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翻译概念.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081682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翻译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翻译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翻译概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翻译概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翻译及其概念1.翻译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可以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方梦之译学词典 (2004)中“翻译”一词有五个义项:(1)翻译过程;(2)翻译行为;(3)翻译者;(4)译文或译语;(5)翻译工作(专业) 。综合以上观点认为, “翻译”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和职业,同时它还兼指口译和笔译。然而,通常翻译领域的学者给翻译下定义时,指的是整个抽象的概念,即包括过程和结果,而不包括职业。定义:约翰卡特福德(Catford 1965)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

2、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等值替换)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保持原文意思不变(保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该定义体现了奈达的对等观。奈达的归化理论主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义和语体的对等很难实现。 (复制 自然等值体)杜波斯(Dubois)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语体方面的等值。 (重新表达 保持等值)罗曼雅各布森(

3、Roman Jakobson)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原文的语言符号该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然而对翻译的目标、标准等未做深入阐释。 (解释)图瑞(Toury)翻译是在目标语文化的框架内把原文用目标语呈现出来该定义提出了目标语文化,使翻译研究的范畴从语言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 (目标语文化)哈提姆和梅森(Basil Hatim 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著属同一性质 1) 忠实内容 信等值地再现原著的意义内容原著的思想 主张 叙述的事理 怎么做?不增减 不歪曲2) 明白通顺 达译文的语言表达要做到和原文相应的通顺; 通顺易懂; 符合语言规范; 避免晦涩难懂、文理不通问题:原著为了塑造艺术形象的要求

4、,有时话语欠通顺,我们在翻译时该怎么做?不修正 不美化3) 保持风格 雅等值地再现原著的话语风格; 美学信息 ; 风格信息; 再现原著的言语环境; 再现原著的语体; 再现原著的个人风格 ; 不改变 不破坏2 翻译的原则一、上下文一致优先于词语一致单词的含义涉及不同的“语义域”而不是“语义点” 。一个词通常有多层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相应词的语义域从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在译语中选用正确的词语来译原文,主要必须考虑上下文的一致,而不应拘泥于词语上的一致,即不应总是要求译文和原文字字对等。二、动态即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奈达从读者的角度研究翻译,因此注重译文是否能为读者所理解。衡量的标准不在于译文中所

5、用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所谓“动态对等” ,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当然,这种反应只可能是基本一致,而不求完全一致,因为译语和源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三、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 语言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语言以书面形式呈现比较优美,但流于口头时可能难于理解。 因此,译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尽量不使用含义模糊或引起误解的翻译;(2)尽量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发音和语序;(3)尽量不使用粗俗的词语;(4)尽量避免译文超载,力求简洁明了。四、读者的需要优先于传统的语言形式照

6、顾主流读者群,反映现代大众语言。第七节:翻译的方法翻译方法: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译者由于遵循的翻译标准与所侧重,就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 意译 等值翻译直译:较低层次上的翻译 , 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不等于死译直译的优点:追求忠实原文,主张如实反映外民族事物,通过直译丰富译文语言。直译的缺点:陷于追求形式的一致,而忽略信息的等值。意译: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重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意译不注意原文形式,包括句法结构,用词以及其他修辞手段,但这不意味可以将原文内容随意删改或添

7、枝加叶。朱光潜认为直译近似于“逐字翻译” 。茅盾认为,直译并非“字对字” ,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而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 。鲁迅提倡直译,而反对硬译。举例来说,to shed crocodile tears,直译可以译为“流鳄鱼眼泪” ,意译可以译为“假慈悲” 。2归化和异化综观中国和世界翻译史,归化(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foreignizing method)早有人以不同的名目涉及过,但作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对应概念,是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提(Lawrence Venuti)于 1995 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

8、(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提出的。从历史角度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并不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归化和异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文化和美学等领域韦努提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将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 1992:20) 。用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接受和喜闻乐

9、见的表达形式;而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原作者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异国情调。例如,翻译“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时, “一石二鸟”是异化译法, “一箭双雕”和“一举两得”则是归化译法。三作者中心译法和读者中心译法阐释学派的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原作的语言精神和独特的思想方式绝非易事。由于语言受到原作者的教育、知识、想象力等限制,译者要充分表达原文的思想神韵更是难上加难。译者的任务,主要是缩短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距离。因此,他指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本族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是译者可以“不打

10、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第一种是以作者为中心(author-centered)的译法。译者通常弥补读者对原文认识的不足,把自己对原作者的认识而取得的意念和印象传达给读者,将读者移近译者的视点,从而使读者根据译者提供的语言形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原作的真正含义。第二种做法是以读者为中心(reader-centered)的方法,译者假设原作者可以用其谙熟的译语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翻译的目的是使外国作家像本国作者那样写作和交流。第八节:中国的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更新与提高,既需要横向引进世界各

