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诗阅读方法.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065635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阅读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阅读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阅读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阅读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春天吟诗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2.向整篇(部) 著作拓展。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的其他部分

2、。3.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了王维的山居秋暝,问:“你还知道王维其他的诗作吗?” 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四、运用诗词写作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教师在学生学完古诗词后,可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将古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词的情

3、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加深对优秀诗词的品味,最终使诗词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1.扩写古诗词。把古诗词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了儿童写作时的偏题问题。要扩写的古诗词,先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词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样做不仅巩固了阅读古诗词的效果,而且通过写文章,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2.改写古诗词。古诗词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词,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高

4、年级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将其改写成现代文,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3.创作古诗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词,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词书写出自己的诗篇。诗作虽然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

5、、解答诗歌: 1析语言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 )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 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 )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5)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

6、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例如 2006 年福建卷诗歌鉴赏第 1 题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 “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

7、“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2想画面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所以这种题型非常常见。 常见提问:(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预测提问: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

8、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4)针对预测提问,要抓准扩展点(关键诗句或字词),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 2006 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部分第一题问: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思路分析:上片集中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描写了这样一番景象: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

9、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景图。 【 参考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步骤一)。作者写这句不是为惜春伤怀(步骤二)。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步骤三) 3悟感情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 (1)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

10、、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 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

11、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常见提问:(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甲感情,有人说表达了乙感情,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观点。(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 预测提问:请你自主归纳或提炼诗中的感情。(属创新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因袭前人) 答题步骤:(1)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2 )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用什么方式或

12、手法抒发情感的。(4 )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5)针对预测,参见步骤一、二、三,不要囿于陈见,在事实的基础上略加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 2006 年浙江卷古诗文鉴赏部分第二题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侬:我鹦鹉洲:此处为 “渔父居处”的代称。 思路分析: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缥缈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

13、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 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参考答案】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步骤一)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步骤二) 4辨技巧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资料中所列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应作为重点逐一深研。 常见提问:(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 )(结合某字、词、句)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 )诗人在使用某种手法时,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效果? 预测提问:试析某种手法在本作品中的作用或某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请作简

14、要赏析。 答题步骤:(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 2006 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部分第二题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柳梢青 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思路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上片用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步骤二)(步骤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