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A部落影像日记摘要介绍.doc

上传人:pw17869 文档编号:7058030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部落影像日记摘要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A部落影像日记摘要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A部落影像日记摘要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A部落影像日记摘要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A部落影像日记摘要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A.部落影像日記摘要介紹a.前進部落影片引導人物 賢賢 阿輝 小升由阿輝認為拍照比較難,小生認為畫畫比較難,拍照只要物美照片就美,阿輝反駁為何只有小小畫家,沒有小小攝影家? 賢賢加入說,阿輝錯了喔!朋友寄給它的史前博物館學習卡上的原住民部落展覽中,有部落學童攝影展,展出的都是小朋友自己的作品,攝影只是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同學更加瞭解自己居住的環境。b.阿輝的卑南族文化探索 地點 台東縣台東市第一站 部落影像日記源由地點 台東南王國小 簡介:學生大約一百多人,在田徑、棒球、合唱團都表現的相當出色。阿輝一進入校園,就看到南王國小指導老師王秀美老師帶著人手一台相機的小朋友正在拍攝,就問他們掰出來的照

2、片那麼美,是不適用高級相機拍的,大家是用傻瓜相機拍的,有些人甚至向老師借。王老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構想?是因為史前博物館有一個計劃叫微弱的力與美,想藉助部落學童用影像來說日記。(詳見史前博物館網站 http:/www.nmp.gov.tw/ 特展回顧 微弱的力與美有活動內容簡介 照片 感想)第二站 作品介紹地點 台東史前博物館阿輝一進入展覽區,即看到卑南族部落圖騰,映入眼簾的第一張照片是姆姆與祖母溝通鄭喬雲攝 : 部落巫師在驅邪,感應祖先上身,一直講,接著就很難過到掉眼淚。第二張是大地之音陳明勝攝 : 除草完工記,阿輝發現怎麼好像全部都是女生,因為除草完工記只有女生才可以參加,又問陳同學有沒有他

3、認識的人?他說:有同學和阿嬤在裡面。第三張很好玩是生死關頭林芷涵攝 : 阿輝問芷涵為什麼想拍男生摔角的這種照片?芷涵說這是卑南族傳統祭典海祭的活動之一,因同學拍的都是站起來,想說拍這種一上一下比較特別,而且一看就知道誰勝利了。阿輝稱讚整個畫面構圖果然就不一樣,能清楚判斷,而且連裁判的力道都拍出來了。參觀完,阿輝結論 : 男女生會用各自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女生會用女生角度去看男生,像男生為什麼在那玩摔角?摔到整個線條都變掉了。而男生去拍除草完工祭女生跳舞,也會有不同角度,經由這樣的訓練,同學的觀察能力都變得敏銳。第三站 介紹正確的拍照邏輯概念 如何只用四個畫面來說一個故事 ?老師先介紹如何運用四

4、個畫面,如:1.種下種子 2.發芽了 3.長大 4.開花了。再請小朋友試做。第四站 小朋友介紹攝影技術1.拍照準備要按時,手不要抖,不然焦距不準,照出的照片就會模糊。22.構圖要好,不要一些雜七雜八,或有人身體一半,斷手斷腳就不好了。3.如要拍玻璃櫥窗內的東西,不能正面拍,會反光,要離 45 度拍。4.照相不要逆光要順光。第五站 找一個題材實拍 賓朗部落補獸器及南王部落打小米實際觀察現場拍攝情形,每個人都用不同角度。使用拍照的方式去紀錄他們所觀察到的每一件很特別的事情。第六站 成果發表由阿輝的作品可以看出每一個重點都捉出來,每一個階段都有要表現的重點,故事延續發展。c.阿輝分享拍照不只留做紀念

5、,用相機來做一個觀察工具及研究工具,像如果學校報告附上照片,將更完整更豐富。B.台灣四大族群的祖先族群 來台時間閩南人客家人其中閩、客大多在清朝時期來台,在清代將台灣的漢人移民分成泉、漳、客民三大類,一般把泉漳移民視為來自福建,客民則來自廣東是不盡正確的說法,因為福建當中的汀州就屬客民,而廣東的某些地區也有福佬人。客民入台的時間較晚,大約遲到康熙末年已移入台灣。漢人移民來台,其社會有著漢人社會共同的特色:宗族組織、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新住民又稱外省人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原住民(含平埔族)原住民來台的時間也有早晚的不同,根據研究,平埔族當中的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來台的時間相當晚,有可能

