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docx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7062208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国文学史课件整理(完整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概论一、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社会境况二、20 世纪外国文学的三足鼎立的状况三、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四、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一、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社会境况一、20 世纪的重大事件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3、二战之后的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状况4、20 世纪 70、80 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后殖民主义运动的兴起。5、1991 年苏联解体。二、20 世纪外国文学的三足鼎立的状况一、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二、20 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三、2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三、20 世纪外国文

2、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一)一、20 世纪外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2、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二)一、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继续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全方面地审视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史诗般的恢宏气势。(1)对外在的社会现实的批判。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写出一个尔虞我诈、虚伪贪婪、争权夺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如罗兰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境遇尤其是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有着深切的关怀,如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1939) 、辛克

3、莱的屠场 (1905) 。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三)一、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2)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人们内在的心理现实的探索。欧洲文学与美国文学各有表现。欧洲文学表现资产阶级失去早期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与征服世界的勃勃雄心,而是走向精神衰竭与颓靡。如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 、托马斯曼的布登波洛克一家 。美国文学则表现资产阶级攫取财富与金钱的胆略才干,资本家的冷静刚毅与精明强干,如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 (包括金融家 (1912) 、 巨人(1914) 、 斯多噶 (1947) 。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与摧残,如毛姆的人性的枷锁 (

4、1915) 、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1928) 。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的精神痛苦,如“迷惘的一代” (斯泰因语)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1926) 。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四)一、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3)人道主义精神以一个人物的命运或一个家庭的盛衰为中心,反映社会现实的变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愤怒的谴责,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与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仁爱” 、 “宽恕”的救世思想不同的是,20 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提出超人精神或两性和谐,即着眼的不是将社会划分资本者与无产者并调和阶级矛盾,而是着眼于人类精神的自我变革

5、与人类整体境况的改善。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五)二、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1、 “长河小说”(1)写出生活的浩瀚深广、激越浑厚,反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停滞。(2)写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人类精神的自由独立与灵动多彩。(3)多卷本小说,再造出与沉闷乏味的世界不同的活跃旷达的世界。(4)史诗性规模,表现“现代心灵的道德史诗” 。2、内倾化倾向(1)作品的内向化、主观化特征浓厚。(2)作品具有凝练简约的诗性特征。(3)作品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领域。3、情节淡化,典型人物的塑造淡化。(1)作品并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典型人物的塑造,更注重理想人物的塑造,如约翰克里斯多

6、夫。(2)作品的环境描写、情节都与人物的心理展开息息相关,如劳伦斯虹 。20 世纪外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及文学特征(六)二、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实主义文学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女性主义的史诗。2、离散文学,主要是在游离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物以及游离在社会主流之外的底层人物的生活与人性的描绘,表现他们与主流文明的冲突与碰撞。其理论基础是后殖民主义。如略萨、克莱齐奥、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等。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 ,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 (1911) 、 儿子与情人 (1913) , 虹 (1915) , 恋爱中的女人 (1921)

7、,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

8、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如儿子与情人 、 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9、。()劳伦斯描写性本能。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才能使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走出没落与衰败。艺术作品并非性本能的升华,即性本能遭到压抑之后的白日梦,而是展示人类自然本性的伟力。作品中的性已不再是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性,劳伦斯已赋予它严肃而深邃的寓意。劳伦斯认为科学、机械败坏了文明,戕害了人性。他反对理性,赞美性爱,他认为:“性与美是同一个事物,正如火与焰是同一个事物一样。 ”在劳伦斯笔下,性爱是作为人的自

