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摩拜单车数据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以珠江新城临江带状公园为例,1.背景研究 2.场地概况 3.数据分析 4.行为分析 5.问卷调研 6.结论,背景研究,1.1研究的缘起和背景,1.2研究对象的选取,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研究内容与方法,背景研究,1.1.1共享单车的兴起,1.1研究的缘起和背景,2016年被称为共享单车发展的“元年”。过去一年间,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智能共享单车快速成长,使城市自行车出行占比从 5.5% 翻番至 11.6% ,成为继公交地铁、出租车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出行方式。一年里,共享单车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 25 亿公里。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
2、而,城市缺少自行车道系统规划,共享单车市场缺乏规范管制等原因,使共享单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乱停放,占领人行空间等问题。,背景研究,1.1.2广州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1.1研究的缘起和背景,广州市全年高温多雨,地处东南丘陵,道路起坡度较大,天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以及交通条件都不是自行车行驶的最佳环境,所以在道路系统中几乎没有设置单独的自行车道。但是广州市的绿道建设走在全国的前沿,近年来广州市逐渐加强了对包括自行车在内的慢行交通建设的重视,并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融入了绿道的建设,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果。2010 年,广州市编制了广州市绿道系统规划,根据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绿道网络,目前
3、广州市区的绿道路网密度达到 0.6 km/km2。并且这些绿道网络的规划选线也考虑到了与地铁站点的布局相结合,使得绿道网络覆盖 50 多个地铁站点,达到现有站点数的 1 /3,在地铁站周边配套了绿道驿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指引信息服务栏等设施,促使绿道较好的融入了地铁短途接驳系统中。,背景研究,1.1.3“一江两岸三带”规划,1.1研究的缘起和背景,“十三五”期间,广州提出“一江两岸三带”规划方案,即以珠江为纽带,构筑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一江两岸三带”中景观带的打造备受关注。目前景观带三个十公里概念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已完成,未来将重点塑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分别展现“近代广州”“
4、现代广州”“生态广州”的独特魅力。,背景研究,1.2研究对象的选取,前文已说明共享单车与慢行交通系统的结合在广州将以融入绿道建设的方式实现,同时因为自行车带有休闲运动功能的属性,而广州正值建设珠江两岸景观带时期,因此选择“现代广州”核心区域珠江新城段的休闲运动型的临江带状公园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共享单车在滨水公园绿地空间的使用方式的研究分析,提出未来滨水公园绿地空间设计的优化策略。,背景研究,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探寻共享单车的出现对城市滨水空间的使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探寻共享单车的出现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结构带来的影响。 探寻共享单车对未来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意义。,1.3.1