6、是大約距今二千年左右才來台。但原住民是四大族群中最早來台的。目前台灣所謂四大族群,是將現在的住民分成閩、客、外省人與原住民四類,這種分類方式或許有它的現實意義,但就歷史的角度而言,這種分法實際上模糊了各族群之間的分際。譬如說,在其他國家談到所謂的族群,往往是以 族裔來劃分,在美國,有華裔、拉丁裔、非洲裔等等,而台灣目前分的四大族群,有三個族群都屬於漢族,而原住民又分成高山族九族與平埔族,所以就種族來分,台3灣只有漢族與原住民九族與平埔族之分。(依結婚年代,而以約略於民國五年之前結婚者歸為第一世代,約略於民國五年至七年之間結婚者歸為第二世代,約略於民國七年以後結婚者歸為第三世代。)國民各族群三世

7、代通婚結構單位:%配偶族群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總 計 100.0 100.0 100.0相同族群 87.2 78.5 71.8不同族群 12.8 21.5 28.24單元名稱 由部落影像日記學習尋找並紀錄自家歷史教學目標 1.由這樣的體驗活動,體會到他對家的重要性,而養成一種自重自愛的心理及歸屬感。2.讓孩子很親切的去瞭解歷史的往事,從中培養孩子問問題及分析探討的態度及能力。3.藉由觀察、訪問、發表等訓練,讓她們建立自信,養成歷史探究的習慣。4.在活動的過程中,會使用工具來佐證這件事。如:報紙、上網、歷史機構等。5.觸發對生存環境的歸屬感和親切的歷史感,產生愛鄉愛土的熱情。6.擴大自己視野

8、與包容心,有一個宏觀的世界觀。7.知道在時間的長軸中,自己的渺小,所以更加要愛惜生命,積極創造自己人生的價值。適用節數 課堂 2 節 80 分鐘(持續一學期)學習資源 1.影片2.錄放影機3.圖畫紙4.學習單教師課前準備 1. 詳讀教案第一項的主題深度介紹.2. 欣賞”公視部落影像日記”影片3. 上史前博物館網站瀏覽相關資訊 網址 http:/www.nmp.gov.tw/4. 閱讀有關台灣歷史故事書籍學生課前準備 閱讀有關台灣歷史故事書籍第一堂教學內容 1.教師播放影片及內容討論,希望經由影片內容,別人的成功經驗,引起小朋友對家裡的歷史,產生一股好奇心,進而想去研究它,讓小朋友知道做歷史紀錄

9、並不難。(20分鐘)2.影片播映前,教師可先列一些題目,要求小朋友找答案,答案就在影片中,可加強小朋友的專心度。如:裡面是描述哪一族群?裡面是哪兩個國小的小朋友?老師要她們用幾個畫面呈現一件事?阿輝最後拍了部落的哪兩件事?3.教師請小朋友學習畫四張圖來表達一件事,請小朋友想想在班上令他印象深刻的事,請幾位同學發表,經由大家的發表討論回饋,有些人可能從時間先後順序來表示,或有些是從發生者的觀點來畫,大家不一樣的看法,互相交流影響,增廣視野,讓自己不再侷限於自己的小小世界(15 分鐘) 4.老師解說學習單,請小朋友填寫尋找家族歷史學習單(內容包含:事先的觀察找出自己想畫得事情、實施計劃),有了妥善

10、的規劃,就開始付諸實現。(5 分鐘)5第二堂教學內容 1.請小朋友拿出回家完成的家族歷史學習單,首先請小組組員先各自分享,再選出一件來,全班分享。希望經由觀摩學習,可以讓同學視野寬闊,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讓自己的觀察力變敏銳。(15 分鐘)2.老師講解畫面構圖注意事項:不要一些雜七雜八,或有人身體一半,斷手斷腳就不好了。每一張圖要把你的重點畫出來,主題明確且仔細。老師可示範一些失敗的例子,讓小朋友避免重蹈覆徹。(5 分鐘)3.做一個小試驗,老師帶小朋友至操場觀察他想紀錄的事並畫下來,不需著色但構圖需完整。(15 分鐘)4.大家互相觀摩,老師總結優缺點,提出改進的方法,小朋友開始回家觀察並用圖

11、寫家族歷史。(5 分鐘)延伸教材 1.教師運用兩節課時間,讓小朋友了解影像紀錄的技巧及方法,之後就可讓小朋友自己發揮,老師協助,持續觀察到期末。2.這個課程可能利用彈性或綜合活動的時間來進行,持續一學期,(前一個月)每週請小朋友至少要用四個畫面畫出2件家裡這禮拜特別的事情;(第二個月)也是至少 2件事,開始可以使用不同工具來紀錄,例如:用相機(四張照片)、用文字(四段);(第三個月)請小朋友持續紀錄,但是開始把自己所做的東西,編成一本書,大家再互相展示、彼此分享。影片運用技巧 1.教師先在黑板列出一些問題,提示同學答案就在影片中。2.問題最好是跟影片重點有關。小叮嚀 1. 小朋友藉由觀察紀錄家

