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打包4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zip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zip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81.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78.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75.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72.doc
  • 全部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81.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78.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大雁归来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75.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时间的脚印教案新人教版2018082947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5 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五)课时安排:2 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多媒体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视频。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2、认识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22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3、检查预习效果。(1)字音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2)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 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二)整体感知。1、视频欣赏朗读: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2、朗读:思考如下问题,快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33(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2、学生齐读6~10段3、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发言:4、课堂反馈联系:排序。(四)课文延伸:1、走进自然。2、探索奥秘。(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学生齐读1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改写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六)拓展、转化课堂知识。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2、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七)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八)布置作业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九)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对象:物候(学) 44内容:现象 解释 关系 意义 顺序: 逻辑顺序语言:生动性 准确性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重拟第一段: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第 1 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2)第 2 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第 2 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3)第 3 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55第 3 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2. 引导学生解题。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 4 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 5 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1)第 6 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第 6 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2)第 7 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 7 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3)第 8 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第 8 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4)第 9 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66第 9 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5)第 10 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第 10 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第 11 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第 12 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二)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 1 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 3 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 8 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又如第 9 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 2 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 3-8 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三)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77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 1962 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四)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三、总结提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改理念,我本课设计了两课时,我把目标定为三维目标。本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及专业术语又较深奥,初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本课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学的藩篱,自觉地将新课标、新理念渗透到课堂,科学灵活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了幻灯片和视频,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说明文体飞扬的生命力,学生灵活地运用听、读、看、说、辩的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课堂变成了探索求知的乐园。1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板块构造” “大灭绝” “撞击说” “火山说” “斯石英”等科学概念。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二)情感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三)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方法。(五)课时安排:3 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 1在距今约 2.3 亿年前——6500 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2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 1.65 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6500 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 “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设计 2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2)释义:遗骸 褶皱 劫难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3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明确:1.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 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大陆在漂移。2、3 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5 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 段作者思有所获,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 8~12 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 13~15 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2.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 2~6 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 ,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47~11 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 12~17 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第二课时(一)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媒体显示: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 ,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5线惊人的吻合。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二)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生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生 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生 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6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生 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三)布置作业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 “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第三课时(一)活动与探究“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对文中的这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二)写作活动设计1.谈谈月蚀(或日蚀 )提示:先收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原因。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2.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提示: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对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3.思维推理训练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提示:《恐龙无处不有》7“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 6500 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起的。 ”三、总结提升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如《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17 大雁归来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2.