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平通化所有列车.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08228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平通化所有列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平通化所有列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平通化所有列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平通化所有列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平通化所有列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平通化所有列车火车车次 类型 始发站 出发站 出发时间 目的站 到达时间 终点站 硬座 软座 历时N193 快速 白城 四平 00:10 通化 06:40 通化 25 40 6 时 38 分K429 空调快速 北京 四平 02:20 通化 07:15 通化 44 67 5 时 10 分6351 普慢 四平 四平 12:45 通化 19:55 通化 22 37 7 时 10 分N189 快速 吉林 四平 16:15 通化 21:17 白河 25 40 5 时 9 分通化集安列车火车车次 类型 始发站 出发站 出发时间 目的站 到达时间 终点站 硬座 软座 历时6347 普慢 通化 通化 08:

2、20 集安 11:30 集安 9 16 3 时 10 分集安通化列车火车车次 类型 始发站 出发站 出发时间 目的站 到达时间 终点站 硬座 软座 历时6348 普慢 集安 集安 12:10 通化 15:15 通化 9 16 3 时 5 分通化四平列车火车车次 类型 始发站 出发站 出发时间 目的站 到达时间 终点站 硬座 软座 历时6352 普慢 通化 通化 05:30 四平 12:15 四平 22 37 6 时 45 分N190 快速 白河 通化 07:45 四平 13:15 吉林 25 40 5 时 45 分K430 空调快速 通化 通化 21:35 四平 02:48 北京 44 67

3、5 时 13 分N194 快速 白山市 通化 23:30 四平 05:40 白城 25 40 6 时 30 分集安历史沿革集安历史悠久,至少可溯及原始社会。境内已发现 9 处原始社会遗址,曾出土大批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及夹砂褐陶器。对鸭绿江、浑江流域的考古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以前,集安浑江、鸭绿江流域就已经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据史料记载,新石器前期,集安一带就是古代人类重要居住地之一。远在唐、虞、夏、商之时,即已人烟早布;“禹平北土,置九州”,此地属齐州;舜分齐为营,此地转营州属。故集安地域建制较早。周武王灭商, “释箕子之囚”,箕子带 5000 人回归商人旧地, “武王闻之,因以朝鲜

4、封之” 。周初大分封时,封燕侯于东,燕侯立都于蓟并逐步强盛,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公元前 300 年前后,此地转属燕之辽东郡。秦统一后,属秦辽东郡。汉初,在今集安设不尔县,治所不耐城(今集安市)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年) ,西汉增设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不耐城属玄菟郡高句丽县管理。汉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 ,朱蒙自夫余来浑江流域高句丽县境内建立卒本夫余地方政权(即后来的高句丽)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 3 年)自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迁都国内城(不耐城音转,今集安市) 。自此,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 425 年。高句丽迁都

5、集安国内城后,数次派兵袭扰高句丽县暨玄菟郡治所,高句丽县治所南撤至今本溪附近,中央政权将今集安划入玄菟郡西盖马县,后又恢复为高句丽县。王莽新朝期间,因高句丽不服调遣,贬高句丽县为下句丽县。东汉后期改设丸都县。高句丽在今集安为王都期间,除维修国内城外,在今集安及附近修建尉那岩城(丸都山城)为王都,尚有在国内城附近筑平壤城、东黄城为王都的记载。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 274 年) ,西晋置平州,辖辽东、玄菟、带方诸郡,重新划今集安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东晋之后,高句丽臣属南北朝的中原各王朝。公元 427 年,自国内城迁都平壤。今集安为高句丽别都,仍名国内。唐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 ,唐收复集安,