12、裡的人事物,產生同理心,體會爸媽的辛勞,更珍惜所擁有的一切。2. 甚至在活動中,小朋友在家裡可以請求家人的協助,共同去紀錄家裡的歷史,增進家人相處的機會,使家庭更和諧。3. 學習紀錄很重要,希望小朋友可以舉一反三,不只是紀錄家裡的歷史,舉凡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都可以自己觀察、蒐集、整理資料,做成一本紀錄本,變成自己的寶藏。教師補給站 (1)網站連結史前博物館 http:/www.nmp.gov.tw/(2)參考書目(3)補充資料1.讓畫面成為深刻的動力 | 林 頌 恩7無 可 諱 言 地 , 打 算 藉 由 影 像 創 作 的 方 式 引 導 小 朋 友 去 觀 察 部 落 ,對 他 們 來 說

13、 有 著 種 種 困 難 。 小 朋 友 的 影 像 作 品 畢 竟 不 能 稱 得 上 是 有 主 題 、有 紀 錄 的 展 現 , 他 們 的 相 簿 也 經 常 出 現 令 人 哭 笑 不 得 的 畫 面 。 到 最 後 無可 避 免 的 是 , 為 了 展 覽 的 整 體 效 果 , 須 將 小 朋 友 的 作 品 做 一 篩 選 而 無 法一 一 放 入 。 因 此 , 這 個 教 育 活 動 最 重 要 的 是 在 過 程 而 不 是 結 果 。 無 論 如 何 , 即 使 這 是 一 個 不 成 熟 的 嘗 試 過 程 , 學 校 、 社 區 、 館 方之 間 的 共 同 合 作

14、 , 也 為 兩 個 部 落 的 學 童 帶 來 有 別 於 以 往 的 學 習 方 式 。 社區 的 家 長 也 能 肯 定 這 樣 一 個 計 劃 , 協 助 學 童 對 於 多 元 文 化 及 自 身 族 群 有更 寬 廣 的 認 識 。南 王 國 小 的 王 秀 美 老 師 表 示 , 如 果 不 是 這 個 計 劃 的 話 , 她 就 沒 有這 個 機 會 認 識 史 前 館 , 就 沒 有 這 個 機 會 跟 小 朋 友 一 起 學 習 。 她 感 到 很 高興 。 同 樣 感 受 到 學 童 喜 悅 心 情 的 賓 朗 國 小 范 家 玲 老 師 , 對 於 這 次 合 作 感到

15、 雖 有 需 要 修 正 之 處 但 也 相 當 肯 定 。 她 認 為 對 小 朋 友 來 說 , 在 小 學 階 段與 史 前 館 合 作 當 中 能 接 觸 到 許 多 樣 態 的 人 事 物 , 有 著 與 眾 不 同 的 經 驗 ,相 信 未 來 一 定 會 為 小 朋 友 留 下 深 刻 的 回 憶 。 而 就 館 方 人 員 來 說 , 有 機 會與 鄰 近 社 區 的 家 長 及 學 童 進 行 長 期 互 動 , 是 件 非 常 有 意 思 及 有 意 義 的 事 。能 夠 多 認 識 一 個 部 落 一 所 學 校 一 兩 個 家 庭 , 就 是 館 方 朝 向 建 立 社

16、 區 關 係很 好 的 累 積 。 人 與 人 之 間 可 貴 的 交 流 , 更 是 這 次 計 劃 最 豐 厚 的 收 穫 。 藉由 這 項 合 作 計 劃 , 也 特 地 安 排 學 童 參 觀 史 前 館 與 公 園 的 展 示 , 認 識 博 物館 的 由 來 與 功 能 、 展 示 的 過 程 與 結 果 , 這 些 都 是 與 社 區 分 享 館 方 教 育 資源 很 好 的 互 動 。這 個 計 劃 最 終 最 引 人 思 考 的 是 : 到 底 什 麼 是 卑 南 族 的 族 群 文 化 ? 對於 生 活 在 嚮 往 皮 卡 丘 與 麥 當 勞 的 這 一 代 來 說 , 當