10、然的天性、作为一种生命的原动力而展现的,他认为“性本身并不肮脏,只有当对待性的人自己堕落时,性才变得肮脏了。因此性不等于色情,更有异于淫秽,一定的性的吸引是人类生活中的无价之宝。 ”劳伦斯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将两性关系描写得神圣、自然、纯洁,顺理成章、浑然天成。劳伦斯毕生致力于男女性爱题材小说创作,他在赞美人间性爱的同时,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在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中描绘两性之间炽烈的性爱体验,展开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他的性爱描写与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并伴随着真切透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劳伦斯对女性的态度。劳伦斯对女性有着一种恐惧的态度,他作品中的女性都比男性更强势,而且女性身上的那种生殖力让劳伦斯产生神秘的崇拜。而其作品中的男性则在女性这种神秘力量面前败下阵来。劳伦斯作品对男性的态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所转变。早期的作品更多地是写男性的野蛮和堕落,二战后则在延续以往主题时候,转向表现“男性的柔情” 。由此可见,劳伦斯在战争之前把男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丧失人性本能视为社会矛盾的根源,战争之后却把男性具有旺盛生命力、充满阳刚之气的爱看作拯救社会、引导人类走向新生的原始生命动力。劳伦斯对女性的态度非常复杂,害怕女人、迷恋女人并且为女人的美和魅力所征服的多重情绪交织在其作品中。

12、三、主要作品:() 儿子与情人通常人们把儿子与情人看做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其中的保罗、玛丽安与其母亲都可以在劳伦斯早年生活中找到原型。本书主题:、抗议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两性关系的破坏;、受到由于社会地位带来的强烈自卑感与不能正确对待婚姻与性生活的矛盾的苦闷的双重困扰。() 虹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作者揭示了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且从探索两性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

13、性的和谐遭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破坏,并展现汤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勾勒出人们对完美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追寻。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布兰温。通过他娶一个波兰妻子莉迪娅,带着对遥远的异国气息的憧憬,开始了他的家庭生活。这种家庭成员的变化揭示工业化后的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长期生活在古老宁静的农村里的农民处在激烈变动时期的复杂心态。 但是布兰温与其妻之间是传统意义上的相濡以沫的两性关系。这个家族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安娜,她几乎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她和丈夫威尔有着肉体接触而无心灵交流的关系,并非劳伦斯理想的两性关系。 这个家族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厄秀拉。她算是现代女性,坚决要走向更广大的

14、世界,她要跟男人一样,为社会,为家庭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她更独立,更要强,中学毕业时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毅然参加了工作。厄秀拉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理想,但这理想却被冷酷的现实一次次毁灭。小学教师的经历是她理想的第一次破灭,大学校园生活是她理想的第二次破灭,与男友的分手是她理想的第三次破灭。经过这三次曲折,她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深刻了,成熟了。厄秀拉对爱情的追求不是单纯感官肉体的满足,而是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的统一。但她的这一追求并没有实现。() 恋爱中的女人 (1920)恋爱中的女人的名字延续了虹的布兰温家族第三代的故事,但二者并无内在联系,而是独自成篇。 恋爱中的女人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

15、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厄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娟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古娟遇上了矿主的独生子杰拉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狂暴的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她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厄秀拉与本区督学伯金相爱了,她一心要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928)康妮(康斯坦斯的爱称)嫁给了贵族地主克利福德查泰莱为妻,但不久他便在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终身瘫痪。在老家中,二人的生活虽无忧无虑,但却死气沉沉。庄园里的猎场守猎人梅勒斯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对生活的渴望,她经常悄悄来到他的小屋幽会

16、,尽情享受原始的、充满激情的性生活。康妮怀孕了,为掩人耳目到威尼斯度假。这时守猎人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回来,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私情。巨大的社会差距迫使康妮为生下孩子先下嫁他人,只能让守猎人默默地等待孩子的降生。 四、艺术特色()抛弃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集中于对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生平经历的叙述性描写,其作品并不以塑造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重在对人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聚焦于主人公的心理探索。有人评论说,劳伦斯是最早把现代心理学引入到小说的作家之一。 ()作品情节淡化,却以丰富而充满激情的生活体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作品的连贯性与整体性。炽热的性爱描写与对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水乳交融。自然环境的

17、神秘化与隐微含蓄却升腾着生命活力的人物的心理描写相互映衬。()作品的叙述性特征减弱,包含着诗化论说和诗的意象。作品大量地运用象征、比喻和意象描写的手法,语言充满了激情,深刻、含蓄,富有哲理。 西奥多德莱塞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三、德莱塞概论四、 美国的悲剧分析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是左拉,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

