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32527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1. 朱晖 新形势下如何看待“两个必然” 理论 关于社会主 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其历史进程的再思考,天中学刊2005 年第 1 期2. 张军果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 的理论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3. 布成樑 西方对“ 两个必然 ”理论研究简介, 科学社会主义1989 年第 2 期4. 叶庆丰 “两个必然” 与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 义,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 年第 1 期5. 梅荣政、张乾元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的内在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6. 房玫 全球化进程中的“两个必然”: 哲

2、学视角的思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 年第 2 期7. 郭改玲 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两个必然” 的再认识 ,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8. 刘清华 辩证理解“两个必然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9. 秦刚 怎样看待和理解“两个必然” ,理论前沿1997 年第 4 期10. 姜素勤 “两个必然” 的 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 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反思,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9 期11. 范丽东 关于“ 两个必然 ”的哲学思考 论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长春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12. 王福泉 经济全球化中“两个必然” 的

3、再认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13. 董艾辉 对“ 两个必然 ”的辩证理解,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4 期- 2 -14. 王力军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 齐鲁学刊2002年第 3 期15. 仲兆华 试论“ 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论断对认识 当今社会的意义, 理论探讨2005 年第 1 期16. 蔡晓良 共产党宣言与“两个必然” 理论的论证 ,理论月刊2005 年第 2 期17. 王力军 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 的实现是一个自然 历史过程,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2 期18. 王洪清 “两个必然”

4、 和 “两个绝不会”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和 现实思考, 理论月刊2002 年第 4 期19. 闫新丽 正确认识“ 两个必然 ”与“两个决不会”的 辩证关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20. 樊汉祯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理论 ,理论探索2002 年第 2 期21. 滕兴光 是“两个必然“还是“必胜主义“ 对资 本主义未来趋势的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22. 刘政科 论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 思想及其现实 意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23. 涂金坤 资本主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语境下的“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

5、求实2005 年第 12 期24. 戴均良 正视“ 两个必然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与现代化2001 年第 6 期25. 张红梅 新形势下如何看待“两个必然” 的理论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1 期26. 孙凤蕾 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和“两个必然”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9期27. 布成樑 西方对“ 两个必然 ”理论研究简介, 社会科学1988 年第 12 期- 3 -28. 孙淑华 理解“ 两个必然 ”要划清两个界限弄清两个 问题,科学社会主义1988 年第 2 期29. 欧亚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理论前沿2

6、004 年第 8 期30. 董振华 非决定论批判与“两个必然” 正确认识 两种社会历史进程,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3 期31. 杨艳 “三个代表 ”与“两个必然”,学术探索2003 年第 5 期32. 张瑞业 新科技革命视野下对“两个必然” 的解读 ,齐鲁学刊2002 年第 3 期33. 罗维萍 论“ 两个必然 ”的现实进程,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2 期34. 张雪梅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 理论所必 须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求实2001 年第 5 期35. 周争艳 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新变化中探视“两个必然” 的真理性,社科纵横2006 年第 8 期

7、36. 蔡娟 “两个必然 ”理论 :反全球化视野中的新探索,阴山学刊2006 年第 3期37. 李青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 年第 2 期38. 孙宝林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结论新解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周年,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3 期39. 程林胜 从两种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看“两个必然” 的历史发展趋势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 周年,真理的追求1998 年第 2 期40. 周黎鸿 “两个必然” 与 “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思考 ,理论月刊2006 年第 1 期41. 涂金坤 科学认识“ 两个必然 ”和“

8、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谈在共产党员先进- 4 -性教育中怎样进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3 期42. 郭亚杰 全球化语境下“两个必然” 理论实现形式的 历史反思,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2 期43. 吕晓文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论断的再思考,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44. 吕晓文 关于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 论断的再思考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45. 颜谱 关于“ 两个必然 ”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山东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46. 张志伟 对两个必然的再认识,求实2003 年第 5 期47.