11、国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又有赖于对传统理论的继承与扬弃。中国翻译理论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之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也不能抹去民族的烙印,系统地梳理中国从古至今的翻译理论对于整个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质说” 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 玄奘的“五不翻”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 “信达雅”理论评价 鲁迅“信顺说” 关于翻译策略问题 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 关于读者接受问题 “宁信而不顺”的主张 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 “风韵译”的美学主张 “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 “好的翻译等于创

12、作”的主张 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 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 译者的修养 “忠实、通顺、美” “句译”概念 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 译介的丰富性 译介的网合性 译介的统筹性 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 茅盾的“意境论” 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 傅雷的“神似说” 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 翻译中的 “传神达意” 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 钱钟书的“化境说” “化境说”的提出 “化境说”的分类 “化境说”的意义 焦菊隐的“整体论” “段本位”思想 “篇本位”思想文质说中国翻译肇始时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于“质朴”和“文丽”两派的论争问题。 “文丽” ,即修饰

13、译文,使之通达;“质朴” ,即紧扣原文,不增不减。当时的翻译以佛经的翻译为主。从中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首篇重要的译论应该属支谦的法句经序 ,这篇关于佛经翻译的专门论述不仅出现得最早,而且其中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候世高、都尉、佛调,译梵为秦,审得其体。斯已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常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

14、,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坐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关于“信”的概念:文中多处提到“传实” , “贵其实” , “勿失厥义” , “因循本旨”的观点,即要求译文“求实” , “求本”的观点,实质上就是“求真” , “求信” 。关于“达”的概念:文中提到“其传经者,当令易晓” , “今传胡义,实宜径达”的观点,这已明明白白提出译文要“晓畅” ,要“顺达” 。关于“雅”的概念:文中提到“仆初嫌其辞不雅” ,

15、这里是说支谦最初不赞成竺将炎的译法,认为他的译文“其辞不雅” 。可见, “雅”作为佛经翻译的一种标准,已经开始被认同并重视。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 ,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

16、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五失本”的具体内容是:第一,经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第二,经文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使读者满意,译文时做一定的修饰;第三,经文的论述,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减;第四,经文于结尾处,要做一小结,复述前文,译时也得删去;第五,经文中讲完一事,告一段落,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重提,然后开始,译时也被删除。所谓的“三不易”是:第一,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改古以

17、适今,很不容易;第二, “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及,而要把千年前圣哲的微言大义传给后世的浅俗之众,很是不易;第三,释迦牟尼死后,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却要有平凡人来传译,更谈何容易。 玄奘的“五不翻”原则所谓的“五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出于各种考虑,对于有些梵语词语,不必按意思翻译成汉语,而是保持源语语音的汉字写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音译” 。五种情形如下:1秘密故,例如经中诸陀罗尼,是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2含多义故,例如薄伽梵一词,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意,故不可任择其一而译。3此无故,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

18、无,故保留原音。4顺古故,例如阿耨菩提,意指无上正等正觉,然自东汉以降,历代译经家皆以音译之,故保留前人规式。5生善故,例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一概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2 严复的 信达雅“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的信,达,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字之间关系实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能肢解。以信为本,以雅为表,以达为其间纽带,三位一体”首先,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所谓“信”是指要忠实于原文。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而译者正是沟通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桥梁。基于对原作忠

19、实的原则,翻译有从属性的一面,即在翻译时译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色彩,还是风格韵味都必须忠实于原作,这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达”是翻译之目的。严复所说的“达” ,不是指我们在翻译中的表达清楚,语言通畅,是“达旨”的“达” ,也就是表达原文的宗旨,即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从理论上讲,翻译是一个信息转换和传递的过程,目的在于用译入语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从意义和风格两方面再现原文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其语言文字表达必然不同,一个良好的译作必然是在本土中寻求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原作意思。关于严复“雅”的论述,后人颇有不同的意见和非议。但是,不少译者似乎并没有清楚严复的本意。这里我们把

20、“雅”字理解为两层含义:首先,严复的“雅”是与他的“信、达”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雅”不是美化,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章译得很典雅,而是指一种努力,要传达一种比词,句的简单的含义更高更精微的东西:原作者的心智特点,原作者的精神光泽。另一方面,严复提出的“雅”是要用精美的词句翻译文章,以期“行远” 。他所以要选择“汉以前字法、句法”也不只是仅从语言风格着眼的。他从事翻译是有目的的,即要吸引当时士大夫们的注意。在十九世纪,象天演论这类书的读者,多半是厚古薄今的士大夫们,严复刻意求雅为的是通过艺术地再现和加强原作的风格特色来吸引当时的读者群,吸引他们的注意,用近代西方的意识形态影响他们。王佐良先生(1984:483)曾就此指出:“选择汉以前字法、句法也不只是从语言或风格着眼的” , “雅,乃是严复的招徕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