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物多样性.doc.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075768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多样性.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多样性.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多样性.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多样性.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多样性.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生物多样性【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刻不容缓。【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价值、保护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的热带雨林中上生活着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物种(约 500 万种) ,因此,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

2、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植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滥采乱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植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如今,人类都在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之付诸行动。1 生物多样性概述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对整个自然界物种多样程度定性的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

3、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1.2 生物多样性的理论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有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 个层次。1.2.1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 1 个物种或 1 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1.2.2 物种多样性。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1.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

4、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1.2.4 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意义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如果大千世界里没有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人们的旅游和休憩也就索然

5、寡味了。正是雄伟秀丽的名山大川与五颜六色的花鸟鱼虫相配合,才构成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美景。另外,生物多样性还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就药用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 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的健康,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 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

6、质。例如,据近期的调查,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 万种以上。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23 多种多样形式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3.1 保护区保扩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关键的场所,前面对它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意义和作用已作了一般论述,但是不同管理类型的保护区,由于它的基本情况和建立它的目的不尽相同,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作用还是有所区

7、别的,例如,严格的保护区、国家公园、保护景观、栖息地物种管理区、资源管环保护区,它们的目标不尽相同,管理的方式有别,允许人们干扰的程度就必然有异。不管怎样,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广泛应用的手段 3 ,尤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物种的就地保护作用更为显著,自然保护区为物种提供了生存和进化的场所,能够维持种群大小和结构的动态平衡,有效地保护种群数量及其所用的基因库 4, 5 。3.2 保护小区我国东部地区大面积森林保存的区域不多,但零星小片分布的地方还个少,这种地方要建立保护区条件又个够,但放任不管任共遭受破坏也十分可惜。因此,许多社区自己上动提出对这些小

8、片森林加强保护,不允许擅自破坏,并提出建立保护小区的想法无需建立专门的机构,可委托社区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林业部门每年给予一定的资助,由乡政府负责管理即可。这种做法已得到保护区主管部门认可,并在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保护的面积不断增大。实践证明,它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效果是明显的,对地力环境质量的提高作用巨大。3.3 风最名胜区大多是各地一些大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景观多种多样,而且风景优美的区域,主要由建设部门来管理。虽然,它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观光旅游,但保护仍是主任务。因此,它对物种和小态系统的保护作用仍相当大。3. 4 森林公园大多数是由原来的林场改制而成,主要出于实施天然林保

9、护工程规划,不再采伐林木,而利用原有森林发展观光旅游所形成的。虽然,这些地方原生性生态系统面积不一定很大,但演替系列类型还是多种多样,出此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也有不少独特之处,也不失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好场所。当前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这项事业,由林业部门负责,数量已近千处,面积也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近 1%。如果管理得好,特别是重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保护的作用将会更大。3.5 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主要由各种各样自然遗迹类型所构成,诸如地质构造、生物化石、地质景观和地质灾害遗址等。它们是在地球形成和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那里,常常保存有十

10、分独特的生物多样件,无论在保护、科研、教育和观广旅游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3.6 水利风景区水坝和水库及其周围的山地或湿地不仅环境优美,而且风景特好,随着各地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最近水利部门也顺应客观形势的要求,正式建立水利风景区,参与到生态旅游活动中去。这样,保外其独特的环境和周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3.7 农田保护区这是农业部门为了防止耕地被侵占所采取的一项措施,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感到,它的任务还要在保护该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地养地的耕作制度和地方特有的作物和畜食品种上下番功夫,也就是有关农业遗产的发掘、保持和进一步发扬光大问题。当然,其土壤

11、中独特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也是不应忽略的。这样,它的任务与保护大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区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是独特和不可代替的。3.8 海岸公园海岸地带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吸引许多游人,因而也有打海岸公园的旗号,但还未成系统。显然,它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工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3.9 野生动物公园西部高原地区由于有大量野生动物的出没,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有野生动物公园之称,对于这种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应忽略。3. 10 文化保护区文化保护区大多由文物部门管理,鉴于它的性质类似于自然保护区,而且经常与生物多样性融合在一起,很难将之分开。所以,它的存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应给予必要的重

12、视。上述各种保护实体是为了顺应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蓬勃发股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深入发展,加强统一领导的要求是必然的。实际上,当今国际上对保护区管理类型的划分已有了一个比较健全的统一的分类系统,上述各种类型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应该说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是统一协调,分散管理,它基本上适应现在的实际情况的;但是统一的协调要加强,分散管理要扩大,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会得到更好的协调,发挥更大、更实际的作用。4.非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诚然,保护区可能包括了许多应该得到保护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但是,保护区的面积毕竟有限,不仅许多物种末包括在

