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036714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如何上好高三文言复习课高三文言复习课较之高一高二的课难上,难就难在有许多内容的重复。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都已经不知被师生讲过多少遍,练过多少题。你再来搞,可能是夹生饭,难吃;可能是老咸菜,难闻;可能是剩饭,已馊了。课上得吃力不讨好,学生厌学情绪就来了,一堂课下来,疲惫不堪,呵欠连天,甚至都梦见周公了,你教师还不知道!这样的复习谈得上什么高效?怎样站在高三的课堂上,更科学些,艺术些上好文言复习课,追求更鲜活的教学内容和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值得深思。首先,了解学情。你以生为本吗?学生在你的眼里重要吗?那你得研究学生的虚词哪些掌握得不好,哪些已经无须你唠叨,哪些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哪些你可以略

2、去不理。办法也很简单,先练后教,先学后讲,先讨论再点拨,这样一来,知彼知己,你还不百战不殆?鉴于此,你教师做的第一桩事就是的布置好打头阵的预习作业,侦察学生的学情状况一二三,洞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难易之所在。上课讨论什么讲什么,心中了然,堂上有数,讲的练的都是学生搞不明白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还能不洗耳恭听,乐于为学习吗?其次,兴趣首位。文言文好多的知识点很枯燥。没情节没细节没趣闻,正因为如此,你教师得好好研究,理清知识与概念的规律。你说这虚词其的用法,到底有几种,高考重点考的是哪几个,同释因为,这“以”的介词用法与连词用法,区别究竟在哪儿,推而广之,这所有的介词与连词到底如何区别。哪些虚词之间

3、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出它们的异同?你教师得理得清,析得明。有个老师把这喻成是梳辫子,就很形象地说出这一点,梳得好,才漂亮,学生才心里亮堂,你才有可能在课堂上不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才有可能把纷繁复杂的文言知识理得眉目清楚。我断言,在文言虚词复习课中,真的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拖入一片混乱的境地,有可能比以前学得更糊涂了。因为以前学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的讲练,一课一课学习总结的,而你现在有可能把十八个(有些省是十五个)虚词一齐上,学生真的全昏了,虚词的各种用法在脑中全打上架了,弄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上课多些争论的声音,上课多些理性的思考与归纳,上课多些方法与规律的总结,上课多些条分缕析,

4、让学生学得更简单更易记,上课多些学生出题学生竞赛学生主讲师生编口诀,这样才能从骨子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第三,整体训练。这文言文分点分块进行教学,那是因为考试分了这些点,对各个知识点分开来系统归纳也有这个必要。但是,如果没完没了地搞,搞上一个月全在虚词里面打圈圈,那就糟了。天天学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还不把学生累死!要知道,学生对浅易的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说到底还是学生整体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强与弱。你这文言的实词虚词等等各个点考查的时候无一不是强调放在语境中去理解辨析。一旦学生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强了,还怕单个的考点吗?因此文言文复习切记把更大量的时间放在整体阅读上,培养学生整体阅2读的习惯和能

5、力。诵读文言文可以一抓已学,一抓课外。已学过的,多诵读,能温故而知新,利用早读课每篇诵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释,第二遍读后抽查,过关重点实词虚词;没学过,加强诵读,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应对高考。真正把一百篇文言诵读到一定的程度,应对文言文考查,真的不难。第四,逐纲总结。从文言文阅读来看, 考试说明中实际上提了七条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其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实际考查形式中,只考了三条选择题,在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中四选三进行考

6、查,外加三条翻译题。那么在学生有了文言文的大量练习之后,应有意识地对文言的考纲上规定的四大项考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实词的考查,应重点掌握的各种推测方法。诸如字形推测结构分析语法分析语境分析等等。对虚词的考查,应重点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来辨析,特别注意提醒语境意识和位置意识。对信息筛选题应重点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最好用排除法来做,选准一条正确的,与选准一条错误的,然后加一条验证的,也能很准确地选出答案。对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的选择,关键要从翻译细节联系原文仔细辨析。考的常是一些人物互混,时地错乱,重点实词误译等等。细心一些,选正确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以上是我多年教学的体会点滴,值得研究工作的还很