9、 郭荣华 对“ 两个必然 ”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再认识 新世纪之初重读共产党宣言,江西社会科学2001 年第 9 期48. 郭诚 从“ 两个并存” 看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性,克山师专学报2001 年第 2 期49. 林雪原 对“ 经济全球化 ”与“两个必然”的几点看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10 期50. 蔡娟 反全球化:探索“两个必然” 理论的新视角,探索与争鸣2005 年第 4期51. 李丁 全球化不会改变“两个必然” 的历史规律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52. 郝廷华 坚信“ 两个必然 ” 坚定理想信念 论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必须解决好

10、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1 年第 4 期53. 程思进 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 理论的探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5 期- 5 -54. 杨诗振 “趋同论” 方法 论质疑 关于“两个必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 3 期55. 吉洪武 经济全球化与“两个必然” 的历史命运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56. 熊友华 “两个必然” 理 论的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 7 期57. 闫新丽 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两个必然” 的历史 规律,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1、1 期58. 李纲要 从经济全球化看“两个必然” 的历史结论 ,理论学习2005 年第 6 期59. 刘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兼谈对“两个必然” 的再认识,理论探讨2001 年第 2 期60. 杨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 理论的再思考 ,哲学研究2001 年第 5 期61. 赵汇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把握“两个必然”结论,高校理论战线1996 年第 6 期62. 闫红卫“ 两个必然” 依然 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周年,政法论丛1998 年第 3 期63. 齐新林、廖和平“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与资本主义的灭亡,桂海论丛2005 年 6 月第 21 卷第 3

12、 期64. 陈哲论共产党宣言对“两个必然” 的论证,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65. 张友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 前沿2004 年第 7 期66. 房玫全球化进程中的“两个必然” 哲学视角的思索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 )2003 年第 2 期关于两个必然的研究观点摘录- 6 -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内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客观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全球化。用哲学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的根源已被消除 ;全球化加大了社会主义在发达国家取胜的难度,但这

13、并没有中断“ 两个必然” 的 现实进程;全球化增大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阻力,但这并不能阻挡“ 两个必然 ”的最终实现。-房玫全球化进 程中的“两个必然”哲学视角的思索,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2003 年第 2 期目前,与全球化如影随形并呈燎原之势的反全球化运动,无论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是 对资本主义国家都 带来新的挑战,并彰 显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昭示了“ 两个必然”理论的时代价值。因此,我 们有必要以理性的目光从反全球化运动的视角探索“ 两个必然 ”理论。反全球化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资本主义。1. 意义上来说反全球化者主要反对的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引发的发达

14、国家内部、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2. 反全球化者更多的是反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引发的诸多政治问题。3. 反全球化者同时也反对的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反全球化运动客观上催生了社会主义因素。1 反球化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壮大社会主义队伍。- 7 -2 反全球化运动积聚了社会主义的因素。3 反全球化运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国家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反全球化运动的趋势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总之,反全球化应该反对的是引起社会震荡的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而使全球化拥有新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既要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又要对反全球化加以引导,使那

15、些并未真正从全球的角度而只是从其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出发考虑问题的“ 反全球化者” ,使那些仅局限于提出“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地 对待每一个国家 ”口号的“ 反全球化者” ,尽早放弃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的幻想,将反全球化运动的能量转化为反对资本主义强权的动力,使未来的全球化,成 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揭示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蔡娟反全球化:探索 “ 两个必然” 理论的新视角, 探索与争鸣2005 年 4 月二、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 ”关系的内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 义代替资本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6、。正确 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要把资本主义 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与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就要把资本主义的“腐朽性” 与它继续发 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就要把历史发展的“ 阶段性”与 历史 结局的“趋向性”统一起来。-闫新丽 正确认识 “两个必然”与“ 两个决- 8 -不会”的辩证 关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 的两个重要思想原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从多层面、多 视 角论证了“ 两个必然”。实践证明:“两个必然”至今没有 过时 。“两个决不会” 是对 “两个必然

17、”的补充、深化和 发展。深刻认识“ 两个决不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刻认识“两个决不会” ,有助于我们实际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叶庆丰 “两个必然”与“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 年第 1 期“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 义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决不会”是 “两个必然” 的深化和 补充。是内在地包含于 “两个必然”之中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的全球分工已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的突出现象,资本竞争的主战场从一国国内转向全球性

18、市 场,各国的 垄断资本转化为跨国资本即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全球自由 竞争资本主义的到来,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 力容 纳能力得以增强,可调节的余地增大。 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两个必然 ”的实现还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 资 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大的生命力。只有当经济全球化已把所有国家纳入了进去,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量的外在空间容量已达极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调节也达到了极限,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全球 资本主义阶段真正萌芽、 发展、成熟。 “两个必然”才- 9 -能真正实现,资本主义才会消亡。-齐新林、廖和平“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与资本主义的灭亡,桂海论

