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版的课程标准中,“运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字词、阅读教学中是怎样加强并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近的过程。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从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入手,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逐步提高。日常教学中提倡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不断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
2、字的能力。一、在字词理解运用方面我基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简单直观的字词。比如表示事物名称的,又是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我就用实物、标本、图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学生观察到具体形象的真实事物,从而得到清晰的认识。表示动作、状态的词,我就用动作、手势、表情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乳白、枣红、米黄 ”这些词语,我通过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就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联系上下
3、文理解词义,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的“喜出望外”这个词语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凉清凉的水。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 3、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词语。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中还有大量学
4、生陌生的词语,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能恰当的把这些难懂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我们的耐心引导下,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弄懂它们的意思。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 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但我带领学生联系前文:由于“我” 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 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这就是“循环 ”;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
5、象地解释了这个词语。我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亲自照着做一做,这样他们理解的就更透彻了。4、我还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放一本字典或词典,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来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上述方法学生把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下一步我就让学生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写句子,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在课文阅读方面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课文,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就利用这些课文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即让学生感悟课文内
6、容后,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课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课文思想内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词虽然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主题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如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
7、物动作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2、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围绕“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个中心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精读课文。如:“甲” 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的设置,推动学生去寻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甲” 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 甲” 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证明,进而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8、,整体感强的特点。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里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时,说实话这个句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
9、含义,感受到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伟大品格。4、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它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前半部分总结上一段的意思,后半部分总领下一段的意思。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课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对理解整篇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太阳这篇课文,有这样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他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具体阐述太阳离我们有多远这一问题,后面几个自然段阐明太阳和动植物的关系;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和气候的关系;太阳和人
10、类健康的关系。从而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学生如果对这一句过渡句理解了,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句话“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课文哪里写了赵州桥的坚固,哪里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经过我的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学完这篇课文后,我适时让学生做一些填补过渡句的练习,如“他不但学习勤奋,而且乐于助人。 ”“他不但人长的漂亮,而且心地很善良。 ”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填补练习就会加深对过渡句的印象,可以得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5、抓住课后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各学段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都有跟课文有关的思考题,如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在读书中思
11、考、感悟,就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了。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思考题我们讨论讨论: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经过我的指导,学生明白了这个问题含有两种意思:小村庄有了哪些变化?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读书后,从字面上解决了问题,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一步消化了课文内容。三、依托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入选语文课本中的范文都是经典的作品,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 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
12、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已有词语积累基础上,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写阅读感受等,都是我平时语文课堂中语言运用的训练点,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0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