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综述.txt 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 10 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 1 块的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综述 三国(220280 年)、两晋(265420 年)、南北朝(420589 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政权间战争频繁。魏、蜀、吴三国与西晋初,在治军、谋略、指挥、科技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两晋南北朝时,马蹬的发明和应用,使骑兵装具臻于完备,出现了重甲骑兵;水战和攻守城战的战术、技术有较大发展。府兵制的创立在中国军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孙伍的军事思想。 东汉末的黄
2、巾农民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随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曹操在兖州之战收编黄巾军 10 余万,实力大增;继而破张绣、灭吕布、败刘备,于官渡之战又击败力量最强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孙策决策南渡,破刘繇、败王郎、灭黄祖,开拓了江东(今长江芜湖下游以南地区)(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刘备此时尚依附刘表、寄寓荆襄。曹、孙、刘三家均识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战略地位重要,皆欲取而据之。曹操先机制敌,北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后(参见白狼山之战),乘刘表新丧出兵南下,收降刘琮,击败刘备,占领了江陵(今属湖北)。曹操企图乘胜一举尽歼刘备、孙权,反而促使孙、刘联盟,导致赤壁之
3、战,兵败撤军,荆州为三家瓜分,刘备获得立足之地。曹操退回中原后,对刘、孙暂取守势战略,用兵关中(今陕西中部)、陇右(今甘肃陇山西);孙权则致力于扬州(时治今南京市)、交州(治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刘备乘间袭取益州(治今成都市)(参见益州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开始形成。三国务为自保及发展,不断争夺战略要地:孙、曹争夺淮南,在合肥(今合肥市西北)(参见合肥之战)、皖城(今安徽潜山北)(参见皖城之战)、濡须坞(今安徽无为东北)五战,互有胜负;刘、曹争夺汉中(今属陕西)(参见汉中之战),经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一战,曹军败退长安(今西安西北)。随后又发生三家争夺荆州之战。荆州蜀将关羽,乘刘备攻占汉中、
4、孙权进攻合肥之有利时机,北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参见樊城之战),企图夺取曹军占据的荆州二郡,为实施诸葛亮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作好准备。而孙权却与曹操联合,乘关羽后方空虚用吕蒙袭占江陵(参见江陵之战),俘杀关羽。刘备为夺回荆州,东进攻吴,在夷陵之战中败于吴将陆逊。孙权夺取了蜀占荆州四郡,并控制了上游,获得战役上的胜利;曹操运用谋略实施离间,拆散了孙、刘联盟,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唯刘备丧地损兵,成为三角斗争中的失败者,战略地位大为削弱,已无力实现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刘备、孙权亦相继称帝,三国鼎立局面于是确立。魏文帝曹丕曾两次攻吴,均因水军不强,难越长江天堑
