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编 唐宋文学(总课时:90 课时) 第一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52 课时)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2 课时)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隋代的建立,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完成了社会的统一。在统一基础上的广泛国际交往,对文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
2、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放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
3、文化,都有所发展。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2隋唐五代文学是指从公元 581 年指 960 年期间发生的文学现象。从时代界限看,其中,隋 581618,唐 618907,五代 907960,隋因时间过短,文学成就不高;五代纷乱,文学除词外无多大成就,此期文学重点是唐代文学。(一)隋代文学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来自南朝的诗人,带着很深的积习,
4、并且北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另一方面,南北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两种气质、性格和文化,也在互相吸引、并悄悄地走向融合与统一。来自南北的作家各有所取,在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二)唐代文学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1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 5 万首,作者 2200 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
5、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1)初唐时期:唐代诗歌的准备期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在这一段时期中,唐代诗歌经历了从齐梁诗风的延续到突破并逐步形成唐诗自身风格特色的过程。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 ,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 “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
6、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 、 “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另外,在底层民众中,唐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唐代通俗诗歌创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通俗诗人王梵志的大量作品从题材、风格等多方面启示了后来的通俗诗歌创作。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2)盛唐时期:唐代诗歌的鼎盛期期3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
7、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体现出盛唐时代所特有的积极浪漫的进取精神和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内在特性,在丰富多样的同时有在深层创作心理和审美认知上具有较为统一的风貌特征。山水田园诗派创作具有此时代特有的理想化和世俗化相结合的特色;边塞诗派明显体现出盛唐文人强烈的事功意识和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从多种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不同阶层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具有盛唐特有高昂
8、激烈的时代特色;李白诗歌则以其突出的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出了盛唐时代共同具有的理想化的时代风貌,是盛唐时代特征最典型的代表;杜甫的诗歌则体现出时代转型时期社会巨大变动对整体及诗人个体的深刻影响,从题材到艺术成就都对后世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唐代诗歌发展和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3)中唐时期:唐代诗歌的复兴期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此一时段跨度较大(从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社会变动也极为剧烈复杂,受此影响下文学面貌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
9、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中唐诗歌在风格上具有着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中唐诗风也因而多种多样。就其创作总体状况看,元白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体现出明显的写实倾向,是文人在社会大变动的情况下内在的政治责任感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元稹、白居易的另一类型的诗歌即以其闲适诗、感伤诗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更为内在的反映了时代变动中文人团体内部分化所形成的才子类型的文人的心理特性和思想特点。韩孟
10、诗派则体现出另一类型的思想特色和创作特色。韩孟诗派文人在思想上尊奉儒学,排斥异端,强调君权,干预政治的愿望较为强烈,思想作风普遍较为严肃,是社会转型期中文人向儒学政教型转变的代表,其所提倡的不平则鸣的创作心理说和笔补造化的创作论观念对文学创作中主体地位的强调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内在主动性的影响非常深远,而此类作家群体的思想作风更是体现了文人团体分化的另一类典型,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选择具有启示作用。(4) 晚唐时期: 唐代诗歌的衰落期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 年)。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尤其是李商隐,其诗歌艺
11、术上的独创性较为明显,其隶事用典的创作手法、秾艳绮丽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创作影响较大。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4从创作内容看,怀古、咏史与爱情类题材作品大量涌现,着眼于表现个人情思,表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多与个人生活情趣相关。从作品风格和审美特色上来看,此一时期虽因作家个人人生追求的差异而有不同,但细美幽约的风格、朦胧的意境美和迂回曲折的表现方式成为主流。2唐代散文文章创作分骈文和散文两个方面。骈文和散文分别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从总体上说,唐代散文的重点在于散文的创作。此外,古文创
12、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 3 千余人,作品有 2 万余篇。从唐代散文创作的的基本状况看,基本上也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段。初唐时期沿着南北朝骈文创作的道路,散文的创作,尚不足与骈文争夺文坛的主导权。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古文运动的先驱陈子昂提出复古的主张,其文章也在向单行散体方向发展。骈文创作总体上是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散文的创作队伍渐渐壮大,虽然与骈文相比仍处劣势,但从理论
13、到实践都有作家开始发展丰富。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能够运散入骈。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散文创作大盛。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
14、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古文运动的影响渐入人心。晚唐时期古文创作衰微,小品文兴起,骈文复兴。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此外,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3唐代传奇、变文、词在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 )的新时代。唐初传奇未脱六朝志怪影响,中唐始进入繁荣阶段,作家数量大幅增加,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晚唐则出现向志怪的回归,艺术
