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诗词复习专题.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022880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238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8页
高考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8页
高考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8页
高考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8页
高考诗词复习专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f,第14讲 古诗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主旨,(一)诗歌的形象,一、诗歌的形象分类,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

2、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

3、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 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4、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古诗

5、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菊花

6、。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 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

7、深。,(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 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 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8、。,(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

9、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 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

10、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 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 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 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

11、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

12、然泪下。,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考点精讲,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 衷 情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答:,思路分析 (1)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词的作者是陆游,知人论世,可知:他是南宋人,为抗金英雄。(2)再结合原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心在天山,身老

14、沧州”分析。(3)最后要指出这一形象的意义,即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 (1)本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2)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3)本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分析上面这首诗歌中“蓑笠翁”的形象。答:,思路分析 (1)先用一句话概括“蓑笠翁”的形象,可主要从“江雪”的意象中分析其清高、孤傲的形象;(2)指出形象的特征,可结合画面

15、的特点来分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人物在做什么,显示了什么样的性格;(3)指出人物形象的意义,可从“独钓”分析概括作者的“孤傲”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步骤一)(2)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步骤二)(3)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步骤三),一、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如 例2中分析人物形象就要用分析“江雪”的意象,“江雪”的含义是高洁,用在人物身上则指人物的性

16、格“清高孤傲”。又如杜甫的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要分析人物形象,则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 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 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 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 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 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 的慷慨情怀。,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 通过其语言、动作、

17、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 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如例1中陆游的词中有“匹马戍梁州”“泪空流”等动作描写的词语,这些词语都直指“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又如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逢”“伴”“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动词, 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境,可以定格形象为:刻画了 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如例1要结合陆游的抗金背景来分析形象。对于重要作家所处的时 代背景要学会知人论世。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18、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因此其形象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 (一)答案步骤 1.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2.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二)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

19、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 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例3 (2009琼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思路分析 解

20、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描摹诗歌图景,如本词上阕有共四句,有田间桑树吐新芽,有农家养蚕,有山坡青草,有牛犊鸣叫,有夕阳斜照,有乌鸦晚归,要把这些场景描摹出来;(2)概括意境特点,上面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要归纳一下,如本题可从热爱田园生活入手分析;(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景生情,要把情点化出来。如本题可从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方面入手分析。,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一)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二)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

21、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的思想感情。(步骤三),例4 (2009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泊 岳 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思路分析 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1)找出三处写“月”的句子,描摹其画面内容。如第三句有明月“来”悬空江,第五句有“月弄清辉”的画面,第六句有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的画面。(2)分析画面的同时带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写景的表达效果,要一景一情地分析作答。(3)最后用一句

22、话对以上分析作总括。本题可从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参考答案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 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 “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 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 之情。(步骤一、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 之情。 (步骤三),一、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如例3中对词的上半阕的景物描摹就属于这种情况。又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

23、一),此诗描绘了怎样 的景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如例4中在分析“月”的形象后,有的还要与情结合分析,有的则要与写法结合分析。又如阅读

24、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如上面例3中的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注释就暗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分析意象有着重要作用。,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

25、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一)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二)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3.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6、。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例5 (2009天津高考,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

27、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思路分析 本诗是一首关于“竹子”的咏物诗,分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出答题的区域,看看哪几句是写“竹子”的,即写物的,哪几句是写情,即通过物来吟情的。通过阅读可知,诗的前四句是咏物的,后四句是抒情的。那么可通过前四句来概括竹子形象;(2)概括完形象后,可用一句话对咏物的目的进行概括分析,即对“情”的分析。此诗咏物的目的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

28、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这首诗借咏竹告诉我们: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例6 (200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 芙 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思路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 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 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参考答案 吕诗着重描

29、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步骤一、二)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一、二)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步骤三),一、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解题方法,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如例6吕诗就应抓住“雨后霜前着意红”“一生开落任东风”来分析物象,范诗就应抓住“辛苦”“心酸”“未作愁红怨绿看”等来分析物象。,如: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

30、答问题。 赠 别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在回答“诗中蜡烛的形象”时就要结合“有心”来分析。“ 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 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 伤心。因此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 形象生动,含蓄蕴藉。,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如例5中第二问就是赏析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赏析的关键之处。又如例6诗歌写“芙蓉”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芙蓉的种种形象来表

31、现一种人物的品性和精神。,又如:阅读下面的一首咏物诗,回答问题。 山 园 小 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作者吟咏梅花不是目的,关键是借梅花言志。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

32、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如例5的作者是杜甫,杜甫一生不得志,他借咏竹子,抒发了个人情怀:对人才和个人际遇进行了反思。,又如,阅读下面一首杜甫的诗,举例说说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孤雁这一形象的。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在这首诗里,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情感:颔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路途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

33、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出孤雁的高远追求。表达诗人高远志向,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二)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

34、、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

35、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动的作用。,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 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

36、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

37、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15.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1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鉴赏诗歌

38、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 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 描写”“侧面描写”等。,考点精讲,例1 (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 觉:醒。,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 赏析画线句。 答:,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的“描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分析:(1)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如“细微处”表现在动作上可以分析“新脱冬衣”,表

39、现在心理上可以分析“体乍轻”。(2)“表现生活情趣”可 以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歌鉴赏“表达方式型”解题技巧,1.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方法与技巧。 课前应预习学之窗部分的相关内容,从总体上对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2.贴近诗歌语句作答。如上面例1就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作答的。解答时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如例1中的动作和心理分析,要靠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才能来完成。 3.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作答。如例1是分析型题目,在最后要有一句表达

40、作者情感的点睛句。,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例2 (2009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借代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答:(1)既然问的是“

41、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就要先点明。(2)具体分析两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 的,在这里要点明借代的类型,并且说明是如何借代的。反 问则要说明语句的表达效果。(3)联系全诗,指出作者的情感 态度。,参考答案 借代、反问。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型”解题技巧,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前可认真预习师之说中八种修辞格的相关知识,从总体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三个例题都涉及这一

42、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 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对诗歌中“用典”“抑 扬”“象征”“托物言志”等等手法进行赏析。,例3 (2009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43、:,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对比的表现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找出对比的双方,并点明对比点是什么,如本题中有两处对比,上阕和下阕各有一处;(2)分析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对比都有突出强调的共性,要具体说明白。(3)联系全诗说明对比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对比。上阕中用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用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例4 (2008江西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

44、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这一手法,只是让考生就此分析,这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1)找出虚与实的双方,明确二者的对应关系。就本题来说,共四句,前两句与后两句中都有“虚”有“实”;(2)分析时要注意阅读相关的知识,如本题中的注解就十分关键,对于“虚”的理解至关重要;(3)紧密联系作者的观点态度作答。,参考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45、;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型”解题技巧,1.了解重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前可认真预习学之窗中列举的相关知识,从总体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如上面的例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三)诗歌的语言,一、“炼字”类型举例 (一)炼名词,(二)炼动词,(三)炼形容词

46、,(四)炼叠音词,二、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考点精讲,例1 (2008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孤 山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

47、军事要地。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解释“孤”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参考答案 (1)“孤”在句中是指作者自己比较孤单。(步骤一)(2)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二)(

48、3)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步骤三),例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根据上题中的三步曲,自写解析,自写答案:答:,思路分析 第一步解释“看”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

49、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一、“炼字”题解题技巧 解答诗歌中的“分析炼字型”题目应注意的几个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如上面 的例1例2都属于这方面的情况。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如上面的例1是从比喻修辞方面去分析的。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如例1例2都联系了作者抒发的感情。,二、“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