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8 咬文嚼字 “ 无不 例外 ” 与 “ 无一例 外 ” 2011 年 12 月 17 日 法制文萃报 第 12 版 右下角 结语 中写 道: “ 骄奢思淫欲 , 酒色丧官德 。 色欲熏心 的 淫才 , 无不例 外都 栽 在了欲壑难填、 纵情泄欲上 。 ” 其中 , “ 无不 ” 是双重否定 , 表 示肯定 , 即 “ 没有一个不 ” , 表 示全都。 “ 无不例外 ” 当然是 “ 全都例 外 ” 。 把这个 意思放进上述 语境中, 意思就成 了: 色欲熏心的 “ 淫才 ” , 全都例 外地 “ 栽 ” 在了欲 壑难填、纵情泄欲 上。好像按例不该 “栽 ” 似 的。这 显然不 是句
2、子要表 达的意 思。 不难看 出, “ 无不例 外 ” 改为 “ 无一 例 外 ” 才是文中要 说的意思。 摘 自咬文嚼字2013 年合订本,作者 :陈瑞 作 者 简 介 相 关 知 识 文艺随 笔是一种形式灵活 、笔调轻松、富有 趣味性的文学样式 。 随笔很 注重内容的知识性 , 注重逻 辑和理论 论证 , 而且选用富 有趣味 性的材 料作铺垫 , 从中引 出对某种观点和哲 理的议论 , 再与文 学领域 的有关 话题联系起来加以 评论。 随笔的行文 很讲究文采 , 笔调轻松活 泼 ,亲 切随意 ,深入浅出 。 注音(1) 单音字 。 倒涎 ( ) 锱铢 ( ) 岑 寂( ) 付梓 ( ) 王
3、嫱 ( ) 憎 恶( ) 没 镞 ( ) 烟榻 ( ) 清沁 肺腑( ) 答案:xi n c n qi ng z t q n (2) 多音字 。 嚼 咬文嚼 字( ) 倒嚼 ( ) 咀嚼 ( )漂 漂 亮( ) 漂 洗( ) 漂 泊( )乘 下乘 ( ) 千乘 之 国( )藉 狼藉 ( ) 蕴藉 ( )隽 隽 永( ) 隽 秀( )鲜 鲜 活( ) 寡廉鲜 耻( )答案:ji o ji o ju ch ng sh ng j ji ju n j n (3) 形近字 。 辑 录( ) 作 揖 ( ) 舟楫 ( ) 通缉 ( ) 尺牍 ( ) 牛犊 ( ) 渎 职( ) 穷兵黩 武( ) 买椟 还
4、珠( ) 蝉 联( ) 婵 娟( ) 肆无忌 惮 ( ) 殚 精竭 虑( ) 涓 涓细 流( ) 娟 秀( ) 手 绢 ( )答案: d d d d d ju n ju n ju n “歹” 读作 , 是 个会意字 。 其甲骨文和小篆 的形体 , 上部像骨 头破碎 的裂纹 , 下部像死人 的空骨。 “ 歹”的本 义为死人残裂的骨 头。 后来 , 楷书写成了 “歹 ” 。 “歹” 是个部首字。 “ 歹”只作义符 , 没有作 声符的。 从 “歹” 的字都同死有关 , 如 “ 殓 ”“ 殡 ”“ 殁 ”“ 殪 ” “ 殊 ”“ 殇 ”“ 殃 ” 等。引申为坏、危险 , 如 “ 好歹 ”“ 歹 人 ”
5、“ 殆 ”。 解释词义(1) 援例: _ _ (2) 流弊: _ _ (3) 点铁成 金: _ _ (4) 学富五 车:_ _ (5) 才高八 斗: _ _ (6) 杀青: _ _ (7) 尺牍: _ _ (8) 索然无 味: _ _ 答案:(1) 引用成例。援 , 引用。 (2) 滋生的 或相沿而成的弊 端。 (3) 神 仙 故 事 中 说 仙 人 用 手 指 一 点 , 铁 就 变 成 金 子 。 比 喻 把 不 好 的作品 改好。 (4) 形容书 读得多 , 学问渊 博。 (5) 形容富 有文才。 (6) 古 人 著 书 写 在 竹 简 上 , 为 了 便 于 书 写 和 防 止 虫 蛀
6、 , 先 把 青 竹 简用火 烤干叫杀青。后泛 指写定著作。 (7) 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 尺,故名。 (8) 也写作 “ 索然寡味”。 形容 乏味,没有兴 趣的样子。 辨析近义词(1) 锱铢必 较/ 斤斤计较。 主要区 别: _ _ _ _ 我意 外地多得了 10 英镑 , 所以 大可不必( ) ,随 便把它花 掉好了 。 中国 人民银行的调整则 可谓( ) ,胜于他 人。 你没 有必要在每个小细 节上面那么( ) 。 A 锱 铢必较 B 斤斤 计较 答案:(1)提示:锱铢必较:很少的钱 或很小的事都要计 较。斤 斤计较 :形容过分计较微 小的利益或无关紧 要的事情。 答案: “锱铢必较
