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24481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15 20 16 学年第 2 学期)课号: 课程名称: 犯罪心理学 改卷教师: 学号: 136230003 姓 名: 原豫星 得 分: 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的普及和发展,然而网络技术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网络犯罪也应运而生,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走向越演越烈的趋势,研究和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形成机制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即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形成机制的分析。【关键词】网络犯罪 特征 心理特点 心理形成机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

2、速,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带给我们的却并不仅仅只有便利和快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基础,网络犯罪则即通过以互联网作为其违法犯罪的手段或工具来达到犯罪目的的新型犯罪行为。其作为现代高科技犯罪技术的一种,正在迅速发展,但对社会生活危害极大。因此,研究网络犯罪,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征“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行为人运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

3、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行为人利用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内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包括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简言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 1其具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1.智能性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的技术性和专业化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智能性。若要具体实施网络犯罪,犯罪人要掌握相当的技术及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并擅长实用操作技术,才能逃避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掩盖犯罪行为。所以,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是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与漏洞

4、,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而网上犯罪作案的时间短,手段复杂隐蔽,许多犯罪行为的实施,可在瞬间完成,且往往不留痕迹。2.隐蔽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计算机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而犯罪人的专业技术更是为这种隐蔽提供了保障,使得很多案件难以被发现,甚至发现了也难以追查。3.低龄化和内部人员多主体的低龄化是网络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和低龄的人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从时下发现的网络犯罪来看,犯罪分子大多年龄较低,熟知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4.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

5、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传统犯罪所能比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传统的犯罪一般只局限于一时一地,针对的是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范围内的不特定多数,网络犯罪则可能造成全世界的网络受到破坏,甚至有可能造成连行为人自身都无法预计或控制其破坏。网络上任何有意或无意的攻击,都可能造成网络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瘫痪。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实施的涉及利益性犯罪,其非法获利或在客观上造成的损害通常较大,而侦查活动却十分困难。2、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特点(1)认知方面1.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网络犯罪由于其智能化的特点和技术性、专业性的要求,其若要实施网络犯罪则必然具有一定

6、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这类技术往往很难被我们一般人所掌握,这就意味着网络犯罪的行为人若要掌握相关技术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行为人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2.扭曲的道德观。网络犯罪人员往往会存在网络道德缺失现象,这种现象在网络黑客的犯罪案件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在实施特定行为时往往心理上没有罪恶感,认为黑客行为并没有违法和破坏道德伦理,由此甚至积极追求黑客行为的实现。在他们看来,其行为是智能的表现,没有实施典型如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犯罪,使得其在事实行为时缺乏罪恶感,这是道德观的缺失。而其他类网络犯罪如利用网络实施的以财产利益为目标的犯罪等则明显的体现出了行为人道德观的扭曲。3.淡薄的法纪观。网络技术的日

7、新月异和飞速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对于网络方面的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都是相对滞后的,而网络犯罪人员对于网络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行为都很缺乏。在多数情况下,行为人由于其自身较高的认知水平,其往往能认识到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但由于淡薄的道德观和法纪观行为人往往会希望或者放任了这种结果的产生。(2)个性心理1.情感方面(1)优越感与自豪感网络犯罪由于其自身的智能性和高技术性要求,使得这类犯罪的实施不仅对于犯罪实施人的要求较高,且犯罪难度也较大,由此而完成此类犯罪行为会使行为人产生极高的优越感与自豪感,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证明自己的智商、能力等各方面都强于常人,以此形成自我的内心满足感。(2)隐蔽性由于网络的特性

8、和网络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期间及犯罪后都不会有明显的紧张、惊慌等情绪,而由其行为实施后犯罪行为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所产生的情绪也是相对隐蔽不外露的,这一点和网络犯罪的隐蔽性是统一的,其在行为实施后较少或者较不明显的流露出其反常的行为反应。2.意志方面网络犯罪的行为人在一致特征方面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行为人对抗自身好奇和诱惑的意志力较差,表现出其意志的薄弱性;而另一方面,行为人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内实现自我欲望的犯罪行为的意志力较为强大,两种意志相辅相成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行为人犯罪决意的形成。3.性格方面因网络犯罪类型的多样化,网络犯罪的行为人也往往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利用网

