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级高三高考冲刺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8 年 5 月 21 日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
2、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
3、理区位。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 保护膜” ,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 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 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 秘密武器” 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主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
4、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摘编自何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史
5、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C. 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D. 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B.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C. 文
6、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D.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作为立论,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B. 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C. 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D. 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麻纸流年杨晋林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
8、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工,喊他一声。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
9、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
10、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意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
11、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德和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
12、神柳毅。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节选自散文2018 年第 2 期,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B. 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历程,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C. 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别
13、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D. 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 分)(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3 分)(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2 分)6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
14、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早在 1955 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90 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 6 小时。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 减负令” ,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刚刚过去的寒假, “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不仅是寒假,孩子们其他的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 “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存在。针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减负”政策,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与腾讯教育频道联合调查中小学生“ 减负
15、”情况并进行发布。减负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材料二: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多年来,经历多次“减负运动” ,我国中小学生的“ 减负”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出现“ 学校减负,社会加负 ”等现象。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问题发表意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表示,应尽快摒弃流水线式“刷题” 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是因为学校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三是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 野蛮生长” 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要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弱化
16、区分度和选拔性,使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分数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而不是只对眼下负责,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能升入名校的学生负责。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表示,呼呼“减负” 多年不见成效,其原因与现阶段家长心态相关。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上名校与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等同,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其实, “玩”才是孩子的天性,过多参加培训班并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摘编自刘瑾减负是社会共同责任 ,2018 年 3 月月 15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近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中小学生教育焦虑背后:竟争激烈负担从课内转课外 ,文章提及,随着各地针对
17、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推出的种种减负办法,仅仅减轻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负担。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学校是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而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科目和内容,要求学校单方面减负,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各类试卷、习题册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追求兴趣爱好。特别是更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这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的要求。然而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似乎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反,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原本以为摆脱了书山题海便能获得解脱,殊不知,只要有考
18、评存在,负担便只重不轻。有家长抱怨:“在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下,还是以分数为主,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这一切当然并不全是高考的错,试试想,假如我们将包括高考在内的一切升学考试都取消掉,孩子们就能自由成长了吗?不,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测验,即使能够逃脱形式化的统一考试,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也逃不脱各种隐性的测试。我们的高考制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小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兼顾公平,另一方面则试图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个性发展。所以一些能够证明考生个性特长的经历,如国际奥赛获奖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加分项。可在这一思路驱动下,我们即发现,金国各地逐渐城起了一场“ 奥赛热” ,一些原本并无相应天赋的孩子也被赶鸭子
19、上架。改变高考等考试的内容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所谓负担,不过是学生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额外努力而己,当负担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普接受时,就具有一定的激励意义。问题仅仅在于,时下这些负担已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既然我们在根本上无法取消考试这一选拔制度,至少能降低其频度吧?可如此一来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取消平时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便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在最终考试中落后于人。这正是一些学生从学校解放出来,反而在校外培训班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尴尬的两难境地。学生课业负担屡屡加重是我国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反映,这既不能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条款予以