7、” 侧重 于形容计较财物 , 而“ 斤 斤计较 ”不限 于此。 B A B (2) 简洁/ 简捷。 主要区 别: _ _ _ _ 弥尔 顿在许多的段落中( ) 地 概括了人民 的处境。 这是 一个利用二进制计 数器( ) 计任意数 的方法。 对那 些大公司来说 ,这 种创意既( ) 又方便 。 A 简洁 B 简捷 答案 :(2) 提示 : 简洁 : 没有多余的话 , 简明扼要的意思。 简捷: 也写作 “ 简截 ” , 直截了 当 ,不拐弯抹角; 简单快捷。 答 案: “简洁 ” 的对 象多是 行文、 言语 的 内容 等, “简捷 ” 的对 象多是 说话内容、工作方 法等。 A B B (3)
8、幻觉/ 错觉。 主要区 别: _ _ _ _ 他沉 溺在一种奇怪的、 幸福的( ) 之中。 它给 人们的一个( ) 是 , 似乎学 习仅仅是 为了加深和巩固已 有的知 识。 他的 头脑已经不再能分 清( ) 和现实。 A 幻觉 B 错觉 答案:(3)提示:幻觉:视觉、听觉、 触觉等方面 , 没 有 外 在 刺 激而出 现的虚假的感觉 , 例如没有 声音而听 见声音。 有某种精 神病或 在催眠 状态中的人时常有 幻觉。 错觉: 由于某 种原因引起的对客 观事 物的不 正确的知觉。 如筷子放在有水的碗内 , 由于光线折射 , 看起来 筷子是 弯的。 答案: “错觉 ” 是每个人 都有的一种正常的
9、心理现象 , 而幻觉 夹 杂着想 象和愿望 , 严重的 幻想常与妄想有关 。 A B A 背景 链接 “咬文 嚼字 ” , 本指过分 推敲字句或在某些 字句上纠缠 , 而不领 会其精 神实质 , 含有贬义。 朱 光潜的这篇 咬文 嚼字 赋予这 个成语 一种新 的意义 , 即提倡遣 词造句 “ 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 以 求做到 “ 思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吻合 ” , 使之 “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 作 者对文字的咀嚼 , 具 有非凡的敏感 , 能品 出丰富细微的意味 。 文章旁 征博 引, 摭拾古今 “咬文 ” 佳话 , 深入浅出地阐明了 “ 咬文嚼 字 ” 实际上就是 调整
10、好思 想和感情。 作者反 复强调文字与思想 情感有 密切关 系,推敲文字,要 从根本上调整思想 和感情。思想务求 透彻, 情感务 求凝练。 文脉 梳理 咬文嚼 字 文字和 思想情 感 不同句 式( “你这”“你是 ”) 文字增 减(李广射虎) 不同字 眼(推、敲) 文字意 义 的确定 与 控制 善用联 想意义(烟、天上 小团月 ) 套板反 应(美人、才子、 离 别等) 实质: 调整思想 情感 方法: 刻苦自励 推陈出 新 目标: 逐渐达到艺 术的完 美一、阅 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第 一至第五段) ,回答 问题 1 下 表是第 一部分中 所举的 例子及 其说 明的道 理。结 合课 文 , 选取
11、其 中一个进行具体分 析。 例子 分析 道理 “ 你 是 没 有 骨 气 的 文 人 ” 一 句修改 句式不 同 , 情感不同 史 记 “ 李 广 射 虎 ” 一 段的修改 繁简不 同 , 意味不同 “ 僧 推 月 下 门 ” 一句 的 “ 推 ”“敲” 字眼不 同 , 意境不同 文 字 与 思 想 情 感 密 切 相 关 。 咬 文 嚼 字 实 际 上 就 是 调 整 思 想 与 情 感 _ _ _ _ _ _ 答案:( 示例) “你是没有骨 气的文人 ” 改为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 人 ”。 分析 : “ 你是”是主谓结 构 , 而“你这 ”显 然不是。 可见 , 句式不同 , 情感便 也
12、不一样。 炼字 炼字 ,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 精心挑选 最贴切、 最 富有表 现 力的字 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 以最恰当 的字词 , 贴切生动 地表现 人或事 物。炼字题的一般 答题步骤如下 : 解释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展开联 想 , 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分析 ; 找出 该字构成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 , 或有怎样的 表达 效果 , 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 2 第 四段的 三则材料 讲的都 是李广 射虎 的故事 。你认 为哪 个写 得好? 为什么? (1) 广出猎 , 见草中石 , 以为虎而射之 , 中石没镞 , 视之 , 石也。 射之 , 终不能复入石矣。 (2)