5、研究目的,背景研究,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共享单车接入城市公共交通网,为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渐成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共享单车还带有健身休闲等“附送”功能。我们留意到了一年来共享单车的出现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休闲运动方式。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随之改变。共享单车甚至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我们推断,在广州未来的慢行交通系统与绿道建设中,共享单车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研究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对未来城市设计的导向具有重要意义。,1.3.1 研究意义,背景研究,1.4研究内容与方法,通过空间注记等方式了解该公园空间结构;以共享单车的行业领
6、头摩拜单车为代表,通过抓取摩拜单车数据研究共享单车在公园内使用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该公园使用者行为及心理特征。通过三者比对得出共享单车给该滨水公园绿地使用方式带来的影响,提出未来规划设计方向。,1.4.1研究内容,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3共享单车的研究相关,共享单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的有桩单车;第二阶段是由企业承包模式的有桩单车;第三阶段是以企业主导的无桩的互联网共享单车。第三阶段共享单车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平台,搭建主要服务于市民片区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自行车系统。目前摩拜单车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中有数据共享的约定,骑行大数据将助力
7、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和用地规划等规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场地概况,2.1规划设想,2.2场地现状,场地概况,2.1规划设想,珠江三十公里滨江规划,从城市空间结构出发,划分为白鹅潭三江口、海珠广场两岸、长堤两岸、二沙岛西、岭南广场-琶洲、珠江新城-金融城、长洲岛-洪圣沙、鱼珠码头、南海神庙共9个重要区段。此地块位于珠江新城-金融城。,场地概况,2.1规划设想,地块定位,城市规划者希望依托这里本身自然条件将这里打造中心商务区的城市绿带,种植清洁水体的植物、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活水公园,改善这里高容积率、低绿化率的现状,丰富了附近市民的生活环境。,场地概况,2.1规划设想,地块设计构想
8、,更具人文气息、更接近生活,场地概况,2.2场地现状,周围地块属性,位于猎德涌与华南大桥之间的沿江滨水带,北面毗邻猎德村、马场路商业区、T26产业园,南面望琶醍酒吧区,这里风景优雅,是市民休憩、健身的好去处,场地概况,2.2场地现状,人流交通组织,游憩人行流线,主要车行流线,场地概况,2.2场地现状,卫星影像图,主要的出入口位于猎德大桥和华南大桥桥底,其他出入口位于临江大道上的小径,临江散步道贯穿临江带状公园。,场地概况,2.2场地现状,周边道路路网,周围道路主次结合,交错分明,主干道间隔较大,次干道间隔较小,人行步道间隔最小。,场地概况,2.2场地现状,建筑图底关系,从西到东建筑密度逐渐增大
9、,最西边商务区建筑体量高大但分布较疏,中间猎德复建房建筑呈周围布局分布适中,最东边城中村建筑分布最密但低矮。,场地概况,2.2场地现状,绿地形态,绿地主要集中在临江带状公园,住宅区也有成片分布。,摩拜单车数据分析,我们对珠江新城临江带状公园一周的摩拜单车数据进行了抓取,制作摩拜单车热力图,分析单车在公园中的空间位置变化。,3.1数据获取,3.2数据验证与校准,3.3数据分析,3.4结论,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1数据获取,利用摩拜单车APP及微信小程序中“附近的车”这一项功能,使用爬虫工具,可以获取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的单车数据。数据包括:获取时间,单车ID,单车类型,经纬度坐标等。,数据获取原