15、成就无法与中唐时代相比。其中元稹的莺莺传 、蒋防的霍小玉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 、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又诞生了变文。词的创作也出现在唐代,它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唐代词的创作慢慢兴盛,中唐文人开始有意识进行词5的创作,但基本风格未能脱离民间歌曲影响。晚唐此种新兴诗体流行范围始扩大,文人词的创作开始繁荣。晚唐的温庭筠致力于努力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二人被称为“温韦” ,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三)五代文学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
16、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3 课时) 第一节 隋代诗歌隋统一后,(581618)立国 37 年,诗歌成就不高。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一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二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因此,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而在合流的过程中逐渐向
17、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薛道衡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代表作夕夕盐,因其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见称于世,诗中所写乃南朝常见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诗风;但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孤独寂寞的心境,显出了艺术上的独创性。卢思道以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其从军行,抒写了征人思妇互相思念的痛苦,并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宛的讽刺。语言清丽流畅,句法多用对偶,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
18、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生活体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这首诗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6酬和。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回忆身世,怀慕知己,颇有隐微难言之痛。史传说这组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是有一定根据的。以上诗篇可以看出隋初诗风的确多少显示南北文学开始合流的一点新气象。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其中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尤为显著。除了前面提到的卢思道、薛道衡的七言歌行而外,如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形式上比庾信的乌夜啼更接近唐代的七律,而无名氏的送别
19、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其悠扬的声调,更宛然是唐代很成熟的七言绝句了。但是,在整个隋代,齐梁影响都是比较根深蒂固的。隋炀帝即位以后,更有意识提倡那种荒淫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隋书文学传叙说:“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他骨子里对南朝文化一向非常醉心,他“好为吴语 ”, “三幸江都”,带头写了 宴东堂、嘲司花女等等宫体诗,其他醉心南朝宫体的文人,也就更肆无忌惮地写起轻侧浮艳的诗歌来了。隋初诗坛的那点清新刚健气息,本来就薄弱,经这种齐梁诗风的冲击,很容易就被冲散了。总的说来,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第二节 初
20、唐诗歌一、初唐宫廷诗人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他命令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大臣编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等类书,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供给当时文人们采集典故词藻之用。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虞世南是这时期遗老诗人的代表。他在陈朝,就因为“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而知名。在隋代他就写过 应诏嘲司
21、花女等宫体诗。入唐以后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奉和、应诏、侍宴等类的作品。只有咏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等个别诗句尚有兴寄。魏征的诗歌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其述怀诗,表现了他在隋末群雄起义中的经历和豪情。而且他也是当时文臣中对唐太宗、虞世南等人的诗风深表不满的唯一人物。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他是继虞世南之后受到太宗、高宗宠信的诗人。他的诗,十之八九也是奉和应诏之7作。例如八咏应制一诗就是典型的齐梁宫体诗。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
22、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他虽然也写了许多应制诗,但是他身居宫廷的时间较短,在“ 十年俱薄宦,万里各他方”( 赠崔融二十韵 )的游宦中写过一些较有生活实感的好诗。如其登襄阳城,气魄相当雄浑;他的春日京中有怀,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他在五律、七律的形式创造上,曾经用过不少的功夫。他的守岁侍宴应制、大铺两诗,已完全符合七律的规格。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他们所写的
23、非宫廷应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优秀的篇章。沈全期诗如杂诗其一、古意等,宋之问诗如题大庾岭北驿、渡汉江等,虽然都还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这些诗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基础。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此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二、王绩、“初唐四杰”和张若虚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
24、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1王绩王绩是隋代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弟,在隋唐两代都曾经出仕。他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了,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际,他并没有什么积极的作为。归田以后,常以阮籍、陶潜自此,作诗也 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的理想和热情。但是,比之同时虞世南的宫廷诗,王绩这些有一定生活内容,风格清新朴素的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如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更可以显出他的诗歌艺术的成就:不仅生动地写出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而且在风格上也是唐诗中最早摆脱齐梁浮艳气息的近体诗。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
25、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更是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无论从思想或艺术来说,他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2“初唐四杰”在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8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1