19、丛2005 年 6 月第 21 卷第 3 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 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道路并不是直 线 的,而是波浪起伏式的、螺旋式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 ” 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 “两个 绝不会” 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 长过 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人 类社会在经历 了“两个绝不会”的历史曲折后终将走向“两个必然 ”,只要

20、我 们准备好走曲折的路,社会主 义就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最后的胜利。-王洪清 “两个必然”和“ 两个绝不会”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和现实思考,理论月刊2002 年第 4 期对于马克思主义“ 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存在着 “补充论”、 “修正论”、“取代论”的不同观点。 “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 的科学论断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二者是内在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而言,“ 两个决不会”具有相对性,是 “两个必然” 的内在要求,“ 两个必然” 理论中包含着“两个决不会”思想,是 “两个决不会 ”运动的最终结果。-梅荣政、张乾元 “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 1

21、0 -会”的内在统 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两个决不会 ”和“两个必然”不是一种相互对立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给的关系,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 义胜利的发展规律。-王力军 论马克思主 义“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的理论,齐鲁学刊2002年第 3 期“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马 克思主义对社会主 义 理论的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取得社会主 义

22、胜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 论断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张友春认真学 习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的科学论 断, 前沿2004 年第 7 期三、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过程理解的内容资本主义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半途夭折” 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 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23、的- 11 -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坚定社会主 义的信念。-涂金坤 资本主 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语境下的“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 ,求实2005 年第 12 期“两个必然”结论的得出有充分根据,但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 的实现估计过早。 “两个必然” 无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辩证法,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自我更新能力估计不足。资 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苏东剧变并没有否定“ 两个必

24、然”。既要讲“两个必然”也要讲 “两个决不会”。-董艾辉 对“两个必然”的辩证理解,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4 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 两个必然 ”的科学结论我们既要从社会 经济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上去把握,也要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上去把握。我们只有把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上升到世界 观与方法论的理论高度上,才能完整、具体地认清社会主义的必然 胜利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马 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力量是资产阶级的任何理论学说、思潮流派所不可战胜的。无论资产阶级 理论

25、家主观上多么想战胜马克思主义,推翻马克思主义,然而,他 们是阻挡不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 展与日益广泛的传播的。 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 我坚 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 12 -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赵汇从世界观 、方法论高度把握“两个必然”结论, 高校理论战线1996 年第 6 期1948 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共产党宣言发表。 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得出了“两

26、个必然” 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变化,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决定其必然灭亡的各种矛盾并没有自行消灭;社会主义虽然出 现了失误,遇到了挫折,但正在克服困难,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可见,“两个必然 ”并没有过时,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现代资本主 义内部的重重矛盾,预兆着它的前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昭示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虽然道路曲折漫长,但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闫红卫“两个必然”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周年,政法论丛1998 年第 3 期第一,马克思主义的“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和

27、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国家和民族最终都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夸大暴力革命的作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实现“ 两个必然 ”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惟一的手段 ,更不可能通过革命创造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如果社会主 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 13 -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 。第三,“两个必然”的实现最 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程度时,采取什么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要根据时代和各国的特点而决定。-王力军 马克思主 义“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28、学版)2002 年第 2 期马恩关于“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欧亚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的思想及 现实意义,理论前沿2004 年第 8 期“两个必然”既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 的实现又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况且在当代世界“资强社弱 ”的态势下,“两个必然”的实现又是曲折的。因此,当代社会主 义国家,在继续注意防“ 左”,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还要随时警惕“ 右”,警惕资 本主 义的暂时性复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消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各

29、种隐患。-范丽东 关于“两个必然”的哲学思考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长春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发展,虽然意识形态有巨大差别,但是,都在互相吸取有益的经验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分析资- 14 -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我们仍将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张志伟 对两个必然的再 认识,求实2003 年第 5 期“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原理。它是我

30、们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既坚定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同时又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深刻理解“ 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的科学内涵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 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才不会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仲兆华 试论“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论断对认识当今社会的意义,理论探讨2005 年第 1 期“两个必然”的提出具有科学 预见性。新形势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 的社会基础。当代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 变“ 两个必然” 的历史趋势。与时俱进地理解“两个必然”理论有助于我 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

31、其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朱晖 新形势下如何看待 “两个必然”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及其历史进程的再思考,天中学刊2005 年第 1 期- 15 -共产党宣言揭示的“ 两个必然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政科 论共产 党宣言“两个必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四、有关“ 三个代表”的内容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核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 三个代表”与“两个必然” 有机地联系起来,无疑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坚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具