10、理,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1数据获取,微信搜索到有作者编写了获取共享单车数据的爬虫,在电脑上安装好python运行环境,设定好爬虫代码里的坐标范围,运行即可。,获取工具,爬虫作者文章链接:http:/ 经过查阅资料,百度地图使用的是经过双层加密过的BD-09坐标系,而不是国际通用的WGS1984坐标系,在GIS中处理可能会发生误差,同时爬虫使用的坐标系也未知转换与否。,检验数据坐标,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2数据检验与校准,将爬虫扫描范围放大,将珠江两岸都纳入扫描范围内,并通过数据分析网站制作单车热力图,得到右图: 可以看到珠江的轮廓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与原图呈现平移的误差,推测数据误差来源可能
11、是来自摩拜单车的数据接口,或者是爬虫内部坐标转换处理。,排查误差,在线制作热力图网站链接:https:/ 聚集度一直比较 高,有较多的自行车停留; 晚上6点以后聚集点往猎德大桥下方转移,推测是灯光或者人群聚集的原因;B. 中间广场也是在晚上6点之后有明显的增加;C 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变化,推测这里的活动与人群活动关系较小。,A,B,C,各时段变化情况,10:26,11:08,14:00,17:28,19:00,A,B,C,6月13号上午到傍晚的变化情况:A. 早上开始有较多的车流停放在公园西侧,推测是晚上活动结束后人流将自行车停在这片区域;B. 白天无明显变化;C 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且总量较大
12、,且可以对比发现部分车辆停放时间长,利用率低,推测华南大桥下有聚集单车的点,且可能有被损坏倾向。,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4结论,1.数据适用说明 2.公园总体空间分布 3.各点的属性分析,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4结论,本次调研数据误差可能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摩拜单车gps定位的准确性及数据接口的真实性;2.爬取数据量太小,存在较大误差(时间限制);3.大数据的方法用来研究范围较小的场地,不能很准确地得出结论;4.有机会的话会尝试建库制作轨迹分析图,分析更加多样。,1.数据适用说明,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4结论,公园总体上呈现带状线性空间加上几个节点的形态。节点多分布在大量人流的入口,桥梁下
13、灯光较好的区域,局部广场舞活动的广场等。,2.公园总体单车分布,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4结论,我们还注意到两个节点之间的绿化带的情况。共享单车的出现加快了人们前往各个节点的速度,即加快了人流的流速,对于沿珠江的步道得到的即是人与车的碰撞问题,而对于沿江步道与自行车绿道之间的绿化带的使用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的,使得中间的填充绿地更加安静。,2.公园总体单车分布,摩拜单车数据分析,3.4结论,3.各点的属性分析,A.连接花城广场的入口,人流量很大,停放的车辆也比较多; B.猎德大桥下,车辆流动率很高,说明是经常有人活动的较为活跃的场所; C.中间广场,晚上聚集较多的人,但没有B点密集; D.华南
14、大桥下,单车流动性不高,容易产生损坏单车聚集的情况; E.东侧绿化带,人流量也比较大,形态与西侧有点区别,人群活动比较均匀,推测是另一个较多人出入的场所。,A,B,C,D,E,行为分析,4.1空间注记分析,4.2节点行为模式分析,4.3共享单车停放标准,作为离猎德大桥很近的一个地方,算是一个出入口空间,此处更容易囤积单车,因此此处可以多布置共享单车停车位,不仅可以改善停车秩序,还能更大地发挥共享单车进入公园的便捷性,该图即是整个沿江大道的一般普遍的空间结构: 1)道路两边多为步行的人,其中靠近道路内侧的地方有石凳有树荫,因此休憩的人群较多;栏杆边多为观赏江景的人群,夜晚时照明也会比较好,因此也
15、是人群容易聚集的地方。 2)道路中间是共享单车的主要交通路线,由于没有规定行驶方向,因此在车流人流十分巨大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少矛盾,因此我们认为在沿江大道内区分车流甚至规定行驶方向是比较有必要的。,由于公园绿地内不得使用率比较低,因此我们建议加强绿地内的空间趣味性,不仅可以加强公园绿地的实用意义,还可以对沿江大道的人流进行压力舒缓。,全长约4KM的沿江大道就这一个比较“显眼”的厕所,对游览来说是十分影响体验的,因此建议在靠近沿江大道的地方设置更多厕所,配合共享单车的停靠地点,更利于整体的使用体验。,因为最容易聚集人群,因此交通更容易受影响,共享单车就不可以起到太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广场区域的停