9、络进行暴力犯罪的人往往与暴力犯罪行为人的典型性格特点具有一定的通性,不同点是利用网络进行暴力犯罪的人往往更加冷静残忍,缺乏同情心,报复心极强;而利用网络进行财产犯罪的人则会表现出一定的自私性格特征,而单纯利用网络实施黑客行为的行为人则往往具有虚荣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点。以上三类犯罪的共同特点是犯罪人的自信心较强,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4.动机特点(1)利欲动机利用网络实施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是典型的以非法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其主要的内心推动力,利益性因素是导致犯罪形成及其重要的主观因素。(2)好奇心和表现欲在网络犯罪中好奇心和表现欲是促成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好奇是人类的天

10、性,而计算机及网络则提供了一个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理想空间。为了信息的安全,有些网络只允许合法的用户使用,对非法用户则使用密码拒绝其进入。网络黑客就是那些非法用户,面对无法了解的数据,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破解密码或是输入计算机病毒。表现的欲望通常每个人都有,有些黑客的犯罪行为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高超。(3)报复动机及反社会动机利用网络实施暴力犯罪或者侮辱诽谤他人等形式的犯罪往往是处于行为人对特定人的报复心理,而在一部分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里其实施的攻击公共网络致使公共网络瘫痪等类似犯罪行为则是报复社会心理的体现,在上述网络犯罪中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源动力就是出于对特定人的报复或者对于社会的

11、报复。3、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分析一般而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即外在的客观诱因和主体内在的动因。外在诱因即是指促成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诱导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在动因即是促成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内在动力因素,主要指行为人的人格因素,包括犯罪主体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素质两方面。网络犯罪作为宏观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其社会原因,而从微观角度来看的具体网络犯罪案件的产生也必然有行为人内在的个体化因素影响,而在具体的网络犯罪的犯罪场中也必然存在促使犯罪行为得以实施的特定、具体的环境和条件。” 2此为网络犯罪形成必不可少的元素,具体如下:(1)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客观

12、诱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促成犯罪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如特定的作案时间,犯罪场地和环境因素及自然现象。” 3针对网络犯罪,因网络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使得自然现象对于网络犯罪的形成影响较低,作案时间也往往不受限制,但一般而言网络犯罪的地点都是相对隐蔽的,很多会采取技术性手段隐藏自己的犯罪地点,而该地点往往是犯罪行为人较为熟悉的地点如家庭等。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影响生成犯罪心理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促成犯罪的情景因素。”4(1)家庭因素家庭会对犯罪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多数的犯罪人的家庭生活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问题。网络犯罪所对应的其中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人沉迷网络,一来依恋网络,

13、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网成瘾”,而我们作为人类的自然成长过程中最早产生且影响深远的依恋感一定是对于我们的父母的依恋,而行为人沉迷网络的自我封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行为人影响最深的亲情依恋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行为人由此而产生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还有一点行为人扭曲的道德观和淡薄的法律观也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的师表作用没有起到,早期教育不到位,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认知观。(2)学校教育因素同样行为人的道德观、法纪观淡漠与学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联,且在学校生活中,如果行为人性格较为孤僻,又缺乏学校的关爱,也可能会导致行为人的内我封闭。

14、(3)文化因素黑客文化对网络犯罪者的影响深远。尽管黑客行为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只是意味着破坏,但他们常常无法控制自身的不负责任的强迫性行为。并且按照传统,黑客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敢于超越规则的精英分子,胸怀大志,自认是新的电子世界的拓荒者。黑客对当今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有背于他们的理想强烈不满。一方面热衷于炫耀自己的电子技术才华;一方面蔑视所有的法规。黑客精神的这两个方面正是针对黑客类型网络犯罪的观念根源。另一方面“网络犯罪人往往从网络沉迷开始,通过网络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不断将异常心理结构通过网络越轨行为外化到交往对象或网络社会中,又同时从其他人的上吸收不良或有害的影响

