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城李氏的迁徙与繁衍湖北麻城李氏始祖李讳季八公自江西迁徙到湖北麻城,奉为麻城迁徙始祖。子孙在此繁衍了近 800 年,根深叶茂,形成了庞大的李氏家族。更在元、明、清各朝的移民狂潮中,均有后裔一路繁衍各州郡。 本文将重点介绍湖北麻城李氏,尤其是“钊族”的迁徙与繁衍情况,其中比较关键的先祖名讳,或许可以帮助寻根问族的同宗,得到一些相关线索。 麻城李氏的渊源及世袭,可参照所附李儒科先生的李氏(爱敬堂)宗族世系考一文。 一、来自江西的始祖季八公 当年,我始祖季八公可能远没有想到,当他从江西一路走来,停歇并扎根在麻城的李家坝,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家族的开支散叶不仅形成了家族部落群,而且还经历了明
2、、清两朝“麻城填四川”的移民潮,家族后裔的繁衍一直延伸到四川各地及其他各省。正如李白所咏:“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始祖到麻城的详细时间不可考,可以判定大约是在宋朝末年。宗谱有序记载:我始祖季八公避宋金乱,拥旌仗节,自江右南昌来迁于麻。” 这里说清楚了,是在“宋金 ”乱时,推算下来,大约是在公元 1234 年左右,那一年,宋蒙联合灭金,战事正酣。 始祖来麻城时,带领众人浩浩荡荡,全无背井离乡的凄惶。有谱为证:先世累承冠盖,拥旌仗节,其来麻时,从师纪者甚众,也居麻城北之坝上。 细读这一段文字,有几个关键词不可一扫而过。 一是“累承冠盖” 。冠盖,旧指做官的人的冠服和他们的车乘的篷盖。既可以是说
3、历代有世袭荫封,或也可以说是始祖季八公本人享有一定的官职; 二是“拥旌仗节” 。旌,旌旗、军旗。仗节,权力的象征。可见我祖来麻时,并非是拖儿带女,狼狈不堪,而是旌旗猎猎,仪仗威严。至今读来,遥想当年景象,场面是何等之森严壮观; 三是“从师纪者甚众” ,何谓从师纪者?即纪律严明的队伍是也。这队纪律严明,随祖公而来的人马,应该是当时季八公所拥有的家奴兵将。在宋朝,军事官员是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兵家将的。如人人皆知的杨家将,那就是杨家自己的私人部队。关于部队的性质,有的旁支家谱记载是:“避乱,提兵迁麻。”但窃以为所提兵者,绝非朝庭之正规官兵。很简单,正规的官兵迁调,有诸多节制,不会随我始祖任意迁徙避难。
4、 而为什么不是普通的家族成员,一定会是家兵家将呢?理由有二:第一,前面说了从师纪者甚众。若只是家族眷属,是不用“从师纪”的;第二,从我季八公最初的几世后裔的个人经历看,谱有记载、小传者,几乎都是军事武官,这体现了家族有着浓厚的军事底蕴和背景。如三世祖振声公是镇守蕲黄的提领,我直系五世祖巨甫公是总兵步都督,省二公一支下的义甫公任池州节度使,领兵入川居成都府.。 这些家兵家将“甚众”,并随我季八公“也居麻城北之坝上”。 若我们能跨越空间,还原当年的历史,就会看到,当年先祖季八公,带领着大队人马,手举着旌旗仪仗,浩浩荡荡,纪律严明,迁徙来到了麻城。 麻城,位于大别山下的丘陵小镇,历史上本就不是战略要
5、冲和兵家力争之地,故远离战火纷扰,想我祖季八公看到此地山明水秀,百姓桑田耕种,安居乐业,遂决定定居于此。从此,李家一脉就在麻城开始扎根,而那些随同而来的这些家奴兵将,随即也在此围居。关于我祖季八公,旁谱有诗赞云: 南宋虎将骠骑军 提兵耀马入麻城。可谓是栩栩如生。 二、细数几经变迁再分庄 祖季八公在麻城李家坝扎根之后,始妣熊氏生二世祖谷中公、元中公(注:四川有支族谱系中称为玄中公)。谷中公以耕读为业,诗礼自守,享受着世外桃源的安宁。 而元中公,则记载不明,曾几经查寻,无从考据,甚憾。谷中公与妣何氏生振声公,为我三世祖。三世祖振声公“以人才选举,多学有膂力,”凭文韬武略,博取功名,享有元朝提领官职
6、,镇守蕲黄(现湖北蕲春、武穴、黄梅,与江西九江相接,是长江水道的军事要冲),是元朝负责这一带军防的武官。 振声公娶妣杨氏,生有八子:省一公、省二公、省三公、省四公、省五公、省六公、省七公和省八公。据谱记载,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后俱葬在拙(注:或决、绝)断山简家冲,是“游龙聚会地也”,可惜因兵火蹂躏,“三代祖墓已无碑而失其所”,痛哉。公生八子,各自立业,我季八公下的李氏家族再一次进行了开枝散叶,脉分八派。据对数支谱载考据,这一次的分派,有的是迁州,有的是迁郡。省一公居坝(注:一说李家坝,一说坝坡坂?),娶欧阳氏一 ; 省二公居樊桥,娶欧阳氏二, 葬新店黑沙洲青茨林朴树嘴欧阳外家地;省三公迁冈邑紫
