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田石12-文化,作者:尹贤洙,青田石被誉为“石中君子”,可“令玉称臣”,近年来在收藏市场身价日显。 青田石主要可收藏原石、印章石和雕件,业内人士分析青田石及青田石作品近年来在收藏市场商受到关注的原因。,收藏2,青田石的雕刻及治印历史悠远,系统的青田石雕刻技艺发展于六朝,雕刻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尤以镂雕技艺见长。 经过千年开采,矿藏日渐稀少,国家对于青田石开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市场上流通的产品的价格看涨。,收藏3,航诚艺都可人坊国石精品坊负责人介绍,青田石收藏的稳定投资回报率在金融危机中充分显示。 据统计,近两年青田石收藏保持了每年的速度增长。 相对于书画市场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青田石的价
2、格在市场上一直是稳步前进。,收藏4,近年来书画、邮票等收藏市场由于投机商人的恶性加入,使得作品以超出正常价格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成交,成交之后市场一旦回归正常,中间的差价成为投资商的巨大亏损黑洞,而青田石的收藏没有大起大落,并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是非常好的投资信号。,收藏5,有业内人士表示,青田石收藏作品在市场上处于起步阶段,价格相对田黄、鸡血要低,不法的商家还没有将其黑手伸向这一宝贝。 这样就保证了投资者不会买到造假的产品,只要把握好了品质和雕刻关,便可买到可保值升值的真品,对于收藏者来说这是最大的定心丸。,工艺特点1,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 石雕作品五彩缤纷,玲珑剔透,形
3、神兼备,雕刻技艺极为精湛。 主要工艺特点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工艺特点2,其一,因材施艺,因色取俏。 许多青田石料的自然形态可谓天姿丽质,难以人为。 因材施艺,就是依照石料的自然形态特点,进行构思与构图,尽量不作过多的改造,既可以充分利用石料,又可以从千姿百态的石料自然形态中受到启迪,创造出新颖的作品来。,工艺特点3,青田石色彩丰富,变化万端,因色取俏,重在取色,贵在俏丽,味在奇趣,妙在自然。 根据石色特点,红者或为鲜花、辣椒,黄者或为谷穗、枇杷,黑者或为飞燕、珠目,白者或为冰凌、明月等等,不一而足,无不奇俏逼真,浑如天成。,工艺特点4,其构思之妙,用色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即便是在异色斑痕等
4、缺点较多的原石材上,经精妙加工利用,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工艺特点5,其二,镂雕精细,层次丰富。 青田石雕以镂雕技艺见长,尤其是多层次镂雕,其技艺之精湛,为其它类石雕难以企及。镂是镂空,穿透物体,使之玲珑剔透。,工艺特点6,多层次镂雕技艺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坚实的技法基础。 古代青田石雕的狮球能镂到十三层,近代也有九层转球作品问世。 多层次镂雕术在山水、花鸟作品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工艺特点7,青田石适应多层次镂雕, 原因是青田石质地细腻,结构紧密,即使雕到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极难之处也不会崩塌,其它石料就难以胜任。,工艺特点8,其三,题材广泛,手法多样。青田石雕涉及题材十分广泛,举凡自然界之万物,不
5、论鱼虫花鸟、山水人物,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巧夺天工。 表现手法多样,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从风格上分有写实与写意两类,而以写实为基本倾向。,产业发展1,历史统计数据显示: 1984年,青田石雕的年产值只有200多万元; 现在,青田石雕从业人员达到3.3万人,年产值6.5亿元,出口贸易额2亿余元。,产业发展2,2001年,青田旅意大利华侨王泽厚投资2600万元兴建的中国青田石雕城竣工,并迅速成为中国雕刻石集散中心,日交易额超过30余万元,全国各地石雕艺术家、经销商、求艺者等汇聚于此。,产业发展3,青田石雕办负责人介绍,具有市场细胞的青田人,长久活跃于国内外,这是青田石雕产业日益茁
6、壮的重要因素。 而随着石雕工业园区、青田石雕工艺品市场等的建设,形成了青田石开采、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产业发展4,青田石文化的蓬勃发展与经济共生共荣,石雕文化旅游收益呈逐年上升趋势。 青田县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青田接待游客5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 亿元,比去年增长24.6%,其中由石文化产业带来的收益份额约占1/5。,青田石雕历史1,早在六朝(二二二五八九年)时,就已经问世了。 其时已有用青田石雕刻的小石猪,作墓葬品用。 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熏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艺,到五代吴越时期青田石雕技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制作简朴的实用品,发展到能雕刻写实、生动、
7、精细的圆雕宗教艺术品了。,青田石雕历史2,南宋建都临安,浙江的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青田石雕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石雕产品仍以实用为主,多制为文房四宝雅具及图章。 元朝赵孟开始用青田灯光石作印,至明代青田冻石很快风行印坛,此时石质印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铜、牙等而占绝对优势。,青田石雕历史3,元明时期青田石尚用于雕刻笔墨水池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不仅供民间选用,而且进入宫廷为上层人士享用;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海外。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之前,青田石雕出现了一个繁盛时期。,青田石雕历史4,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产量很大,在国内的各大通商大埠销售较多。 在欧州、美州各地销售也很好。 新中