18、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要求事无巨细的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二)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1、文学功能: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目的,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对所描写的人和事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自然主义文学记录现实生活的表象,不再作品中描绘和展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图景,不去挖掘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也不追求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揭示。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三)2、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不仅要求作家有科学家的态度,而且要求作家使用科学家的方法,即以实验的方法引导人们去认识物质生活和感情精神的生活。作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搜集到大量

19、关于人的资料后,把人物放到各种环境中去,以便试验出他的情感在自然法则(如遗传学、生物学和特定物质环境)决定下的活动规律。因此自然主义小说也称“实验小说” 。因此自然主义文学只提供生活的记录,淡化情节。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四)3、人物塑造:自然主义文学并不注重人物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反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而是认为“人类世界同自然界的其余部分一样,都服从于同一种决定论” (左拉) 。自然主义文学把人同其他生物等同起来,宣称人是“空气和土壤的产物,象植物一样” ,把生物学的决定论加于人类。他们认为是生物学规律决定人的心理、性格、情欲和行为,便在作品中着重探索感觉和本能的冲动对人物的影响。作家经

20、常描绘作品中主人公的病态和变态心理,如酒精中毒,神经错乱、色情狂等。但是自然主义文学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感知的深度却深刻地影响 20 世纪的现代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无意于塑造英雄人物,而是提倡写平庸的人或小人物。如左拉的小说小酒店 、 娜娜中,酗酒工人、妓女等都是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但左拉后来的小说则几乎将社会各个阶层都囊括入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崇尚事实和文献,作品只写平凡的、偶然的、琐碎的事件和细节,但却充满怪诞、畸形的成分。左拉的作品中不避任何丑陋和血腥的描写,而且其中的火车头、菜市场、矿区等物都被拟人化,成为有生命的怪物。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五)左拉(1840-1902)的长篇小说的鲁贡-马

21、卡尔家族 (也译:鲁贡-马卡尔一家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 “研究一个家族中的血统和环境问题” ,而人间喜剧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则多是通过家族的兴衰史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人物的沉沦堕落。自然主义文学遵循的是生物学决定论,甚至主张用生物学的自然规律证明社会法则,认定人类的本能冲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导致社会的腐化。由此左拉以此来解释社会的金融领域、大商场、铁路协同和矿区内发生的斗争,但是由于自然主义文学反对承载道德责任,因而无意于以文学疗救社会。而现实主义文学多遵循的是社会决定论,同时展现的是人的抗争。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一)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随着美国工业化进

22、程以及后工业社会的形成而发生与传承,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自然主义反映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在 20 世纪的传承与演变的结果。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二)1、 “美国梦的幻灭”与自然主义文学,美国价值观从人文化和理想化转向物质化和工具化。美国自然主义多写城市生活,表现失去生存之根的人们在价值上的迷惘和盲目的生存痛苦。城市在美国自然文学文学中既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同时又像是罪恶的渊薮,让人们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表现出美国在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转型过程中的困惑。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三)2、达尔文进化论与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展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和残酷的生存竞争,如杰克伦敦

23、的热爱生命和野性的呼唤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展现生存竞争带来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导致的社会关系范式和社会道德的转型,并使自然文学带上暴力论的倾向。如德莱塞的嘉丽妹妹 珍妮姑娘和美国的悲剧等等。这种暴力倾向与美国的种族主义歧视交织在一起,如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 。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四)3、美国新型价值观念在建立过程中的曲折与自然主义文学,自由民主的信念在美国政治生活中遭到强有力的挑战,沦为权力的角逐和争夺的砝码。同时,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使新的工业资本家和铁腕人物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如德莱塞的金融家 。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五)4、美国资本主义