17、 電 視 卡 通 與 漢 堡 取 代 口傳 故 事 與 小 米 的 時 候 , 小 朋 友 對 於 大 人 所 執 著 的 傳 統 文 化 , 到 底 還 有 沒有 那 般 鮮 明 的 印 象 ?至 於 一 代 又 一 代 的 族 群 面 容 又 是 什 麼 ? 當 族 人 穿 傳 統 服 裝 出 現 在祭 典 場 地 的 那 個 時 刻 , 才 是 卑 南 族 人 嗎 ? 那 麼 , 在 沒 有 穿 傳 統 服 裝 跟 舉行 祭 典 的 大 部 分 時 候 , 部 落 族 人 的 日 常 生 活 又 是 什 麼 樣 的 面 貌 ? 當 大 人希 望 孩 子 可 以 試 著 去 捕 捉 部 落

18、 影 像 魅 力 的 時 候 , 大 人 所 認 知 的 傳 統 跟 小朋 友 所 看 到 的 景 象 , 這 中 間 的 差 距 又 是 如 何 ? 更 現 實 的 是 , 或 許 對 小 朋友 來 說 , 生 活 就 是 生 活 , 這 當 中 很 難 有 到 底 什 麼 是 卑 南 族 、 什 麼 不 是 卑南 族 的 分 別 罷 。然 而 , 部 落 的 力 與 美 要 如 何 延 續 給 下 一 代 , 讓 他 們 也 可 以 延 續 下去 ? 影 像 指 導 孫 和 平 說 了 他 對 這 個 計 劃 的 感 想 , 也 是 實 行 這 個 計 劃 的 初8衷 : 在 我 小 的

19、時 候 , 爸 爸 總 是 會 帶 我 們 去 巴 拉 冠 , 他 們 大 人 忙 大 人的 事 , 我 們 小 孩 子 在 一 邊 玩 。 當 時 我 也 不 知 道 爸 爸 帶 我 們 去 是 要 做 什 麼 ,只 是 知 道 小 時 候 有 這 個 印 象 。 等 到 長 大 了 , 這 個 畫 面 很 清 楚 , 因 為 爸 爸有 帶 我 們 去 會 所 , 所 以 從 小 時 候 對 部 落 的 事 物 就 一 直 有 接 觸 。 現 在 我 們做 爸 爸 了 , 就 要 繼 續 製 造 這 樣 的 環 境 給 小 孩 子 , 讓 孩 子 能 夠 保 持 跟 部 落的 接 觸 。 等

20、 到 他 們 以 後 長 大 了 會 想 了 , 希 望 這 樣 的 畫 面 就 會 成 為 他 們 很深 刻 的 記 憶 , 也 成 為 他 們 推 動 文 化 工 作 的 動 力 。 終 歸 來 說 , 我 們 身 為 大 人 , 就 有 這 個 責 任 與 義 務 , 為 下 一 代 製 造一 個 與 過 去 、 與 現 在 連 結 的 環 境 。 這 樣 到 了 未 來 , 當 孩 子 們 成 為 大 人 的時 候 , 他 們 能 夠 因 為 保 有 沒 有 與 過 去 斷 裂 的 連 結 , 而 繼 續 為 下 一 代 努 力下 去 。老 照 片 上 原 住 民 祖 先 的 英 姿

21、與 儷 影 , 往 往 呈 現 出 震 懾 人 心 的 氣 質 ,令 人 為 之 動 容 。 祖 先 們 深 以 自 己 的 部 落 為 榮 為 傲 , 而 能 活 出 屬 於 族 群 的容 顏 。 切 盼 無 論 時 代 如 何 改 變 , 每 個 時 代 的 原 住 民 都 能 將 那 榮 傲 的 容 顏一 代 又 一 代 延 續 下 去 。2.題目: 台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作者: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日期: 2002/5/25 (見附件一)3.幫助你的小孩學習歷史 陳一川擇譯 科技教育協會 良師興國 1996年 (見附件二)班級: 姓名: 座號:

22、 家長簽名: 一、請查閱家中戶口名簿及詢問長輩,寫出自己家族成員世代表(似族譜:內含 姓名、存活年代,存活年代註明在姓名旁),可以往上追朔越多越好。9父 母我二、以上列祖先,有無特別事蹟或你認為特別的地方,請簡略寫之。人物 和你的關係 時間 地點 特別事件10三、現在大概瞭解了家中歷史,請找出自己最想紀錄的一件事,想一想如何用四個畫面來呈現。(每一個畫面最想表現那一個重點)第一個畫面: 第二個畫面: 第三個畫面: 第四個畫面: 恭喜你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規劃,現在起善用你的觀察力,大家來當一個小小歷史家。四、請用一段文字述說你在尋找自己的祖先的心情(可以訪問家人的感覺)11(附件一)標題 台灣教科

23、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作者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日期 2002/5/25上社會課能讓你了解社會上的事情,知道怎樣和別人相處,知道自己能為社會作些什麼,並且培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給小朋友的話(社會康軒一上:2)社會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因兒童年級而不同,中年級在輔導兒童了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按鄉土、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編者的話(社會新學友四上:2) (1997: 61)In a democracy, political disagreement is not something that we should generally se