13、以为虎 而射之 , 没镞, 既知 其为石 ,因更 复射,终不能入。 (3) 尝见草 中有虎 ,射之, 没镞。视之 ,石也 。 _ _ _ _ _ _ 答案 : 提示: 本题可参考课 文中朱光潜先生的 观点进行分析 。 言 之有理 即可。 3 作 者举郭 沫若先生 、李广 射虎、 贾岛 推敲三 个例子 是为 了说 明什么 ?结合文中的原话 作答。 _ _ _ _ _ _ 答案 : 这三个例子说明文字 和思想感情有密切 关系。 文字 的增减 , 句子的 意味不同。 “咬文 嚼字 , 在表面上像 只是斟酌文字的分 量 , 在 实际上 就是调整思想和情 感”“ 更动了文字, 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 情感,
14、 内容和 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 推敲 , 骨子里实在是在 思想 情感上 推敲 。 ” 二、阅 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第 六至第七段) ,回答 问题 1 作 者是从 哪些方面 来论述 字的联 想意 义的? 而论述 字的 联想 意义主 要是为了论述什么 道理? _ _ _ _ _ _ 答案: 联想意义: 字有 直指的意义 , 有联想的 意义; 联想 意 义的善 用可以使文章意蕴 丰富; 联想意义 也最易误用而生流 弊。 道理: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 作 ,字的难处在意 义的确定与控制。 2 作 者从上 面三个方 面来论 述字的 联想 意义时 ,运用 了什 么论 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_ _
15、_ _ _ _ 答案: 举例论证。 字有 直指的意义 , 有联想的意 义。 举 了 “烟 的直指意义与联想 意义 ” 的例子。 联想 意义的善用可以使 文章意蕴丰富。 举了 “ 苏 东坡的 惠山 烹小龙 团 ” 的例子。 联想意 义也最 易误 用而生 流弊。 举了“ 柳腰 桃面 等套 语的评述 ” 的例子。 例证法 例证法 是运用事实论据进 行论证 , 引证法就是 引用道理论据进行 论证 , 这二者结合起来 , 称为 “ 摆事实讲道 理 ” 。 这种方法是 写作议 论文最 基本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 应注意的 主要问题是: 只摆出事实 和引用 理论是不够的 , 必须加以分析 , 在引用 事实或
16、理论论 据后,要 充分讲 道理, 道理讲透彻 了, 文章才能有说 服力。 完整 的论证 结构应 是:观 点( 分论点) 叙事( 论据) 分 析扣题。 三、阅 读课文 的第三部分( 第 八段) ,回答问题 第八段 是文章的观点性语 段 ,试分析文章的 的主要观点。 _ _ _ _ _ _ 答案: 应该有运用 文字所 应有的谨严精神 ; 文学是艰 苦的事 , 只有刻 苦自励 , 推陈翻新 , 时时求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练与吻 合 , 你 才会逐 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朱光潜 先生的 咬文嚼字 一文提出许多新 颖独特的见解 , 但是 课文也 有不足之处 , 有些问 题的分析 , 似乎未必 完全恰当。
17、 例如对 “推 敲 ”的 推敲就是如此 。 请你读一读贾岛的原诗 , 说说朱先生错在何 处。 附:题 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 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 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 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 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探究 思路】 质疑 原诗 分析 结论 【探究 结论】 _ _ _ _ _ _ _ _ _ 答案 :( 示例) 这首诗写的是 诗人贾岛夜访李凝 , 而不是什么 “孤 僧步月 归寺 ” 。 诗的前半 部分是写诗人来访 , 后半 部分是写诗 人访问 归去 。 中间贾岛与李凝谈 了什么 , 通通省去 未说 , 但从诗末句 “幽期 不负言 ” 可以看出
