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孤立语vs屈折语.doc

  • 上传人:ysd1539
  • 文档编号:7062374
  • 上传时间:2019-05-04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48.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孤立语vs屈折语.doc
    资源描述:

    1、1,孤立语词的形态很少变化,而且句子中词与词的关系是由词序和虚词决定的,这样的语言就是孤立语。孤立语中,词的本身多数是词根,或是由词根复合而成的,所以这种语言又称为词根语。词序在孤立语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属于孤立语的语言有汉语、越南语、缅甸语、马来语、壮语、苗语、彝语等。2,屈折语屈折语中的词通过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而且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与词根的联系十分紧密。屈折语与孤立语的不同在于,它的词根不能独立使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语法作用都靠此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屈折语中的曲折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曲折,一种是外部曲折。通过词根内部的语音变化来构成一个词的词形变化的手段,叫

    2、内部曲折。词根后增加词缀的方式叫外部曲折。屈折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根的一个附加成分不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有时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属于屈折语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印欧语系以及闪-含语系的诸语言。第一章 人文初起:人以口自名 Page 3 of 4三、句的形态 以上说的都是汉语基本单位(词)的特点。合数词以构句,则形成另一些语法上的特点。 世上语言,可略分为四种语法结构: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其不同可以看底下的例子: 汉 语 俄 语我读书。 你读书。 他读书。 我们读书。 你们读书。 他们读书。 这六句话里,汉语的读和书没有任何变化。俄语的动词 随着主语的人称和数的不同

    3、而有不同的形式,而 也必须是宾格的形式 。类似主语与谓语,形容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组合要求有严格的一致关系,动词对它所支配的宾语也有特定的要求。词在组合中这般多样的词形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因为汉语和俄语正好代表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语言学中把类似俄语那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屈折语,而把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孤立语。汉语即是孤立语的代表。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不重视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上述的六个汉语句子,每一个词在句中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比方父亲的书 , 父亲和书之间的领属关系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

    4、这种关系在俄语里就须用变格来表示: 中的 是 (父亲)的属格。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这一类型。 屈折语的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所以又叫做内部屈折。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像俄语的“ ”这个句子中的三个词,由于不同的词形变化都已具体地表明了每个词的身分,因而改变一下词的次序,比方说成“ ”,或者去掉 ,说成“ ”或者“ ”,都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俄语、德语、法语、英语,都是这种屈折语类型。 粘着语的主要特点则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祇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

    5、素表示。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土耳其语、芬兰语、日语、韩语就是粘着语类型。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 从孤立语和屈折语的比较来看,最大的差别在屈折语的形态变化多。其变化有以下各项:(一) 、性。俄语和德语的名词与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法语名词也有性的范畴,但只分阴性和阳性。 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的概念未必一致。

    6、例如德语的das Weib (妇女) , das M?dchen (少女)在语法上是中性。其它各表事物的名词也分成各种性,例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在俄语里是中性等等。这种分性的观念,墙壁、门、窗、桌、椅都有性别,中国人常感莫名其妙。 (二) 、数。指单数和复数。如英语的名词、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在中国,若讲到狗时,说狗们 ,则会笑死人。我国只有景颇语、佤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的区别。 (三) 、格。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它词的关系。俄语的名词、代词的格有六种形式(名词单复数各有六个格的变化,故有 12 种变化) ,修饰它们的形容词、数词也有相应的

    7、格的变化。名词、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时用宾格的形式,作间接宾语时用与格的形式,表领属关系时用属格的形式。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两个格,芬兰语则有二十几个格。中国人学外语,对这些格的变化,常感一个头两个大。 (四) 、式。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英语动词有普通式、进行式和完成式。 be + 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进行式,have + 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式。 (五) 、时。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如英语I write (我写,现在时) , I wrote (过去时), I shall write (将来时) 。英语语法中通常说的

    8、现在进行时 ,实际上包括时和式两个方面:现在时,进行体;过去完成时则是:过去时,完成体。法语语法中通常说的复合时 ,也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如越过去时 (plus-que-parfait)实际包括过去时和完成体两个方面。 (六) 、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汉语不只无此变化,连我你他有时都很模糊,上海话说侬 ,有时指你、有时指我,即为一例。 (七) 、态。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 以上这些语法的形态变化(性、数、格、式、