7、潭,葬南山中。省四公迁河南固陵县、葬县之望城岗;省五公、省六公经商迁于浙江天台,葬县之东卧牛山;省七公、省八公回迁江西南昌,即谱中记载的“复遂豫章” (豫章是后世对南昌的别称,而在汉高祖时期,曾设置有豫章郡,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据参考他谱,谓称其回祖地看守先灵。 上述分庄,除我“钊族” 谱载外,查分庄后他支谱载,或繁或简,均备载并可相互印证。 1、关于省一公。据李儒科先生主编的李氏文化资存)中,李氏(爱敬堂)宗族世系考 一文,查知蕲春李达冲李氏奉省一公(李达公)为始祖。另有湖北大冶一支李氏,自蕲春而迁,亦奉省一公为始祖。查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小河镇李家乡亦奉省一公为始祖, 2、关
8、于省二公。谱中记载是“省二公居樊桥”,但是樊桥所为何地?却不太清楚。省二公生子清甫、义甫。元代义甫公曾任池州节度使,受旨从湖北领兵入川居成都府。其后李宜二郎迁重庆府朝天门,再迁永川县来梳(苏)铺金建山、铁山坪。今撰文时,仅知现重庆梁平县李氏奉义甫公为入川始祖。 3、关于省八公。省八公与兄省七公从麻城回迁到了江西,这是始祖季八公从江西迁到麻城之后,李氏后人的首次回迁。据谱中记载,省八公迁到江西南昌,此后种种,查各谱均未有备载。 4、关于省七公。省七公即我“钊族”直系先祖。省七公先迁江西南昌,后迁往江西庐陵。妣欧阳氏生三子:巨甫、公甫、正甫。公甫公自庐陵迁居南昌,正甫公迁江西德安(属江州郡),他们
9、之后的情况,“谱不备载”。省七公的长子巨甫公即我直系五世祖。五世祖巨甫公号静居,巨甫公由庐陵迁吉安,元至正间(136?年),巨甫公官至总兵步都督,并镇守江州(辖德安、德化、瑞昌、湖口、彭泽县,为九江的前身)。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巨甫公转而成为明朝武官,仍以总兵步都督的官职身份,与陈友谅部战于鄱阳湖,交战中不幸阵亡,葬南昌之豹子口(约 1360 年前后,是年陈友谅在江州称帝)。巨甫公去世后,明朝追授太子太保衔,封妣杨氏、黄氏为一品诰命,由于巨甫公的去世,夫人携子又搬回到了庐陵。巨甫公生有三子:文靖、文端、文瑞文靖公原名钊,巨甫公阵亡后,文靖公荫袭都督同知。明洪武十一年文靖公为避乱,携弟端公、瑞公
10、,以及同族的铭公、善公远迁江左。 一个时期以后,上述的各位祖公开始各自分处。珺(不知是哪位祖公的字)籍入四川,铭迁冈邑的石板潭,鐥迁麻城的觅儿山(现红安境内有一个乡叫觅儿,不知是否同一地),瑞迁居蕲春境内的蕲州。在江右一段时间之后,文靖公则再度迁回了麻城。文靖公迁回麻城后,并没有返回到祖基所在的李家坝,而是择麻城宋埠西南举水河畔的螺壳潭定居,这次的返迁麻城,相距始祖迁徙麻城,之间有 100 多年左右的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靖公是我这一族再返麻城的始祖,因文靖公字“钊”,所以本支又称自己为“钊族” 。现在麻城仍有延用至今以钊公的名字命名的,如李钊公社、李钊乡、李钊村、李钊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
11、地名。 从省七公回迁江西到文靖公返迁麻城这段时期,本支祖公的居住地一直是动荡变迁的:麻城江西豫章江西庐陵江西吉安江西庐陵江西江左麻城宋埠。文靖公生有三子,即七世祖思昭、思穆和思泰钊族此后又分上、中、下三分(支派),家谱中称为:上分(思昭派)、中分(思穆派)和下分(思泰派)并各自分开立谱。 为了避免分派后长幼命名次序的混乱,首次订立了宗派字辈:先代嘉植,培荫恒昌;基诚德懋,锡启其光;字辈约定自季八公为始祖的第十八世起开始使用。故钊族一支的第十八世为“先”字派。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反应在钊族的家谱修订上也是如此。自七世祖后,思昭派、思穆派、思泰派长期以来均各自订谱修谱。公元 1995
12、 年,李氏钊族后人进行第六次修谱(距第五次的修谱相隔 51 年),思昭派、思穆派、思泰派三派合一,首次将三派之谱合而订之,合而修之,从形式上,使钊公一族的后人再度血脉相连,同列一谱,钊公九泉有知,当可含笑抚髯。在 1995 年的合谱修订中,又增添了:良恭善让,勤慎端方;仪型永世,本立名长这十六字的字派。 思穆公生有三子:即八世祖玉白公、玉钱公、玉圭公。此后,李氏族人不断兴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至笔者基字辈时,已传 26 世,若按 30 年一代算,应该是近 800 年。 三、麻城钊族李氏的前七世先祖名讳 一世祖:季八公,妣熊氏 子:谷中公、元中公 二世祖: 谷中公,妣何氏,子:振声公 元中公(失考) 三世祖:振声公,妣杨氏, 子:省一公、省二公、省三公、省四公、省五公、省六公、省七公、省八公 四世祖:省七公,妣欧阳氏 子:巨甫公、公甫公、正甫公 五世祖:巨甫公,妣杨氏、黄氏 子:文靖公、文端公、文瑞公 六世祖:文靖公(字钊) 子:思昭公、思穆公、思泰公 七世祖:思穆公 子:玉白公、玉钱公、玉圭公 湖北孝感李氏开基始祖:秀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