24、ek to avoid.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over our educational problems are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ource of social progress because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for educating so many citizens.Amy Gutmann (1987: 5)壹、前言 台灣原為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 世居之地,然而,四百多年來,由於來自中國(唐山)的漢語系經濟性、政治性移民相繼前來,在所謂的開發(settlement)

25、 過程中,漢人挾其人口、以及生產上的優勢,使得原住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逐漸被邊陲化,不只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淪為弱勢族群,集體認同也遭到嚴重地侵蝕、切割;甚至於,由於受到外來統治者以夷制夷的手段荼毒,族人內部的自我歷史和解迭遭困頓,進而影響到原住民族的自覺,也阻礙到民族自決的實踐、以及自治運動的推進。壹、前言 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裡,集體認同(collective identity) 的糾結一直左右著政治的運作,也就是過去一向聚合的政黨認同、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李12登輝在總統任內兼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終於將一個操縱黨國體制的列寧式政黨裂解為四,為嶄新的政黨體制鋪路;不過,族群認同與國家認

26、同依然是相互強化,除了左右選民的投票行為,更是影響我們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於中國的定位。近年來,我們對於族群(ethnic group) 的概念漸能接受,特別是反映在政治場域的所謂四大族群論述 ,相較之下,對於國家認同的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仍有相當大的探索、以及對話空間。就漢文的字面來看,國家認同大致是指對於國家的認同,不過,這樣的定義並不周延,因為,認同不只是自己對於他人、族群、地區、理念、組織、或是國家的認定 (identify with),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的定位(self-identity);如果國家只是被假設為先天就存在的個體,作為有自主性的個人,並沒有絕

27、對要與之認定的道理,除非這個國家是個人為了生存而結合的共同體 (community) 所建立的。自從法國大革命以來 (1789),以人民主權 (peoples sovereignty) 來對抗封建的君權神授,這種共同體開始被稱為民族(nation) 。連帶而來的是民族主義(nationalism) 的政治訴求信仰理念:凡是自認為是民族的一群人在定義上 (by definition),他們就是具有集體認同、希望生活在一起,而且要以國家的政治型態來體現就有權利決定要不要接受他族的統治,這種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national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而這種國家稱為

28、民族國家(nation-state),也就是 民族 所建立 的國家(national state)。在這樣的認識下,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 的有無才是構成民族的唯一基礎,才是國家存在的理由 (raison detre)。不過,由於漢文的民族有多重意義,除了上述的政治民族以外,又往往被聯想到具有血緣關係的種族意涵,特別是所謂的漢民族,此外,民族也被當作族群的同義詞 ,譬如少數民族、邊疆民族,因此,學界多主張使用國家認同 。我們同意,這兩個概念高度相關,不過,我們在這裡暫且將國家認同當作民族認同的權宜性代替用詞,並非主張兩者的深層意義等同。其實,民族與國家的關係是雙向的、相

29、互建構的:一方面,國家的存在因為民族而有意義,另一方面,國家機器可以強化國民的民族意識 (national 13consciousness),特別是文化機構、以及教育體系在平昇時期的潛移默化,比起戰爭時期因外部威脅所產生的同仇敵愾 (sense of solidarity),效果上可能更為長遠;事實上,如果缺乏堅實穩固的國家認同,一旦遭遇外犯之際,極有可能面對為誰而戰的困惑(施正鋒,2001)。在本研究裡,我們選擇國民小學 的社會科正本教科書 為檢視的對象,主要理由是教育是一種政治社會化的過程,而國民教育(primary education) 的目標就是要將土地上的人民塑造成國家的公民(cit

30、izen) (Gutmann, 1987),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國民(national),好讓個人了解作為公民國民的權利、義務,因而是培育國家認同的最重要場域 。台灣教授協會在1992-93 年曾經進行過體檢國小教科書工作 (吳密察、江文瑜:1994),我們現在則針對 1996 鬆綁後的新教材作考察,因為教育部此後只根據國民小學課程標準(1993) 來審定民間編輯的各種教科書,再由校長、或是級任老師來決定採用何種版本 。此外,由於社會科 包含人文、以及社會科學,就國家認同的課題而言,當然會比國語、或是道德與健康來得有考察的優先順序。社會科學上對於認同如何產生的理論,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類。根據原生論

