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 会 生 活教学设计学 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班 级:12 级历史学(1)班学 号:1204050540012姓 名:王 兴 燕教学设计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型:新课讲授课时:1 课时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2、,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
3、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教学重难点(1)重点 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2)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3、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 ,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4、学情分析这一课
4、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5、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
5、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2)新课讲授1、 “断发易服”(1) “竞尚洋装”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思考 1: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思考 2: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
6、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 (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 ,让学生回
7、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2)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断发”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 ,提出思考 3: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不缠足运动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 世纪 30 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 ,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
8、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 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 ,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思考 4: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9、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2、报刊与电影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 、 “报状” ,又叫“状报” 、 “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1)近代中国报刊业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815 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太平天
10、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 年:申报 1894 年点石斋画报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思考 5:时务报 ,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 1896 年 8 月 9 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
11、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传维新变法宗旨:变法图存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 世纪末期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 (1905 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1931 年)3、移风易俗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1)日常礼仪的革新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 ,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
12、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晚清:1886 年 握手、鞠躬、免冠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旧称谓废除(“大人” 、 “老爷”“先生” 、 “君”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近代婚姻的变革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提出思考 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3)丧葬礼仪的变革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
13、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1905 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 ,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3)课后作业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
14、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6、板书设计第 12 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 “断发易服”(1) “竞尚洋装”1、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2、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2)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2、报刊与电影1、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2、电影的发展历程3、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2、婚礼的革新3、葬礼的革新课后小结生活习俗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作为文化表象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受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娱乐、礼仪等)也发生了变化既冲破了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了弊端,又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日趋科学合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这种变化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