6、在今集安辖域岭前、岭后分设国内、苍岩二州,结束了集安作为高句丽别都 239 年的历史。公元 668 年,高句丽亡。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在今集安改设哥勿州,境内地区设丸都县。武周圣历元年(公元 698 年) ,大祚荣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建立“震国“。先天二年(公元 713 年) ,唐封其为渤海郡王,“震国“更名渤海,哥勿州暨丸都县渐入其境。渤海于今集安设正州,亦称沸流郡。正州迁治后建为渌州,渌州迁至今临江一带,今集安又改为桓都县;渤海强盛时期,设 5 京 15 府 62 州。于今集安设西京鸭绿府,不久迁至今临江一带。西京鸭渌府领神、桓、丰、正四州。今集安改设桓州,领桓州(先称丸都县、桓都县)

7、 、神水、淇乡 3 县。公元 918 年,民众以西京鸭渌府为中心反抗渤海,建立“定安国“,今集安仍为桓州。公元 926 年,契丹灭渤海、立东丹国,后改称辽国。公元 984 年,“ 定安国“被辽所灭,仍复集安为桓州。改鸭渌府为渌州,桓州(今集安)为辽属县。开泰六年(公元 1017 年) ,辽建东京道于辽阳。桓州(今集安)属东京道辽阳府。公元 1125 年,金太祖灭辽,设 19 路分镇各地,东京路设于辽阳,桓州转归东京路婆速府管辖。公元 1233 年,蒙古军灭金,桓州归蒙古所辖。中统二年(公元 1261 年) ,蒙古设“ 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 ,桓州仍属元前之蒙古。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

8、287 年) ,元在东北置辽阳行中书省,辖辽阳等 7 路,桓州属辽阳路东宁府。明洪武十年(公元 1377 年),明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桓州归东宁府。明永乐七年(公元 1409 年) ,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桓州隶属南迁后的建州卫,为鸭渌江部,并渐为女真人的主要居住地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 1616 年) ,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清朝前身) ,定都赫图阿拉(新宾老城) ,今集安为其近辖之地,属建州女真满州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 年) ,清定都北京后,陆续在东北设宁古塔、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今集安在地域上归吉林将军管辖,军事、行政由盛京将军指挥。顺治十四年(公

9、元 1657 年) ,清置奉天府,今集安先后属奉天府尹、奉天巡抚管理。康熙九年(公元 1670 年) ,清为保护“ 龙兴之地“,对东北东部进行首次封禁。康熙二十年(1681 年)始,正式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将今新宾汪清门、通化县英额布以东的辽阔地域列入禁区,今集安在其封禁之内。此后历近200 年于咸丰十年( 1860 年)解禁。清光绪三年(公元 1877 年) ,分岫岩东边地增设通化、宽甸、怀仁(今桓仁)3 县。属奉天省兴京厅(清宣统元年改为兴京府) ,今集安地域岭前属桓仁县,岭后属通化县,清于今集安通沟添置巡检衙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由通化、怀仁析出各 5 保共 59 牌,建

10、辑安县(辑安,取“和安“ 之意。语出史记.马相如传“陛下继位,臣服天下,辑安中国“) 。县城设鸭绿江北岸通沟口,治所通沟,属奉天省兴京府管辖,同时将巡检衙门迁往县属外岔沟门。1904 年,划通化县滋生保岭东四牌为辑安太和保(1944 年划归临江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知县衙门由通沟口迁入国内城旧址。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翌年建立中华民国,实行省、道制,县衙门改称县公署,辑安定为三等县。1913 年,辑安隶属奉天省东边道。1928 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辑安隶属辽宁省东边道。1929 年(民国十八年) ,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废除道制,辑安直属辽宁省。1931 年后,日本帝

11、国主义逐步侵占东北,翌年 3 月建立伪满州国。1932 年 6 月 8 日,日军侵占辑安。10 月,辑安隶属奉天省,同月成立辑安县公署,定为丙类县。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12 月,伪政权将东北肢解为 14 省,辑安县属伪安东省。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7 月 1 日,又增设通化等 5 省,辑安县改隶伪通化省。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同月下旬,中国共产党武装接收伪通化省公署。9 月 26 日,成立通化民主政府。10 月,建立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11 月 20 日,辑安成立民主政府,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1946 年 1 月,成立民主政权吉辽省通化分省,辑