20、解决,更不能期待几篇文章便能寻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只能期待全社会群策群力以觅得缓解之法,当然这听起来太过空洞。(摘编自施经减负为何屡减不成? ,2016 年 11 月 8 日南方日报 )7根据图表,下列关于减负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没有感觉到减负的效果,反倒有 13%的受访者认为负担明显加重。B.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减负后课业负担加重的人数比认为减轻的还多 9 个百分点。C. 受访者一方面希望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担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D. 在五项最受关心的问题中,受访者显然更关注的是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1、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 材料二中三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各有不同之处,但是都言简意赅地分析了减负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B. 材料三详细阐释了减负屡减不成的原因,并揭示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课业负担已经从课内转到了课外。C.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D. 提倡素质教育并没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因为包括高考在内的升学考试这些指挥棒还在,学生不能充分释放个性。E. 减轻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加剧使家长和学生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所以减负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9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课业负
22、担的同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
23、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 ”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
24、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 ”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B. 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 相如进缶 /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C. 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 历阶/赵弹秦筝/ 相如进缶 /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D. 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
25、见侮/ 仲尼历阶/赵弹秦筝/ 相如进缶 /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也指在学校读书的学生。B. 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C. 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D. 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高堂隆恪守礼制,维护长官尊严。做泰山郡督邮时,面对郡里督军对太守
26、的不礼行为,高堂隆很生气,按剑怒斥督军。B. 高堂隆选贤举能,深受皇帝赞赏。做陈留太守时,见犊民酉牧有品行,就推举他做计曹掾,明帝用加官来表彰高堂隆。C. 高堂隆重视礼义,劝谏皇帝修德。面对崇华殿火灾,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劝皇帝要修行礼义与品德,以战胜灾祸。D. 高堂隆心系苍生,反对大兴土木。明帝大肆修筑宫殿,各种劳役频繁,他上疏劝谏皇帝更应体恤民力,重视农业生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5 分)(2)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7、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临江仙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 1134 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开头即提供作词背景,交代了危
28、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 “岁华销尽客心惊” ,指经历岁月的动荡之后,看见漂泊异乡、年华老去、容颜无华的词人,友人倍感惊诧,凉意陡生。C.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D. 最后两句为全词添了些许亮色,词人劝慰故人,也是自慰:不要因“夜雨”而发愁,有“小窗灯”作伴,足以感到欣慰和愉悦。E. 这首词感情真挚,情感表达形式多样,通过巧选意象、描摹情状、自问自答等手法传达真情,感染读者,直抵人心。15这首词意境真切,情感丰富,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
29、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1 )李商隐无题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所爱之人坚贞不渝的深情。现在也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2 )苏轼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后,紧接着以“ , ,。 ”三句,写诗人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1 月 9 日,朝鲜接受韩方举行会谈的提议,表明韩朝政府间会谈终于重启,此消息真是石破天惊。政协委员们将不忘初心,敬终如始,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以新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
30、贡献。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提醒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一定要重视复试,万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功亏一篑。他对喜爱京剧艺术的青年学生关爱有加,热情帮助,不胜其烦地给他们说唱腔、教身段,任其录音录像。黄大年秉持 “祖国的需要至上”的人生信条,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处心积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清末民初的线装书千家诗,每页有一幅木版插图,和那些所选的绝句相得益彰。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有利于涉海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大涉海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B. 几百万年来,美国弗吉尼亚鹿种延
31、续了一种有效的生存办法保存了灵活的本性和迅速适应环境,这使弗吉尼亚鹿成为现存最古老的一种鹿。C. 陕西省开展大规模的渭河综合治理,一场关系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串起关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会战拉开帷幕。D. 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 的初衷是,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19桃花常在诗歌中象征着美好生活,如果想送一幅书法作品给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下列诗歌适宜作为书写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B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32、C.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D.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 ,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
33、求写一篇 100 字左右的小作文。 (5 分)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团圆与亲情、浪漫与爱情、狂欢与喜悦、追思与缅怀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个传统节日里。请根据你的经历与理解,选择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要求:(1 )开头点明说明的对象; (2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须引用一句与之相关的古诗。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近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 15 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胡玮炜可能套现 1 5 亿,文章将胡玮炜与
34、80 后的同龄人对比,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发觉同龄人比自己优秀很多时,你作何感想?文章从“北京有 2000 万人在漂泊生活”谈到许多 80 后“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看到未来的日子”,从“人到中年,职场半坡” 谈到“ 时代抛弃你时,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引起不少人的讨论。这类爆款文章,经常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这类文章带出来的是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给人以启迪;有人认为,这类文章以传递正能量为名却行释放负能量之实,助长了焦虑;也有人认为,这类文章扭曲了真实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此类文章,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35、;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2015 级高三高考冲刺第二次考试语文答案1 B A 项,信息不全,还应包括中原核心区的崛起等。C 项, “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表述绝对化。D 项, “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于文无据。2 D D 项,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错,青铜时代的全球化是文章提到的一个概念。3 B B 项, “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推断不成立,从原文信息看,应是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后,半月带才成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4. A 文章开篇是“定点观景”的方式。结合后文来看,不是营造 “过年气氛” ,而是营造有