5、。蜀昭烈帝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恢复蜀、吴联盟,摆脱两面作战的不利局势,尔后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参见南中之战),巩固后方,积极准备北进。五次由祁山(今甘肃东南部渭水、西汉水间)攻魏,均因魏军采取坚壁拒守方针,无功而返(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此间,孙权与蜀呼应,曾三次在淮南攻魏,亦均无功而还。大将军司马昭掌握魏国大权后,开始筹划统一全国。根据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用兵原则及控制长江上游的战略需要,于魏景元四年(263 年)三路进军,发动灭蜀之战(参见魏灭蜀之战)。镇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突至江油(今四川江由北),攻破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迫使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
6、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政权后,于太康元年(280 年)水陆协同,多路进军,以战略突袭一举灭吴(参见晋灭吴之战),结束了三国分立局面。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第二年,即发生少数民族反晋战争:辽东鲜卑族慕容廆,山西匈奴族郝度元,甘肃氐族齐万年等,相继起兵,经昌黎之战、六陌之战等多次作战,均先后被晋军平定。永康元年(300 年),晋室赵王司马伦发动夺权之战,引起王室内讧的“八王之乱”(参见晋平八王之乱),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长安等地混战七年,始告结束。晋统治基础因之动摇。混战期间,饥民领袖李特、李雄在益州领导流民起义,行宁朔将军刘渊在山西起兵反晋,于永兴元年(304 年),分别在成都、左国城(今山西
7、离石北)建立氐族政权大成国(后改汉)和匈奴族政权汉国。混战结束后,刘伯根、邓定、汲桑、石勒、魏植、王弥、刘芒、王如等,相继在中原、关中起兵反晋,但均分别为晋军、汉军平定。大成帝李雄自保于成都,汉王刘渊则继续向晋进攻。永嘉二年(308 年)后的 9 年中,晋汉两军除在魏郡(治今河北临漳西南)、冀州(治今河北冀县)、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晋阳(今太原西南)等地多次交战外,汉军四攻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四攻长安,迫降晋愍帝司马邺,晋亡。建武元年(317 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而称晋为西晋。此时晋将张定在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独立,史称前凉,形成汉、凉与东晋并立局面。三
8、国以来,各军事集团为加强军力,均收编少数民族部落武装,致其大量内迁中原。汉在形式上虽为中原共主,但鲜卑、羯、氐、羌等族武装集团,亦随战争发展形成独立势力,相继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中原遂陷入割据、混战局面。汉大司空靳准杀汉帝刘粲自立,被汉将石勒歼灭。汉相国刘曜于太兴二年(319 年)迁都长安,改国号赵;同年石勒亦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建立羯族政权赵国。史称刘赵为前赵,石赵为后赵。石勒在咸和三年(328 年)洛阳之战中,俘前赵帝,次年下长安,亡前赵。咸康三年(337 年),辽东慕容皝建鲜卑族政权燕国,败后赵军,灭鲜卑宇文部逸豆归,两攻高丽,实力渐强。后赵石虎为帝时,梁犊领导东宫卫士 l0 余万起事
9、反赵,在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长安、洛阳数败赵军。石虎重用羌人姚弋仲、氐人苻洪镇压了梁犊军。羌、氐两武装集团由此渐强。石虎死,诸子争立,赵大将军冉闵乘机杀石氏族人,于永和七年(351 年)建汉人政权魏国,后赵亡。但魏国于次年即被燕军击灭(参见前燕灭冉魏之战)。赵将苻健入据长安建氐族政权秦国,国势日强,太和五年(370 年)灭燕,次年亡仇池,宁康元年(373 年)又攻占汉中、巴蜀(今四川北部)及东晋梁(治今陕西汉中)、益二州,太元元年(376 年)灭凉及代,统一了北方,形成秦与东晋南北对峙局面。北方统一前,各国致力于相互混战,对东晋威胁不大,东晋握有一定程度的战争主动权。平定大将军王敦、冠军将军