16、放秩序化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华南大桥与猎德大桥是整条带状滨水公园的两个端点,是共享单车吞吐量、需求量最大的地点,建议宜在此设置较大的单车停放点以及加宽一下支路方便人群的进出,避免道路过窄引发的交通矛盾。,节点行为模式分析,节点A:连接花城广场的入口,是猎德大道与临江大道的交汇口,也是从猎德地铁站到达公园的必经之路,交通繁忙,人群大多为散步骑车去此地,还有路过的市民,Chart4,节点行为模式分析,节点B:猎德大道下,猎德大桥下,照明条件好,人多,活动种类丰富,有跳舞、打羽毛球、骑车、跑步、遛狗、休憩等,Chart4,节点行为模式分析,节点C:中间广场,广场开阔,人多,照明不足,聚集了许多跳舞的
17、人,还有树下乘凉的人,由于夜晚人流较密集,骑车的人较少,广场空地,滨水步道,珠江,绿化带,城市道路,次级人行道,Chart4,为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出行,非机动车停放区位标志标线,由标示停车区域边缘的白色边线和划于区域两端的非机动车绿色路面标识组成非机动车停放区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设、集约整合、衔接公交、服务出行”的原则,供骑行非机动车的市民使用,区位的规划不得影响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Chart4,共享单车停放准则,现在的停车现状基本是骑行的人需要休息就随手停在了石凳附近,横七竖八的,有规律却缺少秩序 因此我们建议按照共享单车停放准则的方法划分区域,规范停车摆放的秩序,比如在靠近公园绿
18、地的沿江大道内侧,每隔二十米设置一个停车点,一个停车点可以停放五辆单车。以及可以在绿地的小广场设置较为大的停车点,能停放十辆或者二十辆的停车点,同时还要做到不影响使用广场的活动人群。,Chart4,共享单车停放准则,共享单车对滨水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树荫下的休憩处能吸引人,也就造成了单车容易在休憩处聚集,树荫与休憩,广场是开阔地,是多数人活动的地方,同样也会造成共享单车的聚集,广场与活动,形态结构,由空间注记得出的结论,休憩与活动处都容易聚集共享单车,对公园部分功能造成影响(影响人群活动;交通堵塞等),共享单车对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影响,交通端点(空间节点)是流线交叉的地方,会有共享单车的聚集,
19、交通端点,支路功能单一,使用率低,支路,规划设计上考虑到空间节点共享单车聚集的问题;支路的功能应该被赋予更多,形态结构,由空间注记得出的结论,调查问卷,问卷数据,您住的地方离公园多远? 您到达此公园的交通方式,能够有力的证明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来自附近,问卷数据,平常大多什么时候来公园 多久来一次公园 在公园主要进行什么活动,使用者以散步为主,也能证明使用者来自附近,大多在晚上到公园,问卷数据,公园什么地方最吸引您 公园里您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良好的滨水景观对人群有吸引作用;骑行与步行在使用空间上的冲突,进一步导致部分时段空间拥挤,这也侧面阐述了共享单车带来的矛盾,同时休憩空间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20、,问卷数据,您在公园的游览路线是什么 您认为将共享单车引入公园合适吗,约有一半的人只在公园部分进行游览,园路不能得到高效利用。 更多的人认为将共享单车引入公园是合适的,问卷数据,您在这个公园用共享单车吗 您在公园用共享单车做什么,在公园用共享单车的人群多于不用共享单车的人群; 除了一部分人用共享单车做交通工具外,大多数人喜欢通过骑行来锻炼和游览,调查人群男女比例,57%,43%,本次调查问卷共有49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比女性多,占57%,女性占43%,28位男性,21位女性,共享单车使用比例,我们调查人群中,有40%的人群正在使用,或者刚使用完共享单车。 通过调查使用单车的人群来了解他们对公园
21、使用状况的评价。,正在使用共享单车,40%,60%,未使用共享单车,人群活动分析,将人群活动分为了个体活动、成组活动和集成活动,40% 个体活动,成组活动 集成活动 60%,人群活动分析,个体性活动,成组性活动,集成性活动,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自己的安全领域空间。这个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排他性,还应该较为安静,人与人距离有所缩小,并且随着交往的深入而靠拢,人会不自觉降低领域意识,由多个个体共同参与某项活动,由若干个个体活动领域复合成的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交流和娱乐的可能性,同时空间所占面积较大,人群活动分析,看手机、骑车、 散步、锻炼、 玩弹弓、钓鱼、 纳凉,个体活动,两两骑车