12、安隶属通化分省。同年 2 月 10 日,通化分省升格为省,属之。并于同年 3 月设通化地区专署。5 月,辑安县随通化市、通化县合署后的通化市专员督查公署转隶安东省。1947 年 2 月 14 日,辑安县民主政府改为辑安县政府。1947 年 5 月,通化市县合署设治的通化市转属辽宁省,辑安脱离通化公署,直接隶属安东省。同年 12 月,通化市、县分署设治,划回安东省。1948 年 9 月 4 日,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1949年 5 月,辽宁省部分市县与安东省合并,改为辽东省。5 月 18 日,辑安县随同通化地区专员公署改隶辽东省。1952 年 6 月,撤销通化行政督查公署,辑安

13、县直属辽东省。1954 年 8 月,辑安县划归吉林省。同月 20 日,成立通化地区专员公署,辑安县隶属吉林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1965 年 1 月 20 日,国务院批准, 3 月 8 日省政府通知辑安县更名为集安县。1985 年 2 月 4 日,通化地区行署撤销,实行市管县,集安县归属通化市管辖。1988年 3 月 16 日经国务院批准,4 月 4 日吉林省政府通知撤销集安县建制,设立集安市(县级) ,直接领导乡镇,所辖地域不变。集安市风景区介绍在祖国的东北边疆,吉林省的东南部,长白山南麓,有一处山青水绿、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她南临鸭绿江,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产丰富,素有“塞外小江南

14、”之称。这就是汉魏高句丽故都集安。长白山西南部支脉老岭,宛如一条巨龙穿境而过,将集安分隔为南北两半,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北来的寒风。于是当岭南春意盎然时,岭北依然冰封雪舞,一派北国风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我国古老的肃慎氏和高句丽族的先祖就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建高句丽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 3 年)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城),从此,集安便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 425年直至明清,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治管理,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尤以高句丽古迹闻名海内外。洞沟古墓群,有上万座高句丽古墓;好太王碑立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 414 年),是国之

15、瑰宝;将军坟,号称东方金字塔。这些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行社黄金路线旅行社名称 类别 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人星光旅行社 国内社 集安市黎明街 1152 号 0435-62222886528887 纪锦绣云峰国际旅行社 国际社 集安经济开发区云峰小区 0435-6232839 杨立峰吉海旅行社 国内社 集安市迎宾路 98 号 0435-6251111 姜云龙振奥旅行社 国内社 集安市胜利西路 47 号 0435-6225119 金恩姐翠园国际旅行社 国际社 集安市胜利西路 47 号 0435-6222128 金松鹤集安国际旅行社 国际社 集安市黎明南街 85-1 号 0435-621507

16、2 李学军禹都高句丽旅行社 国内社 集安市迎宾路 98 号 0435-6256988 方丽荣鸭绿江旅行社 国内社 集安市胜利西路 47 号 0435-6222266 王语五女峰森林旅行社 国内社 集安市东胜北街 13904454332 徐顶舒世界遗产高句丽古迹一日游集安- 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一日游集安- 云峰湖-鸭绿江漂流一日游集安 -鸭绿江-老虎哨中朝边境风光一日游5 条短线鸭绿江太平江口垂钓一日游集安 -云峰湖-长白山西坡水陆联运三日游集安-桓仁- 新宾-沈阳东北世界文化遗产三日游通化杨靖宇陵园-集安(五女峰抗联遗址)- 鸭绿江国境大桥(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过境大桥)-云峰湖- 临江-长

