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的心理反应。 Nida 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 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1。在 Nida 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
2、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 Vermeer 的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ies)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VemeerHans J)于 1978 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德国的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
3、ne Nord)。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诺德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2诺德以译文的目的为准则,为译文的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的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 )。诺德将翻译的目的分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
4、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的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呢?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3。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4。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的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修正了传统的“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
5、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译题一:毕业了,我们去哪里舞动人生?每年都有毕业生,每年就业都难,我们每年也就同一个问题反复思索和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高难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这个问题“求解”。目前看,要解开大学生就业这个“解” ,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正因为不好解决,才引起无数人“求解”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参考译文 :Shall we “dance” to work?Each year sees the frustration of graduates at the door of a
6、tough job market and each year the same speculation and probing. Society strives to work out a “solution” to the “tickler” that has now mounted to a Goldbach Conjecture. However, the very thorny question has attracted people to stream in to offer solutions, for which we provide ours with this articl
7、e.对于第一段文字,我想说的主要是翻译风格问题。在网友的译文中,wiseme06 的译文努力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恰当地使用了英语的从属分句结构,包括 as 引导的状语从句,what 引导的名词性从句,以及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整个译文可以说是目的语导向的,这里的翻译方法接近 Christiane Nord所提出的 documentary translation,即用译语重建在源语文化条件下源文信息发送者与源文读者的交际活动。但从文本类型来讲,该文本并非单纯的informative 文本,同时也部分包含了 expressive 和appellative 的功能。我们可以认为,主体的功能决
8、定了翻译的方法,除非受委托人的指示,必须使用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的方法。这里说的有些抽象,解释一下就是说这里并非需要过多考虑原文的形式功能,但翻译时也不能忽略其中的 expressive 和appellative 功能,expressive 功能具体表现在隐喻的使用上,而 appellative 则表现在作者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态度中。虽然如此,翻译最终又必须具有整体观,所以这又给经验型译者提供了良机。下面着重谈一谈其中的几个隐喻所涉及的翻译问题。就隐喻的翻译而言,documentary translation 往往不是十分关注对源语喻体的保留,直接译出其含义的比较
9、多。但这正是单一方法的危险性。Wiseme06部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把“解” 翻译成“solution”。原文作者把就业难题最终比作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原文的比喻主要是用数学概念展开的。注意到这一点,这里的隐喻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我的译文中,我考虑用 work out, solution, tickler, thorny question 等词汇来串连整个隐喻语义场。至于标题中所谓的“舞动人生”,这个比喻的意象是独立的,在第一段中并没有出现与之呼应的其他说法,可以考虑保留,也可以舍弃。有一个译者做的比较好,把标题译成了 where is the next stage after s
10、chool? 最后补充一下, emilywu73 的翻译整体上也挺好的,其中 fresh from 和 hard put to land satisfactory jobs 在用词上都很地道。小荔枝 lily 的翻译用朴实的语言译出来,感觉十分顺畅自然。总之,虽然原文只有一个,但译文却是千差万别的,在克服了基本错误的基础上,译文的优劣则变得难以判断,这时候考虑译文的目的性真的十分必要,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一个人的译文不是正确的翻译批评方式。译题二:世界杯“点燃”世博园足球激情举世瞩目的南非世界杯还未正式开赛,热烈的气氛就已经传播到了千里之外的上海世博园。随着南非世界杯的临近,上海世博园内的足球