32、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做“ 三个代表”。这个论断,引导我们把“ 三个代表 ”纳入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 宽广视野中来加以认识,这十分有利于人们对“ 三个代表 ”认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社会主义与生俱来就必然要求它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做“三个代表”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昭然若揭的客观真理。社会主义内在地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成为“ 三个代表”,违反 这个要求必然会亡党亡国 ,功亏一篑。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生的东欧剧变和拥有 70 余历史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其基本的原因就是不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

33、发挥;就是文化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地提高,因而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一句话 ,不能顺应和满足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对“ 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是对我们党 80 多年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 中国共产党 80 多年光辉历程中,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做“三个代表”, 并成功地 实践了“三个代表”。正因 为- 16 -如此,我们党才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所以,“ 三个代表”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杨艳 “三个代表”与“ 两个必然”,

34、学术探索2003 年第 5 期五、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之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之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之三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系统与完善;之五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之六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使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严峻挑战;( 二) 对现实社会主义构成了严重的外部压力。因此,应当充分认识与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又要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应当充分认识与估计当代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曲折与困难,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主

35、义国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应负起更加崇高的历史责任,起到更加积极的表率作用,这是实现“两个必然” 的基础与基本保证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调整战略、重新积蓄力量、继续发挥资本主义国家变革的主体作用,是实现“ 两个必然 ”的重要条件与 战略;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又要开拓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和“两个必然” 的理论。-李青宜 当代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 年第 2 期- 17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

36、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将采取渐进的改良的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由此可见, “两个必然” 是科学的论断。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使得“两个必然” 的实现成为 一个 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是我 们坚信,不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有多长,道路有多曲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姜素勤 “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反思,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9 期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的发展进程,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意义上看,它无疑具有历

37、史的进步性。但是 ,全球化进程绝不是一种全人类的牧歌式的携手前进,它给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个人 带来的利与弊是不平等的。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并非是中立的,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结绝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由于有意识推行追求既定目标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浪潮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还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重新高涨的新契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理智思维中,还得回到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我 们共产党人要保持清醒的 头脑,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

38、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共产党人任重而道远。- 18 -林雪原 对“经济全球化”与“ 两个必然”的几点看法,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10 期当今的资本主义是冷战结束后失去对手从而也失去控制的资本主义,前苏联“现实社会主 义”的失败,只是一个僵化的社会主 义模式的失 败,而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死亡。既不要忽视 “两个决不会”,又要坚持“ 两个必然 ”。应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截然对立的传统观念。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王福泉 经济全球化中 “两个必然”的再认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39、学报2003 年第 1 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被激化。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又刺激了资本追求利润最大为目的,财富分配不合理,世界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从而导致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由此可 见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过渡到了“全球 资本主义”,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突破民族国家的壁垒,在更深层次上向全球范 围内扩展。社会主 义国家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 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与世界经济相接轨。社会主 义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本国的中心任务,而且事关全球经济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

40、须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樊汉祯 经济全球化与 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理论探索2002 年第 2 期- 19 -经济全球化时代“ 一球两制 ”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消亡,经济全球化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命运,在 经济全球化中社会主义应融入而不是排斥全球化进程,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 历史性机遇,推进社会主 义的发展。社会主 义国家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防止 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搞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全球化。-郭改玲 经济全球化 时代对“两个必然”的再认识,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苏东剧变是“ 祸起萧墙” ,是社会主义的僵化单一模式的失败,

41、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灭亡。资本主义不是“必胜主义”,它改变不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两个必然” 的科学论 断没有过时,它对资本主 义未来趋势的判断,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 观规律。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 ”的论断对当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 国家,如何巩固、完善和 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滕兴光 是“ 两个必然“还是“必胜主义“ 对资本主义未来趋势的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1 期今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 变异”趋向,过去完全为资本家控制的 产权结构已被打破,而从事管理的经营者阶层正是脑

42、力劳动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这一“变异”表明随着生产力的新发展,资本与管理在生产力的创造中的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0 -“资本决定一切 ”的一种否定。其社会意义在于资产阶级和传统的体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日益萎缩,新型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日渐上升。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走向衰落消亡仍取决于新的科技革命所引导的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但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知识决定一切 ”为本质内涵的新经济对工业经济的取代,已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新的、“ 够格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演进的趋势。-吕晓文 关于共 产党宣言“两个必然”论断的再思考,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历史学院宋文卿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