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史记高祖本纪教案 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的文言知识,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2、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3、学习文中互见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好处。 能力目标:1、以基本的朗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领悟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能灵活运用对比手法。 德育目标:1、体会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写史传统,培养不虚夸的优良品德。 2、刘邦知人善用是他最终取得帝位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本文侧重的内容刘邦如何战胜项羽。 2、以侧重内容为界,理清全文基本结构层次。 3、重点阅读第一部分,初步
2、感知刘邦的形象,并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3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是个忍辱负重的伟大的史学家)是的,太史公以无上的责任感承担起了历史的重托,说他是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写史是不为过的。面对历史他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优良传统写作。司马迁用他的冷静的笔刻画人间的真情,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节选高祖本纪 二、 关于高祖本纪 1、学生解题 高祖,即汉皇帝刘邦,是他死后他的子孙和臣民对他的尊称。 本纪,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2、主题思想 本文侧重叙写的是
3、刘邦如何战胜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作者充分肯定了这位汉开国国君所起的重要作用,塑造了一个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知人善用的政治家形象。 三、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基本结构 (提示问题:本文侧重写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如果以此为线,全文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部分:(一)介绍刘邦的个人情况 (二)写刘邦是如何打败项羽及建立帝业的过程 (三)写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四、整体把握,重点阅读 (一)知识积累 1、字音 媪(o)狎侮(xi w)酤(g)箕帚(zhu) 踞床(j) 长揖(y) 2荥阳(xng)轘辕(hun yun) 黥布(qng) 飨(xing) 炘(xn) 跂(q) 2、 (二)重点阅读第一部分
4、1、准确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2、感知刘邦的形象,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 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又说“为泗水亭长,亭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的评价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文中先说其性格中好的一面,再说性格中的缺点,这是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修春秋褒善惩恶、评判历史的传统,文中正是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所以才有了对刘邦的这种评价。 五、课堂小结 本文故事性较强,以高祖为主线侧重写刘邦与项羽的斗争及建立帝业的过程。高祖的开国功绩是不可辱没的,而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写史传统,在肯定刘邦的
5、政治家的形象的同时,又拂去了其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因此汉高祖是我们值得品读的一个真正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 预习下文,阅读 57 段 2、笔头作业 将第一部分中重点句子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具体研习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 2、分析刘邦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体会采取这些措施的好处。 3、体会本部分关于项羽的简短叙述的深意。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2、3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检测译文法(即考察上课时第一部分关于文章重点句子的翻译) 检测内容法(即考察上课时第一部分关于刘邦形象的理解) 二、 研习刘邦入关灭秦经过(5
6、7 段) 1、学生概括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 提示性问题:本文侧重写刘邦和项羽的斗争,而刘入关时还没有与项相遇,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段落?(57) 在这过程中,经过了那些地方,请以地名为线理清入关灭秦的经过。 2、教师制成表格,学生完成相应空格 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图表(空格处文中没出现) 沛公方 地名 对方(敌方) 结果 彭越 昌邑 不利 3魏将皇欣 魏申徒武蒲 未拔 沛公 栗 刚武侯 夺其军,并之 郦食其 高阳 得人妙计 沛公 陈留 得秦积粟 郦生 郦商 开封 未拔 沛公 白马 杨熊 大破之 沛公 曲遇东 沛公 荥阳 杨熊 杨熊败走 沛公 颍阳 屠之 张良 轘辕 遂略(最终取得) 沛公 武关 破之
7、沛公 蓝田 大破之 三、 分析刘邦入关后采取的措施 1、刘邦入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不杀秦王子婴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 2、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刘邦有何影响? 入关后,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从“秦人喜” “ 秦人大喜” “人又益喜”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理解本部分对项羽的简短叙述 1、学生找出叙述项羽的句子与刘邦的有何不同。 2、作者这样叙述有何深意? “诸将归属” “破王离军、降章邯” “诸侯皆附”等内容侧重叙述项羽军事上的成功,与刘邦的叙述不同,这是因为作者另有深意。沛公的知人善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性格特
8、点恰是项羽所缺乏的,这也是项羽日后败给刘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课堂小结 刘邦入关灭秦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为他即将为王奠定了群众基础,而刘邦入关前与诸侯及怀王的约定,在灭秦后也已提上了日程。 六、作业 1、将 57 段中重点句子写在作业本上 2、预习下文,阅读 814 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具体研习刘邦与项羽的斗争部分,即 814 段。 2、体会文中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 3、体会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写史的效果。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 4一、 导入新课 检测译文法 检测内容法 检测阅读法 二、 研习刘项斗争初期的内容(812 段) (一
9、)完成下列表格 刘邦入关后的举动 关键人物 项羽相应的举动 听人言把守函谷关 无内诸侯 张良 项伯 曹无伤 范增 大怒,攻破函谷关 自矜功伐 未杀刘邦 所过毋得掠卤 不杀秦王 与民约法三章 喜 恐 恐不为秦王 不敢不服 屠烧 所过无不残破 尊义帝 如约 入南郑为汉王 楚怀王 假尊义帝 实不用其命 负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 (二)分析本部分的主要艺术手法 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如上表中沛公与项羽的对比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沛公与项羽入关后不同举动不同任用人才的方式的对比,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他们斗争的结局。 秦人对刘邦和项羽不同态度的对比,从侧面印证了二人性格特点的不同。 (三)关于“互
10、见法”的理解与探讨(结合课后练习) 1、引出:第 8 段划线句子的注解 2、什么是“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 这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如“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其详细的记载。 3、具体例子(课后练习) 反映出刘邦见危忘义,损人利己的性格特点。 反映出刘邦沉稳奸诈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为了表现刘邦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作者把有损于高祖形象的事放在项羽本纪中去写,这不仅避免了重复,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4、总结“互见法”的好处。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抓住避免重
11、复、利于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两个要点即可) 5三、 研习刘项的决胜之战 1、理清决战的经过 对峙:汉王引兵追项羽(用留侯、陈平计) ; 与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用张良计) ; 随刘贾、齐梁诸侯会师垓下; 垓下决战:淮阴侯韩信首先进攻,不利; 孔、费将军左右攻击,楚军不利; 淮阴侯乘势再攻,楚军大败与垓下; 项羽士兵听到楚歌; 骑将灌婴追杀项羽; 鲁地降,葬项羽于谷城; 定陶夺韩信军权。 2、体会本部分中刘邦两次用张良计的目的?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负约”于诸侯及怀王,然而刘邦在韩信、张良的计策下的绝地反击证明了赢人心者赢天下的真
12、理。刘邦的知人善用、安抚民心的智慧举动最终使项羽大败垓下,至此刘邦的强大对手消失了,即汉帝位指日可待了。 五、作业 简述刘邦与项羽斗争的经过,谈谈自己的看法。 (500 字左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刘邦称帝及称帝后的情况。 2、结合前文,整理第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 3、纵览全文,分析刘邦的形象。 4、小结本文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后作业中选择能突出刘邦主要性格特点的在全班展示 二、分析刘邦称帝部分,理清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 (一)刘邦称帝(1517) 即帝位于氾水之阳 宴会上谈论取得天下的原因 定都关中,确立帝位 (二)理清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517) (57)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 (814)刘邦与项羽的斗争(楚汉相争)(812)刘项斗争初期(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