24、社会发展的浮华刺激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也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飘渺,感到受到一种“无形的铁手”的统治。人们在生存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法国自然主义的传入使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尝试着思考支配人们的力量,期待以此改变人们自身的命运。因此在美国自然主义中,无论是工业巨子和金融寡头,或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经历着在生存中抗争变得堕落、最终注定失败和走向灭亡的悲剧命运。此外文学艺术商业化与美国文明的困境,在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和当代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等。二、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25、(六)5、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更像记录美国成长的新闻记录,作品像蒙太奇一样力图多侧面和多视角地全面还原社会生活的场景,反对粉饰和美化现实。三、德莱塞(1871-1945)1、生平与创作: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 (1911)欲望三部曲的前两部金融家 、(1912)、 巨人(1914)、 斯多葛(1947) 。天才 (1915)美国的悲剧 (1925) 。四、 美国的悲剧 (一)(1)情节概述四、 美国的悲剧 (二)(2)主题思想:A、克劳德的悲剧是美国一代青年的悲剧,是“美国梦的悲剧” 。B、围绕着克劳德案件的两党之争,新闻媒体的介入,展现出来的是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即美国的自由与民主的信念的

26、悲剧,美国社会道德的悲剧。四、 美国的悲剧 (三)(3)自然主义特征:A、人物的“非英雄化” ,是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克劳德这个人物形象普通和平庸,没有理想和道德,没有生活目标,没有出众的才能,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对生活的判断标准,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软弱无能,容易受周围环境的诱惑与腐蚀。克劳德的行凶不是由于仇恨,而是出于一种出人头地和享乐生活的强烈欲望。B、社会环境的功利化,整个社会弥漫的是浮华的气息。克劳德代表的是美国的芸芸众生,即使是充当所谓社会精英的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和年轻公子,也只不过是享乐道路上的幸运儿而已。C、作品的实验性特征:(a)作品对场景的描绘力图以原始资料的形式出现,

27、作者采取中立的旁观者和观察者的立场,不动声色地对待人物和各种事件,注重细节描写,却不进行道德评价。(b)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力图从其性格、欲望和物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予以分析。(c)摈弃浪漫主义的理想化,在两党的政治斗争中揭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念的虚假,政客们和新闻媒体出于各自利益对大众进行的欺骗和愚弄,以及大众的浅薄无聊。(d)作品注重对事实的记录,因而语言追求平实,较少主观化的抒情色彩,但是造成语言拖沓,枝蔓横生,结构冗赘庞复。海明威海明威生平海明威主要创作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生平1899 年出生,1961 年自杀。1917 年在星报当记者

28、。1918 年在意大利志愿参加红十字会,当司机,身负重伤。海明威的四次婚姻。1953 年海明威连续遭到飞机失事。海明威的主要作品1925 年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1926 年海明威出版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7 年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9 年发表小说永别了,武器 。1936 年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 。1939 年发表丧钟为谁而鸣或战地钟声 。1950 年过河入林 。1952 年老人与海 。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死亡是无处不在的,但死亡却能够磨砺生者的意志。死亡就在眼前,离每个人都并不遥远,死亡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没有必要对之感到恐惧,关键是人

29、们如何看待它。 如印第安营地 。死亡就在眼前,就夹杂在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中,死亡总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挤进人们的生活中。死亡带给人们的感受如此真切,但活着和体验生命的感受则显得更强烈。 硬汉形象的特征(一)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有着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他们对抗险恶的环境,无畏地面对暴力和死亡,在不可改变的严酷的悲剧性命运面前,都表现出从容镇定、坚忍刚毅的意志。但“硬汉形象”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英雄形象。海明威作品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无所适从的,他们失去价值信念,没有对未来的梦想,也没有理想追求赋予生活意义,他们外表的坚毅顽强无

30、法抑制内心深处的悲凉和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在人类生存终极意义上有着悲怆色彩。硬汉形象的积极意义是,他们虽然经历着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与内心冲突,但虽败犹荣,既不悲天悯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孤独地与外部环境展开抗争,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打不垮的英雄精神,也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境界,展现出人类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硬汉形象的几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硬汉形象多为拳击家、斗牛士,他们从事危险的职业,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伤害和死亡,但是他们孤独倔强,沉着勇敢,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着顽强的意志与精神力量,重视人格尊严,为了维护职业荣誉将生死置之度外,不顾生命危险,拼尽全力与强大的对