10、苏峻叛乱(参见晋平苏峻之战)及击灭成汉政权后(参见晋灭成汉之战),曾多次进攻北方,胜负互见(参见晋攻前秦之战、晋攻前燕之战)。北方统一后(参见前秦灭前燕之战),符坚在战略形势尚未具备必胜条件下,于太元八年(383 年)大举攻晋。又因屡胜而骄和指挥失误,在淝水之战惨败,秦国瓦解:三年之内,部将慕容垂、慕容泓、乞伏国仁,分别在中山(今河北定州)、长子(今属山西长治市)、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先后建立鲜卑族政权后燕、西燕及西秦;姚苌在长安建羌族政权后秦;远征西域、击降 30 余国的吕光,亦在东返途中,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建氐族政权后凉;鲜卑拓跋部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流域建拓跋族政权北魏
11、。从此,北方又陷入更严重的混战局面。太元十九年(394年),西燕、前秦被后燕、后秦消灭(参见后燕灭西燕之战)。次年,北魏军以击其惰归的作战指导,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重创后燕军(参见参合陂之战),北魏势力进入中原。此后,至义熙三年(407 年)的 10 余年中,又新建 5 个割据政权;秃发乌孤和慕容德,在乐都(今属青海)、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建鲜卑族政权南凉及南燕;李暠和冯跋,在敦煌(今属甘肃)、龙城(今辽宁朝阳)建汉族政权西凉及北燕;赫连勃勃在朔方(今内蒙古抗爱锦旗西北黄河南岸)建匈奴族政权夏国。东晋在淝水战后,夺取了徐、兖、青、司、豫、梁 6 州,暂时缓解了外来威胁,但王室内部不断
12、内讧。孙恩、卢循领导农民军乘机起义(参见孙恩起义、卢循起义),进一步削弱丁司马氏的统治。桓玄袭江陵、攻建康,篡夺帝位;彭城内史刘裕等起兵反桓,在复舟山(今南京城区东北)等地连败桓玄(参见覆舟山之战),恢复了司马氏帝位(参见刘裕击桓玄之战),被擢为待中、车骑将军,控制朝政。义熙五年(409 年),刘裕发动第一次北伐,击灭南燕(参见刘裕灭南燕之战),回师后,参与镇压卢循起义军,又在江陵之战中击灭荆州刺史刘毅。十二年第二次北伐,击灭后秦(参见刘裕灭后秦之战)。遂于元熙二年(420 年)代晋称帝,建立宋国,东晋灭亡。此时北方的后凉、后燕、南凉已先后灭亡,仅存北魏、西凉、北凉、北燕、西秦及夏。东晋亡后不
13、久,北方的西凉亡于北凉,西秦亡于夏。夏在被北魏歼灭主力后亡于吐谷浑。此时北魏日趋强大,攻柔然(参见魏攻柔然之战),败仇池,破吐谷浑,平西域各国。至元嘉十六年(439 年),先后又击灭了北燕(参见北魏攻北燕之战)及北凉(参见北魏灭北凉之战),统一了北方(参见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形成与刘宋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参见南北朝战争)。双方多次互攻,北魏开始多以城池为攻击目标,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悬瓠(今河南汝南)两次受挫后,改用越野挺进敌方纵深方针,充分发挥骑兵优势,一度进抵长江。三十年,宋刘劭杀父自立,导致一系列王室内讧之战。在此期间,许多镇将降于北魏,朝廷大权集于建业令、中领军萧道成之手。
14、明三年(479 年),萧道成杀帝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南齐。齐、魏间战争增多(参见齐与北魏的战争),20 年间,仅用兵 10 万以上的作战即有 5 次,如寿阳之战、南阳之战等。齐中兴二年(502 年),雍州史萧衍击灭齐帝萧宝卷,自立为帝,改国号梁。南北朝间战争仍在继续(参见梁与北魏的战争)。梁初 20 年,用兵数万以上的作战即有 l0 次,如钟离、义阳之战、钟离之战等。北魏迁都洛阳后,政趋腐败,反魏起义此起彼伏。仅魏宣武帝元恪在位 15 年(500515 年),即发生农民起义 10 次,不久又发生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起义,莫折大提领导的关陇起义,葛荣等领导的河北起义和邢果领导的流民起义等。梁乘机
15、于大通年间(527-529 年)派名将陈庆之攻魏(参见陈庆之攻北魏之战),占领了洛阳等 30 余城。但孤军深入,后援无继,在北魏军反击下,终被歼灭。北魏于永熙三年(534 年)分裂为东,西魏,双方连年交战,其中著名战役,有出奇用诈、突袭致胜的潼关之战,设伏歼敌、以少胜多的沙苑之战和因敌设防、固守坚城的玉壁之战等。梁太清元年(547 年),东魏叛将候景降梁,次年反,激战 4 年方平(参见侯景之乱)。在此期间,控制东魏的齐王高洋于武定八年(550年)废帝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同年,西魏宇文护亦废帝拥宇文觉立,改国号周,吏称北周。侯景乱后,梁国内讧:先有梁湘东王萧绎与宗室萧纪夺位之战,继有梁将陈
