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学--判断题.docx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055676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判断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判断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判断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判断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判断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近代学校教育依然能适应当代社会。答:错。进入 20 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换,使得近代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地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的变化:(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2 )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2学校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答:错。学校教育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出现后,学校才出现,才有了学校教育。3、现代教育中,普通

2、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1999 年判断题)答: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 、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终身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 (1998 年判断题,原题为: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2005 年判断题,原题为: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答:错。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3、。5、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2000 年判断题,原题为: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6、教育的多元化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答:错。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我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对。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名言。愤即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即口欲言

4、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8、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答:对。战国后期, 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 (1998 年填空题,2000 年、2002 年选择题)9大学是以“学术性”为单一标准。答:错。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

5、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因此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答:错。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济服务。实际上是削弱了教育的功能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2、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与教育无关。答:错。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

6、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3、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答:错。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但两者并不是同步发展。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还起着特别大的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答: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变化。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

7、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5、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核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答:对。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展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具有继承性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学校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还是一种高效的再生产,教育通过对已有科学技术的加工,可以使下一代更迅速、更易理解地掌握。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技术再生产的功能。高校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做出特别的贡献。6、教育具有生产性。答:对。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

8、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具有生产性。 (该题也可出: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答:错。具体内容同上。)四、判断题1、孟母择邻。答:对。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别。(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2、在

9、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答:错。 (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2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3 )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4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5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6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该题还可出为:利用图书馆、网络可以代替代学校与教师,学校可以消亡,教师可以消亡。答:错。具体内容同上。 )3、学校教育是万能的。答:错。学校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要儿童自身发育.判断题1、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2002 年判断题)答:错。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它的内容比艺术教育要宽阔的多。2、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答:错。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

11、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3、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能。答:错。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能,而且要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4、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他们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5、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答:错。劳

12、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和现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

13、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高深的学问。答:错。教师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广的学术背景上,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很快的,几年前是“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2、教师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答:错。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

14、过程。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科研以教育科研为主,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密切相关。3、具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答:错。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以推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

15、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答:错。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不会自然实现。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只有在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个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才能不断阶段性完成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促进人的发展。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教学这种客观环境的刺激能否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5、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答:错。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

16、是要促成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6、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答: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并不

17、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话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没有过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 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1999 年判断题)答: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

18、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8、教师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 (2001 年判断题,原题为:师生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臣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

19、需要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本题还可出为:作为一名不仅要成为“经师” ,更要成为“人师” 。答:对。具体内容同上)、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2001 年判断题)答: 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1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答:错。它首先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

20、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就是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答:错。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 “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学科课程既不对立,也不矛盾。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它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3、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 (2001 年判断题)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 “课程”并非实

21、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4、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就是科学。答:错。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育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育功能。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及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

22、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5、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 ”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外活动。答:错。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源予课外活动,但又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自由选择内容参加。、判断题1教学就是智育。答:错。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

23、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但教学还可以促进德育、体育等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不是仅仅完成智育。智育不仅仅通过教学来完成,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来完成,如家庭、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2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

24、个性。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3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4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答:对。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

25、、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网络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答:对。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教学为主,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6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答:错。

26、两者的获得方式是不相同的,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2001年填空题)7知识越多,智力越高。答:错。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知识在能力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但当个体的知识在量上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量的增长对智力的发展不再起重要作用。知识虽多,但杂乱无章;知识的内容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知识面窄;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并未深刻理解;没有把握知识内在结构,缺乏迁移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不能增进智力的情

27、况。知识与智力不是自动转化,只有当学生在学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心智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力。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 ”。(1998 年判断题,原题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对。(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答:错。教师在教学中

28、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他代表社会并依据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来具体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10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答:错。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比

29、教学方法更加稳定和系统,而具有理论化。11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答:错。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1)学生掌握的必须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3)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

30、,知识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12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答:对。科学性表现为理性方面,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的概念,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人文性表现在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性影响,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和行为方式。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不仅通过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即不仅“知道了” ,并能“宣传” ,才算认识;而“体验到了” ,可以“意会” ,也是认识。教学过程既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13教学过程与人

31、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2000 年、2003 年判断题)答:错误。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有领导。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答:对。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等,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 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

32、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要把教学方法结合以上因素来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1998 年判断题)答:错。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3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答:错。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4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答:错。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

33、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判断题1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001 年判断题)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2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答:错。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

34、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3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2004 年判断题,原题为: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意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答:错。德育过程的一般帧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

35、的具体情况,选择任何一种开端,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4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答:正确。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5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答:错。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它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

36、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6德育的全民性是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答:错。德育的全民性包括: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7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德育教育强调灌输。答:错。新时期的德育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以便使德育基本内容的确立和安排真正符合

37、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要求,符合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切实克服和防止压服、 “强灌” 、损害人的尊严和抹杀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8进行德育教育完全是政治课教师的事。答:错。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答:正确。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条件。正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

38、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习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2班级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答:正确。班级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归属的一定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一个班集体好坏的标准主要看班里的学习风气如何。答:错误。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的基本标准是:(1)有共同的奋斗

39、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级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004 年判断题)(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4工作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达到提高集体的教育效果,关键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把工作做好。答:错误。工作型的阶段性活动要产生建设和发展集体的教育效果,必须注意:(1)它不是只有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2)它需要班级成员不仅对共同的计划、目标、决定等认同,而且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什么。(3)注意相

40、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4)每一阶段的活动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性的班级活动中。5竞赛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则必须在竞赛中取胜。答:错误。竞赛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想起到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必需做到:(1)把取胜作为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不能要求每一次、每一项比赛都获得全面取胜,但可以要求每一次比赛都有胜利的目标,要求夺得一些项目的优胜成绩。(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5)在增强班级与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大集体之间的关系。6课外活动应由教师来组织。

41、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由学生自己制定安排活动计划、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活动的组织管理。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起指导、辅导作用,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7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补充。(1998 年判断题,原题为: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8学科活动就是进一步学习教材。答:错。学科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文化学习活动,它不是课内学科教材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学科中某一领域的拓展,是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或学科的专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