31、手相搏,即便死亡也在所不惜。 如打不败的人中斗牛士曼纽尔 。硬汉形象的几个时期二这个时期的硬汉形象多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感到困惑和迷惘的美国青年。因此这个时期的硬汉形象带着迷惘和悲观主义情绪。这个时期的硬汉形象是与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是重合的。如太阳照常升起 。 硬汉形象的几个时期三他们都是维护世界民主、自由、和平的正义之士,显示出个体为群体而行动时所显示出的超乎寻常的能力、勇气、毅力、胆识。他们能够分析形势,以大局为重,审时度势,仔细谋划,为实现个人的理想而牺牲个人的爱情。 如丧钟为谁而鸣 。硬汉形象四个时期四表现人类饱经磨难、不可摧折的强者风范。他们是人类中勇敢地与外界的强大势力进

32、行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们命运多舛,经历挫折、磨难和失败,但是不断与厄运抗争,百折不挠,意志弥坚。 如老人与海 。冰山风格“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1、文体的简约(1)语言风格的简练含蓄,多用卓绝的语句,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拒绝使用形容词。(2)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3)自然描写意味深长。 (4)这种风格能够表现人们的沉痛与难以言表的精神创伤 。2、作品的经验表现方面,

33、“经验的省略” 。 (1)作品的多义性。作品拒绝评论、解释,给予读者对小说提供的“真相”进行评论、猜测的权力。 如弗朗西斯科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 。(2)作品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展现人物内心深沉的情感。如永别了,武器 。3、作品的结构方面,结构的凝练集中。第六节 马尔克斯一、魔幻现实主义一、魔幻与现实的关系:魔幻是现实的,魔幻是现实突变的必然产物。现实的丰富,决定现实是魔幻的。二、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1、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的描绘中插入超自然现象。作品充满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2、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人物和情节离奇怪诞,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

34、相混。3、作品想象奇特,时间和空间错综复杂,交相重叠,随意穿插。二、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的生平与创作1、1966 百年孤独2、1985 年霍乱时期的爱情3、2004 年苦妓追忆录1985 年霍乱时期的爱情一、费尔米纳、阿里萨、乌尔比诺之间横跨五十年的爱情生活,表现作家对生活与爱情的思考。二、作品的内涵1、写出爱情的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通过爱情将生活的平淡与崇高、变化与永恒、肉欲与灵欲、理智与激情、世俗与幻想等结合在一起。1、作品通过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表现作家对生命的热爱与回归青春的热烈期盼,征服死亡。作品写尽生命的尊严与哀伤,爱情成为一种救世恩典

35、,一种使生命具有意义的伟大力量。2、作品摈弃魔幻、怪诞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现实化、生活化的风格。2004 年苦妓追忆录惊世骇俗的开篇:“在我 90 岁时,我决定给自己一个礼物,与一个年轻的处女过夜。 ”老人深信,新的爱情可以“让我把自己在烤架上翻个个儿,开始好好地烤烤另一面,过好另外的 90 年。 ”1、 苦妓追忆录不仅是对爱情的礼赞,亦可被视作献给生命的颂歌。2、作品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对生命的追寻,对爱情的重新诠释。3、作品似乎将一切世俗偏见、道德信念都抛却在外,而是娓娓道来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的情爱回忆。作品选择一个中产阶级、没有财产、人生经历丰富的老人作为主人公,旨在强调作品书写的情感

36、对于人类而言的普遍性。1967 年百年孤独一、小说情节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孔多的荣衰作为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缩影,讲述一个光怪陆离的布恩迪亚家族在一百年间,七代人因权力与情欲的轮回上演兴衰起落的故事。作品反映拉丁美洲殖民、独裁、斗争和流血的历史,表现孤独、宿命、无望的主题。人物关系1、克里奥约人(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玄孙和阿拉贡人的玄孙女结成夫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妻)梅尔基亚德斯(吉普赛人)2、何塞-阿尔卡蒂奥(大儿子)庇拉尔-特尔内拉奥雷里亚诺(二儿子,后来有十七个私生子,但全部被杀)蕾梅黛斯(妻)阿玛兰妲(小女儿)丽贝卡(亲戚女儿,有吃湿土,石灰墙皮的恶习,和皮埃

