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失落的空间到诗意的栖居浅谈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人性化设计摘要:在一味追逐经济增长的时候,生活无关紧要,谈论城市公共空间也多是从形象出发,而不是表达它的真义。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学中找到了它本应拥有的高贵地位,但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缺乏针对中国本土公共空间的研究,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我们一向具有自我嘲讽的长技,从阿 Q 到柏杨笔下 “丑陋的中国人” , “以人为本”是设计说明当中的常用词汇,但最终演化为空洞的口号甚至是相背离的概念。对公共空间而言,视而不见和熟识无睹是否也是一种“遗忘”?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遗忘?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城市为谁而
2、设计? 关键词:公共空间、失落、人性化、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3、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受全国经济繁荣、地方目标高远、领导雄心豪迈的感染,规划设计师渐渐迷恋上一种“宏大叙事”的话语形式。在“宏大叙事”的概念体系中,城市并非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抽象的,远离普通市
4、民的生活体验和需求,据此建造起来的城市或新区主要表达了决策者的意图和设计师的愿望。这种地区往往多了 GDP,少了生机;多了气派,少了亲和;多了规整,少了魅力;多了冷漠,少了温馨;多了生硬,少了情趣。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在我们全力追逐经济增长之际,生活空间不断遭受挤压,甚至认为工作就是生活,经济就是一切。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谁去关心城市的公共空间呢?当然同时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公共空间对于城市
5、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好的公共空间一般具备独特性、连续与封闭性、吸引力、易达性、可识别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与人的实际感受发生关联。换言之,公共空间因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
6、,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因此,公共空间的营建要遵从人的活动规律、行为特点、普遍感受和实际需要,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让市民削足适履。例如,英国一些城市在设计广场时,并非由设计师闭门造车、凭空想像,而是直接去征询当地市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将这些需要融汇起来,就是广场的方案雏形了,因为他们是经常的使用者,他们的意见比设计师的才华和想像力更为重要。言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并非指城市公共空间消失或者减少,而是指它的环境品质下降了,个性魅力褪色了,人文关怀淡漠了,审美情趣偏离了,设计手法庸俗了,营造方向迷失了。它似乎在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告别,与公共活动疏离,与实际需求对立,有
7、的受到了无情的伤害和冷遇,有的走向了背离自身本义的“作秀场” 。考察一下我们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难发现其经济增长都很强势,但跟普通市民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都不如意,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住房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社会失衡等问题也令人忧虑。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人之本又是什么?难道不是享受生活?生活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概括,学习、工作、交往、审美、衣食住行等共同融汇成生活之源,交织成生命乐章,这些方面理所当然地成为规划设计的主要关注点,但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忘却了生活。3、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原因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多方面原因,其中以下一些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是太多的
8、形式主义:在一定尺度、一定条件下,形式主义的设计手法仍有用武之地,但牵强附会地追求构图和形式美,就背离了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原则。这种哗众取宠、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方案在竞赛中频频出现,有时居然还能中标,是我们对真实生活的漠视和曲解,城市建设要讲究艺术,但决不能把城市当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活本身。其次是太多的功能主义:功能是规划设计必须重视的,但只是看重功能,将住宅当成“住人机器” ,将城市当成“增长机器” ,一味追求效率,缺乏人文情怀,也是不可取的。很多方案,特别是一些开发区、新区的方案,都有这个特征,人的感受和需求被忽略,建成后一点人气都没有。商业、文化、娱乐、休憩、运动、
9、交往等活动很难衍生出来,公共空间即便有,也失去意义,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再次是太多的舶来品:以前,设计上的抄袭、照搬会受到鄙视。现在,在全球化的旗号下,完全照搬居然变得振振有词了。全球化的力量固然十分强大,全球文化也在企图让天下“大同” ,但我们是否需要文化上的自觉和地域性的表达呢?任何一个城市都不难照搬别国的设计,也能按原样建造并获得相同的空间及美学效果,但若忽略了当地市民的反应和生活需要,忽略了当地文化背景和特色,除了视觉上的体验效果以外,这样的空间对市民还有什么意义呢?即使空间环境做得精致,也不过是有品位、没文化,有躯壳,没灵魂。另外汽车的入侵、现代主义和管理制度的缺陷等都对城市公共空间
10、的失落造成了一定影响。4、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应该面向城市公众,并尽量从为人“创造场所”出发,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活动场所。这就要求城市空间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创造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把城市公共空间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亲民。首先可以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而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 。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
11、、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 。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美国城市广场上甚至进行拳击比赛,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顺应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功能上既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又要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爱好分清主次,统筹安排。其次可以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城市的本原是人际交流” ,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
12、,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 “人的尺度”实际就是适宜人的视觉与感觉的尺度,而这种尺度往往是从人的步行出发的。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法则,例如,在步行街上,人的适宜步行距离为 300 至 500m;在广场等开敞空间中,人适宜的视觉尺度是:相互交谈 2 至 3m,看见对方表情要小于 10m,看见对方轮廓要小于 100m。建筑围合的广场或道路,建筑高度与空间宽度应有适宜的比例。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因
13、此,广场、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并非尺度越大越好,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另外可以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营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千变万化的空间关系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开敞空间。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 ,随“风”而抄,而应“就地取材” ,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
14、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例如,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用意大利传统建筑的部件、符号拼凑成“界面” ,以意大利国土地图做地面图案,突出周边意大利移民与社区的文脉关系,唤起人们怀念故土之情。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思想。一个民主的、现代
15、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视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和需求爱好,创造高质量、多功能、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使人获得亲切、有趣、舒适、自由、愉悦、安全的体验和感受。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融合。公共开敞空间只有深受人们的喜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方可谓之成功的设计。5、结语在一味追逐经济增长的时候,生活无关紧要,谈论城市公共空间也多是从形象出发,而不是表达它的真义。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学中找到
16、了它本应拥有的高贵地位,但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缺乏针对中国本土公共空间的研究,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我们一向具有自我嘲讽的长技,从阿 Q 到柏杨笔下 “丑陋的中国人”, “以人为本”是设计说明当中的常用词汇,但最终演化为空洞的口号甚至是相背离的概念。对公共空间而言,视而不见和熟识无睹是否也是一种“遗忘”?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遗忘?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城市为谁而设计? 如果我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悉心地经营我们的生活空间,就会切实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传统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的确,看看江南的园林、小镇和古村落就有体会,那是在古代文人参与或影响
17、下经营出来的生活空间,衣食起居中侵润着艺术,难怪古代文人的终极理想就是成就其艺术人生,难怪一代一代的艺术家在讴歌生活。清明上河图、苏州繁华图描绘的不就是城市生活么!布坎南竞选美国总统时曾提出一句口号:“让世界停下来,我要下车!”车不会停下,也不该停下。危险的是它可能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却还在加速。我们的确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需要价值重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我们屏弃超凡脱俗的英雄主义幻想,关爱生活,关爱公众,悉心呵护并努力营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让我们牢记并践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参考资料与文献:1、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2、孙施文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3、杨建华,林静,陈力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4、魏广龙,李岩,李丕胜 从失落的空间到诗意的栖居5、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景观设计概论论文 指导老师:杨渝南从失落的空间到诗意的栖居浅谈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人性化设计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20091031 班田春华 20091081132012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