11、元素也日益增多。无论是足球明星的蜡像,还是可爱的世界杯吉祥物“扎库米”,这一切都预示着世界杯这一全球的足球盛宴正离我们越来越近。参考译文 :World Cup “Spark” Soccer Passion in Expo ParkThough resplendent games are yet to kick off, the World Cup fever has gripped the distant Shanghai Expo Park. (借用了 wiseme06 的一些用词 ) With soccer elements vibrant in the Park, waxworks of
12、 soccer stars and loveable “Zukumis” come on stage to meet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soccer gala.这段文字开头的“举世瞩目”不能简单的翻译成 world-renowned,这里的意思是 to attract the worldwide attention,有网友注意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世界杯举世瞩目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足球本身源于英国,世界杯可以说是世界上受关注最为广泛的运动,因此这里要不要直译出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这段文字中两次提到了世界杯的临近,也可以合并掉,在英语中没有必要重复。“千里之
13、外” 肯定是虚指,不必直接翻译成 thousands of miles,用distant 就可以了(周杰伦歌曲千里之外 还真就翻译成了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那个是歌词的翻译,可以另文探讨),或者可以说 the World Expo at Shanghai in the Far East,但现在说上海在远东似乎也是画蛇添足了。“足球元素 ”就是 soccer elements,前面有一期点评提到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Chinese elements。最后说一下 “足球盛宴”,真可见中国的吃文化特点,我觉得用 gala 或carnival 是可以的,当然 feast
14、也不错,也可以指“令人愉快的活动”,感觉程度不太够,开个玩笑,西方人的盛宴也许根本无法和中国的相比,所以还是carnival 或 gala 来得贴切点,本届世界杯中国队再次缺席,看样子我们得少吃点,多踢踢球了。译题三:“独二代”物质丰富精神孤独随着 “80 后”独生子女的成家立业,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日前,有社会学家称:“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亲情上的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 情况真有这么糟糕吗?有家长及相关专家表示,“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感触很深刻,而且他们年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假如
15、他们能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那“独二代”的物质和精神都可以很富足。参考译文:Second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Rich or Poor?(这里不提供译文,可以参考 wiseme06 和emilywu73 的翻译)。关于 80 后的译法,我觉得 the 1980s generation 比post-80s 要好。关于某一代人,美国人创造的词汇包括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Baby Boomers, Me Generation, Generation X, Generation Y 以及 Next G
16、eneration。“代” 这个概念原本产生于人类的生命繁衍,在过去一般来说 20 年左右为一代,但现在中国流行的 80 后与 90 后等概念似乎已经超越了这个生物学的定义,更多的具有了西方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generation gap 的含义。当然文化意义的衍生并没有完全排除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分,所谓“三年一个代沟”的说法毕竟是站不住脚的。从表达的角度上讲,post-这个前缀是多余的,英语中可以直接说 the 1980s 或者 the 80s,网上也说 post-80s 的说法仅限中国大陆,也就是说这是个典型的 China English词汇。关于“独生子”,在英语中
17、没有特定含义的“独生子”就是 one child, only child, single child(kid),但中国独生子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外国人也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于是给我们一个词汇,China One。在本段翻译中,几种说法可以交替使用。结合上面对“代” 的翻译的讨论,“ 独二代”可以翻译成 second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成家立业”在这里主要是指成家,因为后面没讨论立业的问题。汉语喜欢四字格,所以有时候会带出很多没有的信息来。“成家立业”就是 form families of their own,Emilywu73 翻译成了 thrived and
18、 wived 可谓用心良苦,但 thrived给人突兀的感觉,就是我谈及的上述原因造成的,用 wived 来表示娶妻生子,或许还会招致女权主义的抗议。 “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翻译成 come into view, come under spotlight, 也可以翻译成 come onto the stage。这个问题不大。“ 手足之情”是指兄弟之间的爱,也包括姊妹之情,英语中有 sibling attachment,但太学术了一点,也可以说 love between brothers and sisters 或者 fraternity。“雪上加霜”不用直译,可以借用英语的比较级,译成 eve
19、n worse,也就是所谓的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吧。“亲情上的残缺”听起来蛮吓人的,其实就是 lack of family ties,现代汉语经常有点像 Laurence Sterne 那个时代的英语,能煽情的尽量煽情,翻译的时候还是提防些好。最后说一下:“独一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感触很深刻,说的是 the first generation only children turned parents have experienced the only-child (solitary) life themselves, 这里 wiseme06 处理的不是很清楚,倒是 gina0718 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可能又跟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关,我们说话有时候比较绕弯子,翻译时不妨直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