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31938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作者:高晶 2008-12-1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 ,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 ,历经五朝。黄宗羲是阳明心学的继承人,浙东学派的代表,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于王夫之、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与孙奇逢、 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著作甚丰,总计 112种,约有 1300 卷,2000 万字。现流传下来的计有 55 种,1077 卷,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经整理,主要集中于梨洲遗著汇刊 、 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在经历

2、了明代从腐朽走到灭亡的历史后,黄宗羲深刻反思,他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体各个方面产生的弊端,于康熙二年(1663 年) ,完成了他的惊世名篇 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说:“ 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 ” 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 13 个部分,共 21 篇。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阐发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变各种弊政的措施。其中有三篇是谈及教育的,包括学校 、 取士上 、 取士下 。除此之外,

3、在他的著作留别海昌同学序 广师说 续师说中,也阐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另外,黄宗羲一生大量时间从事教育实践,他从 17 岁起就开始教育两个弟弟。康熙七年(1668 年)三月,在宁波创建证人书院,前后讲学 8 年,教书育人,培养出大量人才。康熙十五年(1676 年)二月,黄宗羲还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 5 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 ,年事已高的黄宗羲,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长时间从事讲学,成就学生众多, ,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教育家。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阐述的有关教育的思想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校中,黄宗羲针对学校所能起到的作用,指出, “学校,所

4、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而朝廷的理想状态,应该是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境界。这就是说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场所,而且应该参予议论国家的大事,提出建议,影响朝廷的决断。天下的是非,国家的政事,不能只有皇帝一人决定,而要吸取学校的意见。其次,黄宗羲强调学官应该起到对地方官吏和政事监督的作用。他指出:“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己任未任。 ” “郡县朔望,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

5、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薄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 ” 所谓“公议”也就是近于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的各级官吏必须像学生一样受学官的教导,接受学官的监督,所以学校除了通过传递学术文化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之外,还应充当监督地方政治的作用。另外,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黄宗羲还提到学校应该具有管理地方风俗事务的职能。“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

6、习俗。 ”“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 ”礼俗在中国向来是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黄宗羲认为学官应当引而领之,体现他重视学校,看重士人在百姓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在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中,黄宗羲首先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弊病,指出“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故毅宗尝患之也,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乃拔贡之试,犹然经义也,考官不遣词臣,属之提学,既已轻于解试矣。 ” “保举之法,虽曰以名取人,不知今之所谓名者何凭也,势不得不杂以贿赂请托。 ”黄宗羲成立书院,长期从事讲学,对学生、科考有深刻的了解,他看到科举考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保荐推举的公平也名存实亡

7、,早就成为吸取人才的障碍。紧跟其后的取士下篇,黄宗羲提出他的建议, “宽于取、严于用”应为取士之精神,他认为“宽于取则无枉才,严于用则少幸进” 。举出前人的诸多例子,证实这种方法的得当,如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董仲舒等。他还总结了历史上关于人才选拔的各种方法和经验,提出了 8 种人才选拔之路,他指出, “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并逐条进行分析,阐发其深刻的见解。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初广为流传,其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对教育的革新引领作用有目共睹。如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中提出以学校作为议政的机构,其思想就受到黄宗羲的影响。时至今日,读来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仍然能够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时光荏苒,伟人已离我们久远,但他的智慧,会继续给我们以教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