7、多,仅以此献给各位高三一线的教师。附 1:关于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几点建议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它重要,不仅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比例比较大(如果从广义上说,加上古诗词鉴赏及默写,文言文阅读题占阅读题量近一半,可以说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我们整个语文学习的重大影响。有位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指阅读)对于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文言文阅读如此重要,我们就应当努力学习好它,并以它为工具达到高考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不是很高

8、,对于掌握古汉知识的要求也不多,阅读文言文的技艺也并不复杂,因此,以做为考生在高考中获取分数的突破口。临近高考,针对文言文如何复习,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一、夯实基础,狠抓课本高考文言文是个特殊的阅读部分,要有个长时间的阅读过程。所以抓好文言文的复习很关键,当务之急先抓好课本的知识,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3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每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如:2001 年高考试题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城之不拔者二身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伎老弱女

9、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此题考查课文的知识较多,B 项“ 附”字在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附”注释中有“亲附,归附”意,D项在过秦论中有“追亡逐北”这个词语,C 项的词义,在离骚中有“乘鄂渚而反顾兮”中, “乘”为“ 登上”意,所以此处根据语境应为“登上” 意。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将高中的 16 册书的所有文言篇目,每天安排一定的量去阅读,课文要求背诵的还要背下来。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将课文熟读成诵。只有大量的诵读,才会增强语文的感悟力,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教师要每天抽出时间考测一下学生当天看的内容,每周以试卷的形式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考测,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本重视

10、起来。二、专题训练,组建知识库从文言文阅读来看, 考试说明中实际上提了七条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其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围绕考试说明的内容逐条逐点的给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有自己的知识库,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1、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时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

11、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伸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对“负”字归类:本义:背、驮。例:“悉使赢兵草填之。 ”( 赤壁之战 )以下为引申义:担负、承担。 “宁许以秦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受。 “屈衔冤。 ”( 窦娥冤 )背靠背,依仗。 “秦贪,其强。 ”(同上)违背、背弃。 “誓天不相。 ”( 孔雀东南飞 )对不起,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 ” (同上)4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 ”( 六国论 )在搜录积累过程中,首先应把高中语文课本所

12、列的文言常用实词表中的 340 个实词先行归类,在课文中找出该词不同义项的例句。从少到多,逐步积累,掌握得多了,才能厚 积而薄发,举一反三、应付自如。按照以上方式可对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进行整理,把课本中凡是出现过的都整理出来,让学生做成知识卡片,编排好序号,随身携带方便,可以随时拿出识记一遍,这样反复的诵读,对学习文言文能没有好处吗?(词类活动现象从略)以上是教给学生做的系统知识储备,可一旦在考场中遇到不熟的知识,该怎么办呢?所以给学生一些应试的策略:(1) 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不定,逐词逐义完全识记,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因

13、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例如:1996 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说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为 “消除” 、 “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用的是它的另一义项“招引”、 “招惹”。(2) 结构分析法(即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或三三对举的例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推

14、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 ”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 圣君治国” 亦当为并列 关系,所以应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翻译成“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 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3) 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如:2000 年全国高考题 “自放驴,取樵爨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

15、动词“取” ,后又动词“爨”,上下联系起来,应是名词,是“ 木柴”的意思, “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4) 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01 年全国高考题5“城之不拔者二耳” ,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 当“ 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

16、 逃亡的人”、 “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2文言虚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文言虚词主要起着帮助造句和表意作用,对文言文虚词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 运用逐个“梳辫子” 的方法。将考试说明中 18 个虚词的用法一一排列,做成卡片。每种用法后附有例句利于学生全面掌握。(2) 比较常见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虚词大多是“身兼数职” ,一词多用。复习是应对使用的频率高而又常见用法较多的虚词作重点的系统的复习。像“ 而” 、 “乃”、 “其”、 “且”、 “为”、 “以”、 “因”、 “于”、 “则” 、 “之”等高频词的用法应了然于胸(当然并非其他虚词就不要掌握

17、) ,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和训练中则可得心应手的调出,轻松自如的辨明其用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死记硬背,而是以在阅读中迁移和运用为其出发点的归宿的。例如2002 年全国高考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答案 ( A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 项的第一句话中的“以”是介词“ 凭”的意思,第二句话是石钟山记中的句子, “以” 是介词“ 把”的