31、(primordialism),認同決定於天生的血緣、外表、或是文化特色,而集體認同就是由共同的有形特徵來判定,譬如膚色、語言、宗教、或是生活方式。持結構論(structuralism) 的人則指出,集體認同是因為不公平的社會結構,剝奪了一群人應有的政治權力、經濟資源、文化表現、或是社會地位,因而將原本鬆散的他們凝聚為族群、甚或民族。在建構論(constructuralism) 的架構下,集體認同是經過人為建構而成的,強調成員的共同經驗、記憶、或是歷史。綜合來看,原生論是保守的看法,以為認同是一成不變的;結構論則為負面的解釋,將認同定義在於對外來支配者的反彈;建構論的觀點較為正面、積極,認為認

32、同是隨著情境的變動而高度流動,因此相信個人有相當大的選擇度。 在本研究裡,我們將分別從原生、結構、以及建構三個場域,來看這些社會課本的編者 如何向小學生描繪我們的國家認同、以及他們所想像出來的國家認同圖像為何,最後,再針對這些編者的作為進行初步的解釋。14貳、原生觀之下的中華民族 根據編者,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境內原本有各種具有文化特色的小 民族 ,經過遣使、貿易、通婚、以及征戰,終於融合成中華民族這個大民族(社會康軒五下:34-35、60-61 )。這樣的融合過程,是以黃河流域的華夏族為中心,他們有一脈相承的黃帝、堯、舜、夏、商、周朝世系,再影響長江流域的楚、吳、越族。我們的小學生是如此

33、地被教導:四周的其他民族,只要認同農業社會的文明,願意採用華夏族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就可以成為華夏族的成員(社會康軒五下:36)。然而,假若非華夏族拒絕接受華夏文化的話,命運又將會如何?編者只能含混其詞地交代:當秦國統一天下時,中國已經 融合為一個以農業文化為特色的民族(頁 38)。不過,學生說不還定會繼續提出疑問:到底那些華夏族以外的人是因為已經被武力征服,才不得已接受書同文、車同軌;還是因為自我選擇同化(農業),終究還是要被軍事統一,再被強迫進一步同化? 其實,我們同樣地看到,不投降漢朝的匈奴,就必須面對被征討的命運(頁 41-42)。編者藉著北魏孝文帝祖母(鮮卑族?)的口說出:只有鮮接受漢

34、人文化,才能一統天下,也就是以胡人的主動追求來合理化同化政策(社會康軒五下:46)。表面上, 彼此生活在一起,當然會互相影響,如此,胡人與漢人之間的差別便會越來越小,似乎是回答了鮮卑人學習漢人的文化,漢人是不是也會模仿鮮卑人的生活方式呢?學生獲得下面充滿誘導性的意象:在契丹人的遼國、以及女真人的金國,雙方在生活上的差距便逐漸縮小,終至融合(頁 53);在蒙古人的元朝, 透過彼此間的密切往來,互相學習的機會就相當頻繁(頁 55);在清朝, 滿人十分重視中原得學術文化,並招攬漢人入朝為官,使得滿人和漢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慢慢融合了(頁 58)。既然所謂的漢化就是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以及與漢人

35、通婚(社會康軒五下:46-47),不管是文化、或是血緣上的融合,當然是不對稱的交換關係 。正如清治以來的平埔族,在漢人文化的壓力下選擇同化,長期被迫壓抑自己的認同,融合所代表的就是少數族群的消聲匿跡。編者似乎也對這種安排感到不安,因而問道:唐太宗打敗突厥人後,願意接納胡人的文化嗎?然而,答案並 不太確定:唐太宗的胸襟廣闊,當15他降服突厥時,不但沒有傷害他們,還安頓他們的生活呢!(社會康軒五下:48)。同樣地,編者也隱約察覺到傳統以漢人觀點為中心的不妥,因而,提出兩個問題:當南匈奴人移居長城內後,與不同生活方式的漢人接觸,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呢?你認為五胡亂華的名詞有輕視的意味嗎?你贊成用這樣的

36、名詞,來說明這段歷史嗎?為什麼?(頁 41、44 )稍微顯露出調整心態的傾向。大體而言,漢人漢族這個主體是對照著非漢人胡族胡人的客體而來;後者又被稱為少數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回人、滿族、甚至於台灣的原住民(社會康軒五下:41、 44、46-47、53 、55、58 、59 、56-57 )。令人好奇的是,當課本把場景拉到台灣之際,竟然忽略到四大族群的差異,只介紹來自菲律賓、泰國的外勞,以及其他外國人(社會國編館六下:67)。眾所週知,台灣的族群差異,至少有三大軸線,分別是外省 vs. 本省、客家 vs. 鶴佬、原住民 vs. 漢人。如果說所謂的省籍關係過於