26、)王勃王勃(649 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在诗歌创作上,他和那些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他对“龙朔初载”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持反对的态度,并且对诗歌的革新取得了初步成绩。从他现存的数量不多的诗篇来看,内容虽然还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他还有一首小诗山中,用寥寥二十字,表现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此外,他的滕王阁诗、采莲曲等,在七言、杂言诗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
27、他的创作,初步地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2)杨炯在四杰中,杨炯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最低。只有几首写边塞的五律较有特色。从军行是他的名作,反映了许多士人向往边塞生活的慷慨心情。(3)卢照邻卢照邻一生只作过几任小官,很不得意。他在释疾文中说:“先朝好吏,予方学孔墨;今上好法,予晚爱老庄。”晚年又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颖水而死。他的诗以七言歌行最为擅长。长安古意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在这篇长诗里,他以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诗笔揭露了长安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诗歌的题材、辞句和萧纲的乌栖曲等
28、齐梁宫体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虽然继承了宫体诗,但也变革了宫体诗。(4)骆宾王骆宾王作过长安县主簿、临海县丞等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照檄,事败被杀。他的生活经历很丰富,在四杰中他的诗也最多。他也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和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大,更多辞赋铺排的成分,“当时以为绝唱” 。他曾久戍边城,写了不少边塞诗。他的名作在狱咏蝉,艺术更为成熟,寄悲愤沉痛于比兴之中,宛转附物,怊怅切情。正象这首诗序所说的:“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不愧是初唐律诗中风骨凝炼的名作。“初唐四杰”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
29、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9(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
30、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因此,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并不是偶然的。杜甫说:“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正确的评价。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这首诗的题目
31、是陈后主、隋炀帝都用过的宫体题目,内容也不外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是意境和情趣却完全不同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了。诗中想象时间的永恒,空间的无限,对当时读者是有启示性的。当然,这里也有怅惘低沉的感伤,但它绝没有色情、堕落的成分。至于语言的清新优美,韵律的宛转悠扬,更和一般宫体诗的风貌完全不同了。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作品选讲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时送友人杜少府入川赴任所作。此诗之所以高人一筹,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的高昂向上的格调和旷达的胸怀及真挚的情感。2诗的首联写得很有气势,以想象的笔法,凌空落笔,既写出了长安
32、的形势和四川长江一带的风貌,也点出了送别之地和宦游之处。“风烟”、“望”,将两地连在一起。迷蒙的烟雾又阻隔了人的视线,自然流露出几缕离情别意。眼界开阔,气势雄伟,属对精工,也为全诗奠定了昂扬向上的基调。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转入了离别的心境和情绪的描写,即承上说自己与少府同是宦游之人,用同样的遭遇以慰藉朋友的寂寞的心情。廓开意境,写与朋友的感情不会因为远别而疏远。只要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如在身边一样。但表述得却十分含蓄。颈联又宕开送别话题,凭空挺起,以豪迈的诗情,写出了情理交融的精警诗句,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此句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
3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但更为工整而凝炼、深沉而精警。尾联紧接前三联,又由豪情的抒写转入平和的共勉而作结,这里仍是化用曹植诗句“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但诗意显得更为旷达。 “歧路”,点出了“送”字,与首联呼应。3诗歌意境开阔,风格清新爽朗。此诗一洗齐、梁以来绮丽浮艳之风,也一变已往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联属对精工,颔联以散调承之,颈联又是工对,10尾联又以散句作结。结构布局的安排又造成层次的起伏承转和情感的起伏变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二、骆宾王在狱咏蝉1高宗仪凤三年(678)
34、,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物抒怀之作。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在狱咏蝉就是借蝉的这种品行, “寓情于物”,抒情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2此诗是骆宾王所作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诗,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在咏物中寄托着抒怀。首
35、联破题,前句点出“咏蝉”,并且蝉是秋蝉,带有悲凉的色彩;后句点出“在狱”,借典而抒写囚禁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愁苦的心境,以蝉兴起,引起情思,自然而巧妙地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在一起。句法上是对偶,写法上是起兴,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怨蝉不该玄鬓高吟,伤害我这被囚禁的白发人; “玄鬓 ”与“白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曲婉地传达出了作者凄凉的伤感之情。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诗句含蕴深刻但意在言外。颈联表面上全是咏蝉,说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下难以奋飞和吟
36、唱,实际上是用比体来写自己的艰难险恶的处境。“飞难进”暗喻自己有志难骋,“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可谓寄托遥深。尾联的手法与颈联相同,也是表面咏蝉实是喻己,借蝉餐风饮露的高洁来喻托自己品性的高洁,然而却不被人信,满腹的冤屈向谁表白。以反问句结束全篇,留下余味让人体味。3此诗最主要的手法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全诗的构思紧紧围绕咏物抒怀而进行,前两联是先咏物,后抒怀,后两联是表面咏物,暗里抒怀。围绕咏物抒怀作者主要采用了寄情志于物象的手段,取蝉为象,以物喻人,可谓是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物我合一境界。此外,诗歌用典自然贴切,格律严整,对仗工稳。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一首脍炙人口,享誉古今,后人认为“孤篇横绝” ,是“一首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评论春江花月夜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体,为乐府旧题,一般写春、江、花、月、夜几个题材,以往创作大多停留在文字表面,内容空泛,向无名篇。张若虚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