16、霸先击王僧辩建康之战。陈霸先在肃清王僧辩残余势力及在建康大败北齐军后,于梁太平二年(557 年)废帝自立,改国号陈。经短期恢复,联周攻齐,派部将吴明彻攻北齐,夺占了淮南。北周建国后,三次攻北齐均告失利,后乘北齐军淮南新败之机,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终于在建德六年(577 年)击灭北齐,统一了北方。陈在齐亡后,继续北进,在彭城之战中败于北周军。北周军乘胜反攻,夺占了整个江淮地区,形成周、陈隔江相对局面。北周左大丞相杨坚专政,在武涉之战及成都之战消灭敌对势力后,大定元年(581 年)废帝自立,改国号为隋。又经数年准备,北破突厥,继于开皇九年(589 年)灭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东晋以来 270
17、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军阀混战开始,至隋统一中国的 400 年中,共发生较大的作战 630 余次。三国时期的军事统帅、将领及参谋人员,多为知识分子出身,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既精于治军用兵,又善于组织战役,兼备指挥、谋略才能,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家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所以三国战争呈现出斗智与斗力结合、政治与军事并重,以谋略制胜的突出特点。在“国家战略”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战略思想:重视建立稳固的战略基地,强调以政治、外交手段谋取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力避两面作战。为扩大兵源,充实军粮,大量收编少数民族。如曹魏用乌桓,孙吴用山越,蜀汉用青羌等;实行世兵制、屯田制;注意修河渠,通
18、粮道。因地理条件不同,曹魏以骑兵为主兵,孙吴以水军为主兵,蜀汉以步兵为主兵。在策略和战术运用上,已达于相当完善阶段:攻心、用间、伐交、示形,以及突袭、伏击、火攻、水攻等已普遍使用;地道战、攻坚战、山地战、江河作战,亦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火攻,三次战略性战役均为火攻制胜:官渡之战焚敌军粮,赤壁之战焚敌战船,夷陵之战焚敌营寨。又如水上作战,吴舰队不仅可进攻辽东实行近海作战,而且还远征夷州(今台湾)可进行外海作战。在军事科技方面也有所发展,出现了木牛流马、记里鼓车、指南车和快速连弩等。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政权,时兴时灭,虽称十六国,实际上还未计及冉魏、西燕、代、北魏,吐谷浑、柔然等政权。各政
19、权统治者素质多与三国时不同,故在谋略运用方面不及三国。少数民族多为全民皆兵、骑兵为主,所建政权,为保持民族特点,多实行两种军事组织体系。随着战争发展,中原地区到处建起坞壁城堡,使骑兵难以攻坚,加之需扩充兵力,步兵渐多,但骑兵仍是主兵。少数民族本为轻装骑兵,采用机动战术。但在坞堡林立的中原,与用传统方阵战术的汉族军队作战,加之此时已有了马蹬,所以两种战法开始结合,出现了以密集方阵作战为主的重装骑兵,并出现了以掠夺人口、物资、摧毁敌方战争潜力的破坏战略。东晋仍沿袭魏晋兵制,部曲私兵更为发展。因位于江南,水军发达,不仅有了载乘2000 人的连舫,并开始用指南针导航,还发明了接舷战时重型兵器拍竿。 南
20、北朝时期的谋略及战术运用,较十六国时期为多。如刘宋部将萧承之守济南,西魏将领王思政在弘农,均用“空城计”退敌;刘宋征南大将军檀道济以“唱筹量沙”摆脱北魏追军(参见宋攻魏河南之战);北魏在统万之战中,以示弱诱敌,使夏军脱离坚固城防工事,在野战中伏击歼敌;在攻柔然之战中,针对其“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的特点,于夏季以轻骑兼程、突然袭击大败敌军等。北朝仍以重骑兵为主兵,但渐向轻骑兵方向发展,且步兵数量大增,并出现府兵制。由于争城略地成为战争主要目的,所以攻守城战术、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尖头木驴、飞梯、火车、孢车、撞车、蛤蟆车、登城车、勾堞车、行炉、布幔等成为常用战具。如玉壁之战,西魏大将军韦孝宽守玉壁,东魏军使用各种攻城战具及地道战,强攻 50 日,仍不能破。南朝仍以水军为主,战争多在江河上进行,故水军亦有所发展。舰队构成,有载重万斛(约 500 吨)的主力楼船,有装 80 桨的快速战船,有被复牛皮防卫的装甲战舰,有用以远战、装有孢车的舶舰和用以火攻的火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