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艺随笔二篇 3 课时【课题】 艺随笔二篇【教学课时】 4 课时时间 课时内容 说明2012-2-21 文艺随笔二篇 简要说明课后练习和作业本讲解另加一课时【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第一篇文章。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 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 理趣” 。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它告诉我们, “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
2、获取知识的目的。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学情分析】 针对本课时的学习情况预测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师生现状)【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原意和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
3、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难点: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教学方法及策略】 采用故事激趣法、讨论点拨法1文章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咬文嚼字”这种创作态度,教师也可补充更多的鲜活的例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切的理解“咬文嚼字”的妙处。2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炼字”的生动例子,再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境
4、等方面入手,教会学生“炼字” 、 “炼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课文中涉及很多文学典故,可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文章打下基础。4文中的例子可由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教师在关键的地方抓住要点作点拨,如:“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等语句的理解。【教学环境与资源】 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简短的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故事导入;由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入手导入;由名人“炼字”故事导入;由学
5、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教学过程】 序号 课堂环节 时间 计划中的课堂内容 方法及媒介5古代写文章很神圣,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而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更是令读书人心潮澎湃。令人不解的是,大多数人却视“ 雕琢文字”为“寻章摘句” 。杨雄曾有 “壮夫不为”感慨,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更是将 “寻章摘句”视为“老雕虫” ,不屑之态溢于言表。朱光潜先生却反弹琵琶,独出机杼,赋予“咬文嚼字”以新义,令人耳目一新。还是让我们一同聆听大师的教诲吧!1 教学导入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6、神实质) 。例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B.形容卖弄才学。例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2 走近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中自成一派,具有广泛的影响,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 文艺心理学 、 谈美 、 诗论等专著 ,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
7、的水平。 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品读文章第一部分。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咬文嚼字的重要作用。品读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品味】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 “不带情感判断” ,而 “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语气强弱不同,表达思想感情不同,从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有关系 ”。同时,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
8、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 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 。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 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体会】表面看来,似乎是谈论“句式”的语气问题,而实际上,则是暗含机杼,为下文提出文字与思想感情大有关系的观点作了铺垫与蓄势。品读 3、4 段。【品味】作者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史记原文原本很
9、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 “凡多三石字” ,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 ,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 “细心玩索一番” ,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体会】此一例子宕开笔锋,使得文章摇曳多资,颇有变化之美。用王若虚改动史记原文例,指出并非愈简愈好,要顾及文章的意味。从而进一步做了铺垫。说明的“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是要顾及思想情感。这样,文章列举了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品读文章第 5 段。【品味
10、】作者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 “敲” ,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 。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体会】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思想感情对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与必
11、要性。品读第 6、7 段。【品味】第 6 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 的难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 “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 。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 ,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 “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 。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 “这是点铁成金” 。第 7 段,承接 6 段说
12、,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 ,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体会】作者运用举例与枚举的方式,同时运用正面与反面论述方式,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 咬文嚼字”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示了出来。 品读文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 8 段。【品味】作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及写作本文的目的。一个“领略” ,三个 “不能” ,似说服
13、,也是规劝,不仅表现作者的取向及态度,而且也对读者寄予厚望,语言平实,语态亲和。语调娓娓。 【体会】在论述在“咬文嚼字”的问题上, “为什么”和“怎么做” 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交代了文章主旨,既回应了开头,浑圆了首尾,而且也指明了方向。这样,文章既递呈自然,也浑然一体,语脉贯通。朱光潜的观点:“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 “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也就是说
14、, “僧敲月下门” , “敲”的应是自家之门 普遍的观点:“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门声音,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本诗所叙之事是访友,可见“僧敲月下门” ,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其次,本诗题目是“题李凝幽居” ,在诗的“中联咏幽情幽景” ,诗人用荒园、惊鸟、明月、野色和飘云等意象,突出了幽居“幽”的特点。写的不是自家幽居,当然敲的也不可能是自家之门。 评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贾岛
15、与孟郊同为有名的苦吟诗人,以铸字炼句取胜;苏轼有郊寒岛瘦的评语.说明的道理: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联想之意(课件)明确几个概念:字(词或短语)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何区别?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有何区别?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展开联想的翅膀1.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2.唐韦庄:“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3、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
16、节 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注解】: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 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 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 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
17、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 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3 总结1、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2、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3、给我们今人学业做事、撰文写作不少有益的启示 比如说做学问吧,既要有请教先哲,前辈们的虚心态度,又需要有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伏案写作呢,则又该恪守语言与思想感情相统一,文质并茂的基本原则。【课后作业】1、 练习册【教学反思】根据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教学行为反思。
18、【相关附件】1、 教具制作或收集方案2、 课堂组织框架图郭老改字引(正)李广射虎 阅 咬 写 烟的联想(正)读 文 作 苏轼写诗(正)(正)贾岛吟诗 要 嚼 要 套板反应(反)字 (美人才子等套语)结达到艺术美结构:(课件)谨严精神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艺 刻苦自立 术 推陈出新随处留心思索 美 精炼吻合达到目的序号 课堂环节 时间 计划中的课堂内容 方法及媒介5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 教学导入2 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
19、画生字词。(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阐明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 ,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
20、什么文章?(驳论文)深入阅读 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 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
21、,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探究: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4、拓展迁移: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见风使舵”新解 “班门弄斧”辩 “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
22、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3 总结不求甚解马南屯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 对任何问题作者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都不求甚解更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是不好的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