18、, 两人说的是隐 居生活的 乐趣。 全诗表达了 贾岛对 李凝隐 居生活的向往和自 己打算效法李凝的 心愿。 诗中 “ 入、 敲、 过 、 去 ” 等动词 , 写的是同一个 人在活动, 这人当 然只能是来访李凝 的贾 岛 。那个 “ 敲月 下门 ”的 “ 僧” ,不是另 外的什 么 “孤 零零 的一个和 尚 ” , 而 是 贾 岛( 贾 岛 曾 做 过 和 尚) ,他 “ 敲 ” 的 绝 不 是 “自掩自推 ” 的 “寺” 门, 而是 李凝幽居 的门。 李凝居处的 门到了夜晚当然是 关了 的, “ 僧 ” 怎么会只 “ 推” 而不 “敲 ” ?他如 果不 “敲 ” , 李凝又 怎么 会 知道有
19、人来访 ?由 此可知 ,诗该 用 “ 推”还 是该用 “ 敲 ” , 当是不 言自明 ,真理还是在韩愈 的手里。朱先生的 说法有欠妥当。 咬文 嚼字 一反过去以 咬文嚼字为陋的观 念 , 从新的角度对 咬 文嚼字 的新意进行了阐释 ,入情入理 , 使人 觉得耳目一新。实 际上 , 生活中 对同一问题 , 由于角 度不同而存在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的看 法是 很正常 的现象 , 如对于作 文中出现的社会流 行新词语现象 , 就有不同 观点 , 你怎么看呢? _ _ _ _ _ _ 答案:( 观 点一) 应该欢迎, 多一些宽容 , 少一 些排斥和扼杀。 理由 : 新词是随社会发展 而产生的 , 因此
20、, 拒绝新生词语就是 拒 绝生活; 青少年 最容易接 受新生事物 , 扼杀新词使 用就是扼杀 青少年 的创造 性。 ( 观点二) 要警惕 流行语对青 少年的负 面影响。 理由: 流行语往 往具有一 定的时效性和不规 范性 , 青少年正值 学习语 言阶段 , 使 用多了 , 会影响正 常交流 , 养成不良 习惯; 语言是 社会约 定俗成 的 ,不能随心所欲 地加以改造 , 关乎 祖国语言的大问题 。 微写作 训练请以“ 宽容” 为题,精选 论据论证一则观点 。(150 字左右) _ _ _ _ _ _ _ _ 答案:( 示例) 宽容能 成就大业。 有宽容 之心 , 才能团结人 , 才能凝聚众人的
21、 智 慧成就 大业。 美国总统林 肯 , 素以对政敌宽 容著称。 后来终于 引起议 员的不 满 , 有人劝他说 : “你不应该试图和 那些人交朋友 , 你应该消 灭他们 。 ”林肯微笑着回 答说: “当他们变 成我的朋友时 , 难道我不 正是在 消灭我的敌人吗? ”林肯的话 , 一语 中的。正是林肯的 宽容 , 起到了 团结对手、 凝聚智 慧的力量 , 才能建 设成富强的美国 , 成就了 伟大的 事业。 一、基 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 , 加点字的 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晕 车(y n) 红晕 (y n) 轮外圆晕 (y n) 晕 头转向 (y n) B 咀嚼 (ju ) 嚼 舌(j
22、i o) 细 嚼 慢咽(ji o) 咬文嚼 字(ji o) C 没 镞 (z ) 斟酌 (zhu ) 蕴 藉丰富(y n) 清沁 肺腑(q ng) D 岑 寂(c n) 付 梓 锱铢 必较 尺牍 宣言(d ) 解析:C 项 ,清沁 q n 肺 腑。 答案:C 2 下列各句中 , 加点词语 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 A 蔡铭超拍下圆明园兽首 却不付款的行为遭 到了部分网友的 置 疑 , 有人认为竞拍成功拒 付款 , 有违商业诚 信原则 , 会把好事 办成坏 事! B 20 多 年前 , 电 视连续剧 四世同堂 将老舍笔下 栩栩如生 的 人物搬 上荧屏。如今 , 导 演汪俊又率黄磊、 蒋勤勤、赵宝刚
23、等 主演 , 将四 世 同堂再次搬上 荧 屏。 C 谍影重重 3 所创造的 完美境界 , 彻底颠 覆了传统的间谍电 影 ,不 少影迷对伯恩 顶礼 膜拜 ,认为伯恩的 表演比邦德更胜一 筹。 D 回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历程 , 我们发现音 乐剧在上海的跨越 式发展 , 都与上海大剧院 里程碑式的音乐剧 作品的引进 休戚相 关 。 解析 :B 项, 栩栩如生 : 形容生动活泼的样 子。A 项 , 应用 “质 疑 ”, “ 置疑 ” 多用于表否 定。C 项 , 顶礼膜 拜: 比喻对人特别 崇敬 , 现多用 于贬义。D 项 ,休 戚相关:指彼此间 祸福互相关联。 答案:B 3 下列各句中 , 没有语病