17、白山西坡红色之旅四日游4 条长线集安-满浦- 妙香山-平壤-板门店赴朝四日游部分景点路程及门票景点名称 位置 路程 门票将军坟 集安市市区东北 4.5 公里 距市中心车程 15 分钟 30 元/每人好太王碑太王陵集安市东 4 公里 距市中心车程 10 分钟 30 元/每人丸都山城 集安市市区北 2.5 公里 距市中心车程 10 分钟 30 元/每人国内城 集安市市区 集安市市区 免费五盔坟 集安市市区东 2 公里 距市中心车程 10 分钟 30 元/每人五女峰 集安市市区东北 22 公里 距市中心车程 30 分钟 30 元/每人云峰大坝 集安市市区东部 45 公里 距市中心车程 60 分钟 3

18、0 元/每人老虎哨旅游景区 集安市市区西南 60 公里 距市中心水路 50 分钟 100 元/每人集安一日游的四种安排D1、早餐后,浏览高句丽古迹:东方金字塔将军坟 (40) 、天下第一碑好太王碑(40) 、博物馆、五号古墓、丸都山城(40) 。返回市内后到旅游推荐商店自由购物。中午农家风味餐后游览中朝鸭绿江国境大桥,乘坐游船(20)观赏朝鲜边境风光。晚餐鸭绿江鱼宴后观赏高句丽民俗歌舞表演,结束愉快旅程。D2、早餐后,乘车至安子哨码头,途观世界遗产千秋墓、西大墓。乘船游览中朝合建的老虎哨水电站,一路欣赏中朝两岸秀美山光水色,沿途观赏高山镇、神龟山、刀背山、赛漓江等景观。在清水山庄午餐。下午返回

19、至绿江缘垂钓、返回市内到旅游推荐商店自由购物。韩国风味晚餐后观赏高句丽民俗歌舞表演,结束愉快旅程。D3、早餐后,浏览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洞天皓月、 一线天、空中悬佛、仙人台、藏心洞、观峰台、飞来石,山中野餐。午餐后游览五女峰峡谷、高句丽采石场、幽谷银瀑、五女戏水,返回市内到旅游推荐商店自由购物。晚餐高句丽烤肉后观赏高句丽民俗歌舞表演,结束愉快旅程。D4、早餐后,乘车赴云峰湖,沿途欣赏中朝两岸风光 (秋季增加百果园水果、葡萄园葡萄的采摘) 。参观中朝合建水电站云峰大坝、发电厂厂区外观、展览室等,午餐品尝鸭绿江鱼宴,午餐后返集安途中鸭绿江观光漂流,途经朝鲜水泥厂、朝鲜满浦市、中朝国境大桥、朝鲜码头

20、、橡胶厂、炼铜厂等地。返回市内到旅游推荐商店自由购物。晚餐绿色食品餐后观赏高句丽民俗歌舞表演,结束愉快行程。将军坟简介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建于公元 5 世纪初,长寿王继位之时。将军坟早年被盗。清同治末年,中原灾民出关谋生,进入长白山封禁区,见此墓宏伟壮观,以为镇守边关的将军之墓,讹传之为“将军坟”。将军坟北依龙山,西靠禹山,东南有鸭绿江,前面是开阔的坡地,朝向好太王碑,遥望高句丽王都国内城。地势优越,建筑恢宏。据文献记载,高句丽共经 705 年,28 代王。其中,应有 18 座王陵分布在集安洞沟古墓群中。将军坟是现已确认的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外观呈截尖

21、方锥形,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是用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底部近于正方,边长31.58 米,以上有七级阶梯,由 22 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墓高 12.40 米。用石条 1100 多块。墓室从第三级阶梯筑起,墓道口开在第五级阶梯。方向 230 度(西南)左右。墓室长宽各 5 米,高 5.5 米,室底顺置一大一小两座石棺床。盖顶石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重约 50余吨。墓顶部边长 13.2-13.7 米,每边有 20 余个孔洞,原有栏杆及墓顶建筑。于土中曾清理出一批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和錾有“条一”“条六”字样的铁链等建筑构件。将军坟系用巨大石条中间填充河卵石构筑,自身重量产生向外的张力。