13、保护区的范围内,而且即使包括在其中的许多物种种群数量也不一定足够,长期的繁衍难以保证。因此,开展非保护区范围的就地保护工作还是一项不能忽视的任务。主要需要加强下列两个方面的工作:4.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丰富栽培地区生物多样性当前,在考虑量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自然系统上,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对栽培地区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保持和发展,以达到保护作物、果蔬、药物、畜禽和水产等遗传多样件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目的也是不应忽略的。农业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既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量,也不应以破坏土壤肥力、损害遗传资源和牺牲环境代价。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14、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农田、牧场、果园、菜地、用材林、经济林和其他栽培生态系统,至少覆盖地球陆地表面23 的面积,而保护区迄今不过占 115。因此,考虑生物多样件保护及其组成成分的持续利用,忽视广大栽培地区是不适它的。 因此,遵循生态发展的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的结合起来是当务之急。下列几个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4.1.1 保持和完善原有优良的耕作制度,例如不同自然地带不同环境地区双季稻一绿肥,水旱轮作(包括作物或绿肥)、双季旱作、两年三作(套种绿肥)、一年一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殖业、果蔬业、林业、渔业利其他副业所构成的轮作、间作、套作的相互依赖性,能起到以地养地和生物防治。具有地带件的耕作类型都

15、应注意适当的保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种植指数和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确立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4.1.2 既要重视引进高产品种,更要注意保持原有的作物、林果、蔬菜和畜禽等的地方品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的和优良的品种,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培育各个区域所要求的稳产、高产、抗病虫害和抗逆境的品种,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4.1.3 保持绿肥品种和栽培习惯,充分别用秸秆、人粪尿和畜禽粪便等制作优良厩肥,达到以地养地,保持土壤肥力不能再完全依靠化肥,提倡田间零星种植木本绿肥树种。研究生物防治枝术,科学地安排作物以及与环境之间的配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避免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4.1.4 有目的、有计划地

16、建立有机农业发展基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食品。4.1.5 要和周边邻近的山地和湿地保护区密切结合,建立生物多样性管护区,使之成为实施可持续发战略的示范基地。4.1.6 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为栽培地区恢复天然生态系统及其多种多种样的物种提供适当的空间,使辽阔的栽培地区形成一种由水田、旱地、果园、菜园、药园、牧地、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渔塘、湿地及其组成成分的遗传多样性彼此之间巧妙的结合,由充满活力的不同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多样性格局。4.2 生态城镇的建设4.2.1 建立保护区网 根据系统保护规划利不可代替性分析的观点的要求,把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凡有价值和可能建立保护区的地方都尽量建立

17、,并与已有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岸公园、农田保护区、保护小区等保护实体连结在一起,有目地的有计划地把它们建设成为一个既有观光游览价值的区城,也能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利科研、教育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使之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邻分,并做成一个生态城市的明显标志。4.2.2 规划生态城镇的绿细化 过人,城镇绿化总被放在次要的地位,不但面积小,而且常常被见缝插针服务设施蚕食,直至消失为止。即使一些高级的文化和住宅区域虽然仍较重视庭院设计和布局,但大多注重人工景物的建立,绿化大多以一般的或外来的花木予以点缀,很少认真考虑绿化对维护环境质量,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

18、护的认识不断提高,绿化在城市建设的作用愈来愈引起普遍的关注,而且特别强调营造片林,并在树种选择及其合理的配置上下功夫。这样,不但可增强整个城巾抵抗灾害防止污染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其环境质量,更加显得美观舒适。城镇绿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是一种点缀。它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正是保护和发展的一个结合点,应投人相应的人力、物力来开展研究,以适应各地建立生态城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边切要求。 6加快对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

19、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参考文献】1 王昕、徐捷、彭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2009 年 08 期 2 璟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意义. http:/ 3 Margules C R, Pressey R L.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 lanning. Nature, 2000, 405: 243 253.4 龚洵、武全安、张启泰.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和意义. 广西植物: 1993, 13 (4) : 359366.5 薛达元、蒋明康. 中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自然资源学报: 1995,10 (3) : 286292.6 王献溥、刘玉凯 . 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4: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