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学生网上评教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摘要: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评教对于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代高校中的学生评教仍然存在学生对于评教认识不清晰、对教师的不正确认识影响评教的进行、学校的评教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学校缺乏对学生评教的相关指导等因素所致。根据这些现状,可以通过在评教中具体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及加强对学生评教的重视和指导等方法来解决。关键词:评教;原因分析;解决办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批量的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入高等教育学府,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因此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方法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许多高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对教师定期进行网上评教,促进二者更加和谐迅速的发展。本文就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教?评教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相关的解决对策等重点展开讨论。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评教首先,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接受知识,教师不断地传授知识。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
3、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对于教师的传授,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深入领会,主要还是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有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因为,学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间接地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更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更快地成长。其次,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教学活动应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教学
4、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强调传播知识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见证者和实践者,评教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进步与提高,有利于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改进,更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二、我国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改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评教近年来在我国
5、高校中也逐渐被推广,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教师教学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 我国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评教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上存在“具体化” 、 “工具化”倾向。许多高校虽然实行学生评教,但是却流于形式,没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评教目的由服务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演变成了对教师的鉴定、证明、选拔、奖惩。其次,评价的主体即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评价,这一点在后面也会提到。另外,评价内容不够合理,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评价的方式比较单调,缺乏过程性评价;评教结果不公开,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等等,都是在我国高校学生评教中出现的问题。以北京某大学为例,该校的学生评教按时间主要分为过
6、程性评教和终结性评教。学生可以在本学期的任意时间进行过程性评教,过程性评教是学生自愿完成的。而终结性评教是与选课相挂钩的,根据学校的规定安排在选课周前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学生需要对他所上的全部科目的授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如果没有完成,则不能进入选课系统进行选课。过程性评教的题目以主观题为主,终结性评教则是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但是对于不同教师的评教题目却是一样的。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1)对于评教的认识不清晰。由于终结性评教是“强制性”完成的,且要求填答的时间在考试周前,所以许多学生为了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采取了应付的态度进行评教。学生对于主观题的评价,往往采取填写“无”或者简单的一
7、句话的方式进行作答。评教的不重视态度是在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另外,对于过程性评价而言,学生在填答的时候也不能够正确认识。他们如果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存在异议,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对其提出意见或者建议。但是,许多学生担心这种做法会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便采取了沉默的态度。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听课效果,更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2)学生对教师的不正确认识影响评教的进行。学生评教是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的象征,但是这种权利的赋予是希望达到通过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改进的目的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叛逆和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对于一些严格的教师,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对于课堂经常点名、布置作业量大的
8、教师,有的学生进行恶意的评教;而课堂上从不点名、任由学生迟到早退的教师,反而会博得学生好评。这些都与学生评教的初衷极不相称。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能单纯地从点名和作业来着手。大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这种不正确认识,影响着评教的公正性。(3)学校的评教机制不健全。除了学生对于评教以及教师教学的认识不足外,学校的评教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利于提高和改进其教学质量。过程性评教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学生可能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质疑,但是由于不知道存在过程性评价,所以质疑逐渐沉到了心底。对于终结性评价,虽然在学校”强制性”推动下进行
9、,但是评教的结果在第二学期的中旬才发放到教师手中。这样,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会对上一届学生有任何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评教的效果产生质疑,从而导致更加不认真地进行评教,应付了事。对于教师而言,面对简单的评教结果,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的教学方法也会基本保持不变,没有真正的改进。其次,在评教的问题设置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对于不同课程的教师,学生评教系统的问题是一样的,这就常常导致与事实不相符合的问题的出现。比如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自己多年经验总结的讲义,没有具体的教科书,但是评教中却有“你对教材与参考书的选择与使用有什么看法?”之类不相符的问题。所以,学校也应从这一层面设置出配套的评教题目
10、,促进学生网上评教。2. 原因分析从上述讨论中提出的一些现实中存在的评教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化,学校的学生逐年增多,导致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正是由于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高等教育市场供需失衡,使其发育不成熟,所以逐步演化成了教学质量好坏与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不少高等学校的领导、管理者和教师没把教学评价与高校生存和发展以及自己的职业前途联系起来,更没意识到大学生交了学费,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选择和评价这种教育服务。所有这些,都使得高等学校对学生评教不重视的问题愈显突出。(2)学校缺乏对学生评教的相
11、关指导。许多学生都存在着不能正确认识评教、从而导致恶意地使用自己的权力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由于学校缺乏对于学生评教的相关指导,不仅仅是笔者所在学校,许多高校都没有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学生评教的课程或者讲座。缺乏理论的指导,使得学生面对一道道冷冰冰的问题无从下手;又迫于“与选课挂钩”的无奈,最后只能胡乱作答。三、解决办法通过上述对于现实中存在的评教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给不同类型的教师配以不同的评教题目,学校加强对学生评教的重视,对学生评教进行指导等办法来解决。1. 不同类型的教师配以不同的评教题目正如前文举例一样,如果一名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使用过教科书,传授的知识
12、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所总结的讲义,甚至教师主要教的是技能技法而不是理论知识(如体育教师) ,那么诸如”你对教材与参考书的选择与使用有什么看法”这类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可以对应设计不同的题目,使学生评教更具针对性,更具体化,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上的真正提高。2. 加强对学生评教的重视和指导首先,可以对全校学生开设相应的讲座、课程或者发放指导手册,使他们对评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评教不仅仅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更有利于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毕竟教师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本人。还应该提高学生评教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向有关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其
13、次,学校对于评教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领导者更应该了解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不能单纯地把评教作为教师奖励、晋升的手段。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评教也是如此。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是全程在课堂中的。所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具有可信性和必要性。高校学生评教实施多年以来,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还是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刻刻感受到肩上的重任。参考文献:1陈德良,周春林.学生评教的可行性与必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2李文霞.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j.教育与职业,2009,(33).3李建芬,饶国军.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0).4张晓玲.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7).5陈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