22、为抵消张力,保证其稳固,每面由重 10 余吨的 3 块巨石倚护,现存 11 块(后面中间缺少一块)。这些巨大的石条,都是从 22 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来。一千五百多年前,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高句丽工匠运用冰上运输、滚木、填土斜坡等办法,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将军坟的建造,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的聪明才智。将军坟曾有一个很广阔的陵园和墓域。在保护维修中,曾发现南面约 60 米处有一涵洞,将墓顶和墓室的渗水排出。在将军坟的东北部,有一排东南一西北向的陪冢,现仅存一座,为阶坛石室墓。西南 200 米有祭祀遗址,面积 5 公顷。长寿王十五年(公元 427 年)高句

23、丽都城南迁平壤。人们常常提出疑问,将军坟是否是长寿王陵。我们从高句丽王陵建筑样式,形制演变规律及出土的瓦、瓦当、铁链等文物,均可证明将军坟为公元 5 世纪初建造。高句丽王是在即位后修建陵墓的,长寿王亦如此。高句丽迁都是由于高句丽势力的发展趋向,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所至。长寿王迁都之时,将军坟已然竣工,不会再起陵墓,只好死后归葬。而国内城既是故都,又是重要城市,归葬是完全合理的。同样的个案,在中原地区屡见不鲜。将军坟陵园设计完美,石造工艺精细考究。堪称高句丽积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亦是绝世之陵一自此之后石造陵墓不再见诸高句丽王陵。好太王碑简介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24、“的墓碑。亦称广开土王碑,或广开土王陵碑。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 414 年)。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 6.39米,幅面宽 1.342.0 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将它立起来,然后书写、镌刻。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付 44 行,每行 41 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 1775 个字。碑文为汉字,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为方严厚重的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好太王碑文大体主分三段内容。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惟

25、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口口口口命驾,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据此,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扶余是以现吉林市为中心的两汉时期最强盛的民族政权)高句丽始祖由扶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现桓仁五女山城)创立了高句丽政权。好太王名谈德,是故国壤王的儿子。“生而雄伟,有倜傥之志“。公元 391 年,只有 18 岁的高安继承王位。公元,412 年,昊天不吊,卅有九,宴驾弃国。“公元 414 年,即“甲寅年

26、九月廿九日乙酉,迁就山陵。“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好太王在位 22 年,高句丽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碑文记载,“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为了纪念好太王一生的功业,铭刻守墓烟户,立了这块碑。第二段以较大的篇幅,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公元 395 年,王以碑丽不归口口,躬率往讨。公元 396 年,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公元 398 年,教遣偏师观帛慎土谷,因便抄得莫斯罗城,加太罗谷男女三百余人。公元 399 年,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穰。公元 400 年,教遣步骑五万,往救新罗。公元 404 年,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王躬率征讨。

27、公元 407 年,教遣步骑五万,攻打百济。;斩煞荡尽。公元 410 年,王躬率大军讨东夫余。碑文中主要是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同时救援新罗。百济和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以西以东的两个国家。倭则是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扰新罗、百济,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因此,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夺得百济 64 座城,1400 多个村子。公元 396 年,好太王讨百济,退倭寇之战,为出师有名,碑文刻下了原因,这就是有名的“辛卯年“条,在第一面第八行下部和第九行上部,百残、新罗,旧是属民,由来朝贡。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过去释文中,大都将“

28、每“释作“海“。同时在断句、解释上也有较大的区别。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有很大的分岐。好太王的一生,攻城略地,表现了强大的武功,将碑文和有关文献结合,可看出其戎马生涯的全部。当然,碑文不记好太王失利之战,并不是说从来未打过败仗。另外,碑文中的“步骑五万“,恐有夸大成分。尽管如此,碑文中记载的史实,可信程度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烟户,国烟 30,看烟 300,共 330 家。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同时,还镌刻了好太王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初康乾之世,长白山区

29、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淡没在荒烟浸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 年),桓仁设县,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百多年来,人们捶拓,考释,研究,好太王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不断掀起研究的热潮。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丸都山城简介位于集安城北的高山上,与国内城相距 2.5 公里(千米)。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