22、、散步、 跳舞、下棋打牌、 聊天、遛娃、 锻炼、纳凉,成组活动,广场舞、交际舞、 太极拳、集体遛娃、 唱歌,集成活动,共享单车对滨水空间使用方式的影响,沿江良好的景观加上适当的休憩区域,吸引人们来到公园纳凉避暑,景观与休憩,沿江道路足够宽,可以容纳骑行与步行,道路旁边还有足够宽的绿化区域,可以供人步行游览,骑行与步行,共享单车的出现使得人们在游览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能更加充分地使用公园,使用方式,由问卷初步得出的结论,结论与感想,共享单车多被停放在树荫或者交通节点处,包括入口,广场,桥梁底下。骑行者到达一处具有“转折”意味的空间(比如下车去跳广场舞)时,会把共享单车停放在附近。,在规划设计公
23、园时,可以考虑在人流集中的场所旁边设置小型的自行车停放处,可以最有效地缓解单车乱停放的问题。,结论与感想,骑行共享单车的人更愿意在笔直,宽敞的沿江步道上骑行。其次是沿公路的自行车专用道,绿化带中间的支路只做短暂的通过功能。导致两侧的车辆越来越多,影响到行人的活动,而中间的绿化带缺少活动的生气。,考虑中间绿化带的设计时,可以尝试将单车的功能混入,部分空间创造更加开敞明亮的环境,可以使滨水空间整体有效地利用,更有层次。同时,在部分区域可以减少对行人的干扰。,结论与感想,骑行单车的人群有独自的,也有成群出游的。独自骑行的人占用空间小,对沿江的空间影响较小,但成群骑行共享单车的人,在并排行驶的时候,占
24、用宽度较大,而且一群人玩乐,打闹时就容易发生危险。,考虑在有限的沿江步道上划定单车道的宽度,能够给人们心理暗示不能同时并排走太多的自行车。,结论与感想,规划设想中设定这片区域的结构应该是线性的步行道和绿化带串联起整一片的沿江景观,中间设计一些广场来局部放大。共享单车由于它的流动性,使得人们更快速得通过线性的空间,而聚集在一些的节点处,也使得更大范围的沿江绿道能够得到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加强了这种空间的结构。,规划设想中在主要空间结构之余的绿化带部分应该为相对静态的空间,适合步行的游客慢行游玩。但是我们觉得绿化带里面的空间使用效率较低,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会停在这里。共享单车的进入进一步加
25、强了这种关系,使得原本利用效率就不高的植被绿化带变得更加冷清。空间氛围比较单调,结论与感想,6.3.感想,6.3.1关于共享单车应不应该进入公园的讨论:共享单车有着冲撞行人的危险,有乱摆放影响环境的问题,有人就认为共享单车进入公园是对公园步行系统的破坏。但在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确可以提高效率,增加游玩趣味。在我们的采访中,有58.3%的采访者同意共享单车引入公园是合适的,这个比例还不是特别高,说明大家对单车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在意的。6.3.2关于规划设计和政府管理的讨论:规划设计临江带状公园的时候,设计师将自行车专用道放在了靠近公路的位置,事实证明这条车道使用效率也还算高,但是临江的布道却有更
26、多的自行车骑行。共享单车真正兴起是在2016年,而这篇场地早在几年前就已建设完毕,新生事物暂时还没有带动原来的事物发生改变,还没有进行改造,但是对待现在开始设计的公共空间,共享单车这个因素就应该被纳入考虑。在采访的时候有市民跟我们反映,这片场地从建设之初已经经过了三次的植被改进,这里的植物层次,氛围已经很好了,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绿化带里面的路灯晚上很少开启,只有沿珠江边的部分路灯开放。猎德大桥下面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在活动,是因为那是那里晚上有灯,因为那个灯是猎德大桥的系统,跟旁边的路灯没有关系。考虑到节能,环保,管理的因素,晚上不开灯无可厚非,但是规划设计的时候对这片场地的设想,与政府实际管理产生的偏差,可能效果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结论与感想,6.3.感想,6.3.4对于未来的探讨:共享单车作为一个新的形式,要适应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能做的应该是经可能地将共享单车的便捷发挥到最大,同时用合理的方式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我们是肯定不会否定单车进入公园的,前提就是有完善的设计与管理措施,共享单车的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