18、意思,明显不同。B 中的两个“会”都是正赶上的意思。C 中的两个“既”都是时间副词,表示已经完成某种行为,可译作“以后”或“ 已经”。D 中的两个“无”都是“无论、不分”的意思。(3) 根据语境,辨明具体意义和用法绝不能只满足于死记常见的虚词的各种用法,那毕竟是舍本求末,而应着眼于“在文中的用法”,也就是说要有意培养自己根据语境来确定虚词用法的能力。在阅读和考试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可能遇到一些考查范围以外的虚词,这就更要求能调动自己凭是的知识积累,结合再现一些相关的例句,联系上下文体味语感,揣摩语义和语气,从而推断和辨明虚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例如 2002 年全国高考第 13 题 , “之

19、” 的用法(从略)3文言翻译的复习及策略。文言翻译是对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自 2002 年以来高考试题的文言翻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客观题变成主观题,今年又加大了分值,从 5 分变成 8 分,所以我们更要下大力度去复习这一环节,6且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那么我们先从翻译失误的角度来谈一谈。(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器物名,朝代名等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如2002 年 ,其李将军之谓也?误译成 :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2)以今义当成古义。有的词语随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

20、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3)该译的没译出来。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误译为,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以”没有译出来,应译为“因为” , “拜 ”也没译出来,应为“任命”。(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2003 年高考试题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误译成:裴矩终于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遂” 应译为“ 竟然”不能译为“终于”。(5)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来。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误译成:孙权给群臣看, 没有谁不吓的改变脸色。 “以”后的省略成分“ 之”没有译出,应为“把它”针对以上的种种失误,在复习这一考点时要较给学生一些切实

21、可行的方法,在翻译中一定要运用直译为主的方法去做,总结起来 6 个字:留、扩、补、调、拆、删。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年号、帝号、国名、人名、地名、官名、职称等, 在译文中均可保留。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 年全国卷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扩: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翻译时许多词应扩张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词或多音词。如: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2003 年全国卷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君”、 “恶”、 “闻” 、 “过”、 “忠” 、 “佞”、 “

22、乐”、 “直”、 “言”翻译时分别扩展为“国君”、 “厌恶”、 “听到”、 “过错”、 “忠诚”、“奸伪”、 “喜爱”、 “正直” 、 “言论”。补: 文言文其省略是没有规律的,介词可省,主语可省,定语可省,谓语也可省。判断其省略了什么,只有根据语境准确地把握前后句的关系,才能确认,不像现代汉语那么有规律可循。因此,翻译时必须将省略的内容补足,将跳跃过的内容补出。如: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2002 年春招北京卷译文: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 (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弓的人。联系前后文,可知后半句省略了主语“大家” 。调: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是有较大差别的。这种差别是不容忽视的,在翻

23、译时,必须把古汉语的语法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法,而文言文的语法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上。特殊句式,主要指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等;或用7现象,主要指名词用做动词、动词用做名词,以及名词用做状语、动词用做状语等现象。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 年全国卷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全句是宾语前置句, “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即“谓李将军”。拆: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节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节词直接去译。如:在郡多有出息。1999 年全国卷译文:在郡

24、内放有很多高利贷。 “出息”拆为“ 出”和“息”,应翻译为“放高利贷” 。删: 某些虚词,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和部分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001 年春招上海卷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 “也”在句中作句末语气词,删去不译。除了以上教的方法,还要配以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实实地把这种方法运用熟悉、掌握住。4、 文言文的分析与综合部分的复习与对策考试说明对这一部分有三点说明(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筛选信息” 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原文的人、时、地

25、、言、事、理,这是个总能力,对文言文任何一道题都有帮助。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指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所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对文意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以高考试题为例,给学生讲清方法,然后配以大量的练习,进行专题训练。(1) 掌握命题规律,做到胸中有数。命题人设置误项时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颠倒事实,说东到西94 年全国卷 19 题范围模糊,概括不当2001 年全国卷 16 题张冠李戴,偏离文意96