37、政治敏感的話,客家與鶴佬之間的差異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卻未必有立即的政治緊張;特別對於客家族群來說,語言文化上的特色幾乎是確認客家身分的唯一基準,即使是課本的無意忽略,也可以被詮釋為故意視而不見。相對地,站在定於一 (holistic) 的漢人立場,好像只有原住民的差異才被允許承認。儘管如此,學生雖然可以從課本中的台灣的史前文化看對到原住民的介紹 (包括高山族、平埔族),然而,我們看到的台灣歷史,依然是以漢人觀點為中心 、以開發史為主軸,因此,原住民只不過是點綴般的異國情調(社會新學友四上:第三單元);甚至於,當台灣原住民被平鋪直敘式地介紹之際,我們感受不到他們是被當作我們的成員來看待。總之,課

38、本中對於中華民族的敘述(社會康軒五下:第二單元),表面上是批著建構式的外衣,實際上卻是完全採取原生的融合觀點,也就是說,編者雖然並未採取血統決定論 (deterministic),卻強烈相信認同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本質之上,特別是以漢人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或中華文明,因此,在融合的過程中,除了血統之外,更是由文化來決定(社會康軒五16下:60)。事實上,這種看起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過程,就是試圖以同化來確保外族 對漢人國家的忠誠;當套用到台灣的脈絡之際,書中提到漢人與台灣原住民的紛爭,也持相同的思維,認為是因為彼此通婚而減少(頁 59)。如果以台灣目前四個族群的態勢大致凍結的事實來

39、看,除了原住民以外,只有戰後前來的所謂外省族群,勉強可以說是具有這樣的胡漢融合歷史記憶,至於鶴佬、客家族群,他們有迥然不同的歷史軌跡,因此,對於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了安撫境內少數族群而建構的中華民族,當然無法感同身受。站在多元文化主義 (multiculturalism) 的出發點,如果是為了對於外省族群的集體記憶表示尊重,也應該根據人口時間的比例原則來分配篇幅,不然,頂多是假設每個族群的重要性一樣,至多佔四分之一。其實,諸如當北方的漢人移居到南方時,南方人歡迎他們嗎?等議題(頁 45),或是上百越的來龍去脈,跟目前台灣多數的人口比較有歷史相關,學生可能會比較有興趣。誠然,在這些社會教科

40、書當中,小學生多少可以開始學習到多元文化主義的價值觀 ,譬如我們雖然長得不一樣,但都能快樂相處(社會康軒一上:69)、或是答案清楚的 對於不同的 原住民 習俗活動,要有什麼態度?(社會明倫二上:67),不過,這裡的關照卻也僅止於外觀的差異;雖然是踏出第一不,尚未看出來是否有心要推廣到容忍不同的語言、宗教、生活方式、政治立場、甚至於國家認同。參、結構觀之下的反外來者情結 我們觀察到,編者想要呈現的國家認同,有相當大的成分是建立在漢人國家對於異族外來者 (outsider) 的負面認知 ,特別是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及日本人的占據台灣(社會新學友四上:74、92 ;社會康軒四下: 32);相對地,對於

41、中國明朝鄭成功的詮釋是正面的建設,而對中國的清朝的理解是中性的治台(社會新學友四上:80、88 )。荷蘭人之所以被當作負面的參考點,主要是因為他們收重稅、欺壓漢人 (頁 74);同樣地,日本人剝削台灣、採取高壓統治、想要消除台灣人的民族意識,當然不17會有正面評價(社會新學友四上:93-95)。進一步來看,由編者對於歷來統治者的用詞,也可以看出臧否與否的尷尬,譬如荷西(社會新學友四上:72),明鄭 (社會新學友四上:76 ),清朝、或清領(社會新學友四上:78-91;社會康軒四下: 55;社會康軒五上:44、 47-51),以及日據、或日治(社會新學友四上:92-101;社會康軒四下:55 、

42、66、68 )。對於戰後時代(社會新學友四上:102),課本的用詞更為紛歧,譬如光復(社會康軒四下:38),中華民國(社會新學友四上:102;社會康軒五上:52 ),民國(社會康軒四下:40-45、 58、69 ;社會新學友四上: 102-5),中華民國政府(社會新學友五上:44), 中央政府 (社會新學友四上:102 ;社會康軒四下:53、 58、71),政府(社會康軒四下:69、77),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社會國編六上:149),六十年代與現在(社會康軒四下:55),甚至於蔣中正總統時代、蔣經國總統時代、李登輝總統時代(社會新學友四上:103-5),一再顯示出編者不知如何將中華民國國民黨政

