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学习指导,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课文为前赤壁赋),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
2、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到了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
3、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以说理为重的游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4、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者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普遍称道。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言简意明,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考点涉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下面以2009年全国卷()为例说明。
5、,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
6、”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持,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禀”应是“承受、领受、禀承”的意思。理解实词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 答案:A,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
7、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B项第一句只是叙述“父终年得病”的事实,没有“孝”的意思,第二句是写原平不贪利的好品行。C项第一句有“孝”的意思,但第二句是说原平“顾大体,不自私”,没有“仗义助人”的意思。D项第一句只叙述原平接受馈赠的东西,与“孝”无关。第二句写“原平自己引船,不借助别人的力量”,与“仗义助人”无关。 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
8、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解析:C项叙述“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有误。原文“溉田之水”应理解为“浇灌农田的水”而不是“农田中水”,因为“溉”为“灌溉”的意思。“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错,原文“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
9、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应理解为“前往钱塘卖瓜来回的途中”,而不是“运瓜时”。 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_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译文: 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浅易文言语句理解翻译的综合能力。翻译语句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字字落实。同时注意句中重点实词或虚词的语境意义、词类活用、句式、通假、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此外还应兼顾语句整体结构,不能在译文中出现语病。如句中“以”译为“认为”,句中“以”译为“因为”。,答案:(1)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
10、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己。,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禀承了父亲的孝行,侍养父母必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原平自己认为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如果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不肯独自饱食。等到傍晚收工,得到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原平就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过了一年。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他自己造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每到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
11、时候,好几日哀痛地思念父亲,不吃不喝。父丧除服后,不再吃鱼肉。在母亲面前,总是装出有肉吃的样子,而在自己的内室里,却从未独自尝过,从此一直到死,三十多年都是如此。高阳的许瑶之家住在永兴,在建安郡丞的职位上,罢职回家,把一介丝绵赠送给原平,原平不接受,送来又送回地往返了数十次,瑶之于是亲自前往,对他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出产的丝绵好,只是将它送给您的母亲罢了。”于是原平才拜谢他收了下来。,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彼此总要相让,想使买者稍稍减价,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他住的房屋下面潮湿,绕着宅基挖了水沟,用以疏通雨水
12、。宅旁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偷竹笋,原平偶然起来撞见,偷笋人奔逃掉进了水沟。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竹笋放在篱笆外面。邻里感到惭愧,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了。他又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悯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撑引,不借助旁人的力量。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常常停船等待,这样做已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察举他为孝廉,他不就职。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他为人行事很重视,感到惊异,把自己的米馈赠原平及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你哪里应该苦苦推辞呢?”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接受这种赏赐;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