26、年第 19 题牵强附会,言过其实2002 年 15 题正误互杂,真假各半99 年 16 题(2)审清题意,抓住题眼。这里的题眼指的是题干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一信息点,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8(1)解鞍,令士皆纵马卧(2)得赏赐辄分其麾下(3)专以射为戏 (4)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5)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6)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 (1) (3) (5) B (1) (5) (6) C (2) (3) (6) D (2) (4) (5)题干中要求选择表现李广“宽缓不苛”。第(1)句“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这是李广 的小部队

27、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没有联系的,但如果考生误认为这两句是让部下休息,则对解题有一定的干扰。第(6)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的选项应是(2)(4) (5) ,即 D 项。(3)排除干扰项,运用正确项来验证(见后面技巧)(4)概括评价与文句对应2002 年第 15 题:例如本

28、题 D 项所拟题面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 “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与“ 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 ”,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又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 D。(5)配以大量的练习,进行专题训练、掌握这些技巧方法。三、方法点拨,懂点技巧。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了,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的知识。1、阅读标记法:学生在通读原文把握文章大意时,让他们

29、学会在原文划标记,即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就要在这词语下划横线,以免前后文意串连起来,干扰文意:如2003 年考试试题 :文段中有“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划出时间、地点。只剩下一个“款”字文末还有注解,学生基本弄懂了文意,这样做减轻了学生的阅读的负担。2、以题知文法:尽管高考要考测的是浅显的文言文,学生也基本能阅读出大意,但文中一些细节或很重要的句子,也许把握还不十分精,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最后两题,从近几年看,最后一选择题总是让选不正确的,那就是说明三项是正确的,可以帮助学生对全文的把握3、排除干扰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的倒数第二题,题干中都给一个中心,然后把

30、以下几个句子逐一分析一下,先认定一个完全有把握否定的句子,然后排除含有此句的选项,再比较不同的句子,做出选择。如:94 高考题目: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1) 月俸得白米,辄货市栗麦。 (2)何心独飨白粲。 (3) 尊上年实未八十。 (4) 实未及养,亲故所知。 (5) 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6)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9A (1) (3) (5) B. (2) (4) (5) C (1) (2) (6)D (3) (4) (6)逐一分析各句后,选排除(3)句,因为(3)句是将军顾凯之的一句话,只与情节有关,不是何子平的行为,这样排除 AD,然

31、后比较 BC,两项都含(2)不同之处 B 有(4) (5)C 有(1) (6)都与中心有关,B 中(5)也如此,而( 4)与中心无关,那便排除 B 选择 C。在运用上述排除法时须注意的是,切不可从正面肯定的项入手去淘汰其他的答案,否则就是有可能找不到正确答案,如上例如果先肯定(5) ,然后排除不含(5)的答案,那就连正确的答案 C 也一起淘汰了。总之,文言文的阅读和做题一定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增加语感,增强对文言文的感悟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一上高三,教师就布置每天一篇文,那么对于这一篇文的处理情况,高三的上学期,老师可利用当天的晚自习课给学生串讲此文。教师详解这些题,高三的下半年,就可以在学

32、生做完后给答案,产生共鸣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这样坚持住学生读上 100 篇文言文,他们的能力肯定会大有提高。那么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就会成为学生得分高的一项内容了。附 2:怎样才能答好文言文阅读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言文阅读解题,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

33、、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 2002 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 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

34、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 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 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 2000 年高考全国语文10卷第 11 题,就解释了“省” 、 “审”、 “樵”、 “信”;12 题解释了“故”、 “每”、 “因”、 “及”;13 题解释了“大人清白”、“

35、名誉著闻”、 “其都督 ”;14 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 “先其将归,请假还家”、 “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这么多信息,且 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 2002 年高考全国语文卷 11 题选出对实词“竟死”、 “将兵”、 “曲折”、 “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 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 A 项, “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

36、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 D 项, “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 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 “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 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

37、文意的目的。四、 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如语文 2002 年全国卷 12 题,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 组,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后一句是学生学过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词“把”、 “拿”的意思。前一句的“ 以”如果讲成“把”、 “拿”就讲不通了。两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余几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断,以作检验。B 组,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点的“会”是“恰逢”、 “正遇” 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释前一句的“会” ,也是正确的。C 、D 两组也可以用学过的后一句去比较、类推前一句,从而得到正确的解释,达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