    9、时、态、人称) ,汉语几乎全都没有;某些语法功能,则是用助词来代替。例如我吃了表完成式, 我吃着表进行式。其它形式上的表现只有语序。词与词缀合成句,由语序关系确定其含意。一些游戏语的故事,如主人逐客,下了条子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却被死皮赖脸的客人读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或某君气愤邻居常来门口便溺,写了告示:不可随处小便 ,结果被邻人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把字拆开裱好了挂在厅堂上。这就都显示了汉语中句子的意义,是靠不同的读法、或对语序不同的处理而定的。 不只此也。汉语一些结合字句的词语,如前置词、接续词、关系代名词也都不予重视;在组成一句话时,主语、述语、宾语、形容词、副词也

    10、都可以颠倒或省略;主语亦不具备印欧语式的主语功能;句子更可以没有主语;主语与动词谓语之间的关系又非常松散,不存在必然的施事加行为状态及被表述者(主语)和表述成分(表语) 等关系。这些,也都是它逈异于其它语言的地方。 由于印欧系语言单词本身有丰富的形态表现,体现丰富的语法意义,因此早在亚里士多德讨论静词和动词时,就有了格形式的概念和数形式的概念。他把动词和静词的所有间接形式 (形态变化)都纳入格的语法范畴中,还指出静词的性的区别。其后语法学之研究亦历久不衰。印度则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有系统的梵语语法 。可是,汉语的语法形态变化甚简,只要明白了词,又明白了词序,句子自然就能通晓,不须做句法的形态结构分

    11、析。因此,从古至清末,中国只用训诂之学去释词、用句读之学去讲明语序就够了,根本没有印欧语系中那样的语法学。 由此差异,亦可发现印欧语言显示了较强的形式逻辑性,句子的谓语必然是由限定动词来充当的。这个限定动词又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关系。句子中如果出现其它动词,那一定采用非限定形式以示它与谓语动词的区别。因此,抓住句中的限定动词,就是抓住句子的骨干。句中其它成分,均须藉位格或关系词来显示它们与谓语动词的关系。而主谓语之分,又是从形式逻辑来的,以形成一种从属关系句法。反观汉语的形式限定很弱,词序所构成的,乃是意义上的、事理上的逻辑关系,而非形式的(也有人称为意向性意涵的逻辑或隐含逻辑 ) 。故

    12、非以形定言之型态,乃是意以成言的。语意之明晰与否,不由形式逻辑上看,而要从词意的关系上认定。 语言学上称此为形态优势和意念优势之对比。形态优势的语言,讲究形式逻辑的关系,时态、语态、人称等均有明确的规定。语句的意思,可由结构形态上分析而得,故句意较为固定。意念优势的语言,是意念(词)的直接连接,不必仗赖形式上的链接,所以形约而义丰。对词意本身的掌握越准确越深刻,句意也就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因此认为汉语不如印欧语明确、具形式逻辑性、含混、语意游移;以致用此语言所表达之思想也无明白的推理程序,显得囫囵、简单。有些人则推崇汉语抛弃了一切无用的语法形式,直接表达纯粹的思想,把所有语法功能全部赋予了意念运

    13、作,也就是思维,仅以虚词和语序来联结意义。若把思维或概念外化为语言的过程称为投射 ,则汉语是直接投射式的,英语等则须经词的形态变化、结构成形等程序整合手续,所以是间接投射的。相较之下,汉语自有简约直截的优点。 形式逻辑意义关系 形态优势意念优势 间接投射直接投射 以形定言意以成言等区分之外,印欧语与汉语还可以动词为主名词为主来区分。汉语是以名词为主的语言,动词远不如在形态语中那么重要,注重名词的基本义类,然后利用句读短语组构语句。印欧语法则注重动词的形态变化。上古汉语动词还比较多,占 71,名词占20。现代汉语动词则已降到 26,名词高达 49。可见整个汉语史有朝形态简化、动词作用弱化、名词作

