 年第 10 期 时统宇 电视影响评析 P7 新华出版社 1999 年版 曾庆香 媒介神话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 年第 3 期 J费克斯 J哈利 解读电视 郑明春译 P120 远流出版社 1993 年版 约翰弗克斯和约翰哈特莱 电视:内容分析 现代传播1995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