30、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丸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公元 3 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公元 209 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

31、外高培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簸箕“。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 6395 米。目前,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 4-5 米,由 20 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 40-90 厘米,宽 20-50 厘米,厚 10-30 厘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上部筑有 1 米左右的女墙,女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 2 米左右。全城有门址 6 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南墙西部见有一处城门址,西城墙上未发现门址。丸都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注入通沟河。城内有地面遗迹

32、 3 处,蓄水池一处,墓葬 37 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南北长 96.5 米,东西宽 80 米,进深作三层阶地,到处是瓦砾和成排的础石。了望台亦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200 米的高岗上,用石块垒筑,高 11.75 米,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了望台北 15 米,发现一处戍卒居住址。东南有一蓄水池亦称“饮马湾”、“莲花池”北部尚有石砌池壁。城内的墓葬,石坟居多,大约是山城废弃后埋葬的。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但随着中原王朝和高句丽自身力量对比的消长,高句丽也多次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方势力发生冲突。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公元

33、28 年,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汉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直逼都城,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粮草殆尽,形势危急。左辅乙豆智献计,以池中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使者代大武神王向辽东军将领谢罪:“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汉军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久围不利,于是退军。公元 244 年,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初战于梁口,高句丽王败走,幽州军队直追至赤见岘(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并刻石纪功。母丘俭纪功碑 1904 年(光绪 30 年)出土于板岔岭西北天

34、桥沟的山坡上。碑文所记正是母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公元 342 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并移都于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故国原王以为难能修复,再迁回平原城。从此,丸都城使逐步衰落下去。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太王

35、陵简介太王陵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 391 年。是现存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早年被盗,几经兵燹战乱,阶坛倾颓。光绪年间,墓上出土大量的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罗振玉先生著好大王陵砖跋收入唐风楼金石文字跋尾一书(1908 年)。池内宏著通沟中著录及照片。I984 年,集安市博物馆清理太王陵环境时,出土一批莲花坟瓦当和文字砖。根据墓上出土多件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文字砖,以及莲花瓦当的年代,陵墓的建造年代,断定此墓为好太王的陵墓。墓东北 200 米为好太王碑。好太

36、王名安,亦称谈德,公元 391 年即位,公元 412 年弃世,在位 22 年。好太王统治时期是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重要发展时期,好太王碑记载: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口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1990 年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集安市博物馆对太王陵的墓室进行了清理,同时对陵墓的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好太王陵的方坛构筑前曾下挖 80 厘米的基槽,奠基 90 厘米,由于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层变化,方坛基部变动较大,边长 66 米左右,近于正方形,残高 14.8 米,方向近于正西(26

37、3 度-265 度)。经过调查清理发现,太王陵的内外结构与将军坟略有不同,太王陵目前可见 16 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 5 重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 2.95 米,南北 3.25 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系一整块长园形石板头长径 8.4 米,短径 5 米,厚 0.8 米,墓室高 3 米,墓道长 5.3 米,宽 1.85 米。墓室内置一座两坡水硬山式石椁,经修复,石椁长 2.4 米,宽 2.7 米,高 2.05 米。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长 2.2 米、宽 1.2 米,中间无空隙,四周边缘突起。石椁用沉积页岩精磨而成,呈绿、兰、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结构结合,西侧椁山墙开门,两扇

38、石门,通向墓道墓门。好太王陵是高句丽王陵丧葬制度的综合载体,在考证王陵的史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对于研究高句丽王陵结构、丧葬制度,建筑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了解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内城简介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朱蒙在西汉玄菟郡辖地内建立了地方政权,号高句丽。初期都城为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 3 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同时筑尉那岩城(后称丸都)。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 427 年)移都平壤前的 425 年间,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内城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