    14、用强化的趋向。 四、汉语思与言 意念优势的语言,本来就以词为主,而不以语法为重。它在一些缺乏语法形态变化的地方,要完成其语法功能,也仍然要靠词。如前文说过的我吃 我吃了 我吃着那样,词本身无形态变化,但助词可以完成时态表示的功能。数也一样,数在汉语中也是以词及词汇表示的,如人们,加助词以示复数;五匹马,加数词量词以示复数;异议,以词义融合表示复数;若干时日,利用表示复数的词汇;重重关卡,以叠字示复;年久月深,以成语示复。这些都是运用词汇手段(lexical means)的办法。这种办法极为灵活,因为词与词是可以随机缀组的,因此它是个开放系统。语境不同,便可缀组不同的词。其手段包括利用副词、助词

    15、(如竟、竟然、就、就像、真、想、多想、多么、也许等) ;连词(如若、假使、倘如、即使、本来、原本等) ;助动词(如应、应该、理应、似乎、本可、会等) 。 以词汇手段济语法功能之用,当然更强化了汉语以意为纲的特点。屈折语中语法形态上的转折,变成了汉语式的意念转折。善于听受汉语的人,也就不必去分析什么句法的结构,只须注意其遣词命语即可。 注意遣词命语,除了要留心其语法功能的词汇手段外,当然还要斟酌玩味其所遣之词。汉语的词汇,本身也是颇有特点的。 众所周知,英语中上下两代非直系亲属称谓词只有四个:uncle、aunt、nephew、niece。汉语中却至少有十四个:舅舅、姑父、姨父、叔叔、伯伯(un

    16、cle) ;舅妈、姑姑、姨妈、婶婶、伯母(aunt) ;侄子、外甥(nephew) ;侄女、外甥女(niece) 。若再考虑整个家族的情况,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数量更是惊人。须知汉语与英语在亲属称谓上同属描述制而非类分制 ,本来数量不应相差这么多,但英语是称谓的组合,汉语却是词素的组合,三十四个词素(祖、孙、父、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姑、舅、姨、侄、甥、岳、婿、夫、妻、嫂、妇、曾、高、玄、堂、再从族、姑表、舅表、姨表、内、外)合组起来可以达到 369 以上。可见亲属称谓语多,本身就是词汇组合所构成的。而其所以要组构出这么庞大的称谓语系统,则显示中国人对亲族关系人际网络的重视。 另一个

    17、庞大的词汇群是饮食字。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者,在五十二个以上:炒、烩、熏、炸、烂、烟、炖、煲、爆、煸、烘、煨、烤、炆、煎、焗、灼、烧、焙、煮、滚、卤、蒸、熬、涮、淋、溜、涍、油、泡、汆、炰、冲、川、拉、削、抢、冻、硝、米旁、切、捞、剁、饪、拌、腌、酱、醋、醉、酵、风。英语大约只有十来个。而仅是吃 ,与吃有关的词汇就在一百二十个以上,有表能力的,如吃闲饭、吃不开、吃不消;表人的生活方式与手段行为的,如吃香喝辣、靠山吃山;表处事方法的,如吃老本、吃软不吃硬、好汉不吃眼前亏;表经历的,如吃苦头、吃闭门羮、吃不了兜着走、吃力不讨好;表心理,如吃醋、吃了定心丸、哑巴吃汤团;表属性,如秀色可餐、味同嚼蜡;表

    18、状态,如吃惊、吃力、吃重。吃的语词这么多,岂不表示了中国人对饮馔的态度? 语汇,表现的是民族对事物的关注现象。每个民族都有其亲属关系,也都要吃,但对亲属关系或饮食的认知、心理感受、意识内容都不一样。就像天,英语里也有天(sky) ,但 sky源于古挪威语,指云彩,故英语 sky 表示的乃是自然意谓的有云彩的天空。汉语天则复杂得多,人穷则呼天,天有情感意蕴与神圣性。因此,此种词汇也如亲属称谓语或饮食词般,可表现意识取向及人对世界有意向的认知状况。 此即古人所谓:言为心声或心生言立 。特殊的语汇,乃是内心世界之观念丛,本此而展开对外在世界的命名或描述。那些实体词(名词) ,主要是用来命名的,山川花