24、 的一句是( ) A 环境保护是 社会公共事 业 , 政府要运用法 律、 经 济等手段加大环保 工作的力度 ,动员 社会各方面积极参 与其中。 B 普希金一生历尽磨难 , 他追求真 善美的自 由天性 , 他所处的 沙皇统 治下的黑暗现实和 他产生了不可调和 的矛盾。 C 以生漆为底层的彩陶的 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 如何将秦俑艳丽 的彩绘 保存下来 , 目前已 成为文物工作的当 务之急。 D 皮肤顽癣被医学界称为 “不死的瘟神 ” ,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 心健康 , 使患者背上沉重 的经济负担及精神 上的折磨。 解析 :B 项, 主客颠倒 , 应改为 “ 他和他所处 的沙皇统治下的黑 暗现实 产生
25、了不可调和的 矛盾 ” 。 C 项 , “目前 ”与 “ 当务之急 ”语意 重复 , 应删去 “ 目前 ” 。D 项 , “ 背上 ”与 “折磨 ” 搭配不当。 答案:A 4 依 次填入 下面横线 处的句 子 , 与 上下 文衔接 最恰当 的一 组是 ( ) 我独自 坐在书斋中 , 忘记了 尘世间一切不愉快 的事情 , 怡 然自得 。 以 世 界 之 广 , 宇 宙 之 大 , 此 时 却 仿 佛 只 有 我 和 我 的 书 友 存 在 。 _ , _ , _ , _ 。 阳光 照在玉兰花的肥大 绿叶子上 连平 常我喜欢听的鸟鸣 声 “光棍好过 ” , 也听而不闻了 窗外 粼粼碧水 , 丝丝垂
26、 柳 这都 是我平常最喜爱的 东西 , 现在也都视 而不见了 A B C D 解析 : 首先由书斋 到窗外景 色 , 故 ; “这都 是 连 也 ” 有递进 关系 , 故 。 答案:A 二、阅 读理解 阅读下 面的文字 ,完成 5 8 题。 不求甚 解 马南 邨 一 般 人常常 以为 , 对 任何问 题不求 甚解 都是不 好的。 其实 也不 尽然 。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 不求甚解的态度 , 但是 , 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 解的态 度同样没有充分的 理由。 “不求 甚解 ” 这句话最早 是陶渊明说的 。 他在 五柳先生传 这 篇短文 中写道: “ 好读书 ,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 便欣然忘食 。
27、 ” 人 们往往 只抓住他说的前一 句话 , 而丢了他说 的后一句话 , 因此 , 就对 陶渊明 的读书态度很不满 意 , 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 紧紧 相连, 交互 阐明, 意思非 常清楚。 这是古人 读书的正确态度, 我们 应 该虚心 学习 ,完全不应该 对他滥加粗暴地、 不讲道理地非议。 应 该承认 , “ 好读 书 ”这 个习 惯的养 成是 很重要 的。如 果根 本不读书或 者不喜欢读书 , 那么, 无论说什么 “ 求 甚解 ” 或 “ 不求甚 解 ” 就都毫 无意义了。 因为不 读书就不了解什么 知识 , 不喜欢读书 也就不 能用心 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 一定要好读书 ,
28、这才有起码的发言 权。 真 正把书 读进去了 , 越读越 有兴趣 , 自然 就会 慢慢了解书中的道 理。 一 下子想 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 特别是 完全读懂 重要的经典著作 , 那除了 狂妄自 大的人以外, 谁也不 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 的要诀, 全在于会意 。 对于这 一点, 陶渊明尤其 有 独到的见解 。 所以 , 他每每遇到真正 会意 的时候 ,就高兴得连饭都 忘记吃了。 这样说 来 ,陶渊明主张读 书要会意 ,而真正 的会意又很不容易 , 所以只 好说 “ 不求甚解 ”了。 可见这 “ 不求 甚解 ” 四字的含义 , 有两 层 : 一是表示虚心 , 目的在 于劝诫学者不要骄 傲自负 ,