37、特罗-克雷斯皮的爱引起阿玛兰妲的嫉妒,最终嫁给大儿子)3、 (何塞-)阿尔卡蒂奥(大儿子与庇私生子,对庇动心)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奥雷利亚诺-何塞(二儿子与庇私生子,与阿玛兰妲抚摸,被枪杀)4、蕾梅黛斯(阿尔卡蒂奥与桑塔女儿,还有遗腹孪生子)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第二佩特拉-科特斯(情人) 、费尔南达(妻)孪生子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5、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第二的儿子)雷纳塔-蕾梅黛丝(小名梅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第二的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女儿)6、奥雷里亚诺(梅梅的儿子),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在一起,生出了猪尾巴的儿子7、奥雷里亚诺与阿玛兰妲之猪尾巴的儿子,出生不久

38、后就被蚂蚁吃掉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1、作品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 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2、以奇特怪诞的形式表现拉丁美洲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具有强烈的拉丁美洲本土文化色彩。3、情节离奇诡谲,似是而非,极度夸张。4、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20 世纪俄苏文学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白银时代”文学二、20 世纪 30 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三、20 世纪 30 年代确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四、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的解冻文学总的来说,俄苏文学仍然延续俄罗斯文化的传统,即“没有西方那种对于冷漠的公正的崇拜,对他

39、们来说,人高于所有制原则,这一点决定了俄罗斯的社会道德。对于丧失了社会地位的人、被欺侮的与被损害的人的怜悯、同情是俄罗斯人很重要的特征。 ”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白银时代”文学1、象征主义:从世界观上,反对艺术是对世界的认知,主张艺术是对世界的建构。从艺术上,要求用象征的形象手段来实际地描绘隐藏在偶然、零散的现象背后,与永恒、宇宙、世界的过程构成联系的“最高现实” 。其艺术特征表现出多义性、神话性、音乐性。代笔作家有勃洛克的诗歌十二个 、别雷的小说彼得堡等。2、 “阿克梅”派:尝试重新揭示人生的价值,展现丰富多彩的世俗世界,反对象征派的神秘主义,因此又称“返本主义” 。艺术上注重对

40、事物的物质性描绘,形象生动、布局严谨、色彩艳丽、细节精微,主要代表作家是阿赫玛托娃等。3、未来主义:希冀承担宇宙性使命,要创造出改造世界的超艺术。他们赞美科技的最新成就,宣告与文化传统决裂。他们创造新词,更新词的含义,改变文本中语义要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重新组合词素,标新立异,追求文字书写效果。粗俗的语词与科学术语在作品中杂然相陈。作品表现出个性张扬、摧毁一切的精神,对无政府力量有着崇拜。白银时代文学的精神气质:“这是俄罗斯的一个觉醒时代,催生了独立的哲学思想,诗歌的繁荣,审美感觉的敏锐,宗教的不安与探索,对神秘主义和通灵论的兴趣。新的灵魂开始显现,打开了创造生活的新源泉。他们看到了新的曙光,把

41、日落西山的感觉与旭日东升的感觉和改造生活的希望结合在一起,甘愿为之而毁灭。但是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相当封闭的圈子里,他们远离了广泛的社会运动。在这场俄罗斯文化复兴中,自始便漾入了颓废的因素太多的人们突然变成了唯美主义者、神秘主义者和通灵论者,他们鄙夷伦理学,蔑视科学。”(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 )二、20 世纪 30 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布尔加科夫(1891-1940):大师与玛格丽特1、情节介绍: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两个叙事层面交替展开。一个是现实与幻想交融的层面。小说一开始由撒旦率领随从,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一九三年代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伯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

42、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伯辽兹当天的死亡。由于魔王的到来和活动,小说中频频出现魔幻的场景,如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伊凡目睹伯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伊凡在病院中认识了大师,只有这位大师相信伊凡的奇遇。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原是历史学者,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其中描写了罗马帝国的犹太总督彼拉多审判并处死约书亚(小说中,他既是耶稣的化身,又不同于耶稣,他是善的意志的代表)的故事。彼拉多形象具有双重性。作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他残酷暴戾;