39、北有禹山,东有龙山,西有七星山,是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的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考古发掘证实,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之前,这里已有战国末至西汉初的土筑城垣,应是汉代玄菟郡辖下的一座城邑。现有石质城垣是高句丽迁都后于公元 3 世纪所建。国内城略呈方形,方向为 155 度,东墙长 514 米,西墙长 699 米,南墙长 749 米,北墙长 779 米。周长 2741 米。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或方形石条垒砌。下部砌成阶梯形,逐层内收。每隔一定距离构筑马面,四角设有角楼,以提高防御能力。由于年代久远,几经维修,部分城墙

40、已失去本来面貌。现存城垣宽 710 米,最高处 34 米原有城门 6 处。南北各一处,东西各两处。民国 10 年重修三座门:东曰“辑文门”,西曰“安武门”,南日“襟江门”。此后,其余三座门全被封堵。我们见到的城墙,大体有三种构筑方式。第一种采用修琢工整的长方形或方形石材,大小相近,适中,垒筑严谨,横行平直,缝隙均匀,石面略向外凸出。直观整齐舒服,这是高句丽时期保留下来的墙段。第二种的石条大体上呈方形和长方形,大小规格不同,虽经修琢,横行排列不平齐,缝隙中有小石块填补,较前一种欠整齐规则。这是后来维修的部分。第三种用自然石块垒砌,未经修琢,石块及不规则,横竖无行列可言,这是民国年间修补的。194

41、7 年,民国时期修筑的城墙大多毁于战火。由于年代久远,城内没有保留下来高句丽时期的地上建筑。近年来,在配合城市改造建设中做过一些考古发掘,得知国内城地下确保存有相当数量的高句丽遗存。结合调查情况推测,宫殿地位于今市政府、检察院附近,西南方有寺庙一类建筑,曾出土过大量瓦砾、和陶片完整的鎏金铜佛。城东及城北,出土成排的础石、砖瓦等建筑遗迹、遗物,还出土过鎏金箭头、白玉耳杯、陶罐、陶壶、陶臼等珍贵文物,应为贵族居住址或官署。高句丽迁都后,国内城作为“别都”,列高句丽三京之一。仍不失其重要地位。唐代,国内城为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后为渤海西京所辖的桓州,辽代仍为桓州。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

42、年),辑安(今集安)建治后,以国内城为中心形成了集安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盔坟五号墓简介五盔坟五号墓为石室壁画墓。覆斗形封丘,周长 120 米,高 5 米。抗日战争时期,此墓曾被掘开。日本学者有著录,称之为“通沟 17 号墓”或“四叶冢”。1962 年春,吉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清理。五号墓的墓室低于地平面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方向 158 度(东南)。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条砌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 4.37 米,南北 3.56 米。四壁高 2.18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上复盖顶石,墓室举高 3.94 米。墓室内置三座石棺床,东西并列,中间为一整块花岗岩石材修凿而成,两边石

43、棺床紧靠东西两壁,各由一大一小两块石材构成。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两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直接绘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纤细的墨线或红线起稿,然后设色,有红、褐、绿、黄、白、粉红等颜色,最后以浓重的墨线勾勒定稿。颜色均为矿物颜料,以动植物胶调合而成。至今仍很鲜艳。甬道两壁各绘一力士,面向墓室,手持弓箭和綮戟,足踏莲台,护卫墓室及主人棺椁。南壁被甬道分为两部分,各绘一朱雀,红胜如火,展翅修尾,相对而立于莲台之上。北壁玄武,一条大蛇缠在一只大龟上,两首相对。蛇身有黄、绿及红褐色格纹,龟背为红褐色,无甲纹。东壁青龙,南向腾飞,龙身为黄、绿、红褐色,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鳞纹,四肢饰白羽。墓室壁画中共有龙

