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互动式作文评改课题研究方案吉林长春市一七五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作文情况的检查、评估、交流和总结,又是对学生继续修改作文的指导。因此,作文评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着。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文失去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一见作文就头痛。每次批改作文,老师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教师在作文本上批改出的错别字、错误标点、语句不通、结构内容等有必要
2、修改的问题学生并不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只是看一下分数和评语就合上本子,万事大吉了。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收效甚微。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精神,提出师生、生生互动式作文评改法。二、概念界定所谓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作2用.从而建立生生、师生双向的情感交流,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双向的评价激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作文评价新机制。评价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
3、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三、互动式作文的优势1,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互动式作文评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把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是课堂作文互动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主动参与评改,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互动中交流研讨相互补充;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一种主人公的感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2、体现师生平等和谐在互动式作文评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名词。在作文评改中,决策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教师在保持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合
4、作探究学习,建立起一种教学相长的“利益共同体” ,帮助学生寻找写作规律,使学生悟出写作真谛。3、激发兴趣,体验快乐传统的作文评改是单向的、平面的,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3写个评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没有主动权,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而互动式作文评改则是双向的、立体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在评改和反馈习作时,采用“纵向比较、因人而异”的评价方法,力争使多数学生的反馈心态呈正值,发挥其激励作用。四、互动式作文评改的特点1、互动性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作文自改互评中,问题的
5、解决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勾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师生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新型关系,教师与学生同处平等地位,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争论、交流,在这样密切配合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2、开放性作文评改教学是以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的,因而作文评改由原来的教师独评扩展为教师导评、学生主评,师生、生生互评等方式。互评的过程是开放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具有开放性,因人而异。五、操作措施:4(一) 、依托习作,传授方法1、提出学生自改互评的内容要求2、
6、教给学生自改互评的基本方法3、实施学生自改互评的教学方法1)示例修改法2)点拨修改法3)讲座修改法(二) 、出示范文,师生共赏1、佳作赏析2、范文修改六、课题实施步骤第一阶段:筹备阶段 (2007.82007.12)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08.12008.12) 对比实验;阶段总结;及时提高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09.12009.12)归纳阶段总结材料,撰写经验总结论文。七、预期目标:(一) 、 学生1、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强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52、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式评改作文法,能让学生不仅
7、关注自己的作文质量,还学会了评判他人文章优劣和准确识记写作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文章修改的方法和意义,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认识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3、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二) 、教师1、总结作文自评的得失,写出作文自评法的研究论文。2、征集作文评改经验的教学论文,编辑成册,内部交流。3、构建初中作文评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法,力争使成果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八、完成方法:1)、行动研究法2)、活动法、兴趣法、指导法、实践法、讨论法九、实验保障1、组织保障有组织,学校高度重视,领导亲自参与科研。2、知识、能力保障课题组成员常识渊博,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责任心强,善于观察,收集整理材料。3、经费保障:有足额的资金用于课题研究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