    19、鸟草木竹石。那些描述语,如有白马,白马非马 山外青山楼外楼则是以话题型式建立的句子。 这些句子,可能仍由实体词构成,如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平沙 。句子都是话题型式而非命题型式。主谓结构不明显。当然,句子也可能利用虚词组成,如时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 ,虚词的作用不在表达语法范畴,而在显示思路转折,但词无固定词性,功能上的意义也不定。同样地,实体名词在句中一样可以具有语法功能,一个句子没有虚词,没有动词助词,照样可以理解(但若习惯了印欧语及其思维形态,对汉语语意,可就拿揑不准了。民国以来,治思想史者,不乏此种毛病) 。 这特殊的词语状况,结合其语法特性,就构成了汉

    20、语独特的型态。此一型态,与思维之关系,最明显的,是句子短。即使是长句,也往往可析成若干短句,句中以意联结,意断则句绝。因此离章辨句非常重要,古代大学,要求学子入学一年后须有离章辨句之能力,即缘于此。不同的断句法代表对语意之掌握有所不同,因此这是以语意为主的句子。语意之单位是词,一词一意,故一词为一句的情况极多,至为简约。短句在思维上代表简捷、直接。中国人常常也有把一些复杂的事相或概念,浓缩为三、四个字的习惯, 三字经及大量成语即为明证,思想是极缩约的。 诗品称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大约即是中国人对言词运用的极则。此亦代表了思想上的要求,所谓言简意赅或文约意丰 ,都是指这个特长。 短句精简

    21、的特色,因摒弃了机械式的关系结构,可能会使中国人不善于推理思维。汉语的概念直接投射型态,也使它较擅长直觉。但这部分,语言学界尚无定论,我尤其反对此说,因为推理思维是否一定只能是透过形式逻辑式的方式?以意定形,在不同语序中体会不同词意的变化、比较其差异,同样是一种推理思维,只不过它与印欧语系语言所显示的或所优长的状况不同罢了。相比之下,我还比较喜欢汉语哩! 何况,汉语的语法形式匮乏,使得一个语句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个词语在语序组合中到底恰当否,都只能就实际的语词中去认清楚它的意义而定。这样的语言,语义的掌握就更为重要, 语言学势必成为释义学 。古代形容圣人,都强调其聪智;圣与听本来也就是同一个词。

    22、聪是耳朵听的能力,故圣人之圣,从耳,从口。听得懂话,才能掌握意义。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境界尚在五十而知天命之上。注云:耳顺者,声入心通 。发言者心生言立,听闻者声入心通,两心相印,才能形成一次透彻深刻的意义传达。此种理解与传达之关系,比诸形式推理,更需要体会、诠释的工夫,亦非形式推理所能奏功。此则非只懂印欧语、只晓得形式推理者所能知矣。 若语句之重点不在形而在意,句子的重点也就不在句而在词。这种情形有点儿像古代的音乐。琴瑟钟鼓,都与汉语一样,不重曲式变化,只由一个音一个音缀合;听音乐时,虽寻声而赴节,但重点在于品味那一个个的音。好的音乐, 曲澹音稀声不多 ,并无繁复的曲式变化,却可由其简素

    23、朴直的声音中透显无穷韵味,令人玩绎不尽,故又称为大音希声 。能听得懂的,称为知音。知音殆如知言 ,亦圣人也。 由语言到音乐,声音的表达及其作用在上古的重要性,是无庸再强调的,每个人都知道:语言先于文字、语言也是人禽之分的关键。但语言不是工具,它是人类心灵状态在声音上的表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心灵状态,即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现方式。即便语言只是工具,每个民族创造工具的思维也不相同。正如有些民族创造了筷子,有些就只用刀叉。刀叉制作繁难,形状也较复杂,但未必优于筷子或可以替代筷子。这是创造工具的不同思维创造了不同的工具。可是运用这些不同的工具,却必然又会使饮食活动产生差异。因为吃涮羊肉就绝对无法用