43、權定位的困擾。台灣人、或是台灣人民在課本中唯一出現的時機,是在描述日治時代、以及拿來與日本人作對照使用之際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來,編者的目的是在強調抗日志士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如何啟發人民的民族意識(社會新學友四上:93、 98、100 ;社會康軒四下:66)。然而,到底這裡的國家、民族所指涉的對象為何?是中國中華民族?還是萌芽中的台灣台灣民族?我們甚至於注意到,教科書在提到台灣的現狀之際,唯一可以被允許的用詞是台灣人民(社會康軒四下:46)。我們無法得知,編者到底是善意地擔心台灣人所蘊含的多重意義,可能會造成族群之間的齟齬,還是惡意地不願意台灣人出現,以免和中國人相互競爭而取得壓倒性的接受

44、?也因為如此,由於人民 原本是相對於政府的用詞,可以意味著未加任何修飾的一般性用詞(社會康軒五上:1、53-55 、60 、62-65 、88-89、93 ),也可以用來含混夾帶特殊的時代情境(社會康軒四下:53、68-71;社會康軒五18上:87),或是加上所有格的我國人民(社會國編六上:118)、以及台灣人民(社會康軒四下:47),因而比較能獲得編者的青睞。對於戰後中華民國的處理,編者採取隱惡揚善的做法,也就是追隨傳統的台灣光復觀點:由戰敗的日本將台灣歸還(社會新學友四上:102;社會康軒四下:36)。對於國民黨政權為何走避台灣,課本隻字未提,只說中央政府遷台(社會康軒四下:36、58 )

45、。對於過去的威權統治,編者將蔣中正政權輕描淡寫為為使社會安定,因此宣佈戒嚴,限制人民自由、為了維護治安,宣佈戒嚴,限制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社會新學友四上:103;社會康軒四下:69);同樣地,在說理不清的形況下,編者將解除戒嚴的功勞交給蔣經國來接收,並未提供任何情境上的說明(社會新學友四上:104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統治者作褒貶?是不是因為他們是外國人就會命定地採取差別待遇(社會康軒四下:32)?那麼,外國人又要如何來定義?站在原住民的立場,漢人豈不也是另類的外國人?反過來看,難道本國人的暴政就可以容忍,譬如過去國民黨的威權統治?編者似乎也感到為難,因此不經意地問學生:日本人

46、對台灣有無貢獻?(頁 97)學生在肯定之餘,難保不會將這些歷來的統治者做比較;只不過,編者終究也是點到為止而已,並未提供起碼的評判標準。坦承而言,假如任何結構性觀點一定要結合原生觀,才能看得出其解釋性的話,也就是所謂的同步作用的效果(interaction effect),那麼,它本身是否有獨立解釋的能力,是值得令人懷疑的。一個結構觀如果要有任何意義的話,就必須超越原生觀在血緣、文化上的困境;也就是說,只要是服膺結構觀的真實信徒,就會把歷來統治台灣的政權拿來衡量,看看是否暴政猛於虎。因此,結構觀是一把兩刃的刀,既可以動員百姓來反抗外來政權,也可以用來對抗萬一出現的族群化政權。當然,這些編者的選

47、擇性再現,或許可以解釋為考量當前台灣族群間存在的張力,特別是在選舉之際;不過,我們必須嚴肅地指出,只有在了解真相之後,和解 (reconciliation) 才有可能會隨之而來。 肆、建構觀之下的中國 19國家認同有相當的成分是決定於成員的共同經驗,而且,這些集體記憶失憶往往是高度選擇的,並且要透過歷史的重現來傳遞。也因此,並沒有所謂的客觀的歷史詮釋:一方面,不同的國家認同會有迥異的史觀,另一方面,史觀的基調也左右著國家認同的塑造。既然歷史記憶是塑造集體認同的便捷途徑,當編者以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中國的歷史,反覆不斷地提供這些下意識的線索 (cue),無疑是把中國的歷史當作是台灣的歷史來看,一再

48、提醒我們我國就是中國。因此,中國的君主專制時代與民主革命,彷彿也是台灣人的歷史 ;既然如此,中華民國就是國家的新政府,孫中山當然就是國父(社會康軒五上:44-51 、50-52 、86-87;社會國編六上:127)。當使人和睦的管寧、睦鄰的宋就被拿來當作過去好鄰居的例子,雖然沒有直接點出台灣與當今政治中國的關係,卻進一步配合告訴學生,現在應該如何與鄰人相處(社會明倫二下:34-35),移花接木,已經巧妙地將 歷史中國與現今台灣結合在一起。同樣地,由編者對於台灣名稱演變的羅列來看,還是跳不出以中國歷史的朝代來作分期的依據(社會新學友四上:69)。由明鄭趕走荷蘭人、收復了台灣(頁 76)、中國清朝攻台、將台灣 納入版圖(頁 78-80)、或是鴉片戰爭列強大肆侵擾我國(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