学习本文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情。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三)教学重点:1.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典型难句。2.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二、教学过程(一)进入“大雁初印象”(2 分钟)1、诗作引雁:同学们,有一种鸟,常常是文人墨客吟诗赋词入题的最爱,这种鸟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令人睹鸟伤情、托鸟寄怀,从而留下许多浪漫、感人、富有诗意的作品,这种鸟就是秋寒南征、春暖北归的大雁。现在就让我们在这优美而略带忧伤情感的歌声中,一起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大雁的优美诗句。学生汇报,教师展示。(2 分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思乡情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2、引入课题:由此可见,中国人眼中的大雁是这样的富有诗情画意,是这样的充满浪漫色彩。那你想不想知道,外国人心中的大雁是怎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生态2学家利奥波德一同走进大雁的世界。请大家打开课本 111 页,第十四课,大雁归来(出示课题和作者)(教师板书)(二)走进大雁的生活。(11 分钟)请同学们自由出声朗读全文,思考:大雁什么时候归来,它的归来预示着什么?作者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教师提示,同桌讨论后举手汇报。)1、大雁什么时候归来?它的归来预示着什么?(出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大雁春归)三月份 春归(板书:大雁春归)2、作者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请按下面的提示回答:⑴飞行的路线是 。⑵ 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⑶ 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⑷爱寻食 。⑸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 又 。⑹常 列队飞。⑺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 。【提示】⑴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⑵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⑶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⑷爱寻食玉米粒。⑸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又忧郁。⑹常六只列队飞。⑺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三)寻找“失去的东西”(10 分钟)大雁的归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信息,也让我们了解了大雁的生活习性。(板书)那么,我们在大雁身上还可以找到哪些东西呢?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曾写道:“我 们 一 家 人 在 周 末 时 , 在 那 远 离 过 多 的 现 代 化 的世 外 桃 源 ─ ─ ‘木 屋 ’中 所 看 到 和 所 做 的 事 情 。 在 这 个 先 是 被 我 们 越 来 越 傲 慢 和 越 来越 完 美 的 社 会 榨 取 殆 尽 , 然 后 又 被 遗 弃 的 沙 乡 农 场 里 , 我 们 试 图 用 铲 子 和 斧 子 去 重 建 我们 在 其 他 地 方 正 在 失 去 的 那 些 东 西 。 正 是 在 这 儿 , 我 们 探 索 着 , 而 且 也 发 现 着 上 帝 赐3予 我 们 的 本 质 。 ”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我们人类已经失去了很久,却能在大雁的身上找到,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我们人类“失去的东西”?(同桌讨论后举手汇报,教师点评展示)1、 它 们 顺 着 弯 曲 的 河 流 拐 来 拐 去 , 穿 过 现 在 已 经 没 有 猎 枪 的 狩 ( shòu) 猎 点 和小 洲 , 向 每 个 沙 滩 低 语 着 , 如 同 向 久 别 的 朋 友 低 语 一 样 。 它 们 低 低 地 在 沼 泽 和 草 地 上 空曲 折 地 穿 行 着 , 向 每 个 刚 刚 融 化 的 水 洼 和 池 塘 问 好 。第 一 群 大 雁 一 旦 来 到 这 里 , 它 们 便 向 每 一 群 迁 徙 的 雁 群 喧 嚷 着 发 出 邀 请 。 ( 注 意狩 的 音 调 )找 到 了 。2、 六 年 之 后 , 在 对 孤 雁 的 解 释 上 , 出 现 了 一 束 不 曾 预 料 的 希 望 之 光 。 从 数 字 分 析中 发 现 , 六 只 或 以 六 的 倍 数 组 成 的 雁 队 , 要 比 偶 尔 出 现 一 只 , 多 得 多 。 换 句 话 说 , 雁 群是 一 些 家 庭 , 或 者 说 是 一 些 家 庭 的 聚 合 体 , 而 那 些 孤 雁 正 好 大 致 符 合 我 们 先 前 所 提 出 来的 那 种 想 象 , 它 们 是 丧 失 了 亲 人 的 幸 存 者 。所 有 的 孤 雁 都 有 一 种 共 性 : 它 们 的 飞 行 和 鸣 叫 很 频 繁 , 而 且 声 调 忧 郁 , 于 是 人 们 就得 出 结 论 : 这 些 孤 雁 是 伤 心 的 单 身 。找 到 了 。3、 1943 年 的 开 罗 会 议 上 人 们 发 现 , 各 国 之 间 的 联 合 是 不 可 预 期 的 。 然 而 , 大 雁 的这 种 联 合 观 念 已 经 有 很 长 时 间 了 。 每 年 3 月 , 它 们 都 要 用 自 己 的 生 命 来 为 实 现 这 个 基本 的 信 念 做 赌 注 。自 更 新 世 以 来 , 每 年 3 月 , 从 中 国 海 到 西 伯 利 亚 , 从 幼 发 拉 底 河 到 伏 尔 加 河 , 从尼 罗 河 到 摩 尔 曼 斯 克 , 从 林 肯 郡 到 斯 匹 次 卑 尔 根 群 岛 , 大 雁 都 要 吹 起 联 合 的 号 角 。找 到 了 观 念 。 ( 板 书 : 联 合 观 念 )4、 在 这 种 每 年 一 度 的 迁 徙 ( xǐ) 中 , 整 个 大 陆 所 获 得 的 是 从 三 月 的 天 空 洒 下 来 的一 首 有 益 无 损 的 带 着 野 性 的 诗 歌 。 ( 注 意 徙 的 声 调 )找 到 了 大 自 然 的 。作 者 从 大 雁 身 上 找 到 了 、 、 和 。 而 这 些 ,正 是 我 们 人 类 在 今 天 物 欲 横 流 、 人 情 冷 漠 的 社 会 中 所 缺 失 的 东 西 。(四)体会爱雁的情感。(8 分钟)同学们,大雁归来了,春天来了,一个“归”字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而回家是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在文中,作者赋予了大雁人的行为和情感。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找出4最能打动你的、把大雁人格化的句子,说说打动你的理由。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独立完成,举手汇报)请按这样的格式回答。我认为 好,因为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 之情。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时的种种动作。他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集会的种种声响。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五)品味优美的句子。(6—10 分钟)同学们,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可以说,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请仔细品读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要求:要把句子美美地读出来,再说说它美在哪里。(选 2—4 句品味)提示:可以从修辞、句意、好词、情感等方面赏析,言之有理即可。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ǎi)时,春天就来到了。(注意霭的字形)在中国人眼中,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大雁是传书传情的信使。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的喜悦。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归来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地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54、“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应如何理解?大雁知道 11 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小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六)共鸣作者的心声。(2 分钟)通 过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 我 们 不 难 看 出 , 作 者 对 大 雁 的 描 写 生 动 形 象 , 对 大 雁 的 介 绍富 于 知 识 性 , 同 时 处 处 表 现 出 作 者 对 大 雁 的 喜 爱 之 情 , 因 此 , 形 象 性 、 知 识 性 、 抒 情性 的 完 美 结 合 , 是 本 文 的 一 大 写 作 特 色 。 希 望 同 学 们 在 以 后 的 习 作 中 能 借 鉴 这 样 的 写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关爱动物!(七)表达自己的情感:(1 分钟)现在我对同学们提两点希望:1、课后观察你所喜爱的动物,也介绍一下它的习性,表达自己的感情。2、课后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其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原因。就此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三、总结提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着利奥波德,走进了沙乡这块“世外桃源”,观赏雁群翔集、聆听雁语心曲,感受了一种真正的“诗意生活”;也走进了大雁世界,感悟了作者的思考,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原来,只要我们把视野放大些、目光放远些,就会发现,人类社会和大雁世界一样,只是一个小世界而已;我们人类也只不过是“土地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并非像我们一贯所自以为是的“主宰者”。我们一样有义务维护这个共同体的“和谐”。人们赞美利奥波德,说他是“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今天,我们也跟着做了一回“观察者和思考者”。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变换一下视角,真正成为像利奥波6德一样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以及维护自然和谐的“实践者”。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更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18 时间的脚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情感目标: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三)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掌握说明顺序。(四)教学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 、第二张“三叶虫化石” 、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2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 31 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 8 至 18 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 22 到29 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1)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2)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3)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4)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3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 3000-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 ,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10000 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 “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大屏幕显示)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 ,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4三、总结提升本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说明了读懂岩石记录具有重大的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