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改征文:不断尝试 体验教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荥阳市第一小学 张桂莲今年,高效课堂的旋风刮进了荥阳,刮进了一小,刮进了每间教室。我们五五班也不例外。刚开学,根据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六小的“高效课堂教学”课堂实录。我也比葫芦画瓢地把学生按成绩分为 15 号。1 号学生是最棒的,也是每个小组的灵魂人物,坐在小组的中间座位,右边是 5 号,也是对学时的帮助对象;2 号依次是仅次于 1 号的同学,是组内的顶梁柱,坐在每组的最左边,右边是 4 号,是对学时的帮助对象; 3 号同学坐在小组的最右边,对学时和另一小组的 3 号互助。刚开始,我把精力放在学生展示的形式上,展示的学生带个小助手,一边展示
2、,助手一边板书。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下一小队点评。这样,每节课几乎都完不成任务。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学校又组织我们到高山小学看观摩课。观看了两节观摩课,对我启发不小。回来后,赶快比划一番,把自己的课堂做了一番调整,终于能完成教学任务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参与热情几乎没有,展示的学生兴致勃勃,听讲的学生昏昏欲睡。就在此时,商主任听了我的随堂课,并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给我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然后交给我一个任务:备一节公开课,让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去听。接到这个任务,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改革了这么多天,也没有什么比较成功的地方可以让其他老师可以借鉴。要展示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又是
3、教学中的一个老师们公认的难点较多的课时。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既让展示的学生有模有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提高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比较幸运的是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对“预习”环节常抓不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班的学生几乎都能按要求进行预习。想来想去,我决定从“导学案”入手。让导学案成为高效课堂的“抓手” 。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教参、教案,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要老师任何提示,根据“导学案”就能一步一步地思考、预习,达到对知识的初步掌握呢?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到了引导学生的方法。开始一点一点地备“导学案” 。 “导学案”备好之后,我对上好这节课有了初步的信心。接着,在商
4、主任的帮助下,重新调整了评价制度。把评价改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学生预习阶段。对于能在预习环节按照要求进行预习、自主学习、对学、群学的小组给予加分。第二部分放在展示环节,这个部分又分为三个细节要求:1、声音洪亮;凡在展示时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学生给基础分 5 分;2、面向全体;3、思路清晰。能达到以上三个要求的即给满分 10 分。第三部分:其他学生根据展示学生的表现给所在小组加分,我则根据评价学生的表现给评价的学生加分。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评价机制,一下子竟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听讲的学生不再昏昏欲睡,而是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得到了空前改善。下一步,就是小组长的再培训,再鼓励。我把每一
5、个小组要展示的任务提前交给每个组长。并一再培训他们一些展示细节,如:怎样才算声音洪亮;怎样才算面向全体;怎样备课,怎样培训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等。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第二天的展示,我的心里仍然感到没谱。不知道学生能否有让人满意的表现。一上课,由于听课老师较多,学生即被教室的情景吓呆,连平时上课天天喊的课堂宣言都吓忘了。我则直奔主题,让学生直接展示。连一句:昨天我们经过自主学习,已经在组内进行了对学、群学,对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交流,下面,我们进行班级展示这样的开场白都没有。使课堂显得不够完整。这也是我本节课的第一个遗憾。展示正式开始,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学生竟然能展示得那么有序,那么精彩。语言也组织得
6、比较精炼,就连我事先预设的学生展示不出来的书写细节部分学生居然都展示了出来,虽然没有老师讲解时的罗嗦,强调,但学生能展示出这个细节,我确实也为学生的细心和用心叫好!评价时学生也有模有样,大大超出我的预设。就在我暗暗为学生叫好的同时,自己却犯了一个错误:在一个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根据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来决定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一个女生的回答已经非常漂亮,可我为了显示自己的主导作用,啰里啰嗦自己解释了半天,由于紧张,说的全是错话,结果,已经明白的学生因为我的解释却又陷入困惑。唉!又犯了不相信学生的错误。同时,也为本节课留下了第二个遗憾。这个遗憾再次提醒我:别以为自己的讲解就比学生清楚多少,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给我留下的最后一个遗憾是:没有时间进行课题总结和进行课堂检测。如果不是由于自己多余的罗嗦和强调,这两个环节完全可以进行完毕。还是自己放不开手脚给了自己一个教训。总之,本节课展示的成功超出了我的预设,学生用他们的行动再次向我们证明:把课堂还给他们是对的,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可以创造任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