43、作为人性未泯的地方官员,他矛盾胆怯。政治上的高压,使他最终还是不很情愿地处死了约书亚。他试图赎罪,试图为自己洗刷罪行,但是他仍未逃脱长达 1900 年的良心的折磨。 。为此大师受到批判,被称为“敌人” 、 “宗教狂” ,大师惊恐万分,烧毁手稿,进了精神病院。美丽的已婚妇人玛格丽特认识大师后,觉悟丰富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生命意义。大师失踪后,她着急地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而且飞上城市高空,经历许多奇事,终于救出大师。随着撒旦的引导,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也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远的安宁,一起获得了他们所期待的和谐的内心、自由的空间和平静的生活。2、布尔加科夫(1891-1

44、940):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思想内涵:布尔加科夫心中的“天国” ,就是种具有他一直无法忘怀的意象,充满了如大师和玛格丽特所属的永久寓所的宁静和安详,没有让人心力交瘁的嫉妒、纷争和暴力,只有自由、真诚和关爱的世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最后归属就是布尔加科夫的理想) 。他希望上帝存在的,因为没有了作为救赎者和审判者的上帝,人就会变得律无忌惮、无法天天,有了制衔,人才能心怀顾忌,世间才会得以安宁。然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又使他顾虑重重,以至于他对人生和世事都充满了悲观的看法。3、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艺术特征:布尔加科夫曾将他的创作特点总结为“神秘主义黑色” 。所谓“黑色”即指社会现实的某些落后现象以及人们心灵

45、深处的丑恶和弱点,作家对此进行讽刺和揭露,所以他称自己的作品是“讽刺小说” ,所谓“神秘主义”则是讽刺内容所借助的神秘怪诞的虚幻现实反映形式。因为作家所借助的神秘怪诞多以废幻离奇为主。该作品中的奇丽的幻想,都是从作家所铸就的怪诞诡谲的虚幻现实中来。表现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表现作家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作家的小说中,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惊人的艺术技巧结合,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列,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 30 年代确立的,1、最初是“无产阶级文学联盟” ,也称“拉普” 。2、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则3、代表作家:高尔基、

46、肖洛霍夫等2、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思想指南,认定“生活是连续不断的运动、变化”(高尔基)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发展,一种在对立物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运动”(卢纳察尔斯基)。因此,从革命的发展的观点,从矛盾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2)坚持列宁的党性原则。党性就是作家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高尔基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时代、国家和阶级的事业” ,(3)肯定社会主义的现实,塑造正面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高尔基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

47、义“有可能并有权肯定,它的批判是针对过去、反对过去的残余。而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描绘事实、人物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方法来确立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具有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2、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高尔基:母亲(2)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四、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的解冻文学1、 “解冻”文学思潮50 年代初期以来,文学界对写真实、自我表现、人民性、形象思维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1956 年,爱伦堡发表了解冻 ,小说通过描写伏尔加河沿岸一家工厂的厂长茹拉夫廖夫这个“官僚主义者”典型,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不正常现象。小说以写冰雪消融、解

48、冻时节来临结束。于是“解冻”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界的象征,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被称为“解冻文学”思潮。 “解冻”思潮的性质极其复杂,其积极方面是对“无冲突论”的反拨,促进了文学对人物命运和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2、小说创作:经过“解冻”之后,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进入又一个繁荣时期。(1)作品的史诗化倾向明显,产生了规模宏大能够包容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2)作品的道德哲理性加强,艺术对现实的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如影随形。许多作家的创作视线从重大社会事件转向人们的精神世界,着重探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革新在人的精神领域引起的变化,

49、发掘生活现象本身具有的道德涵义。(3)人物性格深化,重视表现人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展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行,塑造新型主人公形象。(4)艺术手法和风格体裁多样化。在叙述手法上,不仅有对生活原貌的忠实描绘,也有多种假定性手段。小说的结构方式日趋多样,心理结构、系列框架结构、复合网络结构的作品日渐增多。四、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的解冻文学3、代表作家:(1)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日瓦戈医生 (1957)(2)索尔任尼琴(1918-2008):古格拉群岛 (1973)(3)艾特玛托夫(19282008):一日长于百年 (1980) 、 断头台(1986)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情节介绍:日瓦戈的命运折射出俄罗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他的生活和命运充满了苦难和无法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