36、些文化经不住“流年”走向寂寞甚至衰落的气氛。5.(1)老人不停地摊晾麻纸,不停地擦洗制麻工具, (1 分)他的忙碌无人理解, (1分)这些东西因没有其他人的眷顾,拥挤在狭小的东厢房中,更显寂寞而与世隔绝。 (1 分)(2) “他们”即指爷爷的祖先们。作为“毁灭者” ,他们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1 分)作为“缔造者” ,他们引领人们用麻纸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 (1 分)6.内容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能生动形象地反映麻纸所经历的光阴与世事人情的变迁,以此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手法上:运用对比,如将纸坊曾经的辉煌与衰
37、落进行对比,又如将老人与儿子对麻纸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麻纸光阴的流变中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与命运。情感上:这样写能反映德和园三代人与祖祖辈辈对麻纸的不同情感。祖辈们对麻纸带有淳朴的感恩与敬意,而德和园的三代人对麻纸的感情却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主旨上:文章借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真切地再现了老人对麻纸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与不舍之情,借孙子的想象反思麻纸曾经的历史意义与走向衰亡的必然。 (每点 2 分,任答三点给满分)7 A 数据统计有误。没有感觉到减负效果的应该是 78%,远超过半数。包括维持原状 47%,有所加重 18%,明显加重 13%。8 CE A 项,朱永新没有分析原因,
38、殷福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B 项,根源的分析有误,材料三是校内外兼谈,没有说校外是根源所在。根本原因应该是我国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是人民日报文章的观点;D 项,原因分析不全面。除了高考原因之外,材料三“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 ,材料二提到家长心态,说明还有其他原因。9 政策层面,要保证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长期性。 (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学校层面,根本扭转学校的应试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家庭层面,改变家长的心态和成功标准,上名校与孩子的人生幸福井不能划等号。社会层面,改变落后的社会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而
39、用。10 C 本段话的大意为: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11 D “鲁定见侮/仲尼历阶/ 赵弹秦筝/相如进缶” ,根据句式结构断句,排除 A与 C 项; “临臣名君义之所/ 讨也/”的断法,无法翻译,且不合语法基本要求,排除 B 项。12 B B 项,典故出自左传 ,公元前 594 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
40、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13 C C 项, “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面对“崇华殿火灾”提出的观点,而是高堂隆病重时,口述奏书的观点。14 ( 1)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 (“是以”译为因此, “劝”译为劝导,“虔”译为虔诚, “报”译为报答。 )(2)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 (“钟”直译为“聚集”也可, “辄”译为“就” , “舆”译为车, “里舍”译为“故乡” 。 )参考译文: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年时为诸生,泰山太守
41、薛悌任命他为督邮。郡里的督军和薛悌争执,直呼薛悌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按剑怒斥督军说:从前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登上高阶;赵王弹奏秦筝,蔺相如奉瓦缶让秦王演奏。当着臣下面而直呼官长的名字,按礼仪该责罚你。 ”督军大惊失色,薛悌也赶紧制止。黄初中,任堂阳长,后为平原王曹睿太傅。曹睿即位,即魏明帝,任命高堂隆为博士、驸马都尉。明帝登基伊始,群臣认为应大摆筵宴,高堂隆认为不宜大摆筵宴,明帝敬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后任陈留太守。牧民酉牧,七十多岁,有品行,高堂隆推举他任计曹掾;明帝赞赏他这样做,特意任命他为郎中来对他加以显宠。后来迁任侍中,还兼领太史令。崇华殿遭火灾,明帝下诏问高堂隆:“这是什么灾祸呢?按礼
42、节,该有祈禳之义吗?”高堂隆说:“所有的灾祸,都是向人们展示诫告。只有修行礼义与品德,才能战胜灾祸。 ”后迁升光禄勋。明帝更是大肆修筑宫殿,雕饰观阁。各种劳役频繁发起,参加建造的人数以万计,公卿以下的官员直到学生,没有不来出力的,明帝也亲自掘土作为表率。但天下大雨不绝,冀州发大水,漂走淹没百姓的财物。高堂隆上疏劝谏,言辞急切:天地的最大恩惠叫做生长万物,圣人的最大宝物叫做王位。靠什么守住王位?用仁德;靠什么使天下之人聚合?用财富。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和百姓便是国家的基础;粮食布帛,便是士人和百姓的命根子。粮食布帛没有大自然就不能产生,没有人的劳动就不能长成。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
43、(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而今上下服劳役,疾病灾荒交加,耕种庄稼的人少,饥饿灾害接连到来,没有办法度过时光, (朝廷)应当抚恤下民,解救他们的困顿。 ”明帝审阅奏书后,对中书监、中书令说:“看了高堂隆的奏书,使我感到畏惧不已。 ”高堂隆病得很重,口述奏书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人的天下。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如果死去后,魂灵有知,一定报效陛下知遇之恩。 ”明帝下诏说:“先生的清廉赶上了伯夷,正直超过了史鱼,怎能小病未愈就归回故里呢?”高堂隆去世后,留下遗嘱要节俭办理丧事,用当时普通的服装入殓。14.
44、B D B 项, “客”是指客居他乡的词人而非“友人” , “客心惊”即词人惊心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难以振兴。 D 项最后两句是虚写,设想故人别后孤独愁苦的情态,与柳永雨铃霖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设想别后情景相似。15. 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四海十年兵不解”是说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此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词人对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时光流逝之悲。 “岁华销尽” ,鬓发如雪,词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对恬淡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客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哪怕只有细碎的腌菜度日,自己也会心满意足。离别友人
45、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是悬想别后故人的孤愁情状,一次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每点 2 分,任意三点即可)16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17 B 不合语境, “石破天惊”,比喻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此处形容消息的惊人,错误,该成语不能形容惊人的消息或变化。使用正确, “敬终如始” ,在即将结束某项事情之时,应该像才开始一样富有朝气地干下去。使用正确, “功亏一篑”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步,没能完成。不合语境,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句中应是说非常耐心,不嫌麻烦,
46、应改为“不厌其烦”。情感色彩不当, “处心积虑 ”,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此处应为“殚精竭虑”。使用正确, “相得益彰”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18 C A 项,搭配不当, “加大”与“责任”不搭配。B 项,成分残缺,可在“适应环境”后面加“ 的能力 ”。D 项,结构混乱,删去“的初衷是”,或把 “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改为“让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19 A A 项写出了美如桃源的幸福生活,适合题干要求。B 项桃花指美丽女子。C 项 桃花潭水指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D 项虽写桃花的美,但由桃花引发春愁。故后三项都不合适。20.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必须身临其境 对客观事物不熟悉21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童稚时,我们便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中领略了扫墓者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场景。清明节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吃艾叶米果、扫墓、摇旱船等。人们以此来缅怀祖先还有故去的亲友。这些祭祖活动,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以及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清明时,人们也会参加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插柳等活动。清明节既有祭祖、追念先人功德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