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课程目标及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明确阅读课程目标及设计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看,“阅读” 课程目标在设计上,体现了总分结合、梯度有序的特点。“总目标”中的第七条属于“ 阅读” 的总目标,四个学段中的阅读目标属于分目标,学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它们之间是“纲” 和 “目”的关系。四个学段阅读目标之间是按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安排的,体现了阶段性与发展
2、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阅读课程目标的设计特点,必须弄清两方面的整体联系:一是各学段阅读目标内部的整体联系,二是各学段阅读目标横向之间的整体联系。第一,从各学段阅读目标内部的整体联系来看,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的特点。综观各学段的阅读目标内容,从一条一条目标来看,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某一方面,有的侧重于两个方面,还有的侧重于三四个方面。但是,从某一学段阅读目标的整体设计来看,都可以整合为三个维度的目标。现以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的“阅读”目标设计为例,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
3、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知识和能力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过程和方法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须要说明的
4、是,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某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整合为三个维度。事实上,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在对文章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第二,从各学段阅读目标横向之间的整体联系来看,它体现了层次性和发展性的设计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在阶段目标的设计上,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容,每个层次的内容之间体现了发展性2的要求。这种设计既突出了各学段目标教学的重点,又注意了各学段前后之间的衔接联系,而且,这样的设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年段之间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脱
5、节问题。学段目标之间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阅读方法的逐步掌握,阅读量的逐步增加,阅读知识的不断拓展,阅读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等几个方面。例如:目标内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朗读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能力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养成默读习惯,有
6、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字。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
7、感情色彩。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
8、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的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词典阅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3面,根
9、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阅读的知识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积累的过程与数量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 ;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积累课文中的优
10、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
11、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养成默读习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果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阅读教学目的与内容相比较,将会发现有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1、强调情感态度在阅读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
12、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由于情感态度的要求很难从程度上划分层次,所以在以后的学段中没有重复提及,但是,这一目标必须在各学段的阅读中得到贯彻落实。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是以往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涉及的,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创举。2、阅读目的与阅读手段之间发生了功能性的转换例如,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分段、归纳段意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直是作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提出来的,而且一直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因为它是过去考试评价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尺。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从而把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阅读教学引向了学生厌恶的死胡同,4挫伤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
13、性和主动性。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将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分段、归纳段意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内容转换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转换意味着把分段、归纳段意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这种由阅读目的转向阅读手段的功能性转变,不仅可以使阅读教学走出繁琐分析和机械重复训练的怪圈,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以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改为“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例,将“概括”改为“体会”,“概括”注重的是结果,它强调规范和统一,因而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体会”关注的是
14、过程,它强调的自主感悟,自由表达,因而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将“中心思想”改为“思想感情”,一是由于“思想感情”比“ 中心思想”外延大,内容更丰富;二是“中心思想”属于抽象层面,且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而“思想感情”属于情感层面,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体会。3、对语文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应用。在表述上,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以标点符号的知识为例,以往大纲只是笼统地提“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 ,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主要靠机械重复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把标点
15、符号作为一种知识,还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强调“在阅读中”、“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这样可以把知识的获得与能力培养、情感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素养是随年级的升高呈梯级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瞻前顾后,做到抓住学段教学重点不放,巩固和渗透非学段教学重点不忘。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力把握四个方面。1、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
16、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陪伴着人的一生,而阅读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及优秀诗文;第三学段的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能读懂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
17、成功的乐趣。二是要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52、教给方法 培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18、。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3、丰富积累 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成功的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在丰富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部语文教学大纲及根据这些大纲所编写的语文教材,存在着三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阅读量明显不足,课本基本上成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文本;二是过分强调完整的阅读知识的传授,其目的主
19、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三是线性安排阅读能力,例如,按“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的要求,将阅读能力分解为联系上下文解词、分段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几个方面。这样的安排不仅把阅读教学引入了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死胡同,而且,这样的安排本身违背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线性化的,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不可能有阅读能力的“质”的发展。由此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入手。首先,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让学生走出“课本是世界”的小天地,走进“世界是课本” 的崭新天地
20、。其次,要花大力气研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阅读的材料从哪里来,如何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对学生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4、注重体验,发展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些要求,具体体现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中。例如:学段 对“注重体验,发展个性”的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
21、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6段(三、四年级)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自己的” 个性化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要变过去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二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