    24、刀叉,只能用筷子。会创造出涮羊肉这种吃法,也是因为有了筷子。创造语言的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转过来创造了思维,亦如为了吃东西而创造了筷子,筷子又影响了吃东西的方式和内容。中国人在上古,创造了汉语这样一种颇异于其它语系的语言,其创造思维,乃是上古思想史上的第一声,是人啼而非禽语,且是汉人之音声语句,非其它类型的言说。本此思维,继续发展,汉语本身既型塑了后来的思维,后来的思维也逐步完善着汉语。因此某些特性,古仅萌芽,后乃茁壮;某些现象,古本有之,后则删汰。整个中国哲学史,也就与汉语语言史合而难分了。更不要说嗣后所有思想均采用汉语来表述啦。 正是,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华夏文明,即起于此。

    25、假说 2语言似乎是延黏着语到屈折语到孤立语的方向发展的。虽然一些语言在某个阶段长期停留了下来,另一些语言或许跳过了某个阶段,但总体上看来似乎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初民使用的原始的自然的语言主要是由一些单音节或不多的几个音节来表示的实词组成的句子。在原始人的大脑中,似乎实词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并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随着需要,语言变的更复杂更完善,为了不产生歧义,这就需要能表示出句子中各个词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表明词性和它是句子的什么成分。比如一个词到底是名词还是同源的动词,如果是名词,它是主语、宾语、还是用来修饰另一个名词的定语(比如表所有格) 。此外,实词的人称、时态、性和

    26、数的变化,以及副词词尾本身也是为了帮助区分词语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语言中没有规定表修饰限制的词必须出现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还是后面的情况下,带有副词词尾可以表明它修饰的是主句的谓语或者最临近的分句的谓语。又比如,一个句子由一个单数词、一个复数名词和一个表单数的谓语动词构成,那么哪个名词是主语就一目了然了。但是上面这个方法增加了语法的复杂性,增加了音节,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假说 1 的趋势。因此随着时间发展,我猜想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顺序来标明词语之间的关系的方式,以简化语言,这样词尾变化之类就逐渐显得无用了,而慢慢地被淘汰。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孤立语。因此,孤立语与屈折语的差异,与其说是否单词存在屈折

    27、变化,不如说更深层次的差别是前者使用句法来表明词语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更多的通过词法来表明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现在回到这个假说的开头。我们的祖先最初想要表示词语之间的关系是,采用的方法是在实词前后添加额外的声音(单音节,或最多两三个音节) ,由此产生了粘滞语(有可能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考虑到要固定句子成分的位置了,但还没开始全面应用) 。这些额外附加的音节变成的辅助性词语在传播或传承的过程中与原来的实词合并而产生了屈折语。这种合并可能是为了简少句子中的词数和字母数(合同同时伴有字母缩减) ,也可能只是后代并不知道本来有一个实词和一个助词,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到大人们在某个情况下总将这一组音放在一

    28、起说,而以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词汇。可以推理出,到底是哪个原因造成的,取决于是否发明了文字。如果已有文字,那么是前一种原因,否则是后一种原因(即在创建出文字时,实词和辅助词已经结合了) 。当词语按照其作用在句子中的位置固定下来,并由此而逐渐去除了无用的词尾或词的首辅助音节,简化为了孤立语。日文似乎在从粘滞语到屈折语的发展过程中半途停止了,也可能还在缓慢的发展中。这可能是由于引入汉字并仿造其设计了假名的影响,使屈折变化变得困难。而汉语在有文字出现的时期就已经基本发展为了孤立语,虽然古汉语有屈折语的不明显的残余,但在此之前是否经历过粘滞语的阶段就无法得以证实了。在古典拉丁语中,许多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都不固定,因此词尾变化非常重要,否则复杂点的句子根本无法理解。但在现代英语中,大部分的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都除了增加麻烦而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英语中已经不再区分阴阳中性,并且比起法语等更接近拉丁语的语言来,时态也相应减少。在除了典型的孤立语(如汉语)之外的许多语言中,一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仍然有较大灵活性。比如日语中主语和宾语都是连谓修饰语,主语并不必须出现在宾语之前,只有通过其后附加的助词,才能确定在谓语前的名词性词汇是谓语的主体还是客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孤立语vs屈折语.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06237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