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妇放松功对产后抑郁症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作者:作者:黄爱娟,姬爱冬,柯冬云,黎瑞冰,谭俐【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非药物疗法;放松功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因其不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1,而越来越受到关注。2009 年 10 月-2010 年 8 月期间,笔者采用放松功对 3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规定2,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在产后 2 周内患者出现下列症状 5 条或 5 条以上,但至
2、少有 1 条为情绪抑郁或缺乏兴趣或愉悦,患者自感痛苦或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影响;症状包括:情绪抑郁、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失眠或睡眠过度、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疲劳或乏力、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想法。1.2 一般资料30 例病例来自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 2331 岁,平均年龄 24.1 岁;病程最长 4 个月,最短 6 d,平均 1.3 个月;初产妇 21 例,第二胎生产者9 例。2 治疗方法参照中医气功学3指导产妇练习放松功,坐式及卧式为主。意识集中,眼内视,
3、耳内听,意内敛。按顺序想象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想到一处时,默念“松”,想象此部位象波纹一样松开变大,并借助呼气的动力向外扩散、远移至无限。顺序为:想到头,头松;想到颈,颈松;想到肩,肩松;想到上臂,上臂松;想到肘关节,肘松;想到前臂,前臂松;想到腕关节,腕松;想到手,手松;想到胸背,胸背松;想到腰腹,腰腹松;想到髋关节,髋松;想到大腿,大腿松;想到膝关节,膝松;想到小腿,小腿松;想到踝关节,踝松;想到脚,脚松。以上意向的每个部位,连续松 3 次,反复强化,意向部位有漂浮、融化的感觉。由头到脚从躯干及两侧三线全身松开,静立片刻静心体会全身松开后的“松弛感” 、 “轻松感” 、 “通畅感”,体验“
4、松”的感觉,体验“松”的功效。收功:意守丹田,咽津 3次,搓手、洗脸、梳头,转动颈,松开肩,后动腰,随意散步即可收功。每日 2 次,连续 2 周为 1 个疗程。3 疗效评定依据产后抑郁筛选量表(PDSS)评定4-5。PDSS 分值60 分为无抑郁,6170 分为轻度抑郁,7180 分为中度抑郁,80分为重度抑郁。PDSS 分值降低到 60 分以下为痊愈,PDSS 分值降低20 分为显效,PDSS 分值降低 1019 分为有效,PDSS 分值降低10 分或升高为无效。结果应用 SPSS11.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Ridit 分析。4 结果疗程结束后,3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痊愈 5
5、 例(16.67%),显效 13例(43.33%),有效 10 例(33.33%),无效 2 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前后抑郁轻重度分布变化见表 1。表 1 3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程度分布情况 5 讨论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 2 周内发病,产后 46 周症状明显。其表现以抑郁状态为主,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胃纳差、心悸、出汗、耳鸣、头晕、早醒或入睡困难等6。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有生物学、躯体、心理、社会家庭及遗传等多因素7。主要措施有生活和社会预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心理咨询在我国尚不普及,医师的自身素质及疗效的评估手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故心理
6、治疗的疗效不尽相同。因药物治疗可能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尚存争议,但如果母亲的抑郁症状严重,仍主张应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目前,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应用此类药物需足量并连续应用 8 周;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如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使用时应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及对乳汁的影响。SSRIS 与 TCAS 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婴儿呕吐、腹泻、哭闹、喂养困难、体重减轻及呼吸困难等。因此,药物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8。产妇放松功侧重精神内守,意导气行,与细长的呼吸相配合,通过大脑思维意识的放松,使产妇身体调整到
7、自然、轻松、舒适,解除产后身心紧张状态,以消除身体和大脑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同时能使意念逐渐集中,排出杂念,安定心神,疏通经络,协调脏腑,有助于机体阴阳平衡的恢复。该法通过“松”而达到“通”,通过“通”而达到“养”,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血畅通,身体轻捷。该功法安全有效,不受环境条件和地点的限制,易学、易练、易见效,对产后抑郁症具有特殊的调节、恢复和治疗作用。【参考文献】1 崔才三,隋京美.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4):319-321.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
8、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 4th edition.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3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2-115.4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2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 王旭梅,陈琦.妇产科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6):472-473.6 宗高霞.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19(1):73-74.7 范玲,黄醒华.对孕产妇心理评估及干预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 4(3):185-186.8 周俊娥.产后抑郁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 6(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