29、 以为什么 书一 读就懂 , 实际上 不一定真 正体会得了书中的 真意 , 还是老老实 实承认 自己只 是不求甚解为好 。 二是说明读书 的方 法 , 不要固执一点 , 咬文 嚼字 , 而要 前后贯通, 了解大 意。 这两层意 思都很重要, 值得我们 好 好体会 。 列 宁 就 曾 经 多 次 批 评 普 列 汉 诺 夫 , 说 他 自 以 为 熟 读 马 克 思 的 著 作 , 而实际上对 马克思的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 解。 我们今天对于 马克思 列宁主 义的经典著作 , 也 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切不可以为都读 得懂 , 其实不 懂的地方还多得很 哩! 要想把经典著作 读透 , 懂得其中的真
30、理 , 并且正 确地用来指导我们 的工作 , 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 好 , 就不能 死读 , 而必须活读 , 就 是说 , 不能只记住 经典著作的一些字 句 , 而必须 理解经典著作的精 神实质。 在这一 方面 , 古人的确有 许 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 就 是这样读 书 的。 据王粲的 英雄记钞 说 , 诸葛亮与徐 庶、 石广元、 孟 公威等人 一道游 学读书, “ 三人务于 精熟, 而亮独观其 大略 ” 。 看来诸 葛亮 比徐 庶等人 确实要高明得多 , 因为观其大略的人 , 往往知识更广泛 , 了解 问题更 全面。 当然, 这也 不是说, 读书可以 马马虎虎, 很不认 真。
31、绝对不应 该 这样 。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 认真读书, 只是不 死抠一字一句 , 不因小失 大,不 为某一局部而放弃 了整体。 宋代理 学家陆象山的语录 中说: “ 读书且平平 读, 未晓处且放过 , 不必太 滞。 ” 这也 是不因小 失大的意思。 所谓 “未晓处且放过 ” ,与“ 不 求甚解 ” 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 后仍然会了解它的 意思。 经验证 明, 有许多 书看一遍 两遍还不懂得 , 读三遍四遍就 懂得了 ; 或者一 本书读了前面有许 多不懂的地方, 读到 后面才 豁然贯通; 有的 书昨天 看不懂 , 过些日子 再看才懂得; 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 , 其实 不大懂, 后 来
32、有了一些实 际知识, 才真正懂 得它的意思。 因此, 重要 的书必 须常常反复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5 “ 不求甚 解 ”这个 题目如 同我们 学过 的咬 文嚼字 一 样 , 既没有 表明 “ 反对 ” , 也没有表明 “ 赞成 ” , 根据内容 , 可不可 以对 它做一 点补充 ,让 “题目 ”就表明作者对 “ 不求甚解”的态度 ? _ _ _ _ _ 答案: 不做补充为好。 因为作者 在文中通过 对 “ 不求甚解 ”一词 的辩证 分析 , 提倡读书 要 多次反复、 虚心领 会。 作者用 “其实也不 尽 然 ” 的委婉 语气, 来表明自 己的态度: “ 虽然不 必提倡 ” 但
33、也不应 “盲 目地反 对 ” 。( 其他观点言 之成理亦可) 6 陶渊明在 五柳先生传 中说 “ 好读书 , 不求甚解 ” , 作者的 主要意 思是什么? “不求 甚解 ”四个字的含 义有哪两层? _ _ _ _ _ _ 答案: 读书重在会意。一 是表示虚心 ,劝诫 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 二是读 书不要固执一点 , 要前后贯通 , 了解 大意。 7 文 章引用 列宁批评 普列汉 诺夫、 诸葛 亮读书 、陆象 山语 录三 个例子 意在说明什么? _ _ _ _ _ 答案 : 意在说明: 读书“ 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 “ 观 其大略 ” 式的读 书方法高明。 “未 晓处且放过 ”的读 书方法与陶渊明的 提法 “ 很相 似 ”。 8 本 文与朱 光潜的 咬文嚼 字有 不同 的主张 ,说读 书 “ 不要 固执一 点 , 咬文嚼字 ” , 对两篇文章中作 者 的不同见解 , 你是怎么看 待的? _ _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