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药学5.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017406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药学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药学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药学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药学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解表药 一、定义: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 表证: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外邪侵犯肌表引起的。表证分为表热证和表寒证;表寒证分表实证和表、 二、功效:具有发汗功能,利尿退肿、止咳平喘、止痛等。三、分类: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燥邪1、风寒表证: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出汗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舌质红,脉浮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运动后机体酸痛)、防风、细辛、生姜、独活(下部痛用)、羌活(上部痛用) 一般冬用麻黄,夏用香薷+藿香 2、风热表证: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头痛目赤。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桑叶、

2、柴胡、银翘,四、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1该类药具辛散之性,不宜久煎,以免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解表剂,应加用扶正之品,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五、解表药的药理作用: 1发汗解热作用。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2增强体表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增强体表循环、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散发。 3抗菌、抗病毒作用。此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等有抑制或杀伤作用。 4镇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及利尿作用。,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 黄 一

3、、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入肺、膀胱经。 二、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三、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的表实.+桂枝以增强发汗作用,如麻黄汤;麻黄汤炖羊肉 2、用于表实证的咳嗽气喘。一般痰稀、量多。 治寒喘症,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治热喘症,配生石膏、甘草,如麻杏石甘汤; 治慢性哮喘病,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白芷、细辛、半夏、五味子) 3、水肿兼见表证者(夏天雨淋)。 常伍用生石膏、生姜、甘草等治疗水证。,四、注意事项: 1、表证自汗,气虚咳喘,脾虚水肿者不宜用; 2、神经衰弱者禁用,如摇头丸; 3、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五、参考资料

4、:1麻黄生用发汗力强,炙用发汗力弱,故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生用炙用均可。麻黄去节后为净麻黄,发汗力更强。捣绒发汗力弱。麻黄根有止汗作用。2麻黄中含多种生物碱,以麻黄碱为主要有效成分。 3药理研究: (1)麻黄碱的药理作用为松驰支气管平滑肌,当支气管处于痉挛状态时,其作用更为显著,故有止喘作用。并有兴奋心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作用。 (2)假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 (3)其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并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 枝 一、性味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二、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三、应用: 1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 与麻

5、黄相须为用(麻黄汤),促使发汗解表,发散风寒。 2外感风寒,有汗表虚证。 如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发汗解肌。 3风寒湿痹,风湿所致的肢节疼痛,以肩臂疼痛为佳。 以防风、附子、羌活、桑枝为伍,如桂枝附子汤。 4血虚寒凝者,月经失调、痛经、闭经。 以桂枝温经通脉,助当归、白芍、红花等以调经散寒。 如:桂枝伏苓丸(桂枝、当归、干姜、党参、阿胶等),5通阳化气,温化水湿 如: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6血虚心悸。 桂枝温通以振奋心阳,与甘草、党参、阿胶相配用,治心律失常等证。 四、注意事项: 1、桂枝辛温助热,能旺盛血行,故对温热病,阴虚火旺,出血患者忌用; 2、孕妇、

6、月经过多者慎用。,五、参考资料: (1)桂枝所含桂皮醛能刺激汗腺分泌,故有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主要作用于大脑感觉中枢,提高痛觉阈,能缓解血管痉挛性头痛。 (3)健胃作用。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以助消化。 (4)桂皮油有强心、利尿作用。 (5)桂皮油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炭疽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按语:麻黄、桂枝均能发汗解表,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作用缓和,并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故肺气壅实,腠理致密之表实无汗者用麻黄;营卫不和、腠理疏松之表虚自汗者用桂枝。,生 姜 一、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胃经。 二、功能:发汗解表,温

7、中止呕。 三、应用: 1外感风寒表证。以生姜合红糖煎服;或伍用其它辛温解表药。 2胃寒之呕逆。常合半夏同用。若胃热之呕吐常合竹茹、黄连。 3尚能健胃助消化,并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附:生姜汁:辛微温,有化痰止咳之效,用于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等证。生姜皮: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用于小便不利之水肿,常合冬瓜皮、桑白皮。,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柴 胡 一、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入肝、胆、三焦、心包经。 二、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三、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热入少阳之半表半里证。症见寒热往来、心烦喜呕。 常配黄芩,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 亦可用于疟疾,常配常山、草

8、果。 2肝气郁滞所致头目眩、胁肋胀痛或月经不调、痛经。 常合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与当归、白芍、丹皮、白术伍用, 如:逍遥散老人更年期;丹枝逍遥散年轻人用。,3、肝胆湿热。 治胆结石,如排石汤(+白芍、金钱叶、海金沙、元胡)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与金钱草、泽泻、车前草、鸡内金等同用。 4用于脾虚气陷所致少气无力、内脏下垂及久泻等。 如:补中益气汤(升麻、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柴胡、甘草、陈皮)。 四、注意事项:阴虚、肝阳上亢者忌用。 五、参考资料: 1柴胡体质轻清,气味具薄,具升发之性。解郁用量宜重,升举阳气用量宜轻。醋炒者能活血止痛;酒制者能升阳止泻;鳖血拌炒者能退虚热。 2、银

9、柴胡与柴胡品种不同,性味甘、微寒,无升散之力,有清虚热凉血作用,用之治肺痨之潮热,阴血不足之低热,以及小儿疳积之脾热病。,菊 花 一、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经:入肺、肝经。 二、功能: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热解毒。 三、应用: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伴头痛者尤宜。配桑叶、薄荷、连翘、如桑菊饮。 2、治疗眼疾,风热所致目赤肿痛者,配桑叶、夏枯草;肝阴不足所致头昏眼花,常合用枸杞、地黄。 3疗疔疮肿毒。野菊花力量强,常合用地丁、银花、连翘、如五味消毒饮。,五、参考资料: 1、菊花品类众多,入药有黄、白之分,种植与野生之异,功效不全相同,各有所主。习以白菊(滁菊、甘菊)味甘,长于清肝明目、平肝

10、潜阳,而清热疏风之力逊;黄菊(杭菊)花味苦,疏风清热之力胜,外感风热之头痛常投;野菊花苦寒之性胜于黄白,清热解毒之功更强,疔疮肿毒常选之。 2、菊花、薄荷均能散风热,清头目,然薄荷辛凉疏散,散表力强;菊花清泄肝热,能明目平肝阳之亢,可代茶常服。,薄 荷 一、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二、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发疹毒。 三、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热证者。 多与辛凉解表药及清热解毒药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上攻头目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配菊花、荆芥、桔梗。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风疹瘙痒等。常伍用蝉蜕、葛根、浮萍。 四、注意事项:本品挥发性强,不宜久煎,后下;表自汗者不宜用。,葛 根 一、性味归经:辛、甘、平。入脾、胃经。 二、功能:解表透疹,生津止渴,治痢止泻。 三、应用: 1用于外感伴项背强痛者。 热重配柴胡、黄芩、如葛根解肌汤,寒重者配麻黄、桂枝。 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配升麻,如升麻葛根汤。 3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证(糖尿病)。单用或配天花粉、麦冬均能取效。 4、用于热痢,常与黄连、黄芩同用; 用于脾虚泄泻,常用煨葛根合党参、白术、茯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药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