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金融理论的演进,一、古代中国金融理论,中国人使用货币大约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侯马出土的公元前7世纪的造币厂比公元前3世纪欧洲古罗马的造币厂早四个多世纪。 中国的货币理论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铸大钱,单旗就提出了圣王制币论、铸币子母相权论、货币财富论等一套货币理论。比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货币还要早。 中国古代虽然是农耕社会,但是手工业、商业已经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仅有了货币交易而且有了借贷活动,因而金融理论开始萌芽。,关于货币的性质,有“货币王权论”; 关于货币流通,
2、有“货币轻重论”; 关于市场物价,有货币数量论; 关于货币发行权,有“货币国控论”;,关于信用活动,有“反高利贷论” 唐朝白居易(772846)说:“谷帛者生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广商也,钱刀者操于君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非钱不可。” (白香山集卷46。)建议政府利用货币这个工具调节经济和社会,可以说这是中国早期的货币调控理论。,到了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如何处理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关系,防止通货膨胀,就有北宋的“交子利害论”、南宋的“会子四戒论”和“货币称提论”、“钱物相等论”、“平准钞法论”,还有大额交易用纸币、小额交易用铜钱的“造铜钱以翼钞法论”等等。(参见戴相农、黄达主
3、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21741页。),二、明清到民国时期的金融理论,进入明清时期,国内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提高,出现了大批从事异地贩运贸易的商人,货币需求扩大,商业票据进入金融贸易活动中,金融机构增加,货币、银行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理论的解决,出现了一批金融理论的言论与著作。,关于货币本位问题 王炜(13221374)提出货币是国家的命脉,是“以至无用而权至有用”之物,主张“用黄金、白银为钱,与铜钱并行”,“因其所利而利之者”( 王文忠公文集.泉货议)。 实际上是主张实行金银铜复本位制;,黄宗羲(161016760)的“银钞表里论”,认
4、为“银之力拙,钞以舒之”,主张废银,实行以铜钱为本的可兑换纸币制度; 包世臣(17751855)“以钱为币论”,主张以制钱为本位的可兑换纸币制度,提出建立发钞总额“什之二、三”的“以实驱虚”的准备金制度;,王瑬(17861843)主张废除金属货币,实行纸币制度,国家控制发行数量,用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发展经济,可以使“君足而后民足”,即使白银外流也不影响中国的货币流通,并且有专著钞币雏言刻印;,许楣(17971870)反对不兑现纸币制度,针对王瑬著有钞币论,认为金属货币不能废止,纸币发行需要百分之百的金属准备,主张纸币的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 王茂荫(17981865)认为纸币发行量必须控制,
5、但是他主张通过钱庄、银号发行兑换券解决“以实运虚”,即“钱钞可取钱”,“银票可取银”,钱庄银号需要有现金准备;,还有丁履恒(17701832)、林则徐(17851850)、魏源(17941857)等人的中国“自铸银元论”,以抵制外国银元流入套换中国白银的弊端发生,解决中国货币危机问题; 马建忠(18451900)、康有为(1858-1927)、马寅初(18821982)等人认为西方国家已经实行金本位制度,放弃使用银币,银价跌落,金价上涨,主张实行金本位制度或者虚金本位制度,解决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被动局面;,郑观应(18421921)认为银行是“商务之本”和“百业之总枢纽”,能够“聚通国之财”
6、“扩充商务”,应当自办银行,免受外国人的盘剥;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也提出“兴银行”的主张; 梁启超(18731929)提出中央银行能够“掌握全国金融枢纽”,通过货币收放,“有时储于中央银行,有时散之于市场,凡以挤其平,广其用而已。”主张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孙中山(1866-1925)、廖仲恺(18771925)、阎锡山(18831960)主张实行“钱币革命,废除黄金白银作货币,实行实物本位货币制度,即国家有管理的纸币制度,阎锡山并且进行了实验;(见孙中山:钱币革命、廖仲恺:廖仲恺集“钱币革命与建设”、阎锡山: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 20世纪40年代通胀严重,马寅初提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
7、主张。,三、当代中国金融理论,中国当代的金融理论,是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的中国金融理论。当代中国的金融理论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两阶段: 一是1从193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是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大体30年时间; 二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计有25年。这两个时期的金融理论变化很大,联系紧密。,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实物资源、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统一由政府编制计划并统一调度,金融机构是单一的国家垄断的人民银行独家,其业务是代理国库、吸收存款、支付清算、办理超定额的季节性的临时贷款。,如何调节全国的物资供求、财政收支和
8、银行信贷收支关系,解决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经过探索研究,提出了“三平理论”,即坚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就能够实行经济发展、物价稳定。 1984年,黄达教授出版了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不仅对“三平理论”进行了理论概括,并且第一次将货币金融提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地位;,关于计划经济下货币流通的正常标志,提出了“1:8经验公式”,只要全国现金发行与物资供应保持1:8的比例,就不会出现货币过多或者过少,各个省区根据自己的经济结构和货币投放省或货币回笼省的不同,需要高于或者低于这一比例; 关于计划经济下的商业信用,有“商业信用取消论”、“商业信用发展论”
9、和“商业信用利弊论”几种不同主张;,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操作目标,有“控制现金论”、“控制贷款论”、“货币信贷脱钩论”;关于控制信贷规模,有“存款决定论”、“贷款决定论”、“存贷款关系分别考察论”等等; 关于公有制条件下的货币理论,有“货币无用论”、“货币有害论”、“货币消亡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有“货币有阶级性论”和“货币无经济学论”; 关于货币供求问题,有“潜在货币论”;关于货币政策,有“货币政策怪圈论”;,关于通货膨胀问题,有“通货膨胀难免论”、“体制性通货膨胀”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等等。1998年,国家停止了信贷计划规模控制,完全通过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实行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中国的宏观金融理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微观金融理论方面,伴随着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银行理论、证券市场理论、保险市场理论以及金融风险与控制理论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的25年是中国金融理论的春天。,谢谢,