8、国成立后,石雕艺人受到政府的袭关怀,青田石雕技艺发展得更加完善,屡获大奖。,雕刻工序-选料1,青田石雕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六道工序。 一般作品都自始至终由一位艺人完成。 1、选料布局:选料大致可分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雕刻工序-选料2,按料选题首先要对石料作最基本的选择,主要考虑是否结实,脆软。 然后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苦心经营,精心设计。 石雕和一般的绘画雕塑相比,既有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划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雕刻工序-选料3,所以,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艺人往往要将石料
9、摆在案头,横摆斜置,细致观察,反复构思,当面前的石料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象相契合,产生创作冲动时,才挥锤握凿,确立作品雏形。,雕刻工序-选料4,按题选料则先有主观构想,然后苦心寻找合适的石料,或则准备雕刻某一类题材的作品,然后对石料作针对性的选择,主要从作品的要求方面考虑。 雕刻人物题材要求石色纯净文静,花鸟题材的石料以绚丽多彩为佳。,雕刻工序-选料5,山水题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态突兀多变,精雕作品则要求石料质地优良,石色丰富。 许多题材还要求石料有一定的体积。,雕刻工序-打坯戳坯1,2、打坯戳坯:石雕艺人仅打“腹稿”就直接在石料上敲打落形, 只有极少数大型作品或构图复杂的作品,要画设计或捏泥塑稿。
10、,雕刻工序-打坯戳坯2,打坯是雕刻作品的第一步,用打坯凿大刀阔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最简炼、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 戳坯是用阔凿戳出景物较小的分面,一些小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用阔凿戳坯的。,雕刻工序-放洞镂雕,3、放洞镂雕:这是一道化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 它是为了给镂雕创造条件, 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雕刻工序-精刻修光,4、精刻修光:精刻用以深入刻划细部,修光用以修饰外貌,使作品显得更有生气,更美观,更传神。 修光是为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简洁可爱。,雕刻工序-配垫装垫1,5、配垫装垫:座垫分石质、木质两类,对主体起衬托、充实、补充作
11、用,尽量与主体形式协调,大小相称,色调稳重,繁简适度,充实内容,弥补缺陷。 石质垫造型分岩头垫、水波垫、几何形垫、云垫、连花垫等几种。,雕刻工序-配垫装垫2,木质垫分造型垫与自然垫两种。 装垫时,一般大型作品及高档作品都用木螺丝,稍小的作品用竹钉,小件作品则在上蜡时用蜡粘合。,雕刻工序-打光上蜡,6、打光上蜡:先用水砂纸将石表打磨光滑,再用蜡涂于石表。 打光上蜡可使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使作品显得高雅、艳丽,并便于陈设观赏。,雕刻技法,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分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数种,以圆雕、镂雕最常见,尤以镂雕最具特色。 从风格上分有写实与写意两类
12、,而以写实为基本倾向。,雕刻技法-圆雕,1、圆雕:圆雕作品的造型比较单纯,不追求丰富的层次,可以四面观赏。 此技法广泛用于石雕人物、动物、炉瓶,印钮等作品。 它亦称立体雕,由于构图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中特别讲究立体的动态。,雕刻技法-镂雕,2、镂雕:镂雕主要用于山水,花卉作品, 可分单面镂雕,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雕刻技法-浮雕1,3、浮雕:浮雕按表现景物的立体度强弱分高浮雕、浅浮雕和薄浮雕三种。 高浮雕常用于炉瓶身上的装饰和一些质佳、有色层而厚度不足的石料上,薄意主要用于石章的印身雕刻。,雕刻技法-浮雕2,浮雕从高到浅到薄,其三度空间的雕塑感逐渐减弱,而二度空间的绘画意味则愈来愈浓, 尤其是
13、薄意雕,从题材到构图都已颇具中国画的气韵。,雕刻技法-线刻,4、线刻:它是以刀代笔在石雕上刻划出来的阴线。 诸如人物的须发,服饰图案,动物的皮毛,鳞片、山水的屋宇瓦楞,花卉的叶筋、炉瓶、印盒上的装饰图案,都广泛应用线刻技法。 它如中国画中的白描十分讲究线条美。,雕刻技法-镶嵌,5、镶嵌:在石雕上运用的镶嵌手法, 有以石嵌和玻璃制品嵌石两种, 一般用于表现动物的眼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刻技法-写实,6、写实:青田石雕中的大部分作品追求形似、色象。 刻划景物时,尽量按照其真实面貌,同时还尽量利用天然俏色去模拟近似景物的色彩。,雕刻技法-写意,7、写意:历史上青田石雕也不乏写意之作。 艺人通过变形、夸张、装饰等手法,使作品别具一格, 其渊源一是古代,二是民间。,雕刻技艺特色1,青田石雕的技艺特色可概括为: 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镂雕精细,层次丰富。 因材施艺即取势造型、依质布局、因色取俏。,雕刻技艺特色2,镂雕在山水花卉作品中应用较广,其技艺主要有放洞镂空和带筋化筋。 放洞是镂空的基础,带筋是在石雕作品中保留的连带体,它象房屋中的柱、梁,起固牢作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