15、,形成交叉感染,其网络行为结构也逐步从较轻微的网络越轨发展成为网络犯罪。” 5(4)网络技术自身缺陷网络技术的缺陷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存储密度高。存储设备可以存储大量信息,且存储设备极易携带,而由此导致很多商业秘密、国家机密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极易被窃取。系统的可访问性。一台远程终端用户可以访问到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并可以按他的需要将其拷贝、删除或者破环。操作系统漏洞。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漏洞才会不断的暴露出来。网络技术的自身缺陷是部分网络犯罪如黑客行为的必备外在条件。(5)被害人因素被害人有时会存在纵容网络犯罪人员行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有时会使网络犯罪更加猖狂。人们对于未发生在自己身

16、上的犯罪案件往往持不在意的态度,甚至有部分人会受黑客文化影响而欣赏这种行为,而被害人的纵容罪典型的体现就是对于企业网络的攻击和个人网络的攻击,只要没有造成侵害结果或者危害结果较小,被害人往往会采取沉默的形式而非法律手段追究。(6)法制因素上文提到由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导致具有滞后性的法律在面对网络规制方面滞后性表现的尤为突出。且由于网络犯罪往往具有隐蔽性、取证困难的特点,对于网络犯罪的侦破难度也极大,这也就造成了现实社会不仅对于网络的立法规制是落后的,连打击力度也远远不够,也为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滋生提供了温床,立法执法的滞后及打击力度的不足使得很多网络犯罪人游离于法律的束缚之外,无疑

17、助长了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而跨国的网络犯罪在侦破打击上就更加困难了。(2)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内在动因1.人格因素首先是人格缺陷的形成,由于网络犯罪的涵盖面较大,不同类型的网络犯罪的实施者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格。人格特征决定着一个人对现实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倾向,决定这一个人用什么方式与现实社会环境发生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不正确的社会态度,进而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些人格缺陷就可能是生成犯罪心理的基础。2.生理条件(1)年龄网络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特征,大多数犯罪人的年龄在 1830 岁之间,更有甚者为部分未成年人。处于青少年年龄段的人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计算机网络作为

18、一个新事物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在学习和接受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速度方面,其他年龄段相对而言处于劣势。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了。且青少年较强的好奇心更会催发网络犯罪的犯意形成。(2)性别网络犯罪的犯罪人多为男性,一般而言男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网络技术知识更加感兴趣,且崇尚追求黑客文化的比例也要相对较高。(3)智力水平受网络犯罪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犯罪人往往要具有明显高于常人的专业知识水平,犯罪人个体的智力水平也相对较高。3.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不良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不良性格、气质、犯罪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19、,以及错误的自我认识等内容。” 6就网络犯罪而言,犯罪人的不良需要包括对于完成黑客行为的自我满足和优越感、不法利益的追求和报复心理的实现等;兴趣往往针对于黑客文化影响下的系列行为;犯罪人往往具有错误的价值观,且具有极度自信、虚荣的心理特征。(3)外在客观诱因和主体内在动因的作用机制犯罪的各种诱因和动因并不是均衡的作用于每一个人,不同情况下的诱因和内因有机的结合共同促成了犯罪心理机制的形成。而促成犯罪心理形成同样符合“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内因,那么即便存在外因事物也不会发生变化,就好比一个炸药,内因是火药,外因是引线,

20、如果没有火药那么引线燃尽炸药也不会爆炸,应用到犯罪行为中也是同理。但内因和外因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着,其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说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是外在诱因内在化的体现,如缺陷性人格的形成受到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内在动因,则符合一定的外在条件犯罪就会发生。4、结语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众多,而网络犯罪的涵盖面十分广泛,上述对于心理的分析必然存在很多疏漏,但只要把握住具体犯罪的内外因共同作用机制,细化到具体不同类型的网络犯罪中是同样适用的。而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在向数字化进行转化,那么未来网络犯罪的数量一定会走向递增趋势,若要研究如何更好的防控网络犯罪的发生,那么犯罪心理分析这个课题也就具有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 网络犯罪2.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3.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4.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5.肖剑鸣,郑怀瑾,宋晓晨. 网络犯罪罪因系统机制探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05)6.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7. 宋瑜.浅谈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防范对策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