44、39 条,形体、颜色大体相同。西壁白虎,身着白色,墨线勾出虎皮纹,亦南向作飞扑姿势,与青龙相对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并称四神,亦称四灵。是远古时潮,人们对天上 28 颗星宿构成四组图象的称谓。战国至秦汉墓葬及建筑中常有四种形象的砖、石、瓦当等。人们以为是上天为正四方而派出的神灵。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西白虎之说。藻井部分以神仙、羽人、飞天、伎乐仙人为主。最典型的是第一重抹角石的四幅画。从东北角开始,为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一为男相,手捧日轮;一为女相,手捧月轮。是人类起源传说中的始祖。东南角为一牛首人,手执禾穗在前。据文献记载,神农氏牛首人身,教人以五谷。后随一羽人,手持火把,或

45、为燧人氏,教人用火。南方正中一人扶车轮,手持槌子敲打,旁边一人在树下锻铁,同为传说中人物,应该是造车的羲仲父子形象。西北角绘一乘龙仙人,头戴平天冠,衣着袍服,后面有一人乘飞廉,手持旗幡为仪仗,似为传说中的黄帝。高句丽王室贵族壁画墓的壁画内容,经历由早期现实场景向晚期宗教神灵理念的演进,艺术风格从初创时的朴实写实到成熟期的夸张写意,其绘图技法、情景构思无不显示出高句丽民族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点、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力,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是中世纪东北亚地区壁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五盔坟五号墓是高句丽晚期壁画墓的代表作之一,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是高句丽民族底蕴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其中

46、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用与改造,鲜活民族特色中处处透出浓厚的中原文化的绘画风韵。神仙、奇兽等题材,是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原文化流行绘画式样的再改造;四神、莲花、火焰纹等图案则是汲取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艺术表现形式的营养。不仅如此,道、佛等宗教意识随着高句丽的发展,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一些地区的宗教和祭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句丽壁画简介一提起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人们立刻想到中国西北的敦煌。确实,敦煌的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世界美术史中的瑰宝。然而,在中国东北边陲,在滚滚的鸭绿江畔,也有一座壁画艺术的宝库,那就是高句丽故都-集安。至今,集安保存着世界上最多的高句丽文物古迹,包括

47、山城、陵墓、碑石、上万座古墓和众多的出土文物,构成令世界瞩目的洞沟文化。其中,古墓壁画为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座丰碑。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高句丽人深受中原影响,对修坟建墓十分重视,并有厚葬的习俗,“金银财币尽于送死”。在高句丽权贵的坟墓中,除陪葬品之外,常常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矿物颜料。同时在壁画上还镶嵌珍贵的夜明珠、宝石等等,这在中华壁画史上也是罕见的。集安 1966 年曾有 11280 座古墓,到 1983 年普查时,尚存 7627 座。高句丽壁画主要分布在洞沟古墓群中,分布范围东西长 20 公里,南北宽 3 公里,这里还不包括距市区 20 公里以外的长川一、二、四号墓。至今,已

48、发现 20 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画,还发现一座书法墓-墨书长文墓。由于没有普遍考察,对一些墓没有清理发掘,可能一些墓内还有壁画。集安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 3 年至公元 427 年,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众所周知,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 年),开始凿建敦煌莫高窟。由此推算,集安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或更早一些。只是敦煌莫高窟历经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代,历时千载,相继凿建,现保存壁画 4.5 万多平方米。而集安古墓壁画,由于高句丽迁都平壤、战乱和封禁,长达 1500 多年一直埋没在乱石荒草之中,直到1949 年全国解放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

49、才对集安壁画认真清理和保护。集安壁画尽管蒙受1500 多年的历史尘埃,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但它仍像一颗明珠放射出灿烂的光华。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可以分成三种。早期和中期的壁画,拙朴、雅气,充满灵性,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在这些壁画上,人们可以看到:贵族和妻妾宴饮,厨房中厨师在烹鱼炒肉。喜爱舞蹈的高句丽人排起长队,头戴羽饰,挥动双臂,跳起集体舞,或者表演独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热闹,在大树下有耍猴的,表演幻术的,玩杂耍的。摔跤是高句丽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大力士们身着短裤,赤膊上阵,双方各将头压在对方肩上,手抓对方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