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析“3357”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讨论”【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大力推广“3357”制“五导”教学模式,其中的课堂讨论成为其重要的环节。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仅就“3357”制“五导”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讨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要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 “3357”制“五导”教学模式 课堂讨论 问题 对策 中学历史教改浪潮澎湃,如火如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从 2001 年 9 月至现在,中学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激动不已,还因为有太多的问题让我们无从以对。
2、其中我校大力推广的“3357”制“五导”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讨论”就是令师生们惊诧的亮点,这就是本篇回眸的立意所在。“3357”制指的是课堂 45 分钟每位老师必须遵循的时间分配原则,即一个“3”,一个“35” (20+15) ,一个“7” (5+2) ;“五导”即五个教学程序,即(1)情景入课,导目标;(2)自主学习,导问题;(3)深入拓展,导探究;(4)小结拓展,导结论;(5)训练巩固,导任务。 “课堂讨论”成为了“3357”制“五导”教学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讨论”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
3、,更是一种生命活动。 “课堂讨论”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体现和贯彻了素质教育精神,又渗透着教育创新的精髓.它既是实施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我们聚焦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真实的走近、触摸它时,也发现了一些美丽的危险隐藏在“宽松热闹” 、 “自主讨论”等眩目光环下的“杂乱”与“浮躁”等问题。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2(一)讨论法的运用成为一种时尚,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纷纷追赶这一时尚,不管什么教学目的,什么教学内容,都运用讨论法,不注重效果,
4、流于形式.至于通过讨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则考虑甚少。老师们把讨论看成是课堂的点缀,把课堂讨论的运用变成为一种衡量新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标准。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 ,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 ,学生刚进入有时还未完全进入讨论的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性。(二)讨论的问题或浅或深,缺乏讨论的价值. 在课堂讨论中,不能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问题缺乏
5、讨论的价值.有时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太浅显,学生一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讨论,看似学生非常“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僵死的,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太综合、深奥,学生看到问题,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无疑是难为学生, 结果是“萝卜炒萝卜,最终还是萝卜” ,致使课堂讨论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讨论毫无效果。(3)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必要的评价、有效的引领和提升。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对讨论的评价、指导、引领及过程的调控不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老师请教时,教师不是进行点拨和有效的指导,而是以“你们再好
6、好讨论讨论” 、 “等会儿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等语言搪塞过去,使学生处于一种低层面状态、无效状态。同时,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教师监管力度不够制使小组讨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由于学习水平、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的个性差异,至使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尤其是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过于“活跃”的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甚少.(4)课堂讨论应该是一个手、口、脑并用的思维过程。可是一个问题提出后,3真正动脑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求问题答案的却很少。学生讨论的结果往往集中在教材中现成的东西上,教材上没有答案痕迹的,学生的回答很多时候是天马行空或没有结果。对此,在评价问题上,
7、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回答给予表扬,不管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们错误的认为新课改提倡的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就是一味的表扬,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评价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二 、 构建面向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讨论”模式所存在问题的方略蓝图!(1)设计合理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发现真理的过程,实现参与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从事的活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必要的) ,而且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 ”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从教材中挖掘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问题,以供学生探求,让学生尝试成功发现真理的乐趣。在“最近发展
8、区”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时深化问题,让学生如“剥洋葱”一样层层领悟,这是保证课堂讨论实效的关键。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以及教师适当及时的诠释。另外,当预期精心设计的问题被学生在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情况下就准确的回答出来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深化问题,保证课堂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达到“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效应,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抗战爆发后出现两个战场时,教师设计问题:
9、中国抗战为什么有统一战线,还有两个不同战场?两个战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两个政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因而在抗战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如是否发动群众。这就决定了抗战两个战场的本质区别;但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有利国家民族,有利于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战体现了统一战线在抗战中的作用。这样的提问才符4合主体性和参与性, “课堂讨论”才会是生命价值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发展。(二) 在讨论过程中,科学调控,学会倾听,积极反馈,保护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1、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
10、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合理有效的利用讨论时间,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2、在讨论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例如:当学生纠缠于枝节而忽视主题时,当出现事实上的错误或逻辑错误时,当思维出现停滞时,当出现争执不休时等,课堂上就应该及时出现教师的声音,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也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待他人的发言,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做法。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作出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
11、的、客观真实的评价。(三) 在“课堂讨论”中,应“脱困学富” 。在讨论过程中,对一言不发的学生,教师应特别给予关注,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反应较慢,发言讨论对他们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可以鼓励、甚至是点名让他们发言。从而达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课堂讨论”在“3357”制“五导”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运用,我们相信它能够发芽、开花乃至结果。作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师,期待让每一次讨论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并不辱使命,为之而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中学历史教改的时代要求,去点燃每一柄火把,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 向“我要学” “我要学好”转变,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真正实行学习方式从“奴隶”到“将军”的变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